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英才学校2023-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生物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考试范围:必修2(第一二章)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共40分。其中1-10题,每题2分,第11-15题,每题4分。)
1. 下列有关遗传的基本概念或名称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B.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C. 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D. 性状分离是指杂合子之间的杂交后代出现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现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A.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A正确;
B.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B正确;
C.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C正确;
D.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D。
2. 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孟德尔用纯种黄色豌豆和绿色豌豆为亲本,杂交得到 F1,F1 自交获得 F2(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产生 F1 的亲本一定是 YY(♂)和 yy(♀)
B. 图示中雌配子Y 与雄配子 y 数目相等
C. 若 F1 测交,后代的黄色:绿色=3:1
D. F1 自交获得 F2,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图示是孟德尔用纯种黄色豌豆(YY)和绿色豌豆(yy)为亲本,杂交得到F1(Yy),F1自交获得F2,其中①和②的基因型均为Yy,均表现为黄色,而③的基因型为yy,表现为绿色。
【详解】产生F1的亲本可能是YY(♀)和yy(♂),也可能是YY(♂)和yy(♀),A错误;雄配子数量远多于雌配子,B错误;若 F1 测交,Yy×yy→1Yy:1yy→黄色:绿色=1:1,C错误;F1自交获得 F2, Yy(黄色)×Yy(黄色)→3Y_(黄色):1yy(绿色),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D正确。故选D。
3. 育种工作者选用纯合的家兔,进行如图所示杂交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家兔的体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
B. F2表现型为白色的家兔中,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占1/4
C. F2灰色家兔中基因型有3种
D. 控制家兔体色的基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D、分析遗传图解:亲本均为纯合子,F2中灰色:黑色:白色=9:3:4,是“9:3:3:1”的变式,说明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用A/a、B/b表示)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D错误;
B、F1是双杂合子,基因型为AaBb,说明A和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灰色,只有A无B时(或只有B无A时)表现为黑色,其余均为白色,F2表现型为白色的家兔中有3/16aaB-(或A-bb),1/16aabb,白色亲本基因型为aabb,故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占1/4,B正确;
C、F2的灰色个体有4种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C错误。
故选B。
4. 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 : 1的性状分离比
B.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 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 用假设内容推导F1自交后代类型及其比例属于演绎推理
【答案】A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在孟德尔的假说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F1可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若该假说成立,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应产生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A正确;
B、生物在产生配子时,雄配子的数量远大于雌配子,B错误;
C、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
D、用假设内容推导F1测交后代类型及其比例属于演绎推理,D错误。
故选A。
5. 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 ②F2表型的比例③F1测交后代类型的比例 ④F1表型的比例 ⑤F2基因型的比例
A. ②④ B. ①③ C. ④⑤ D. ②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四种:YR、Yr、yR、yr,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1:1:1:1。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结合方式有16种,遗传因子的组合有9种,表现型有4种,且数量比是9:3:3:1。利用“拆分法”解决自由组合计算问题思路:将多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分解为若干分离定律分别分析,再运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
【详解】ABCD、①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其产生配子的类型比例是1∶1∶1∶1,①正确;
②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F2表型比例9∶3∶3∶1,②错误;
③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其测交后代类型的比例即为其配子的比例,为1∶1∶1∶1 ,③正确;
④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表型全部为双显性个体,④错误;
⑤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是双杂合子,F2基因型的比例(1∶2∶1)2=4∶2∶2∶2∶2∶1∶1∶1∶1,⑤错误,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6. 已知某植物开红花是由两个显性基因A和B共同决定的,否则开白花,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植株AaBb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
A. 4种,9:3:3:1 B. 4种,1:1:1:1
C. 2种,9:7 D. 2种,3:1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红花基因型为A_B_,其余基因型表现为白花。
【详解】根据自由组合定律,植株AaBb测交,后代个体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AaBb:1aaBb:1Aabb:1aabb,其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开红花,其余基因型个体开白花,D正确。
故选D。
7. 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是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 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不同,不是同源染色体
C. 四分体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均可出现
D.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发生片段互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同源染色体是在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中彼此联会,最后分开到不同的生殖细胞(即精子、卵细胞)的一对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其中的一条来自母方,另一条来自父方。
