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7 10:24:17

文档简介

乌鲁木齐市第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学科问卷
试卷分值:100分 答题时间: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1. 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在各自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明均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但各民族和国家的文明都呈现出一种从低到高,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尽管这种发展趋势会有迂回、曲折。材料旨在说明世界文明( )
A. 具有多元性和一体性 B. 具有多样性和连续性
C. 具有地域性和规律性 D. 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在各自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明均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可得出世界文明各俱特色,具有地域性。而“但各民族和国家的文明都呈现出一种从低到高,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尽管这种发展趋势会有迂回、曲折。”则反映出世界文明都有相似的发展规律的一面。因此体现的是具有地域性和规律性,C项正确;材料中的内容可以体现多元化,但不能体现世界文明的一体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连续性,因为有的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中断了,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多元性,而不是创造性,排除D项。故选C项。
2. 在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出土的一件5000年前的雪花石膏大瓶上,刻画了一些裸体平民手捧酒罐、奶盆和粮斗等祭品走向神龛,一位祭司或首领穿着长袍,长袍带由其身后穿短裙的人举着,瓶上还刻画了水边的大麦田、羊队、水果和狮子等内容。由此可知,当时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 )
A. 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 B. 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城市国家
C. 已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D. 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5000年前两河流域(西亚)。据材料“裸体平民”、“祭司或首领穿着长袍”可知,当时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平民和首领已经有明显的着装区别,这体现了鲜面的阶级性,D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苏美尔地区是否实现了统一,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虽然提及“首领”,但是首领不一定是君主,排除C项。故选D项。
3. 巴比伦法律曾规定,贵族犯罪,其惩罚比对较低等级的同样罪犯要重。《汉谟拉比法典》增加了惩治违反王命的条文,特别对带有某种谋反作乱迹象的罪行更是从严惩处。这部法典( )
A. 打击了传统保守的势力 B. 确保了法律的至上权威
C. 旨在维护国王专制统治 D. 捍卫了贵族阶层的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巴比伦。根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增加了惩治违反王命的条文,体现了国王对自身权威的重视,该法典的颁布旨在维护国王的专制统治,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打击了传统保守的势力,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目的并不是确立法律的权威,排除B项;惩罚贵族犯罪,打击贵族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4. 印度河流域文明兴起于公元前3千纪,其城市的卫城区有谷仓、寺庙,居民区的房屋有的庭院宽敞,有的十分矮小;在随葬品中,有金玉珠宝,也有泥土和贝壳制品:在出土的人物雕像中,有系着镶有宝石的束发飘带的祭司,也有戴着表现卑贱屈辱项圈的男人。这反映出当时的印度( )
A. 率先进入了人类文明时代 B. 城市规划的水平领先世界
C. 实行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 D. 处于层次分明的阶级社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居民区的房屋有的庭院宽敞,有的十分矮小;在随葬品中,有金玉珠宝,也有泥土和贝壳制品:在出土的人物雕像中,有系着镶有宝石的束发飘带的祭司,也有戴着表现卑贱屈辱项圈的男人”可知,当时的印度社会存在明显的贫富分化现象,处于层次分明的阶级社会,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印度河流域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无法得出其率先进入人类文明时代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具体描述其城市规划,排除B项;此时印度没有宗教,并不是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5. 中世纪欧洲的一个封建誓约中记载:“我,封君(领主),愿以我的权力和尊严,将这片土地(领地)授予你,封臣,作为我对你的保护和你对我的效忠的象征。……我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将由神明见证,并受到教会和世俗法律的保护。”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教会在权力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B. 封臣对所属领地拥有绝对所有权
C. 土地是维系封君封臣关系的纽带 D. 封君封臣制度是始终稳固的政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封君……将这片土地(领地)授予你,封臣,作为我对你的保护和你对我的效忠的象征”可知,封地是维系封君和封臣之间关系的基本纽带(封君封臣制度的基本特征),C项正确。教会在封君封臣制度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材料并未说明教会是整个权力体系的核心,排除A项;封臣对封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排除B项;封君封臣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但它并不是“始终”稳固的政体,曾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和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6. 1547年,俄国伊凡四世加冕之后,“坚信自己是上帝派到大地上的统治者,只对上帝负责。同时声明,凡是危害自己统治的人,就是反对上帝。凡是对上帝不忠的人,他都要代表上帝对这些‘背叛者’进行严厉惩罚”。他的这一态度( )
A. 意在推动俄国向外扩张 B. 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C. 奠定了民族国家的基础 D. 使王权得到教会的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47年(俄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凡四世强调自己是上帝的使者,只对上帝负责,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色彩,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君权,并未涉及向外扩张的目的,排除A项;此时俄国已经成为民族国家,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教会对于王权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B项。
7. 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主要体现了该官员( )
A. 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 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 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D. 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朝鲜。据题意可知,虽然高丽王朝的大臣主张遵守华夏制度,但也主张要遵循高丽的地方风俗,由此可知该官员是强调要保持主体的选择性,D项正确;该官员也强调要遵循高丽的地方风俗,并不是全盘吸收中国文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内容并不是承认本国的藩属地位,排除B项;根据“华夏之制,不可不遵守”可知该官员并不是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排除C项。故选D项。
8.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反映阿拉伯文化( )
