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测试
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18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孟德尔运用该方法成功揭示了遗传的两条基本定律。下列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在纯种亲本杂交和F1自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
B. 假说的内容之一是“性状由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决定”
C. 为了检验假说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 遗传因子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发生在受精卵形成的过程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
【详解】A、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A正确;
B、“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是假说内容之一,但孟德尔时期没有染色体概念,B错误;
C、为了检验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
D、遗传因子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发生在配子形成的过程中,D错误。
故选A。
2. 孟德尔设计巧妙的实验否定了融合遗传的观点。现用纯合的红色牵牛花和白色牵牛花进行相关实验,下列预期结果中,否定融合遗传且支持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是( )
A. F 自交产生的 F 中按照一定比例出现花色分离
B. 红色亲本自交,子代全为红色
C. 亲本杂交产生的 F 全为粉红色
D. 白色亲本自交,子代全为白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融合遗传方式是杂交后代的性状介于两亲本之间,若杂交后代自交,性状不会分离,若测交再次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
【详解】A、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按照一定比例出现花色性状分离,这支持孟德尔遗传规律,否定融合遗传,A正确;
B、红花亲本自交,子代全为红花;这既不能支持孟德尔遗传规律,也不能否定融合遗传,B错误;
C、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所得的F1全为粉红花,这支持融合遗传,C错误;
D、白花亲本自交,子代全为白花,这既不能支持孟德尔遗传规律,也不能否定融合遗传,D错误。
故选A。
3. 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先研究遗传因子的行为变化,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
B.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两对或多对相关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C.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是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内容
D. 在孟德尔的研究过程中,“演绎推理”的步骤是设计测交实验,预期实验结论
【答案】D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A、孟德尔先研究性状分离的现象,后研究遗传因子的行为变化,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A错误;
B、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如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其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B错误;
C、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是出现相关比例的条件之一,C错误;
D、在孟德尔的研究过程中,“演绎推理”的步骤是设计测交实验,预期实验结论,实验验证阶段是进行测交实验,D正确。
故选D。
4. 把黄玉米与白玉米隔行种植在一块试验田里,让它们在自然条件下受粉,结果黄玉米结出的果穗上籽粒全部是黄色,白玉米果穗上籽粒有黄色有白色。以下对黄色和白色的显隐性关系和亲代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黄色对白色为显性,黄玉米和白玉米都为纯合子
B. 黄色对白色为显性,黄玉米为杂合子,白玉米为纯合子
C. 白色对黄色为显性,白玉米为纯合子,黄玉米为杂合子
D. 白色对黄色为显性,白玉米和黄玉米都是纯合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黄玉米与白玉米隔行种植、相互授粉,而黄玉米结出的果穗上籽粒全部是黄色,白玉米果穗上籽粒有黄色有白色,说明黄色对白色为显性。
【详解】由于黄玉米与白玉米隔行种植、相互授粉,而黄玉米结出的果穗上籽粒全部是黄色,白玉米果穗上籽粒有黄色有白色,说明黄色对白色为显性。根据分析,白色为隐性性状只能是纯合子aa,黄色如果为杂合子Aa,则自交子代会出现aa的白色性状,与题干不符,如果黄色为纯合子AA,黄色植株可以接受来自自身和白色植株的花粉,子代全为黄色,白色植株接受来自自身(a)和黄色植株的花粉(A),因此其子代基因型有Aa和aa,表现为黄色和白色,与题干一致,因此黄色对白色为显性,黄玉米和白玉米都是纯合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 关于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的身高由多对基因控制,若两人关于身高的基因型相同,则他们身高一定相同
B. 某种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
C. O型血(基因型为ii)的夫妇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D. 水毛茛暴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形态不同,可能与叶片所处的环境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型受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影响。
【详解】A、人的身高由多对基因控制,若两人关于身高的基因型相同,则他们身高不一定相同,因为表型还受到环境影响,A错误;
B、某种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主要是因为接受光照少,叶绿素产生较少,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B正确;
C、O型血的夫妇(基因型为ii),均为纯合子,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C正确;
D、同一株水毛茛暴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的基因型相同,但形态不同,可能与叶片所处的环境有关,D正确。
故选A。
6. 水稻为雌雄同株植物,其抗稻瘟病与易感稻瘟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相对性状,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细胞中另有一对等位基因B、b对稻瘟病的抗性表达有影响,BB会使水稻抗性完全消失,Bb使抗性减弱(弱抗病),bb不影响抗性表达。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两纯合亲本杂交,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 F2中的弱抗病植株全部是杂合子
C. F2中的抗病植株自交,后代中易病植株占1/6
D. F2中的易感病植株可通过测交鉴定其基因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F2的性状分离比为3:6:7,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涉及的2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型是RrBb,表现为弱抗性。再结合题意“BB会使水稻抗性完全消失,Bb使抗性减弱(弱抗病),bb不影响抗性表达”可进一步推知亲本基因型分别是rrBB(易感病)和RRbb(抗病)。
【详解】A、在F2中,抗病∶弱抗病∶易感病=3∶6∶7,为9∶3∶3∶1的变式,表明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
B、F2中的弱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RRBb∶RrBb=1∶2,全部是杂合子,B正确;
C、F2中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RRbb∶Rrbb=1∶2,即各占1/3、2/3,全部抗病植株自交,后代易病植株rrbb=2/3×1/4=1/6,C正确;
D、F2中易感病植株的基因型是rrBB、rrBb、rrbb、RRBB、RrBB,其中rrBB、rrBb、rrbb分别与rrbb进行测交,后代都是易感病个体,因此不能通过测交鉴定F2中易感病植株的基因型,D错误。
故选D。
7. 下列有关两对等位基因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为AaBb、aabb的个体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4∶1∶4∶1,说明A与B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
B. 基因型为Aabb、aaBb的个体杂交,子代的表型比例为1∶1∶1∶1,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 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测交,子代表型比例为1∶3,则其自交,子代的表型比例应为15∶1
D. 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表型比例为5∶3∶3∶1,则其产生的AB雄配子致死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自合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并且非等位基因均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基因自由自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基因型AaBb×aabb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4∶1∶4∶1,说明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B∶Ab∶ab∶aB=4∶1∶4∶1,据此判断A与B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A正确;