【详解】A、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但来源不同,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是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
B、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虽然大小不同,但仍是同源染色体,B错误;
C、四分体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由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中的四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在有丝分裂中不出现,C错误;
D、四分体时期能够进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交换,称为交叉互换,D正确。
故选D。
8. 如图所示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b、c细胞中都有2条染色体,且都有染色单体
B. a、b、c细胞中都有1对同源染色体
C. 1个四分体包含1对同源染色体,c细胞中有1个四分体
D. a细胞中有2个核DNA分子,b、c细胞中均有4个核DNA分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a是有丝分裂的末期,b是有丝分裂的前期,c有联会现象,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详解】A、a、b、c细胞中都有2条染色体,其中a细胞不含染色单体,b和c细胞都含有染色单体,A错误;
B、a、b、c细胞中都有1对同源染色体,bc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B正确;
C、四分体是由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的,因此c细胞中有1个四分体,1个四分体包含1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
D、a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2个核DNA分子,b、c细胞中均有2条染色体,4个核DNA分子,D正确。
故选A。
【点睛】含有染色单体时,细胞核中DNA数目是染色体数目的2倍;不含染色单体时,细胞核中DNA数目与染色体数目一致。
9. 某二倍体生物是雌雄异体。下列示意图表示该种生物某一个体体内细胞分裂可能产生的细胞(示部分染色体),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个体是雄性个体,②产生的子细胞为精细胞
B. 该个体的性腺可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
C. 图中含有四分体细胞只有①③
D. 细胞④的染色体行为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②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⑤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由分析可知,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雄性个体,②产生的子细胞为精细胞,A正确;
B、动物的精巢是观察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的最佳材料,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该个体为雄性动物,所以该个体的性腺可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B正确;
C、由图可知,图中含有四分体的细胞只有①,③中不含四分体,C错误;
D、由分析可知,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D正确。
故选C。
10.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对维持其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起重要作用的生理活动是( )
A.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B. 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
C. 有丝分裂与受精作用 D.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详解】ABCD、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1. 水稻有早熟和晚熟两个品种,该对性状受到两对等位基因(A/a与B/b)的控制。利用纯合亲本为实验材料进行杂交实验,出现了下图所示的两种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实验1和实验2中F2早熟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有2种、3种
C. 若让实验1中的F1测交,则后代中早熟个体:晚熟个体=3:1
D. 实验2的F2早熟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5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实验2中早熟×晚熟,F1表现为早熟,F2表现为15早熟:1晚熟,是(9:3:3:1)的变式,遵循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说明只有双隐性时才表现为晚熟。因此,早熟品种的基因型有8种,分别是AABB、AABb、AaBB、 AaBb、AAbb、 Aabb、aaBB、aaBb,晚熟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
【详解】A、根据实验2, F2表现为15早熟:1晚熟,是(9:3:3:1)的变式,遵循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由于实验1的F2表现为3:1,则实验1的F1基因型是Aabb或aaBb,由于实验2的F2表现为15:1,则实验2的F1基因型是AaBb,所以实验1中F2的早熟个体的基因型有2种(Aabb、AAbb或aaBB、aaBb),实验2中F2早熟个体的基因型有8种(AABB、AABb、AaBB、 AaBb、AAbb、 Aabb、aaBB、aaBb),B错误;
C、实验1的F1基因型是Aabb或aaBb,若让实验1中的F1测交,即Aabb×aabb→Aabb:aabb=1:1或aaBb×aabb→aabb:aaBb=1:1,则后代早熟个体:晚熟个体=1:1,C错误;
D、实验2的F2中早熟个体的基因型有1AABB、2 AABb、2AaBB、4AaBb、1AAbb、2Aabb、 1aaBB、 2aaBb共8种,其中纯合子是AABB、AAbb 和aaBB,所占比例为3/15=1/5,D正确。
故选D。
12. 伴性遗传有其特殊性,如图为某种动物的性染色体组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I区段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无关
B. 若基因A、a位于I区段,雌、雄动物共有7种基因型
C. 雄性动物的I区段和雌性动物的II-2区段都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D. I区段以及雌性个体的II-2区段均可在减数分裂时联会并发生互换
【答案】A
【解析】
【分析】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伴性遗传的特点与性别有关。图中的Ⅰ区段是XY的同源区段,Ⅱ-1是Y的非同源区段,Ⅱ-2是X的非同源区段。
【详解】A、I区段也是性染色体的一个区段,其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有关,A错误;
B、若基因A、a位于I区段,雌性的基因型有XAXA、XAXa、XaXa、雄性的基因型有XAYA、XaYa、XAYa、XaYA共有7种基因型,B正确;
C、雄性动物的I区段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其上可能存在等位基因,雌性动物的II-2区段是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雌雄有2条X染色体,故可能存在等位基因,C正确;
D、I区段是XY的同源区段,雌性个体有2条X染色体,雌性的II-2区段和Ⅰ区段均可在减数分裂时联会并发生互换,D正确;
故选A。
13. 雌蝗虫体细胞内染色体数为2n=24(22+XX),雄蝗虫体细胞内染色体数为2n=23(22+X)。如图左侧是一张蝗虫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照片,研究人员对其染色体进行分析后得出右侧所示图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减数分裂Ⅰ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
