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如图为CO还原CuO的实验装置图(夹持仪器等略)。已知HCOOH(甲酸)与热的浓硫酸反应生成水和一氧化碳。下列有关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所需CO不可现制现用
B.实验结束,应立即倒出粉末
C.为确保实验成功,实验一开始就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D.此实验B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C中石灰水变浑浊
2.向CuCl2、Mg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当反应停止后过滤,得滤渣和滤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滤渣的组成有两种固体 B.滤液一定存在MgCl2和FeCl2
C.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没有气泡产生 D.滤渣中一定有铜
3.合金优越的性能,能满足许多特殊的用途和高科技的需要。下列制品中使用了合金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合金中一定会含有非金属
B.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铜制品不会生锈
C.硫酸铜溶液不能用铁制桶盛装
D.能与酸反应的金属都可用来制氢气
5.废旧手机的某些部件中含有Mg、Al、Cu、Ag等金属,为了回收重金属,将旧手机的部件粉碎并浸入足量稀硫酸中充分反应过滤,所得固体中含有的金属是
A.Mg和Al B.Cu和Ag C.Al和Cu D.Mg和Ag
6.成语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指鹿为马 B.刻舟求剑 C.百炼成钢 D.风吹草动
7.张家界黄龙洞被誉为世界溶洞全能冠军,此洞为特大石灰岩溶洞。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氧化反应
8.下列有关概念的辨析中正确的是
①分子是保持所有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②催化剂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③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中子数决定的 ④合金在化学性质上不再具备金属的特性 ⑤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 ⑥含氧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A.②③ B.①⑤ C.⑤⑥ D.④⑥
9.2015年,郴州东江湖被列为5A级景区,有“人间天上一湖水,万千景象在其中”的美誉,为了提供更好的旅游环境,下列做法不符合要求的是
A.爱护花草树木 B.分类回收垃圾
C.绿色低碳出行 D.随意排放废水
10.过氧化氢(H2O2)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化学实验小组对过氧化氢溶液的腐蚀性进行研究,将铜片分别浸泡在以下3种溶液中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如下表,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编号 ① ② ③
实验
一段时间后的现象 无明显变化 溶液变蓝,缓慢产生细小汽包 无明显变化
A.实验①的作用是对照作用
B.实验②中溶液变蓝,因为反应中生成了CuSO4
C.实验③中无明显变化,说明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
D.实验②中产生细小气泡,是因为发生置换反应产生了氢气
11.甲烷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根据以上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B.甲烷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污染
C.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烷和水的计量数之比为1:1
二、科学探究题
1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金属R不在初中学到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该小组为了了解R与常见金属铝、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作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铝的活动性比铜强,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Al>Cu>R;猜想二: ;猜想三:R>Al>Cu;
【查阅资料】R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在R的盐溶液中只有+2价R的盐溶液呈蓝色;常温下R的表面会形成一层氧化膜;硫酸铝、氯化铝、硝酸铝的溶液均为无色。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哪一种猜想成立,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针对猜想一、猜想二、猜想三设计实验方案并展开实验探究。
猜想 主要操作 主要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一 打磨R丝,并将其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R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的物质 猜想一 (填“成立”或“不成立”)
猜想二 打磨粗细相同的R丝、铝丝、铜丝,分别将它们插入到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硫酸中 ①R丝表面产生气泡缓慢,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蓝色 ②铝丝表面产生气泡较快 ③铜丝表面没有气泡产生 猜想二成立。 R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猜想三 无明显现象 猜想三成立
【交流反思】究竟哪种猜想成立?三位同学经讨论交流,发现丙同学在实验前对铝丝打磨不够彻底,这可能会导致实验结论错误。于是他们把铝丝反复打磨后,再将其插入到丙同学做实验用过的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颜色 ,进而确认猜想三不成立,猜想二成立。
【归纳总结】探究结束后,他们总结得出:通过金属与 反应或金属与 反应可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三、计算题
13.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铜锌合金中某金属成分的含量,称取10 g样品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9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测得烧杯内所有物质的总质量为99.8g.请完成下列问题:
(1)反应中共生成气体 。
(2)计算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四、填空与简答