B、基因型为Aabb、aaBb的个体杂交,无论两对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abb和aaBb均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均会使子代表型比例为1∶1∶1∶1,B错误;
C、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测交,子代表型比例为1∶3,则根据该比例不能确定1和3各自对应的基因型,故其自交,子代的表型比例可能为15∶1或13∶3或9∶7,C错误;
D、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表型比例为5∶3∶3∶1,即只有双显个体A_B_的数量比值较理论值少了4份,由此可推测:其产生的AB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D错误。
故选A。
8. 蜜蜂受精卵(2n=32)发育成蜂王或工蜂,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雄蜂。如图为雄蜂产生精细胞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减数分裂Ⅰ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8个四分体
B. 减数分裂Ⅰ染色体数目未减半的原因可能与细胞未产生正常的纺锤体有关
C. 若蜂王基因型为Aabb,则该蜂群中新发育成的雄蜂基因型可能有Ab和ab两种
D. 据图可知,雄蜂的一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一个精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①细胞分裂前的间期:细胞进行DNA复制;②MI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形成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消失,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③MI中期: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④M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⑤MI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⑥MII前期: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排布;⑦MII中期:染色体着丝粒排在赤道板上;⑧MII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离,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极;⑨MII末期:细胞一分为二,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详解】A、雄蜂的精原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因此在减数分裂Ⅰ前期不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不存在四分体,A错误;
B、由题图可知,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内的染色体均移向一极,另一极无染色体,而染色体的移动依靠纺锤丝的牵引,所以减数分裂Ⅰ染色体数目未减半的原因可能与细胞未产生正常的纺锤体有关,B正确;
C、若蜂王基因型为Aabb,则可以形成基因型为ab和Ab的两种卵细胞,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所以该蜂群中新发育成的雄蜂基因型可能有Ab和ab两种,C正确;
D、据图可知,雄蜂的一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一个精细胞,D正确。
故选A。
9. 研究发现,与某玉米品种开花相关的等位基因E/e和R/r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E/e控制花粉育性,含E的花粉可育;含e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R/r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若基因型为EeRr的亲本进行自花传粉,则有关F1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红花植株数与白花植株数的比例是2:1 B. 基因型为eeRR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24
C. 减数分裂的前期基因R和E可发生互换 D. 花瓣细胞中的E/e和R/r进行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故含e的花粉育性不影响R和r基因的遗传,所以Rr自交,子一代中红花植株R_:白花植株rr=3:1,A错误;
B、基因型为EeRr的亲本产生的雌配子种类和比例为ER:Er:eR:er=1:1:1:1,由于含e的花粉50%可育,故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ER:Er:eR:er=2:2:1:1,所以子一代中基因型为eeRR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1/6=1/24,B正确;
C、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之间,R和E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C错误;
D、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花瓣细胞属于体细胞,不进行减数分裂,D错误。
故选B。
10. 下图中甲、乙为某哺乳动物(基因型为AaBb)处于两个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曲线如图丙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与图乙细胞对应的第一极体分裂完成产生的第二极体的基因型为ab
B. 图甲细胞中有2个四分体,中心体此时已完成复制并移向两极
C. 图甲细胞和图乙细胞分别处与图丙中BC段和DE段对应的时期.
D. 该动物的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1种基因型的卵细胞,该过程发生了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染色体已复制,散乱排布在细胞中,处于有丝分裂前期。
分析图乙: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由图乙不均等分裂可以看出,该哺乳动物为雌性。
分析图丙:图丙中AB段表示DNA复制,CD段表示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详解】A、由图甲细胞标记基因可知,图乙细胞基因为AABB,细胞质分裂不均等,为次级卵母细胞,因此第一极体的基因型为aabb,第一极体产生的第二极体的基因型为ab,故与图乙细胞对应的第一极体分裂完成产生第二极体基因型为ab,A正确;
B、图甲细胞染色体已复制,散乱排布在细胞中,处于有丝分裂前期,无四分体,B错误;
C、图甲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图丙中BC段,图乙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对应图丙中DE段,C正确;
D、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能产生1种(个)配子,该过程发生了基因的自由组合,D正确。
故选B。
11. 某同学观察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2N=16)细胞时,发现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呈现8种不同的形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基因正在自由组合
B. 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心粒正在倍增
C. 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分裂Ⅰ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平面上
D. 若该细胞此时存在染色单体,则该细胞一定取自该生物中的雌性个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有16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观察细胞分裂时,发现一个细胞中共有16条染色体,呈现8种不同的形态,说明该生物为含有2个染色体组,可能是雌性个体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分裂Ⅰ或减数分裂Ⅱ后期;也可能是雄性个体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
【详解】A、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有16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观察细胞分裂时,发现一个细胞中共有16条染色体,呈现8种不同的形态,说明该生物为含有2个染色体组,可能是雌性个体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分裂Ⅰ或减数分裂Ⅱ后期;也可能是雄性个体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A错误;
B、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2N=16),有丝分裂前期的该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应有9种形态,中心粒倍增发生在分裂的间期,B错误;
C、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2N=16),减数分裂Ⅰ中期的该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应有9种形态,此时同源条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C错误;
D、若该细胞此时存在染色单体,说明是可能是雌性个体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分裂Ⅰ,一定取自该生物中的雌性个体,D正确。