A. 直接推动了阿拉伯帝国建立 B. 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C. 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世界文化 D. 造成河流文明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根据材料“《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些故事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吸收、融合,C项正确;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推动文化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吸收外来文化,不是向外传播文化,排除B项。河流文明被阿拉伯吸收,不会导致文明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9. 印加帝国拥有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通讯靠由驿站和信差组成的综合系统维持,有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其他统治方法还包括将土地、矿产和牲畜收归国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等。这些统治措施( )
A. 有利于维护帝国统一 B. 促进了帝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C. 有效抵御了外来入侵 D. 便利了美洲诸文明间的交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美洲。据材料可知,印加帝国通过道路系统、朝廷仪式、国教以及对土地、矿产和牲畜的国有化等措施,实现了对帝国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有利于维护帝国统一,A项正确;这些措施主要针对国内统治,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B项;印加帝国最终被殖民,没有有效抵御外来入侵,排除C项;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几乎处于孤立封闭状态,对外交往贫乏,且材料中的举措主要是对内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摩加迪沙( )
A. 实行重商政策 B. 工商业较发达 C. 对外交流频繁 D. 经济结构单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非洲)。据材料“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可知,在非洲的摩加迪沙的商人有着大量的骆驼,将生产的布匹卖到其他地区,反映了摩加迪沙工商业较为发达,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摩加迪沙的工商业发展情况,没有涉及国家对经济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摩加迪沙的商人出售布匹到其他地区,但没有涉及这些布匹是否卖到其他国家,排除C项;材料只是设计摩加迪沙的商业,但没有涉及是否还有农业等其他经济形态,不能得知摩加迪沙经济结构单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1. 赫梯王国周期性举办节日庆典,国王、王后和王子等借节日活动之际“巡幸京畿”,把原本腹地外围区、附属国以及封侯国的节日和神灵也“请到”都城举办,呈现出“四方来贺”的繁荣景象。这一做法( )
A. 健全了地方治理体系 B. 创造了民族特色文化
C. 拓展了王国疆域版图 D. 营造了宗教文化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赫梯王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赫梯王国借节日庆典把原本腹地外围区、附属国以及封侯国的节日和神灵也“请到”都城举办,呈现出“四方来贺”的繁荣景象,这有利于营造宗教文化认同意识,D项正确;从赫梯王国借节日庆典把原本腹地外围区、附属国以及封侯国的节日和神灵也“请到”都城举办,呈现出“四方来贺”的繁荣景象,无法得出健全了地方治理体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周期性举办”,而不是“创新”,排除B项;节日庆典无法拓展王国疆域版图,排除C项。故选D项。
12. 9世纪末,法兰西地区的宗教会议,多次号召封建主和武士不劫掠教会财产。到11世纪中叶,此号召在欧洲其他地区得到推广,封建武士被要求去支持教会,每周三日落至周一日出期间停止一切争战。这反映出西欧( )
A. 王权和教权的长期并立 B. 国王与教会冲突不断
C. 基督教会强化社会教化 D. 封建主义秩序的混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世纪末—11世纪中叶(西欧)。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宗教会议要求封建主和武士不仅不劫掠教会财产,还要求去支持教会,每周三日落至周一日出期间停止一切争战,这说明在中世纪,封建势力与宗教冲突不断,当时封建主义社会秩序的混乱,D项正确;材料强调封建主义秩序的混乱,没有体现王权和教权的长期并立,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封建势力与教会的冲突,没有描述国王与教会之间的冲突信息,排除B项;基督教会告诫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痛苦是社会教化行为,而材料描述的是封建势力与教会的冲突,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2世纪时,法王腓力二世(1180-1223)给王室直属领内的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免除他们来自原有领主们的封建义务,让他们直接隶属于国王,并给予市民诸多自治特权,鼓励加强城市防御,发展工商业;不仅如此,他还宣称自己是王室直领以外的所有城市的保护者,他因此被称作是“城市人的好朋友”。这说明法国( )
A. 封建庄园经济走向衰落 B. 封建王权不断强化
C. 巩固了西欧封君封臣制度 D. 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法国。据材料可知,法国国王给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使城市获得自治权,鼓励城市发展工商业,获得了城市对国王的支持,这有利于国王打败封建领主势力,加强封建王权,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封建庄园经济的信息,排除A项;法王腓力二世给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免除他们来自原有领主们的封建义务,打击了封建领主势力,削弱了西欧封君封臣制度,排除C项;法国国王给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使城市获得自治权,不能说明法国形成了近代民族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1至12世纪,欧洲城市兴起了两类不受教会控制的新型学校:一类是专门学习拉丁语的学校,另一类是学习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的学校。第二类学校不但常常人满为患,而且经常会冲击第一类学校的生源。这主要因为欧洲( )
A. 各国教权不同程度削弱 B. 自治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
C. 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D. 世俗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至12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另一类是学习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的学校。第二类学校不但常常人满为患,而且经常会冲击第一类学校的生源。”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中古西欧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商业趋向专业化,贸易往来增多,社会环境相对自由,教育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学校更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而学习拉丁语的学校相较之下实用性不强,C项正确;材料是对比两类脱离教会控制的新型学校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各国教权被削弱,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自治城市的数量多少,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俗统治者对教育的扶持或具体的政策,无法得出其对教育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0世纪以来,由于农业技术的改进,西欧农村谷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有能力将剩余的农产品卖给商人,换得货币,在向封建主缴纳一笔赎金后,可以获得人身自由。庄园主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也很愿意把实物地租改为货币地租。这预示着( )
A. 西欧的农奴制度日趋衰亡 B. 中世纪封建制度渐趋瓦解
C. 农业革命带动城市化进程 D. 西欧区域市场已逐步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西欧。根据材料可知,农业发展推动了农村货币化地租的发展,有利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推动农奴制度逐渐瓦解,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农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带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西欧区域市场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6. 有学者指出,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阿拉伯文明领先世界的原因 B. 阿拉伯文化具有融合性特征