14.小明同学学完第六单元后对课本110页实验6-2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记得老师演示该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实验现象,老师组装好仪器后加热混合物(酒精灯火焰上方罩一个铁丝网罩),就看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一会儿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先撤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再拔掉橡皮塞,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可看到有红色物质生成。
【提出问题】
(1)生成的红色固体是 。
(2)酒精灯火焰上方罩铁丝网罩的目的是 。
(3)实验结束后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的原因是 。
【提出猜想】小明对反应生成的气体有以下猜想:
猜想一:开始冒气泡而石灰水不变浑浊,肯定是生成一氧化碳;
猜想二:后来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二氧化碳。
【讨论交流】
(4)小明同学再次与同学讨论,同学给他的答复是猜想一错误,因为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 。但小明认为碳粉过量时,应该同时有一氧化碳产生。
【拓展延伸】
(5)根据小明的猜想,写出高温加热的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6)小明认为该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请你指出有何不足之处? 。
(7)该实验说明了碳具有 性,常用于冶金工业。
如图所示,调节杠杆平衡后开始进行实验。
(8)实验1:加热细铜丝团一段时间后移走酒精灯,铜丝变为黑色(CuO),观察到细铜丝团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反应的方程式为 。
(9)实验2:将铁丝团浸入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结束后,发现稳定后的砝码比起始位置高,写出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由此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Cu Fe(填“>”或“<”)。
(10)还可以用什么实验验证Cu和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请写出简要的步骤、现象和结论: 。
15.许多公共场所都配有消防器材,如图为某品牌水基型灭火器。
(1)钢瓶表面刷油漆除美观、醒目外,还起到 作用。
(2)灭火器顶部的接口采用黄铜而非纯铜制作,是因为黄铜的硬度比纯铜 (填“大”或“小”)。
(3)该类灭火器使用时会喷射出泡沫,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其灭火原理是 。
16.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金属性质的实验:
研究一:金属与酸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打磨后的镁条与稀盐酸反应,试管外壁发烫,说明该反应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测得反应中产生气体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请根据t1﹣t3时间段反应速率变化,说明化学反应速率受 等因素影响。
研究二: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过程中的相关变化。
(3)某同学用硫酸铜溶液把“铁勺”变“铜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在一定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下图描述相关变化曲线,一定不正确的是 。
17.为了消除碘缺乏病,我国政府规定居民的食用盐必须是加碘食盐,简称碘盐.所谓碘盐就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碘酸钾(KIO3).图为“云鹤牌”精制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文字,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碘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碘酸钾中钾、碘、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2)已知成人每天约需0.15mg碘,假设这些碘主要是从碘盐中摄取的.若1000g碘盐中含20mg碘,则成人每天需食用这种碘盐 g.
(3) mg碘酸钾中含20mg的碘;
(4)用单质碘(I2)与氯酸钾(KClO3)发生反应可制得碘酸钾,同时生成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化学基本反应类型).
18.如图为四种等质量金属与一定量酸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金属铝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⑵反应结束发现有一种金属没有剩余,它是 。
而在所剩金属中质量最多的是 。
⑶据图可知,它们所所消耗酸的质量应 。
⑷在硝酸铜与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呈浅绿色;向所得滤渣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A.过滤后滤渣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
B.滤液里一定有的溶质是 。加入锌粉首先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19.图中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分别由H、C、O、S、Fe、Cu、Ag中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其中A、B、C、G为单质,B为紫红色固体,D、E、F为氧化物,D中两种元素质量之比为4:1,H的水溶液为蓝色。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G ,H 。
(2)写出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B→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0.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Fe2O3、Fe3O4、FeO等)是工业生产硫酸的废渣,利用硫铁矿烧渣制备铁红(氧化铁)等产品的部分流程如下图所示:
(1)在实验室中操作①名称是 。
(2)溶液D中的溶质除了含有反应剩余的硫酸外,还有另一种主要溶质是 (填化学式)。
(3)气体B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主要目的是吸收除去 ,为确保收率、质量、环保三达标,你认为对气体C最佳的处理方法是 。
A.冷却后排入空气 B.燃烧后排放 C.再通入反应炉
(4)请写出反应炉中CO与Fe3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 甲酸与热的浓硫酸反应生成水和一氧化碳,所以实验中所需CO可现制现用,此选项错误;
B. 实验结束,应继续通入一氧化碳,防止灼热的铜被氧化,所以实验结束不能立即倒出粉末,此选项错误;
C. 为确保实验安全,实验一开始不能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防止发生爆炸,此选项错误;
D. 此实验中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B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C中石灰水变浑浊,此选项正确。