故选D。
12.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孟德尔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同学模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发生在过程②中
B. 乙同学模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和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发生在过程③中
C. 上述每个小桶内不同类型小球的数量一定相同,且抓取记录组合后放回原处
D. 甲、乙同学经过多次抓取小球实验后,统计得到的Dd、ab组合概率分别约为1/4、1/2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定律模拟实验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详解】A、依题意,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I、Ⅱ桶中所含小球种类和数量相同,因此,甲同学模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分别发生在过程②、③中,A错误;
B、依题意,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Ⅲ、Ⅳ小桶中分别含有不同的小球,代表非等位基因,因此,乙同学模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过程②中,B错误;
C、上述每个小桶内不同类型小球的数量一定相同,模拟杂合子个体的性器官产生的配子比为1:1。抓取的小球记录组合后放回原处,以保证每个桶中模拟的配子比例始终保持1:1,C正确;
D、甲同学模拟等位基因的分离,统计得到的Dd组合的概率约为1/2。乙同学模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统计得到的ab组合概率约为1/4,D错误。
故选C。
13. 烟草是雌雄同株的植物,自交不能产生后代,原因是含某些S基因的花粉落到含有相同S基因的柱头时花粉管的发育受阻导致受精作用无法完成,在烟草中至少有15个自交不亲和基因S1,S2…S15:某科研小组做了以下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杂交组合 S1S2 (♀) ×S3S4 (♂) S1S2(♀)×S1S2 (♂) S1S2(♀)×S1S3 (♂) S1S3(♀)×S1S2(♂)
杂交结果 S1S3 、S1S4、S2S3、S2S4 无后代产生 S1S3、S2S3 S1S2、S2S3
A. 若某小岛烟草的S基因只有S1、S2、S3、S4、S5,则该群体最多有10种基因型
B. S1、S2、S3、S4等互为等位基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C. 基因型为S1S2和S2S3的烟草隔行种植,全部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S1S2:S1S3=1:1
D. 基因型为S1S2和S1S4的亲本,正交和反交的子代共有3种基因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Sx(S1、S2……S15)不亲和,当花粉的Sx基因与母本有相同的Sx基因时,该花粉的精子就不能完成受精作用,说明烟草后代没有该基因的纯合个体。
【详解】A、由表格内容可知,当花粉的Sx基因与母本有相同的Sx基因时,该花粉的精子就不能完成受精作用,说明烟草后代没有该基因的纯合个体。烟草无该等位基因的纯合子,若某小岛烟草的S基因只有S1、S2、S3、S4、S5,故该群体可能具有的基因型为S1S2、S1S3、S1S4、S1S5、S2S3、S2S4、S2S5、S3S4、S3S5、S4S5,共10种基因型,A正确;
B、S1、S2、S3和S4等互为(复)等位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基因型为S1S2和S2S3的烟草隔行种植,全部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S1S2:S2S3:S1S3=1:1:1,C错误;
D、基因型为S1S2和S1S4的亲本,由于都含S1基因,而当花粉含有与母本有相同的S1基因时,该花粉的精子就不能完成受精作用,所以正交和反交的子代基因型共有3种,即S1S2 、S2S4、S1S4,D正确。
故选C。
14. 研究发现某植物的基因家族存在一种显性“自私基因”A。在产生配子时A 基因能导致体内不含 A 基因的雄配子一半死亡,而不影响雌配子的活力。现将基因型为 Aa的植株自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a植株产生含 A 的雄配子与含 a 雌配子数量相等
B. Aa植株产生的雌、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 A:a=1:1、A:a=2:1
C. Aa 自交获得的 F 基因型及比例为 AA:Aa:aa=2:3:1
D. Aa 自交后代 F 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 A:a=2:1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由于A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体内一半不含该基因的雄性配子,因此基因型为Aa的雄性植株可以产生2/3A雄性配子,1/3a雄性配子,基因型为Aa的雌性植株可以产生1/2A雌性配子,1/2a雌性配子。
【详解】A、雄配子的数量一般远大于雌配子的数量,A错误;
B、在产生配子时A 基因能导致体内不含 A 基因的雄配子一半死亡,而不影响雌配子的活力。基因型为Aa的雄性植株可以产生2/3A雄性配子,1/3a雄性配子,基因型为Aa的雌性植株可以产生1/2A雌性配子,1/2a雌性配子,即雌、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 A:a=1:1、A:a=2:1,B正确;
C、Aa植株产生的雌、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 A:a=1:1、A:a=2:1。Aa的植株自交获得的F1中AA占2/3×1/2=2/6;aa占1/3×1/2=1/6,Aa占1-2/6-1/6=3/6;故某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获得的F1基因型及比例为 AA:Aa:aa=2:3:1,C正确;
D、Aa 自交后代 F1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2:3:1,因此产生的雄配子A比例为2/6+3/6×2/3=4/6=2/3,则a配子的比例为1/3,即F 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 A:a=2:1,D正确。
故选A。
15. 在番茄中,存在多对可区分的相对性状,其中缺刻叶(B)对马铃薯叶(b)为显性,紫茎(A)对绿茎(a)为显性。现将紫茎、马铃薯叶的纯合植株与绿茎、缺刻叶的纯合植株杂交,在F2中得到9:3:3:1的性状分离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F1的表型为紫茎、缺刻叶,其基因型为AaBb
B. F1与绿茎、缺刻叶纯合植株杂交,所得子代中杂合子占3/4
C. F2中与亲本类型不同的表型有2种,占F2代的比例为3/8
D. F2中紫茎缺刻叶杂合子自交,产生后代四种表型的性状分离比为21:5:5:1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1自交得到的F2中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9∶3∶3∶1,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表现为紫茎缺刻叶,即紫茎、缺刻叶为显性性状。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1自交得到的F2中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9∶3∶3∶1,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表现为紫茎缺刻叶,即紫茎、缺刻叶为显性性状,A正确;
B、F1AaBb与绿茎、缺刻叶纯合植株aaBB杂交,所得子代中纯合子占1/2×1/2=1/4,杂合子占3/4,B正确;
C、F2中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表现型为绿茎、缺刻叶(3份)和紫茎、马铃薯叶(3份),占F2代的比例为5/8,C错误;
D、F2中紫茎缺刻叶杂合子(4AaBb、2AABb、2AaBB)自交,AaBb自交后代9:3:3:1,AABb自交后代3:1(12:4),AaBB自交后代3:1(12:4),产生后代四种表型的性状分离比为21:5:5:1,D正确。
故选C。
16. 某植物的花色有白色、紫色和蓝色三种类型,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如下表所示。现用纯合紫花植株和纯合蓝花植株作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基因型 A_B_ A_bb aaB_ aabb
表现型 白花 紫花 蓝花 白花
A. 理论上推测,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花∶紫花∶蓝花=10∶3∶3
B. 用F1进行测交,推测测交后代有4种基因型,表现型之比约为2∶1∶1
C. 从F2中任选两株白花植株相互交配,后代的表现型有1种或3种
D. F1自交产生F2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题意分析,A、a和B、b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纯合紫花的基因型是AAbb,纯合蓝花的基因型是aaBB,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由于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_B_∶A_bb∶aaB_∶aabb=9∶3∶3∶1,其中A_B_、aabb为白花,A_bb为紫花,aaB_为蓝花。
【详解】A、理论上推测,F2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_B_∶A_bb∶aaB_∶aabb=9∶3∶3∶1,其中A_B_、aabb为白花,A_bb为紫花,aaB_为蓝花,所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花∶紫花∶蓝花=10∶3∶3,A正确;
B、让F1进行测交,即基因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个体杂交,子代基因型有四种,分别为1AaBb(白花)、1aaBb(蓝花)、1Aabb(紫花)、1aabb(白花),显然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的比例为蓝花∶白花∶紫花=1∶2∶1,B正确;
C、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任选两株白花植株相互交配,AABB与aabb杂交后代有一种表现型,AaBb与aabb杂交会有三种表现型,AABb与aabb杂交会有两种表现型,C错误;