C. 阿拉伯帝国政治与文化的不协调性 D. 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在文化上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结合所学知识,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其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具有融合性特征,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特点,没有提及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没有体现其政治情况,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阿拉伯文化的兼容性,没有描述阿拉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排除D项。故选B项。
17. 日本摄政圣德太子(593-621)积极摄取大陆文化,提倡“以神道为政治之根本,用儒道提高国民道德生活,更用佛教醇化其宗教生活”,进行政治改革。由此推知,这一改革( )
A. 以儒家文化为主要指导思想 B. 导致日本进入到幕府统治时期
C. 适应了大化改新的改革需要 D. 意在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以神道为政治之根本,用儒道提高国民道德生活,更用佛教醇化其宗教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摄政圣德太子的政治改革试图以儒、佛思想补充和完善传统的神道机能,更好地为皇室中心主义服务,从而建立天皇制的中央集权国家,D项正确;改革以神道教文化为主要指导思想,不是儒家文化,排除A项;日本进入到幕府统治时期在12世纪末期,排除B项;公元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排除C项。故选D项。
18. 6世纪,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企图依靠红海沿岸地域性强国和部族,挑战波斯丝路霸权,将丝绸贸易的重心移到红海、印度洋地区,但这种努力彻底失败。“红海沿岸地域性强国”是( )
A. 马里 B. 奥斯曼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阿克苏姆王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6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关键信息“6世纪”“红海沿岸地域性强国”和所学可知,阿克苏姆王国位于东非红海沿岸,是当时在东非最强大的国家,D项正确;马里位于西非,且时间不符,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位于西亚,且时间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19. 马丘比丘遗址是在海拔3800米的山顶上挖掘出来的,这里原有大约400间石造的住房,还有不少壮观的宫殿与神庙,当时这里居住着2万名印加人,他们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这主要说明印加( )
A. 农业发达 B. 文明发展 C. 人口众多 D. 宗教兴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由材料中“还有不少壮观的宫殿与神庙,当时这里居住着2万名印加人,他们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可知,印加在农业、人口和宗教上呈现繁荣的景象,即文明的发展,B项正确;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和宗教兴盛只反映了问题的一个侧面,不够全面,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 15世纪,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欧洲航海家们义无反顾地走向寻找新航线的道路。材料中所提到的经济利益是指( )
A. 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 B.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C. 奥斯曼土耳其垄断了东方商路 D. 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5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信息“欧洲航海家们义无反顾地走向寻找新航线的道路”可知材料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结合所学知识,推动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B项正确。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是政治原因,排除A项;奥斯曼土耳其垄断了东方商路是外部原因,排除C项;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是思想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1. 有学者指出,“在中世纪的最后两百年中,无论硬币流通怎样快,欧洲仍经受货币供应不足之苦,到十五世纪晚期,……西欧市场在接受了中欧银矿的‘输血’后,仍然无法消化日益增多的各种商品”。该学者旨在说明,欧洲中世纪晚期( )
A. 商业繁荣引发价格革命 B. 具有海外扩张的经济根源
C. 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商品 D. 货币短缺导致了经济停滞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欧洲中世纪晚期。根据材料“到十五世纪晚期,……西欧市场在接受了中欧银矿的‘输血’后,仍然无法消化日益增多的各种商品”可知,中世纪晚期,欧洲商品经济发展,硬币难以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这成为日后欧洲开辟新航路的重要经济根源,B项正确;价格革命出现在新航路开辟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商品开始汇聚欧洲,排除C项;中世纪晚期的欧洲经济并未因此处于停滞状态,排除D项。故选B项。
22. 由于西方殖民航海贸易被确定为国家基本的海洋政策,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的航海活动得到专制国家的全力支持和肯定,他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材料反映了( )
A. 航海贸易给殖民地带去西方文明 B. 航海家成为各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C. 航海家活动得到本国统治者支持 D. 国家力量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5-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航海活动得到专制国家的全力支持和肯定……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可知,当时的航海活动得到了国家力量的支持,从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西方殖民航海贸易得到国家支持,而非航海贸易对殖民地的影响,排除A项;欧洲的航海家在本国被视为英雄,但在被殖民国家却被视为殖民者、掠夺者,排除B项;西方殖民航海活动得到了专制国家的支持,但不一定是本国的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
23. 16世纪的一次远航“初步确定了太平洋有多大,并发现了一些无人岛和有人岛……接上了全球航海网络中最关键、最大的一个环节”。主持这次远航的是( )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正向题,时空是:麦哲伦远航。由材料“……接上了全球航海网络中最关键、最大的一个环节”可知本次航行完成了全球航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全球远航,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是麦哲伦航行,D项正确;迪亚士最终到达非洲最南端,排除A项;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连通了欧洲到美洲的路线,排除B项;达伽马最终到达了印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4. 从1519年开始,在不到一个世纪时间里,伴随着天花、麻疹等从来没有到达过西半球的疾病的流行,墨西哥的人口就减少了90%之多,由1700万锐减到130万。导致这种情形的直接原因是(  )
A. 自然灾害的影响 B. 美国殖民扩张 C. 工业革命的推动 D. 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初的美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西哥人口锐减的原因是天花、麻疹等欧洲疾病在美洲的流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欧洲疾病之所以能够传播到美洲,其根本原因在于新航路的开辟,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联系在一起,D项正确;自然灾害的影响不是导致墨西哥人口锐减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美国成立后才进行领土扩张,且美国并未侵占墨西哥领土,排除B项;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期以后,排除C项。故选D项。
25. 美国当代学者威尔博·施拉姆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写道:“16世纪还很容易的报刊检查工作,到了17世纪就因为信息量的急剧膨胀而成为了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工作,任何一个有野心的、向往上爬的政客都会尽量回避这项工作。”这一状况( )