B. 减数分裂Ⅰ前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会出现11个四分体
C. 该蝗虫体内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共有46、23、12、11四种可能情况
D. 萨顿在研究蝗虫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详解】A、图片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右侧所示图示中该蝗虫的染色体组成为22+X,故该细胞应为雄性蝗虫的细胞,细胞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A正确;
B、雄蝗虫体细胞内染色体数为2n=23(22+X),由于 X 染色体只有一条,无法联会,故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会出现11个四分体,B正确;
C、该蝗虫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3条,进行分裂时,可能出现的染色体数目共有46(有丝分裂后期、末期)、23(细胞分裂的间期,体细胞或减数分裂Ⅰ)、12(减数分裂ⅠⅠ前期、中期)、11(减数分裂ⅠⅠ前期、中期)、24(减数分裂ⅠⅠ后期、末期)、22(减数第分裂ⅠⅠ后期、末期)六种可能情况, C 错误;
D、萨顿在研究蝗虫减数分裂的过程中,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假说, D 正确。
故选C。
14. 下图为某雄性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朱红眼和白眼是相对性状,基因cn与基因w为等位基因
B. 该果蝇进行有丝分裂时,一个细胞中最多可以含有四个基因cn
C. 该果蝇进行减数分裂时,一个细胞中最多可以含有2个基因v
D.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答案】A
【解析】
【分析】(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结构及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变化如下图所示(图中的A表示基因):
(2)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雄果蝇的体细胞中,有3对常染色体和1对异型的XY性染色体。
【详解】A、相对性状是由等位基因控制的,控制朱红眼的基因cn和控制白眼的基因w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二者不属于等位基因,A错误;
B、基因cn位于常染色体上,若该果蝇为纯合子,则基因cn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该果蝇进行有丝分裂时,在间期染色体(DNA)完成复制后,一个细胞中含有四个基因cn,B正确;
C、该果蝇为雄性,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Y,基因v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该果蝇进行减数分裂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DNA)完成复制后,一个细胞中含有2个基因v,C正确;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DNA)完成复制后,组成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都含有相同的基因,基因cn、cl所在的常染色体与基因v、w所在的X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能够进行自由组合,进而进入到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该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含有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因此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
故选A。
15. 下列四个遗传病的系谱图中,能够排除伴性遗传的是( )
A. ① B. 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测,“无中生有”是隐性,“无”指的是父母均不患病,“有”指的是子代中有患病个体;隐性遗传看女病,后代女儿患病父亲正常的话是常染色体遗传.“有中生无”是显性,“有”指的是父母患病,“无”指的是后代中有正常个体;显性遗传看男病,儿子正常母亲患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母女都患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母亲和女儿都正常,遗传病只在男子之间遗传的话,极有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
【详解】A、图①中父母正常,而女儿有患病,则必定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符合题意;
B、图④中父亲患病,而子女都有正常个体,则可能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B不符合题意;
C、图①中父母正常,而女儿有患病,则必定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③中母亲患病,儿子也患病,则可能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C不符合题意;
D、②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也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病,不能排除伴X染色体遗传;图④中父亲患病,而子女都有正常个体,则可能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60分。
16. 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某生物的三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
(1)甲图表示______细胞,有______条染色单体,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
(2)乙图表示______期细胞,有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3)丙图所示细胞的名称是______。
(4)该生物体细胞中正常含有______条染色体。
【答案】(1) ①. 初级卵母 ②. 8 ③. 第一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
(2) ①. 有丝分裂后 ②. 4 (3)第一极体
(4)4
【解析】
【分析】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小问1详解】
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该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第一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
【小问2详解】
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断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4对同源染色体。
【小问3详解】
根据甲细胞可判断该生物为雌性,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断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第一)极体。
【小问4详解】
乙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8条,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2倍,因此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条。
17. 下图是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已知甲遗传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遗传病是_________病。另一种遗传病是常染色体__________(填“显”或“隐”)性遗传病。
(2)I-2的基因型是_________,I-3的基因型是_________。
(3)Ⅱ-10(甲病)的致病基因来自__________。
(4)Ⅱ-7和Ⅱ-8生一个同时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_;若Ⅱ-7和Ⅱ-8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孩子,那么他们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
【答案】(1) ①. 乙 ②. 隐
(2) ①. AaXBXb ②. AaXBY