D、F1的基因型为AaBb,由于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F1个体自交产生F2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正确。
故选C。
17. 下图为白花三叶草叶片细胞内氰化物代谢途径,欲探究控制氰化物合成的基因是否独立遗传,现用两种叶片不含氰的白花三叶草杂交,F1叶片中均含氰,F1自交产生F2。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叶片细胞中的D、H基因都表达才能产生氰化物
B. 推测F2叶片不含氰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占3/7或1/4
C. 推测F2中叶片含氰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有1种或4种
D. 若F2中含氰个体占9/16,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由图示可知,D基因表达产生产氰糖苷酶,能催化前体物转化为含氰糖苷,H基因表达产生氰酸酶,能催化含氰糖苷转化为氰化物,因此叶片细胞中D、H基因都表达才能产生氰化物,A正确;
B、C、D、若控制氰化物合成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据题推测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和ddHH,F1的基因型为DdHh,F2中基因型为D_H_的个体,表型为含氰,占9/16,含氰个体的基因型有4种,分别是DDHH、DDHh、DdHH、DdHh。F2中基因型为ddH_、D_hh、ddhh的个体,表型为不含氰,占7/16,不含氰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占3/7。若控制氰化物合成的两对基因不独立遗传,只有基因D和基因h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基因d和基因H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另一条染色体上时才符合题意,推测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和ddHH,F,的基因型为DdHh,F2的基因型有DDhh、DdHh和ddHH,比例接近于1:2:1,F2中DdHh为叶片含氰个体,基因型有1种,不含氰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00%,因此,B错误;C和D正确。
故选B。
18. 下列是某同学绘制雄性哺乳动物的同一器官内的细胞分裂示意图,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雄性哺乳动物的生殖器官内的精原细胞既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也可以进行减数分裂。
【详解】A、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细胞质不均等的分裂是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不能存在于雄性生物体内,A错误;
B、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且有同源染色体,属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可以存在于雄性生物体内,B正确;
C、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且细胞质是均等的分裂,可以存在于雄性哺乳动物的睾丸中,C正确;
D、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是雄性哺乳动物形成精细胞的过程,D正确。
故选A。
二、多选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少选得1分,错选得0分。
19. 研究发现遗传性秃头基因(a)的表达与高水平的雄激素有正相关,秃头基因纯合子(aa)在两性均表现为秃头,杂合子(Aa)则只在男性中表现为秃头,女性杂合子发量正常。现有一位秃头男士,其父亲发量正常,该秃头男士的妻子发量正常,不考虑突变等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他们的儿子一定会秃头 B. 他们的女儿一定不会秃头
C. 他们的儿女都有可能秃头 D. 他们的女儿秃头风险小于儿子
【答案】CD
【解析】
【分析】秃头男士的基因型有aa、Aa,秃头女士的基因型为aa。现有一位秃头男士,其父亲发量正常(AA),说明该秃头男生的基因型为Aa,该秃头男士的妻子发量正常,其基因型可能为Aa、AA。
【详解】A、现有一位秃头男士,其父亲发量正常(AA),说明该秃头男生的基因型为Aa,该秃头男士的妻子发量正常,其基因型为Aa、AA,他们的儿子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秃头)、AA(不秃头),因此,他们的儿子不一定会秃头,A错误;
B、他们的女儿的基因型可能为aa(秃头)、Aa(不秃头)、AA(不秃头),可能会秃头,B错误;
C、由BC可知,他们的儿女都有可能秃头,C正确;
D、当后代基因型为aa时,女儿表现为秃头;当后代基因型为Aa、aa时,儿子表现为秃头,他们的女儿秃头风险小于儿子,D正确。
故选CD。
20. 人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有A抗原而无B抗原的为A型血、有B抗原而无A抗原的为B型血、有A抗原和B抗原的为AB型血、既无A抗原也无B抗原的为O型血,其遗传受IA、IB、i基因控制。研究发现,H抗原蛋白在IA的作用下转化成A抗原、而在IB的作用下会转化成B抗原、在i的作用下则不能完成转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子女出现A型血时,双亲之一不会是O型血
B 通常情况下,人体细胞中不会同时有IA、IB与i基因
C. 细胞发生分化时,特定细胞的IA基因才能进行表达
D. IA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血型
【答案】A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A抗原的形成需要同时具有H、IA基因,B抗原的形成需要同时具有H、IB基因,因此H_IAIA、H_IAi为A型血,有4种;H_IBIB、H_IBi为B血型,有4种;H_IAIB为AB型血,有2种;其余型血都为O型血,即H_ii、hh__,有8种。
【详解】A、子女出现A型血时,双亲之一可能是O型血,如HHii×HHIAIA,子代为HHIAi,表现为A型血,A错误;
B、有IA、IB与i属于复等位基因,在血型的遗传中,其中两两组合决定某种血型,通常情况下,人体细胞中不会同时有IA、IB与i基因,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IA基因是与血型有关的抗原基因,细胞发生分化时,特定细胞(血液细胞)的IA基因才能进行表达,C正确;
D、IA基因可控制A抗原的合成,进而决定血型类型,而抗原不属于酶,D错误。
故选AD。
21. 某种植物的叶片有锯齿叶和缘圆叶两种。已知叶形受2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表现隐性性状,其他基因型的个体均表现显性性状。某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①:让一锯齿叶植株进行自交,子代都是锯齿叶。
实验②:让一缘圆叶植株进行自交,子代中缘圆叶∶锯齿叶=15∶1。
实验③:让锯齿叶植株与缘圆叶植株进行杂交,子代中缘圆叶∶锯齿叶=1∶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②中亲本基因型为AaBb,子代缘圆叶植株有8种基因型
B. 若实验①与实验②的亲本杂交,子代为缘圆叶∶锯齿叶=3∶1
C. 实验③中亲本缘圆叶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基因型与亲本相同
D. 若实验②子代中的缘圆叶继续自交,后代中锯齿叶的比例为1/12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由题意可知,实验②中子代中缘圆叶∶锯齿叶=15∶1,是9:3:3:1的变式,说明亲本缘圆叶植株基因型为AaBb,自交子代个体中缘圆叶为A_B_、A_bb、aaB_,共有8种基因型,A正确;
B、实验①子代都是锯齿叶,结合A可知,亲本锯齿叶基因型为aabb,与实验②亲本杂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缘圆叶∶锯齿叶=3∶1,B正确;
C、根据推断,实验③的亲本缘圆叶基因型为Aabb或aaBb,C错误;
D、实验②子代中的缘圆叶有1/15AABB、2/15AABb、2/15AaBB、4/15AaBb、1/15AAbb、2/15Aabb、1/15aaBB、2/15aaBb,分别自交,后代中能出现锯齿叶的基因型为4/15AaBb、2/15Aabb、2/15aaBb,后代中锯齿叶所占比例为1/12,D正确。
故选ABD。
22. 图甲为某二倍体动物部分组织切片的显微图像,图乙中的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划分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标号为①~⑤的细胞分别对应图乙中的d、c、b、a、e细胞
B. 图甲可能是蝗虫卵巢组织切片,细胞④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
C. 图乙中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的b、d、e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d→e
D. 图乙中d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①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细胞质是不均等分裂的,说明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该动物是雌性的;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④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⑤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分析图乙:根据染色体和核DNA的关系, a细胞中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染色体数和体细胞相同,DNA数目加倍,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细胞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详解】A、①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对应图乙中的b,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图乙中的c;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对应图乙中的d;④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图乙中的a;⑤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对应图乙中的e,A错误;