A. 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紧密相关 B. 助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C. 对西方民主政治提出新的挑战 D. 根植于大航海时代的社会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据材料可知,大航海时代开始于15世纪末,一直持续到17世纪,这个时期的欧洲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包括商业贸易的繁荣、新大陆的发现、科学知识的增长等。这些变革导致了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因为人们需要交流和分享更多的商业、科学和文化信息。这种信息量的增加使得报刊检查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因为政客们需要处理更多的信息,而且信息的传播也更加难以控制。它准确地指出了16世纪到17世纪之间报刊检查工作困难的原因,即大航海时代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信息量急剧增加,D项正确;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在16世纪确实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与报刊检查工作的困难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宗教改革更多地涉及到宗教信仰和教义的问题,而不是信息传播的技术或数量,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与题目中提到的16世纪到17世纪的时间范围不符。此外,工业革命的发生与信息传播的困难之间也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B项;其提到西方民主政治面临新的挑战,这个选项似乎与信息传播的增加有一定的联系,因为更多的信息可能会导致政治决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然而,题目中并没有直接提到民主政治或政治决策的问题,因此这个选项也不是最佳选择,排除C项。故选D项。
26. 16世纪以后,欧洲市场上胡椒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很多,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常人家的餐桌。取而代之,受到贵族青睐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
A. 食物被赋予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B. 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C. 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交流 D. 欧洲贵族全面接受美洲饮食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胡椒因供应量大增,不再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贵族开始追逐其他事物,如蔗糖、巧克力等,反映了食物被赋予区分不同社会等级的功能,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前洲际物种交流就已存在,且材料未涉及贵族地位被削弱,排除B项;商业革命使商品交易的规模扩大,胡椒等商品的价格下降,排除C项;“全面接受”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7. 西班牙以“马尼拉大帆船”开拓的太平洋贸易,沟通了亚洲与美洲的自由贸易,但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对与中国的贸易做出种种规定,从航行次数、载重量、价值额等方面对大帆船贸易进行限制。对这一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
A. 殖民地不服从宗主国管理 B. 白银流入中国损害其利益
C. 贸易量过大超出管控能力 D. 造船技术限制了贸易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西班牙)。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 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 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对与中国的贸易做出种种规定,这是因为白银流入中国损害西班牙的利益,B项正确;材料中西班牙主要是加强了对与中国的贸易的管理,而非加强对殖民地的管控,不能得出殖民地不服从宗主国管理,排除A项;贸易量的增大如果能给西班牙带来利益,那么西班牙不会限制对华贸易,“贸易量过大”不能说明材料所述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当时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并非不能满足贸易发展的需求,排除D项。故选B项。
28. 对下图中1540年以后英国麦价变化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近代工厂的兴起导致原料需求增加 B. 资本主义农场经营增加了粮食产量
C. 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引发了物价上涨 D. 高产作物促进英国的人口大量增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4年以后的英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引发了白银贬值和物价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材料中1540年英国小麦价格的上升趋势正是价格革命的体现,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工厂的兴起,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农场经营指的是通过雇佣工人进行生产经营并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农业企业,材料体现了小麦价格的变化,没有涉及农业的经营方式和小麦的产量,且粮食产量提高一般会使得价格下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1540年以后英国小麦价格的变化,没有涉及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也没有涉及英国人口数量的变化,不能得知高产作物促进英国的人口大量增长,排除D项。故选C项。
29. 1595一1597年荷兰商人、旅行家林霄腾出版了《游记》,记录了自己从里斯本到亚洲的航行经历、航道、海岸线、亚洲香料等信息,并插入了以葡萄牙资料为基础绘制的远东地图。很快,《游记》成为当时欧洲的畅销书。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对外扩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B. 地图绘制技术得到空前发展
C. 荷兰垄断了欧亚之间的香料贸易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95一1597年(荷兰)。根据材料,1595一1597年荷兰商人、旅行家林霄腾出版了《游记》,并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这一时期正处于早期的殖民扩张时期,荷兰的殖民扩张也是适应了其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A项正确;地图绘制技术的进步只是对于材料的表象描述,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荷兰的早期殖民扩张,没有体现出其对于欧亚之间的香料贸易的垄断,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30. 英国史学家韦尔斯指出“(文艺复兴)不是古典崇拜而是解放人的思想”,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强调自由,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B. 挑战王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C. 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世幸福 D. 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根据材料“(文艺复兴)不是古典崇拜而是解放人的思想”及所学可知,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推动了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C项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的,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属于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排除A项;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只是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并没有直接挑战王权,排除B项;“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属于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31. 1423年,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办了一所宫廷学校,称“快乐之家”。维多里诺强调发展儿童的个性,在他的学校里,学生们通过团体游戏激发责任感;在音乐、舞蹈和唱赞美诗等活动中,发展学生主动积极活泼的天性。据此可知,维多里诺的教育( )
A. 旨在助推社会阶层的流动 B. 摆脱了神学思想束缚
C. 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 D. 成为培养贵族的阵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5世纪意大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维多里诺的教育模式强调发展儿童的个性,受到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C项正确;维多里诺的教育模式旨在发展人的个性和才能,而非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项;当时神学思想的影响仍然很大,“摆脱了神学思想束缚”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维多里诺的教育只面向贵族,且其教育模式与中世纪传统的贵族教育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