故选D。
2.C
【分析】由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镁>铁>铜,向CuCl2、Mg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铁能与CuCl2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和铜,能将氯化铜全部反应完,不能与MgCl2反应。当反应停止后过滤,得滤渣和滤液,滤渣中含有铜和铁,滤液中含有MgCl2和FeCl2。
【详解】A、根据分析,滤渣的组成有铜和铁两种固体,选项A正确;
B、根据分析,滤液一定存在MgCl2和FeCl2,选项B正确;
C、滤渣中含有铜和铁两种固体,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铁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一定有气泡产生,选项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滤渣中一定有铜,选项D正确。故选C。
3.D
【详解】合金强度大、硬度大、耐腐蚀,青铜面具、不锈钢锅、硬币、飞机外壳都使用到了合金,故选:D。
4.C
【详解】A.、在合金中不一定含有非金属,如黄铜中只有铜、锌,不含非金属,选项错误;
B.、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是不和别的物质发生反应,具备生锈条件时也会生锈,选项错误;
C.、硫酸铜与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与铜,所以硫酸铜溶液不能用铁制桶盛装,选项正确;
D、 有些金属与酸反应较慢,不适合用来制氢气,如锡、铅等,选项错误;
故选C。
5.B
【详解】由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可知:Mg>Al(H)>Cu>Ag,则Mg、Al、Cu、Ag与稀硫酸反应的物质为Mg、Al,不反应的金属Cu和Ag.故选B.
6.C
【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A、指鹿为马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A错误;
B、刻舟求剑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B错误;
B、百炼成钢,生铁变成钢是生铁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导致含碳量降低,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C正确;
D、风吹草动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D错误。
故选C。
7.A
【详解】A、该反应中反应物有三种,生成物有一种,符合化合反应“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A符合题意;
B、分解反应的特征是“一变多”,该反应不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征,不属于置换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该反应不符合氧化反应的特征,不属于氧化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C
【详解】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①错误;②催化剂不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也可能减慢,故②错误;③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的,故③错误;④合金是在某种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在化学性质上具备金属的特性,故④错误;⑤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例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故⑤正确;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氯酸钾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故⑥正确。有关概念的辨析中正确的是⑤⑥。故选C。
9.D
【详解】A、爱护花草树木,可以保护景区环境,不符合题意;
B、分类回收垃圾,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C、绿色低碳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D、随意排放废水,会污染水源,应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符合题意。
故选D。
10.D
【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实验①的作用是对照作用,故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实验②中溶液变蓝,因为反应中生成了CuSO4,故正确;
C、铜的金属活动性排在氢的后面,实验③中无明显变化,说明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故正确;
D、铜的金属活动性排在氢的后面,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故错误。
故选:D。
11.B
【详解】A.反应前后C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由-4价变为+2价,并且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由0变为-2,也发生了变化,此选项错误;
B、甲烷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污染物CO,此选项正确;
C、生成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此选项错误;
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CH4 +3O22CO+4H2O,甲烷和水的计量数之比为1:2,此选项错误。
故选B。
12. Al>R>Cu 不成立 R+H2SO4=RSO4+H2↑ 将打磨过的铝丝,插入到RSO4溶液中 变成无色 酸 盐溶液
【详解】作出猜想:
猜想二:已知活动性Al>Cu。根据其余两种猜想可以猜想为:Al>R>Cu;
实验探究:
猜想一:把R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R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物质,说明R把铜置换出来,即R的活泼性大于铜,所以猜想一不成立;
猜想二: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蓝色,则R是+2价,R与稀硫酸反应生成RSO4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R+H2SO4=RSO4+H2↑;
猜想三:根据实验结论,猜想三成立,即设计实验验证R的活动性比铝强,可将打磨过的铝丝,插入到RSO4溶液中,无现象发生,即可证明;
交流反思:
铝能与硫酸R的溶液反应,则生成的硫酸铝的溶液颜色为无色,可以观察到溶液变为无色;
归纳与总结:
根据以上实验可知:通过金属与酸反应或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可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
13.(1)0. 2g(2) 35%
【详解】(1)反应中共生成气体质量:10g+90g-99.8g=0.2g;
(2)解:设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为x