B、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细胞质是不均等分裂的,说明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该动物是雌性的正常情况下,可能是蝗虫卵巢组织切片,根据染色体数目分析,细胞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错误;
C、若图乙中类型b、d、e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三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d→e,C正确;
D、正常情况下,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即b时期,但由于基因突变或互换等原因,等位基因的分离也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ABD。
23. 如下图是健康人体内一个精原细胞在睾丸中经两次分裂形成四个细胞的过程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细胞1、2、3、4都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则甲、乙和丙均为有丝分裂过程
B. 若着丝粒断裂只发生在甲过程,则乙和丙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
C. 甲、乙和丙过程中均可能出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现象
D. 若细胞1、2、3、4的核遗传信息各不相同,则细胞1、2、3、4中均不含同源染色体
【答案】ABD
【解析】
【分析】1、细胞周期各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详解】A、若细胞1、2、3、4都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则甲、乙和丙都没有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故为有丝分裂过程,A正确;
B、若着丝粒断裂只发生在甲过程,则甲为有丝分裂过程,乙和丙为减数分裂Ⅰ,可以发生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B正确;
C、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发生在减数分裂Ⅰ,甲、乙和丙不可能都是减数分裂Ⅰ过程,C错误;
D、若细胞1、2、3、4的核遗传信息各不相同,则甲、乙和丙为减数分裂过程,细胞1、2、3、4为精细胞,都不含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49分。
24. 下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仔细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叫____________;此项处理必须在豌豆____________之前进行。
(2)操作②叫____________,此项处理后必须对母本的雌蕊进行套袋,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3)在当年母本植株上所结出的种子即为____________。
(4)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若亲本皆为纯种,让F1进行自交,F2的性状中,红花与白花之比为____________,生物的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__。F2的基因型类型有____________种,比例为____________。让F2中的红花植株自交,F3中红花与白花之比为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去雄 ②. 雄蕊成熟前
(2) ①. 授粉 ②. 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3)子一代(或F1)
(4) ①. 3∶1 ②. 性状分离 ③. 3##三 ④. AA∶Aa∶aa=1∶2∶1 ⑤. 5∶1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人工异花传粉过程: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传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所以操作①是去雄,操作②是传粉。
【小问1详解】
人工异花传粉过程: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传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所以操作①是去雄;为防止自花传粉,此项处理必须在豌豆雄蕊成熟前之前进行,且操作后要进行套袋处理。
【小问2详解】
操作②叫做人工授粉(传粉),为了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授粉后必须对母本的雌蕊进行套袋处理。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提供花粉的植株是父本即矮茎植株,接受花粉的植株是母本即高茎植株,在此实验中用作亲本的两株豌豆必须是纯种,在当年母本植株上所结出的种子即为子一代(或F1)。
【小问4详解】
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若亲本皆为纯种,则F1为杂合子(基因型为Aa),F1自交,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基因型共有3种,表型为红花:白花=3:1,生物的这种性现象叫做性状分离;让F2中的红花植株自交(2/3Aa、1/3AA),F3中白花(aa)的比例为2/3×1/4=1/6,红花的比例为1-1/6=5/6,即F3中红花与白花之比为5/6:1/6=5:1。
25. 某品种狗的毛皮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共有四种表型,黑色(A_B_)、褐色(aaB_)、红色(A_bb)和黄色(aabb)。下表为该品种狗的三组杂交实验及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黑色♀×褐色♂ 黑色♀×黑色♂ 黑色♀×红色♂
子一代皮毛颜色及数量 黑色(1只)、红色(1只)、黄色(1只) 黑色(1只)、褐色(1只)、红色(1只)、黄色(1只) 黑色(1只)、褐色(1只)、黄色(1只)
(1)上述杂交实验过程中,每一对等位基因均遵循基因的____定律。
(2)第1组杂交实验中,雌性、雄性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子一代黄色雄性小狗在减数分裂生成精子的过程中____(会、不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3)第2组杂交实验的亲本再生一只红色雌性小狗的概率为____;子一代褐色小狗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
(4)第3组杂交实验子一代褐色雌狗与黄色雄狗杂交,产下雄性小狗毛皮颜色为褐色的概率是____。
(5)请利用上述表格中的该品种狗,设计一个测交实验验证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请你画出该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要求写出配子)____。
【答案】(1)分离 (2) ①. AaBb与aaBb ②. 会
(3) ①. 3/32 ②. aaBB或aaBb(aaBB、aaBb)
(4)1/2 (5)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狗的皮毛颜色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故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第2组的亲本为均为黑色(A_B_ ),后代中出现了黄色(aabb),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Bb。第1组的亲本为黑色(A_B_ )×褐色(aaB_),后代中出现了黄色(aabb),则亲本的基因型为黑色(AaBb)×褐色(aaBb)。第3组的亲本为黑色(A_B_ )×红色(A_bb),后代中出现了黄色(aabb),则亲本的基因型为黑色(AaBb)×红色(Aabb)。
【小问1详解】
上述杂交实验过程中,每一对等位基因均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小问2详解】
第1组的亲本为黑色(A_B_ )×褐色(aaB_),后代中出现了黄色(aabb),则亲本的基因型为黑色(AaBb)×褐色(aaBb),即AaBb♀、aaBb♂,褐色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黄色小狗为aabb,子一代黄色小狗在减数分裂生成精子的过程中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小问3详解】
第2组杂交实验的亲本基因型均为AaBb,杂交后代生出红色小狗的概率是3/16,因此再生一只红色雌性小狗的概率是3/16×1/2=3/32,子一代褐色小狗的基因型可能aaB_,即aaBB或aaBb。
【小问4详解】
第三组实验亲本的基因型为黑色(AaBb)×红色(Aabb),则其后代褐色狗的基因型为aaBb,与黄色狗aabb杂交,产下雄性小狗毛皮颜色为褐色的概率是1×1/2=1/2。
【小问5详解】
利用上述表格中的该品种狗,设计一个测交实验验证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26. 某兴趣小组在科研部门的协助下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取甲(雄蕊异常,雌蕊正常,表现为雄性不育)、乙(可育)两个品种的水稻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所示。已知水稻雄性育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对a完全显性,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
F1 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种植并统计F2表现型
甲与乙杂交 全部可育 一半全部可育
另一半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水稻雄性不育的基因是___________,该兴趣小组同学在分析结果后认为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
(2)F2中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___种,仅考虑F2中出现雄性不育株的那一半,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