32. 14、15世纪,欧洲的英国、西班牙等国在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级成长的基础上先后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各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他们开始垂涎教会的土地、财产、各种首饰、艺术作品和高档家具等财富。少数思想家更是宣扬《圣经》的权威在罗马教皇之上。据此可知( )
A. 宗教改革得到社会各阶层响应 B. 人文主义者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C. 人文主义取代了基督教的学说 D. 宗教改革是欧洲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4-15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14-15世纪的欧洲,统一的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君主和平民不满教会对本国事务的干涉,垂涎教会的财富,一些思想家宣扬《圣经》的权威在罗马教皇之上,这些为宗教改革运动爆发提供了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动因,可见宗教改革是欧洲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D项正确;宗教改革运动发生在16世纪,材料所述的14-15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尚未爆发,因此无法得出宗教改革得到社会各阶层响应,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背景,未提及人文主义对民族国家形成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人文主义学说对教会主张的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产生冲击,但基督教仍然是西欧人的普遍信仰,人文主义不能完全取代基督教的学说,排除C项。故选D项。
33. 近代以来人们思想变化剧烈。有人认为,古代希腊罗马是黄金时代,从未被超越;但也有更多的人称,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就是最好的时代。每一代人都比先辈过得好,就长远而言,全人类都会走上共同进步。这种进步的观念形成于下列哪一时期( )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每一代人都比先辈过得好,就长远而言,全人类都会走上共同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可推断出这是典型的信仰进步的观念,这种思想观念形成于启蒙运动时期,C项正确;文艺复兴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下进行的地场反封建斗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年代起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系列生产与科技革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4. 加尔文派认为,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品质,努力工作,克勤克俭,不可沉溺于腐化享受之中,任何人一旦出现这类举动,都被认为是堕落的,也会被认为是遭到上帝抛弃的表现。加尔文派的这一思想( )
A. 扩大了教会的统治基础 B. 打破了基督教的精神控制
C. 维护了世俗王权的统治 D. 增强了民众奋斗的使命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欧洲)。据材料信息可知,加尔文派主张努力工作,克勤克俭,否则将被上帝抛弃,这有利于增强民众奋斗的使命感,D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知,加尔文派的这一思想与扩大教会的统治基础无关,排除A项;宗教改革运动的矛头是天主教会,加尔文派也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加尔文派对世俗王权的维护,排除C项。故选D项。
35. 169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几个财政法案,限制国王的收入。威廉国王得到的终生享用的收入只及詹姆士二世的一半,完全不敷支出,用当时议会成员埃特里克的话说,新国王被置于了“仅够伙食钱”的困地。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 国王权力被完全剥夺 B. 议会主权已经确立
C. 责任内阁制已经确立 D. 财务状况逐渐恶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690年的英国。根据材料“169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几个财政法案,限制国王的收入。”及所学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B项正确;此时英国国王仍然有相关权力,并不是被完全剥夺,排除A项;英国责任内阁制是19世纪中叶确立的,排除C项;材料得不出英国财政状况恶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36. 1898年,梁启超创意的《皇朝经世文新编》刊行,书中“地球事势通论”这样评述某一事件:“强藩世室之家乘间而起,废封建之制而为郡县,易锁国之党而成维新”“举国嚣嚣咸有愤心,精神丕振上下一治。习英荷之语言、法英国之商务、师美洲之学校、效德国之军制。”此事为( )
A. 明治维新 B. 戊戌维新 C. 俄国农奴制改革 D. 清末新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废封建之制而为郡县……效德国之军制”可知是明治维新,A项正确;戊戌维新学习的是日本,排除B项;俄国农奴制改革没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C项;清末新政只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统治,没有改变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二、材料分析题(37题14分;38题18分;39题14分,共计46分)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宣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副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夺取。”
材料二 “平民政体”指的是贫穷而又占多数的自由人执掌着政权;“寡头政体”指的是门第显贵而又占少数的富人执掌着政权。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著,颜一等译《政治学》
材料三 希腊国土的块状分布,平原面积狭小以及这些天然国土数量之多,事先给各种小块政治单元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正是四分五裂的地缘分布和差异极大的地形、地貌,使希腊人长期以来习惯于城邦制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格局 , 甚至养成了城邦崇拜情结,以至于当建立大型政治共同体的任务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时,他们根本不可能表现出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
——摘编自虞崇胜、杨刻俭《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地缘因素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种文明扩展的方式,并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文明差异的因素。
(2)材料二中的哪种政体更能发挥公民的创造力?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政体的原因。
【答案】(1)方式:和平交往;暴力冲突(战争)。
影响因素: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
(2)政体:“平民政体”。
原因:地理环境影响;小国寡民(城邦制度);商品经济发展(奴隶制工商业发展);缺乏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城邦崇拜情节;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方式,根据材料“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可知和平交往;根据材料“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副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可知暴力冲突(战争)。第二小问影响因素,结合所学文明差异的原因可知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政体,根据材料“贫穷而又占多数的自由人执掌着政权”和题干“更能发挥公民的创造力”可知“平民政体”。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希腊国土的块状分布,平原面积狭小以及这些天然国土数量之多”可知地理环境影响;根据材料“使希腊人长期以来习惯于城邦制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格局”可知小国寡民(城邦制度);结合古希腊的经济特征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奴隶制工商业发展);根据材料“ 甚至养成了城邦崇拜情结,以至于当建立大型政治共同体的任务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时,他们根本不可能表现出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可知缺乏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城邦崇拜情节。
38.