x=6.5 g
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答: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35%。
14.(1)铜(或Cu)
(2)聚集火焰,提高温度
(3)防止澄清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
(4)空气
(5)
(6)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7)还原
(8) 下降
(9) 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
(10)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浸入两支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可以观察到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铜丝表面无明显现象,则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分析】由实验装置图可知,该反应是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即木炭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澄清石灰水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详解】(1)由上述分析可知,木炭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则生成的红色固体是铜单质;故填:铜(或Cu)。
(2)因为木炭与氧化铜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反应的,而酒精灯的火焰温度达不到二者的反应温度,所以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罩铁丝网罩的目的是聚集火焰,提高温度;故填:聚集火焰,提高温度。
(3)反应后若先熄灭酒精灯,试管内部温度会降低,压强减小,会造成澄清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因此实验结束后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的原因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故填:防止澄清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
(4)因为一开始试管中就含有空气,故刚开始加热排出的是试管内含有的空气,而不是反应生成的气体,所以观察不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空气。
(5)木炭与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的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6)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而该装置中缺少尾气处理装置,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因此该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为没有尾气处理装置;故填: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7)该实验说明碳具有还原性,可以用于冶金工业;故填:还原。
(8)实验1:加热细铜丝团一段时间后移走酒精灯,铜丝变为黑色,质量增加,观察到细铜丝团下降,是因为铜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下降;。
(9)实验2:将铁丝团浸入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由于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生成的铜附着在铁丝表面,质量增加,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故可观察到发现稳定后的砝码比起始位置高,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故该实验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故填: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10)验证Cu和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可以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浸入两支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到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铜丝表面无明显现象,则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故填: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浸入两支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到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铜丝表面无明显现象,则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15.(1)防止铁生锈
(2)大
(3)隔绝氧气
【详解】(1)钢瓶表面刷油漆除美观、醒目外,还起到隔绝空气中氧气和水,防止铁生锈的作用。
(2)合金硬度大于成分金属,故黄铜的硬度比纯铜大。
(3)灭火器使用时会喷射出泡沫,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破坏燃烧的条件。
16. 放热 温度或浓度 B
【详解】研究一:(1)打磨后的镁条与稀盐酸反应,试管外壁发烫,说明该反应放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刚开始反应,由于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反应速率越来越快,说明化学反应速率受温度因素影响;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盐酸的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开始变慢,说明化学反应速率受浓度因素影响。
故答案为:
(1)放热;;
(2)温度或浓度。
研究二:(1)用硫酸铜溶液把“铁勺”变“铜勺”,其反应为Fe与CuSO4反应生成FeSO4和Cu,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金属的活动性,Fe>Cu>Ag,在一定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本着“弱者先出局”的原则,故先后发生以下2个反应:,。
A.刚开始Fe的质量从0到m1,Fe先置换出Ag;然后Fe的质量从m1到m2,再置换出Cu;Fe的质量达到m2之后,置换反应完成,故A选项正确;
B. 随着Fe的加入,溶液中的Ag+和Cu2+被Fe2+置换出来,AgNO3、Cu(NO3)2和Fe(NO3)2中NO3-的质量分数分别为,和,则Fe的质量从0到m2,NO3-的质量分数一直变大,Fe的质量达到m2之后,NO3-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B选项错误;
C. 随着Fe的加入,溶液中的Ag+和Cu2+被Fe2+置换出来,Fe的质量从0到m2,NO3-的质量分数一直变大,溶液的质量一直变小,Fe的质量达到m2之后,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故C选项正确;