(3)若要利用F2中的两种可育株杂交,使后代雄性不育株的比例最高,则双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4)现有各种基因型的可育水稻,请利用这些实验材料,设计一次杂交实验,确定某雄性不育水稻丙的基因型:取基因型为___________的水稻与水稻丙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植株的性状及比例。
①若___________,则丙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
②若___________,则丙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A ②. F2中一半出现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是9:3:3:1的变式
(2) ①. 7 ②.
(3)AABb、aabb
(4) ①. aabb ②. 后代全是雄性不育植株 ③. AAbb ④. 后代出现可育植株和雄性不育植株,且比例为1:1 ⑤. Aabb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得到的F2中的一半表现的性状分离比为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这部分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由于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说明雄性不育株一定不含B基因,进而确定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为A,可育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雄性不育的基因型是A_bb;F2出现两种情况,说明F1的基因型有两种且各占1/2,可确定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子一代基因型是AaBb、aaBb,aaBb自交后代全部可育,AaBb自交后代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
【小问1详解】
题意分析,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得到的F2中的一半表现的性状分离比为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而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这部分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由于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说明雄性不育株一定不含B基因,进而确定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为A。
【小问2详解】
据题意可知,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A的表达,可育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雄性不育的基因型是A_bb,F2出现两种情况,说明F1的基因型有两种且各占1/2,可确定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共9种,其中AAbb、Aabb表现为不育,因此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9-2=7种。仅考虑F2中出现雄性不育株的那一半,该部分可育株中个体的基因型为1/13AABB、2/13AABb、2/13AaBB、4/13AaBb、1/13aaBB、2/13aaBb、1/13aabb,其中2/13AABb和4/13AaBb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其他均能稳定遗传,故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3-4/13=7/13。
【小问3详解】
F2中共有7种基因型可育,若想使后代雄性不育株的比例最高,应满足后代必须含有A基因,同时出现不含B基因的情况,故应选择AABb和aabb杂交,产生的后代为1/2AaBb、1/2Aabb,后代雄性不育株占1/2。
【小问4详解】
水稻不育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要确定水稻丙的基因型,可采用测交的方法,取基因型为aabb的可育株与水稻丙杂交,观察后代植株的育性。若丙基因型是AAbb,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故后代全是雄性不育植株;若丙基因型是Aabb,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Aabb:aabb=1:1,故后代出现可育植株和雄性不育植株,且比例为1∶1。
27. 甲图表示某动物睾丸内细胞分裂不同时期与核DNA数量变化的关系,乙图是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b→c、f→g阶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h→i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乙图中属于有丝分裂的是____________,属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是____________。
(3)乙图中的D所示细胞中有对____________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__条染色单体,此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处于甲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
(4)该动物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_____条。A图中发生的染色体(包括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行为是____________,这也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答案】(1) ①. DNA复制(或染色体复制) ②. 同源染色体分离(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
(2) ①. B、E ②. A、D
(3) ①. 2 ②. 8 ③. 初级精母细胞 ④. g ⑤. h
(4) ①. 4 ②.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a→f表示有丝分裂,f→m表示减数分裂;图乙中,A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处于有丝分裂中期、C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E处于有丝分裂后期、F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小问1详解】
图甲中b→c、f→g阶段处于分裂间期,核DNA分子加倍,其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h→i表示同源染色体分离(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DNA分子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减半,形成的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
【小问2详解】
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核DNA数与体细胞相同,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核DNA数减半,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乙图中属于有丝分裂的是B、E,属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是A、D,出现同源染色体配对和分离的现象。
【小问3详解】
乙图中的D所示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一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故共有8条染色单体,此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在赤道板两侧,因此其名称是初级精母细胞,处于甲图中的g→h段。
【小问4详解】
乙图中E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每一极的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中相同,故该动物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4条。A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其中发生的染色体行为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也是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测试
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18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孟德尔运用该方法成功揭示了遗传的两条基本定律。下列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在纯种亲本杂交和F1自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
B. 假说的内容之一是“性状由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决定”
C. 为了检验假说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 遗传因子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发生在受精卵形成的过程中
2. 孟德尔设计巧妙的实验否定了融合遗传的观点。现用纯合的红色牵牛花和白色牵牛花进行相关实验,下列预期结果中,否定融合遗传且支持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是( )
A. F 自交产生的 F 中按照一定比例出现花色分离
B. 红色亲本自交,子代全为红色
C. 亲本杂交产生的 F 全为粉红色
D. 白色亲本自交,子代全为白色
3. 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先研究遗传因子的行为变化,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