材料一 木薯、马铃薯、甘喜和玉米,还有花生、豆类和西红柿,极大地丰富了整个世界可以利用的食物资源,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哥伦布交流”的结算清单很复杂,但这场交流开始以后,世界就不可否认地改变了。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哥伦布没有到达印度,但他发现了至关重要的贵金属。据权威统计,从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85%和黄金产量的70%来自拉丁美洲。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为17 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 000吨,其中有31 000吨运往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全球白银产量的一半最终抵达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
材料三 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交易所等。买空卖空形同赌博,经商者突然暴富、顾刻破产的事例司空见惯。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哥伦布交流”使世界发生了哪些改变。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16—18世纪美洲白银的主要流向(不能照抄材料)。造成美洲白银这样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案】(1)扩大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和美洲的开发;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开始形成一个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美洲的印第安人和非洲的黑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流向:美洲→欧洲→亚洲;美洲→亚洲。原因:当时,欧洲商品在亚洲没有竞争力,而欧洲又迫切需要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商品。
(3)引起欧洲“商业革命”。
具体表现: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商品流通品种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商业投机出现;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木薯、马铃薯、甘喜和玉米,还有花生、豆类和西红柿,极大地丰富了整个世界可以利用的食物资源,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哥伦布交流”的影响,如积极方面,“哥伦布交流”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扩大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和美洲的开发,同时适应了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促进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开始形成一个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哥伦布交流”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分析;消极方面,可从给美洲的印第安人和非洲的黑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等方面分析。
【小问2详解】
流向: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8世纪(世界)。根据材料“据权威统计,从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85%和黄金产量的70%来自拉丁美洲。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000吨,其中有31000吨运往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全球白银产量的一半最终抵达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可知,美洲→欧洲→亚洲;美洲→亚洲。
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8世纪(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欧洲商品在亚洲没有竞争力,而欧洲又迫切需要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商品,这使得欧洲人大量用黄金白银购买亚洲的商品,促使白银流向亚洲。
【小问3详解】
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交易所等。买空卖空形同赌博,经商者突然暴富、顾刻破产的事例司空见惯。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可知,引起欧洲“商业革命”。 具体表现: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可知,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商品流通品种增多;根据材料“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交易所等。买空卖空形同赌博,经商者突然暴富、顾刻破产的事例司空见惯”可知,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商业投机出现;根据材料“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可知,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39. 近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代议制度,使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施,从而在政治体制上对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使之在形式上代表着民意行使国家权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英国《权利法案》
材料二
材料三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法国《1875年宪法》
材料四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之权属于皇帝。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要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首相……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史,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德意志帝国宪法》
(1)材料一发表于哪一年 以后英国逐渐确立了什么政体 由此,英国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的职务是什么
(2)材料二所示,它是近代哪个国家的政治制度 确立该制度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该政体的特征是什么 反映了哪位启蒙思想家的政治设想
(3)近代法国政治体制循环多变,各派政治力量对此展开了反复较量。据材料三,l875年最终确立了什么体制
(4)比较材料四和材料一,指出德国的“皇帝”与英国国王在权力上有何不同
【答案】(1)1689年;君主立宪制;首相。
(2)美国;《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彼此制衡;孟德斯鸠。
(3)总统共和制。 (4)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德国权力中心在“皇帝”。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英国。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权利法案》发表于1689年;英国在此后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体;英国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的职务是首相。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美国。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二的示意图呈现的是三权分立的体制,它是美国的政治制度;确立该制度的法律文件是《1787年宪法》;其政体特征为三权分立、彼此制衡;反映了孟德斯鸠的政治设想。
【小问3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法国。根据材料三中《1875年宪法》及所学可知,法国最终确立的体制为总统共和制。
【小问4详解】
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英国、德国。根据所学可知,英国为议会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此时的德国为二元君主立宪制,权力中心在“皇帝”。乌鲁木齐市第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学科问卷
试卷分值:100分 答题时间: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1. 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在各自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明均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但各民族和国家的文明都呈现出一种从低到高,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尽管这种发展趋势会有迂回、曲折。材料旨在说明世界文明( )
A. 具有多元性和一体性 B. 具有多样性和连续性
C. 具有地域性和规律性 D. 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性
2. 在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出土的一件5000年前的雪花石膏大瓶上,刻画了一些裸体平民手捧酒罐、奶盆和粮斗等祭品走向神龛,一位祭司或首领穿着长袍,长袍带由其身后穿短裙的人举着,瓶上还刻画了水边的大麦田、羊队、水果和狮子等内容。由此可知,当时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 )