D. a-b段表示发生第一个反应,溶液中含有Fe2+、Ag+、Cu2+3种离子,c-d段表示发生了第二个反应,溶液中含有Fe2+、Cu2+2种离子,e表示反应结束,溶液中只有Fe2+,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故答案为:
(1);
(2)B。
17.(1) 214 59.3%
(2)7.5g
(3)33.7mg
(4) 置换
【详解】(1)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碘酸钾相对分子质量;
利用各元素的质量比为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比,计算碘酸钾中钾元素、碘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
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可知
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
(2)1000 g碘盐中约含20 mg碘,按比例进行可知约含0.15mg碘的实验的质量为;
(3)根据元素的质量等于化合物质量乘以质量分数,故含20mg碘元素的碘酸钾的质量
(4)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可以写出化学方程式,碘和氯酸钾反应生成碘酸钾和氯气,故①填:;
根据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可知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②填置换。
18. 2Al +3H2SO4 = Al2(SO4)3 +3 H2↑ Zn; Al 相等 铜、铁; 硝酸锌和硝酸亚铁; Zn +Cu(NO3)2 = Cu + Zn(NO3)2
【详解】(1)金属铝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故化学方程式写为2Al +3H2SO4 = Al2(SO4)3 +3H2↑。(2)由图可知,四种金属与酸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用锌、铁、镁和铝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等质量的氢气时,消耗四种金属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锌>铁.镁>铝。题目中四种金属质量相同,所以反应后没有剩余的故填Zn,剩余质量最多的故填Al。(3)由图可知,四种金属与酸反应后生成的氢气质量相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组成氢气的氢元素来自于反应前的酸,所以四种金属消耗的酸的质量是相同的,故填相等;(4)铁、锌、铜三者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硝酸亚铁,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时,锌先置换金属活动性最弱的金属铜,然后再置换较强的铁,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呈浅绿色说明溶液中还有硝酸亚铁剩余,锌则完全反应完了没有剩余。向所得滤渣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表明滤渣中含有铁,所以滤渣中一定有铜和铁,故填铜、铁;综上分析可知锌与全部的硝酸铜和一部分硝酸亚铁发生了置换反应,滤液中的溶质应该是硝酸锌和硝酸亚铁,故填硝酸锌和硝酸亚铁;铁、锌、铜三者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硝酸亚铁,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时,锌先置换金属活动性最弱的金属铜,然后再置换活动性较强的铁,所以锌首先和硝酸铜反应,故化学方程式写为Zn +Cu(NO3)2 = Cu + Zn(NO3)2。
19. H2 CuSO4; CO+CuOCO2+Cu; Cu+2AgNO3====Cu(NO3)2+2Ag
【分析】图中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分别由H、C、O、S、Fe、Cu、Ag中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其中A、B、C、G为单质,B为紫红色固体,所以B是铜,D、E、F为氧化物,D中两种元素质量之比为4:1,B(铜)能与D相互转化,氧化铜中铜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为64:16=4:1,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加热时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D是氧化铜,H的水溶液为蓝色,H会转化成铜,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硫酸铜与铁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所以H是硫酸铜; E为氧化物,E会转化成铜,会与氧化铜反应,所以E是一氧化碳,A能与硫酸铜反应,所以A是铁,A(铁)、B(铜)都会生成C,铁和铜都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所以C是银,F和A(铁)可以相互转化,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F是四氧化三铁,A(铁)能生成G,F(四氧化三铁)能与G反应,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四氧化三铁与氢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水,G是氢气,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1)G是H2,H是CuSO4;
(2)D与E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CuOCO2+Cu;
(3)B→C的反应是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
【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0.(1)过滤
(2)FeSO4
(3) CO2 C
(4)4CO+Fe3O43Fe+4CO2
【分析】焦炭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制取还原性气体一氧化碳,硫铁矿烧渣中铁的氧化物与焦炭燃烧过程产生的一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铁单质和二氧化碳气体,故固体A的主要成分是铁,A中加入过量稀硫酸,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故溶液D中的溶质为硫酸亚铁和硫酸,碳酸氢铵能分别与硫酸和硫酸亚铁反应产生碳酸亚铁沉淀和硫酸铵溶液和,经过滤操作得到的溶液E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铵和碳酸氢铵。
【详解】(1)操作①是将固体和液体进行了分离,故为过滤操作;
(2)由分析可知,固体A中的主要成分是铁,与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故溶液D中的溶质为硫酸亚铁和硫酸,硫酸亚铁的化学式为FeSO4;
(3)气体B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目的是吸收CO2;除去二氧化碳后剩余的气体C是反应剩余的CO,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考虑,一氧化碳可以再通入反应炉还原金属氧化物,故选C;
(4)CO和Fe3O4在高温的条件下会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