B.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两对或多对相关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C.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是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内容
D. 在孟德尔的研究过程中,“演绎推理”的步骤是设计测交实验,预期实验结论
4. 把黄玉米与白玉米隔行种植在一块试验田里,让它们在自然条件下受粉,结果黄玉米结出的果穗上籽粒全部是黄色,白玉米果穗上籽粒有黄色有白色。以下对黄色和白色的显隐性关系和亲代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黄色对白色为显性,黄玉米和白玉米都为纯合子
B. 黄色对白色为显性,黄玉米为杂合子,白玉米为纯合子
C. 白色对黄色为显性,白玉米为纯合子,黄玉米为杂合子
D. 白色对黄色为显性,白玉米和黄玉米都纯合子
5. 关于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的身高由多对基因控制,若两人关于身高的基因型相同,则他们身高一定相同
B. 某种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
C. O型血(基因型为ii)的夫妇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D. 水毛茛暴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形态不同,可能与叶片所处的环境有关
6. 水稻为雌雄同株植物,其抗稻瘟病与易感稻瘟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相对性状,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细胞中另有一对等位基因B、b对稻瘟病的抗性表达有影响,BB会使水稻抗性完全消失,Bb使抗性减弱(弱抗病),bb不影响抗性表达。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两纯合亲本杂交,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 F2中的弱抗病植株全部是杂合子
C. F2中的抗病植株自交,后代中易病植株占1/6
D. F2中的易感病植株可通过测交鉴定其基因型
7. 下列有关两对等位基因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为AaBb、aabb的个体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4∶1∶4∶1,说明A与B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
B. 基因型为Aabb、aaBb的个体杂交,子代的表型比例为1∶1∶1∶1,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 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测交,子代表型比例为1∶3,则其自交,子代的表型比例应为15∶1
D. 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表型比例为5∶3∶3∶1,则其产生的AB雄配子致死
8. 蜜蜂受精卵(2n=32)发育成蜂王或工蜂,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雄蜂。如图为雄蜂产生精细胞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减数分裂Ⅰ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8个四分体
B. 减数分裂Ⅰ染色体数目未减半的原因可能与细胞未产生正常的纺锤体有关
C. 若蜂王基因型为Aabb,则该蜂群中新发育成的雄蜂基因型可能有Ab和ab两种
D. 据图可知,雄蜂的一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一个精细胞
9. 研究发现,与某玉米品种开花相关的等位基因E/e和R/r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E/e控制花粉育性,含E的花粉可育;含e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R/r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若基因型为EeRr的亲本进行自花传粉,则有关F1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红花植株数与白花植株数的比例是2:1 B. 基因型为eeRR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24
C. 减数分裂的前期基因R和E可发生互换 D. 花瓣细胞中的E/e和R/r进行自由组合
10. 下图中甲、乙为某哺乳动物(基因型为AaBb)处于两个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曲线如图丙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与图乙细胞对应的第一极体分裂完成产生的第二极体的基因型为ab
B. 图甲细胞中有2个四分体,中心体此时已完成复制并移向两极
C. 图甲细胞和图乙细胞分别处与图丙中BC段和DE段对应的时期.
D. 该动物的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1种基因型的卵细胞,该过程发生了基因的自由组合
11. 某同学观察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2N=16)细胞时,发现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呈现8种不同的形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基因正在自由组合
B. 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心粒正在倍增
C. 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分裂Ⅰ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平面上
D. 若该细胞此时存在染色单体,则该细胞一定取自该生物中的雌性个体
12.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孟德尔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同学模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发生在过程②中
B. 乙同学模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和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发生在过程③中
C. 上述每个小桶内不同类型小球的数量一定相同,且抓取记录组合后放回原处
D. 甲、乙同学经过多次抓取小球实验后,统计得到的Dd、ab组合概率分别约为1/4、1/2
13. 烟草是雌雄同株的植物,自交不能产生后代,原因是含某些S基因的花粉落到含有相同S基因的柱头时花粉管的发育受阻导致受精作用无法完成,在烟草中至少有15个自交不亲和基因S1,S2…S15:某科研小组做了以下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杂交组合 S1S2 (♀) ×S3S4 (♂) S1S2(♀)×S1S2 (♂) S1S2(♀)×S1S3 (♂) S1S3(♀)×S1S2(♂)
杂交结果 S1S3 、S1S4、S2S3、S2S4 无后代产生 S1S3、S2S3 S1S2、S2S3
A. 若某小岛烟草的S基因只有S1、S2、S3、S4、S5,则该群体最多有10种基因型
B. S1、S2、S3、S4等互为等位基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C. 基因型为S1S2和S2S3烟草隔行种植,全部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S1S2:S1S3=1:1
D. 基因型为S1S2和S1S4的亲本,正交和反交的子代共有3种基因型
14. 研究发现某植物的基因家族存在一种显性“自私基因”A。在产生配子时A 基因能导致体内不含 A 基因的雄配子一半死亡,而不影响雌配子的活力。现将基因型为 Aa的植株自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a植株产生含 A 的雄配子与含 a 雌配子数量相等
B. Aa植株产生的雌、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 A:a=1:1、A:a=2:1
C. Aa 自交获得的 F 基因型及比例为 AA:Aa:aa=2:3:1
D. Aa 自交后代 F 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 A:a=2:1
15. 在番茄中,存在多对可区分的相对性状,其中缺刻叶(B)对马铃薯叶(b)为显性,紫茎(A)对绿茎(a)为显性。现将紫茎、马铃薯叶的纯合植株与绿茎、缺刻叶的纯合植株杂交,在F2中得到9:3:3:1的性状分离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F1的表型为紫茎、缺刻叶,其基因型为AaBb
B. F1与绿茎、缺刻叶纯合植株杂交,所得子代中杂合子占3/4
C. F2中与亲本类型不同的表型有2种,占F2代的比例为3/8
D. F2中紫茎缺刻叶杂合子自交,产生后代四种表型的性状分离比为21:5:5:1
16. 某植物的花色有白色、紫色和蓝色三种类型,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如下表所示。现用纯合紫花植株和纯合蓝花植株作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基因型 A_B_ A_bb aaB_ aabb
表现型 白花 紫花 蓝花 白花
A. 理论上推测,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花∶紫花∶蓝花=10∶3∶3
B. 用F1进行测交,推测测交后代有4种基因型,表现型之比约为2∶1∶1
C. 从F2中任选两株白花植株相互交配,后代的表现型有1种或3种
D. F1自交产生F2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17. 下图为白花三叶草叶片细胞内氰化物代谢途径,欲探究控制氰化物合成的基因是否独立遗传,现用两种叶片不含氰的白花三叶草杂交,F1叶片中均含氰,F1自交产生F2。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叶片细胞中的D、H基因都表达才能产生氰化物
B. 推测F2叶片不含氰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占3/7或1/4
C. 推测F2中叶片含氰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有1种或4种
D 若F2中含氰个体占9/16,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18. 下列是某同学绘制雄性哺乳动物的同一器官内的细胞分裂示意图,错误的是( )