A. 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 B. 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城市国家
C. 已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D. 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3. 巴比伦法律曾规定,贵族犯罪,其惩罚比对较低等级的同样罪犯要重。《汉谟拉比法典》增加了惩治违反王命的条文,特别对带有某种谋反作乱迹象的罪行更是从严惩处。这部法典( )
A. 打击了传统保守的势力 B. 确保了法律的至上权威
C. 旨在维护国王专制统治 D. 捍卫了贵族阶层的利益
4. 印度河流域文明兴起于公元前3千纪,其城市的卫城区有谷仓、寺庙,居民区的房屋有的庭院宽敞,有的十分矮小;在随葬品中,有金玉珠宝,也有泥土和贝壳制品:在出土的人物雕像中,有系着镶有宝石的束发飘带的祭司,也有戴着表现卑贱屈辱项圈的男人。这反映出当时的印度( )
A. 率先进入了人类文明时代 B. 城市规划的水平领先世界
C. 实行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 D. 处于层次分明的阶级社会
5. 中世纪欧洲的一个封建誓约中记载:“我,封君(领主),愿以我的权力和尊严,将这片土地(领地)授予你,封臣,作为我对你的保护和你对我的效忠的象征。……我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将由神明见证,并受到教会和世俗法律的保护。”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教会在权力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B. 封臣对所属领地拥有绝对所有权
C. 土地是维系封君封臣关系的纽带 D. 封君封臣制度是始终稳固的政体
6. 1547年,俄国伊凡四世加冕之后,“坚信自己是上帝派到大地上的统治者,只对上帝负责。同时声明,凡是危害自己统治的人,就是反对上帝。凡是对上帝不忠的人,他都要代表上帝对这些‘背叛者’进行严厉惩罚”。他的这一态度( )
A. 意在推动俄国向外扩张 B. 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C. 奠定了民族国家的基础 D. 使王权得到教会的支持
7. 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主要体现了该官员( )
A. 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 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 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D. 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8.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反映阿拉伯文化( )
A. 直接推动了阿拉伯帝国建立 B. 促进了伊斯兰教传播
C. 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世界文化 D. 造成河流文明衰落
9. 印加帝国拥有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通讯靠由驿站和信差组成的综合系统维持,有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其他统治方法还包括将土地、矿产和牲畜收归国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等。这些统治措施( )
A. 有利于维护帝国统一 B. 促进了帝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C. 有效抵御了外来入侵 D. 便利了美洲诸文明间的交流
10. 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摩加迪沙( )
A. 实行重商政策 B. 工商业较发达 C. 对外交流频繁 D. 经济结构单一
11. 赫梯王国周期性举办节日庆典,国王、王后和王子等借节日活动之际“巡幸京畿”,把原本腹地外围区、附属国以及封侯国的节日和神灵也“请到”都城举办,呈现出“四方来贺”的繁荣景象。这一做法( )
A. 健全了地方治理体系 B. 创造了民族特色文化
C. 拓展了王国疆域版图 D. 营造了宗教文化认同
12. 9世纪末,法兰西地区的宗教会议,多次号召封建主和武士不劫掠教会财产。到11世纪中叶,此号召在欧洲其他地区得到推广,封建武士被要求去支持教会,每周三日落至周一日出期间停止一切争战。这反映出西欧( )
A. 王权和教权的长期并立 B. 国王与教会冲突不断
C. 基督教会强化社会教化 D. 封建主义秩序的混乱
13. 12世纪时,法王腓力二世(1180-1223)给王室直属领内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免除他们来自原有领主们的封建义务,让他们直接隶属于国王,并给予市民诸多自治特权,鼓励加强城市防御,发展工商业;不仅如此,他还宣称自己是王室直领以外的所有城市的保护者,他因此被称作是“城市人的好朋友”。这说明法国( )
A. 封建庄园经济走向衰落 B. 封建王权不断强化
C. 巩固了西欧封君封臣制度 D. 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14. 11至12世纪,欧洲城市兴起了两类不受教会控制的新型学校:一类是专门学习拉丁语的学校,另一类是学习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的学校。第二类学校不但常常人满为患,而且经常会冲击第一类学校的生源。这主要因为欧洲( )
A. 各国教权不同程度削弱 B. 自治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
C. 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D. 世俗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
15. 10世纪以来,由于农业技术的改进,西欧农村谷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有能力将剩余的农产品卖给商人,换得货币,在向封建主缴纳一笔赎金后,可以获得人身自由。庄园主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也很愿意把实物地租改为货币地租。这预示着( )
A. 西欧的农奴制度日趋衰亡 B. 中世纪封建制度渐趋瓦解
C. 农业革命带动城市化进程 D. 西欧区域市场已逐步形成
16. 有学者指出,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阿拉伯文明领先世界的原因 B. 阿拉伯文化具有融合性特征
C. 阿拉伯帝国政治与文化的不协调性 D. 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17. 日本摄政圣德太子(593-621)积极摄取大陆文化,提倡“以神道为政治之根本,用儒道提高国民道德生活,更用佛教醇化其宗教生活”,进行政治改革。由此推知,这一改革( )
A. 以儒家文化为主要指导思想 B. 导致日本进入到幕府统治时期
C. 适应了大化改新的改革需要 D. 意在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18. 6世纪,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企图依靠红海沿岸地域性强国和部族,挑战波斯丝路霸权,将丝绸贸易的重心移到红海、印度洋地区,但这种努力彻底失败。“红海沿岸地域性强国”是( )
A. 马里 B. 奥斯曼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阿克苏姆王国
19. 马丘比丘遗址是在海拔3800米的山顶上挖掘出来的,这里原有大约400间石造的住房,还有不少壮观的宫殿与神庙,当时这里居住着2万名印加人,他们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这主要说明印加( )
A. 农业发达 B. 文明发展 C. 人口众多 D. 宗教兴盛
20. 15世纪,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双重驱使,欧洲航海家们义无反顾地走向寻找新航线的道路。材料中所提到的经济利益是指( )
A. 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 B.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C. 奥斯曼土耳其垄断了东方商路 D. 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
21. 有学者指出,“在中世纪最后两百年中,无论硬币流通怎样快,欧洲仍经受货币供应不足之苦,到十五世纪晚期,……西欧市场在接受了中欧银矿的‘输血’后,仍然无法消化日益增多的各种商品”。该学者旨在说明,欧洲中世纪晚期( )
A. 商业繁荣引发价格革命 B. 具有海外扩张的经济根源
C. 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商品 D. 货币短缺导致了经济停滞
22. 由于西方殖民航海贸易被确定为国家基本的海洋政策,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的航海活动得到专制国家的全力支持和肯定,他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材料反映了( )
A. 航海贸易给殖民地带去西方文明 B. 航海家成为各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C. 航海家活动得到本国统治者支持 D. 国家力量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23. 16世纪的一次远航“初步确定了太平洋有多大,并发现了一些无人岛和有人岛……接上了全球航海网络中最关键、最大的一个环节”。主持这次远航的是( )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24. 从1519年开始,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伴随着天花、麻疹等从来没有到达过西半球的疾病的流行,墨西哥的人口就减少了90%之多,由1700万锐减到130万。导致这种情形的直接原因是(  )
A. 自然灾害的影响 B. 美国殖民扩张 C. 工业革命的推动 D. 新航路的开辟
25. 美国当代学者威尔博·施拉姆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写道:“16世纪还很容易的报刊检查工作,到了17世纪就因为信息量的急剧膨胀而成为了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工作,任何一个有野心的、向往上爬的政客都会尽量回避这项工作。”这一状况( )
A. 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紧密相关 B. 助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C. 对西方民主政治提出新的挑战 D. 根植于大航海时代的社会转型
26. 16世纪以后,欧洲市场上胡椒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很多,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常人家餐桌。取而代之,受到贵族青睐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
A. 食物被赋予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B. 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C. 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D. 欧洲贵族全面接受美洲饮食文化
27. 西班牙以“马尼拉大帆船”开拓的太平洋贸易,沟通了亚洲与美洲的自由贸易,但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对与中国的贸易做出种种规定,从航行次数、载重量、价值额等方面对大帆船贸易进行限制。对这一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
A. 殖民地不服从宗主国管理 B. 白银流入中国损害其利益
C. 贸易量过大超出管控能力 D. 造船技术限制了贸易发展
28. 对下图中1540年以后英国麦价变化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近代工厂的兴起导致原料需求增加 B. 资本主义农场经营增加了粮食产量
C. 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引发了物价上涨 D. 高产作物促进英国的人口大量增长
29. 1595一1597年荷兰商人、旅行家林霄腾出版了《游记》,记录了自己从里斯本到亚洲的航行经历、航道、海岸线、亚洲香料等信息,并插入了以葡萄牙资料为基础绘制的远东地图。很快,《游记》成为当时欧洲的畅销书。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对外扩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B. 地图绘制技术得到空前发展
C. 荷兰垄断了欧亚之间的香料贸易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0. 英国史学家韦尔斯指出“(文艺复兴)不是古典崇拜而是解放人的思想”,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强调自由,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B. 挑战王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C. 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世幸福 D. 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31. 1423年,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办了一所宫廷学校,称“快乐之家”。维多里诺强调发展儿童的个性,在他的学校里,学生们通过团体游戏激发责任感;在音乐、舞蹈和唱赞美诗等活动中,发展学生主动积极活泼的天性。据此可知,维多里诺的教育( )
A. 旨在助推社会阶层的流动 B. 摆脱了神学思想束缚
C. 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 D. 成为培养贵族的阵地
32. 14、15世纪,欧洲的英国、西班牙等国在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级成长的基础上先后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各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他们开始垂涎教会的土地、财产、各种首饰、艺术作品和高档家具等财富。少数思想家更是宣扬《圣经》的权威在罗马教皇之上。据此可知( )
A. 宗教改革得到社会各阶层响应 B. 人文主义者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C. 人文主义取代了基督教的学说 D. 宗教改革是欧洲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33. 近代以来人们思想变化剧烈。有人认为,古代希腊罗马是黄金时代,从未被超越;但也有更多的人称,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就是最好的时代。每一代人都比先辈过得好,就长远而言,全人类都会走上共同进步。这种进步的观念形成于下列哪一时期( )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工业革命
34. 加尔文派认为,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品质,努力工作,克勤克俭,不可沉溺于腐化享受之中,任何人一旦出现这类举动,都被认为是堕落的,也会被认为是遭到上帝抛弃的表现。加尔文派的这一思想( )
A. 扩大了教会的统治基础 B. 打破了基督教的精神控制
C. 维护了世俗王权的统治 D. 增强了民众奋斗的使命感
35. 169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几个财政法案,限制国王的收入。威廉国王得到的终生享用的收入只及詹姆士二世的一半,完全不敷支出,用当时议会成员埃特里克的话说,新国王被置于了“仅够伙食钱”的困地。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 国王权力被完全剥夺 B. 议会主权已经确立
C. 责任内阁制已经确立 D. 财务状况逐渐恶化
36. 1898年,梁启超创意的《皇朝经世文新编》刊行,书中“地球事势通论”这样评述某一事件:“强藩世室之家乘间而起,废封建之制而为郡县,易锁国之党而成维新”“举国嚣嚣咸有愤心,精神丕振上下一治。习英荷之语言、法英国之商务、师美洲之学校、效德国之军制。”此事为( )
A. 明治维新 B. 戊戌维新 C. 俄国农奴制改革 D. 清末新政
二、材料分析题(37题14分;38题18分;39题14分,共计46分)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宣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副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夺取。”
材料二 “平民政体”指的是贫穷而又占多数的自由人执掌着政权;“寡头政体”指的是门第显贵而又占少数的富人执掌着政权。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著,颜一等译《政治学》
材料三 希腊国土的块状分布,平原面积狭小以及这些天然国土数量之多,事先给各种小块政治单元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正是四分五裂的地缘分布和差异极大的地形、地貌,使希腊人长期以来习惯于城邦制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格局 , 甚至养成了城邦崇拜情结,以至于当建立大型政治共同体的任务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时,他们根本不可能表现出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
——摘编自虞崇胜、杨刻俭《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地缘因素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种文明扩展的方式,并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文明差异的因素。
(2)材料二中的哪种政体更能发挥公民的创造力?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政体的原因。
38.
材料一 木薯、马铃薯、甘喜和玉米,还有花生、豆类和西红柿,极大地丰富了整个世界可以利用的食物资源,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哥伦布交流”的结算清单很复杂,但这场交流开始以后,世界就不可否认地改变了。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哥伦布没有到达印度,但他发现了至关重要的贵金属。据权威统计,从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85%和黄金产量的70%来自拉丁美洲。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为17 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 000吨,其中有31 000吨运往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全球白银产量的一半最终抵达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
材料三 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交易所等。买空卖空形同赌博,经商者突然暴富、顾刻破产的事例司空见惯。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哥伦布交流”使世界发生了哪些改变。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16—18世纪美洲白银的主要流向(不能照抄材料)。造成美洲白银这样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
39. 近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代议制度,使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施,从而在政治体制上对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使之在形式上代表着民意行使国家权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英国《权利法案》
材料二
材料三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法国《1875年宪法》
材料四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之权属于皇帝。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要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首相……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史,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德意志帝国宪法》
(1)材料一发表于哪一年 以后英国逐渐确立了什么政体 由此,英国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的职务是什么
(2)材料二所示,它是近代哪个国家的政治制度 确立该制度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该政体的特征是什么 反映了哪位启蒙思想家的政治设想
(3)近代法国政治体制循环多变,各派政治力量对此展开了反复较量。据材料三,l875年最终确立了什么体制
(4)比较材料四和材料一,指出德国的“皇帝”与英国国王在权力上有何不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