A. B. C. D.
二、多选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少选得1分,错选得0分。
19. 研究发现遗传性秃头基因(a)的表达与高水平的雄激素有正相关,秃头基因纯合子(aa)在两性均表现为秃头,杂合子(Aa)则只在男性中表现为秃头,女性杂合子发量正常。现有一位秃头男士,其父亲发量正常,该秃头男士的妻子发量正常,不考虑突变等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他们的儿子一定会秃头 B. 他们的女儿一定不会秃头
C. 他们的儿女都有可能秃头 D. 他们的女儿秃头风险小于儿子
20. 人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有A抗原而无B抗原的为A型血、有B抗原而无A抗原的为B型血、有A抗原和B抗原的为AB型血、既无A抗原也无B抗原的为O型血,其遗传受IA、IB、i基因控制。研究发现,H抗原蛋白在IA的作用下转化成A抗原、而在IB的作用下会转化成B抗原、在i的作用下则不能完成转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子女出现A型血时,双亲之一不会是O型血
B. 通常情况下,人体细胞中不会同时有IA、IB与i基因
C. 细胞发生分化时,特定细胞的IA基因才能进行表达
D. IA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血型
21. 某种植物的叶片有锯齿叶和缘圆叶两种。已知叶形受2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表现隐性性状,其他基因型的个体均表现显性性状。某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①:让一锯齿叶植株进行自交,子代都是锯齿叶。
实验②:让一缘圆叶植株进行自交,子代中缘圆叶∶锯齿叶=15∶1。
实验③:让锯齿叶植株与缘圆叶植株进行杂交,子代中缘圆叶∶锯齿叶=1∶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②中亲本基因型为AaBb,子代缘圆叶植株有8种基因型
B. 若实验①与实验②的亲本杂交,子代为缘圆叶∶锯齿叶=3∶1
C. 实验③中亲本缘圆叶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基因型与亲本相同
D. 若实验②子代中缘圆叶继续自交,后代中锯齿叶的比例为1/12
22. 图甲为某二倍体动物部分组织切片的显微图像,图乙中的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划分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标号为①~⑤的细胞分别对应图乙中的d、c、b、a、e细胞
B. 图甲可能是蝗虫卵巢组织切片,细胞④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
C. 图乙中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的b、d、e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d→e
D. 图乙中d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23. 如下图是健康人体内一个精原细胞在睾丸中经两次分裂形成四个细胞的过程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细胞1、2、3、4都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则甲、乙和丙均为有丝分裂过程
B. 若着丝粒断裂只发生在甲过程,则乙和丙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
C. 甲、乙和丙过程中均可能出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D. 若细胞1、2、3、4的核遗传信息各不相同,则细胞1、2、3、4中均不含同源染色体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49分。
24. 下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仔细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叫____________;此项处理必须在豌豆____________之前进行。
(2)操作②叫____________,此项处理后必须对母本的雌蕊进行套袋,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3)在当年母本植株上所结出的种子即为____________。
(4)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若亲本皆为纯种,让F1进行自交,F2的性状中,红花与白花之比为____________,生物的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__。F2的基因型类型有____________种,比例为____________。让F2中的红花植株自交,F3中红花与白花之比为____________
25. 某品种狗的毛皮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共有四种表型,黑色(A_B_)、褐色(aaB_)、红色(A_bb)和黄色(aabb)。下表为该品种狗的三组杂交实验及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黑色♀×褐色♂ 黑色♀×黑色♂ 黑色♀×红色♂
子一代皮毛颜色及数量 黑色(1只)、红色(1只)、黄色(1只) 黑色(1只)、褐色(1只)、红色(1只)、黄色(1只) 黑色(1只)、褐色(1只)、黄色(1只)
(1)上述杂交实验过程中,每一对等位基因均遵循基因的____定律。
(2)第1组杂交实验中,雌性、雄性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子一代黄色雄性小狗在减数分裂生成精子的过程中____(会、不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3)第2组杂交实验的亲本再生一只红色雌性小狗的概率为____;子一代褐色小狗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
(4)第3组杂交实验的子一代褐色雌狗与黄色雄狗杂交,产下雄性小狗毛皮颜色为褐色的概率是____。
(5)请利用上述表格中的该品种狗,设计一个测交实验验证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请你画出该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要求写出配子)____。
26. 某兴趣小组在科研部门的协助下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取甲(雄蕊异常,雌蕊正常,表现为雄性不育)、乙(可育)两个品种的水稻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所示。已知水稻雄性育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对a完全显性,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
F1 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种植并统计F2表现型
甲与乙杂交 全部可育 一半全部可育
另一半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水稻雄性不育基因是___________,该兴趣小组同学在分析结果后认为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
(2)F2中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___种,仅考虑F2中出现雄性不育株的那一半,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
(3)若要利用F2中的两种可育株杂交,使后代雄性不育株的比例最高,则双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4)现有各种基因型的可育水稻,请利用这些实验材料,设计一次杂交实验,确定某雄性不育水稻丙的基因型:取基因型为___________的水稻与水稻丙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植株的性状及比例。
①若___________,则丙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
②若___________,则丙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
27. 甲图表示某动物睾丸内细胞分裂不同时期与核DNA数量变化的关系,乙图是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b→c、f→g阶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h→i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乙图中属于有丝分裂的是____________,属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是____________。
(3)乙图中的D所示细胞中有对____________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__条染色单体,此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处于甲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
(4)该动物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_____条。A图中发生的染色体(包括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行为是____________,这也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