(3)Ⅰ-3和Ⅰ-4 (4) ①. 1/24 ②. 3/16
【解析】
【分析】分析遗传图谱可知:I-1和I-2表型正常,生出Ⅱ-7患有甲病,故甲病为隐性病,若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I-1应患有甲病,与系谱图相矛盾,故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也有无中生有的特点,结合题干“其中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1详解】
分析遗传图谱可知:I-1和I-2表型正常,生出Ⅱ-7是患有甲病的女孩、Ⅱ-6是患乙病的男孩,故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隐性遗传病;结合题干“其中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2详解】
结合题干信息和(1)的分析可知,I-2的基因型是AaXBXb,,I-3的基因型是AaXBY。
小问3详解】
已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Ⅱ-10(甲病)的致病基因来自Ⅰ-3和Ⅰ-4。
【小问4详解】
Ⅱ-7的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Ⅱ-8的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Ⅱ-7和Ⅱ-8生一个同时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2/3×1/2×1/2×1/4=1/24;若Ⅱ-7和Ⅱ-8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孩子,则Ⅱ-7的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Ⅱ-8的基因型为AaXBY,那么他们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2×3/8=3/16。
18. 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象及细胞内不同物质的数量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丁细胞名称是______,其内含有______条染色单体。
(2)图1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该动物体内细胞染色体最多有______条。
(3)图2中a、b、c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图1中丙与图2中______细胞类型相对应。
(4)该动物某一细胞分裂后产生了如图3所示的子细胞,该子细胞形成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l与下图中BC段相对应的细胞有______,CD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次级精母细胞 ②. 4
(2) ①. 甲、乙、丙 ②. 8
(3) ①. 染色体、染色单体、DNA ②. Ⅱ
(4) ①.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②. 有丝分裂后期一条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移向细胞同一极
(5) ①. 丙、丁 ②.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图中甲为有丝分裂后期图,乙为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
分析图2:图中a为染色体,b为染色单体,c为DNA。Ⅰ中不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表示分裂间期还未复制时,也可以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Ⅲ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不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一半,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分析图3:该细胞含有三条染色体,且中有两条是同源染色体。
【小问1详解】
根据图1中丙细胞的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的性别为雄性,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其内含有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小问2详解】
由图1可知,甲乙丙都含有同源染色体,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两倍,因此该生物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最多为8条。
【小问3详解】
图2中b会出现和消失,为染色单体,a和c之比为1:1或1:2,则a为染色体,c为DNA。图1中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与图2中Ⅱ细胞类型相对应。
【小问4详解】
图3所示的子细胞可能是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则其形成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分开;该细胞也可能是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则该子细胞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有丝分裂后期一条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移向细胞同一极。
【小问5详解】
BC段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图1中的丙和丁与之对应。CD段表示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一条染色体上的DNA由原来的2个变成1个。
19. 已知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的,用豌豆进行下列遗传实验,具体情况如下:
实验一 实验二
P 黄色子叶(甲)×绿色子叶(乙) ↓ F1 黄色子叶(丙) 绿色子叶 1 ∶ 1 P 黄色子叶(丁) ↓ F1 黄色子叶(戊) 绿色子叶 3 ∶ 1
请分析回答:
(1)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2点)。
(2)从实验____________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
(3)实验二黄色子叶戊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其中主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一中黄色子叶丙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杂交,所获得的子代黄色子叶个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受粉;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后代数量多,易栽培,周期短
(2) ①. 二 ②. 黄色子叶
(3)1/3 (4)Y∶y=1∶1
(5)3/5
【解析】
【分析】实验二中,亲本黄色自交后代的子叶有黄色和绿色,出现性状分离,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且黄色子叶丁基因型为Yy,戊基因型及其比例为YY:Yy=1:2;实验一中,黄色子叶甲与绿色子叶乙杂交,后代黄色(丙):绿色=1:1,说明甲、乙、丙的基因型分别是Yy、yy、Yy。
小问1详解】
实验的选材很重要,用豌豆做遗传实验的材料表现出的优点为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且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栽培、且 后代的数量较多。
【小问2详解】
实验二中,亲本黄色自交后代的子叶有黄色和绿色,出现性状分离,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
【小问3详解】
实验二中,亲本黄色的基因型为Yy,子代黄色的基因型为YY和Yy,比例为1:2,所以黄色子叶戊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3。
【小问4详解】
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为测交,其主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Y:y=1:1。
【小问5详解】
实验一中黄色子叶丙Yy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YY、Yy)杂交,所获得的子代黄色子叶个体为YY:1/3×1/2+2/3×1/4=1/3,Yy:1/3×1/2+2/3×1/2=1/2,其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1/2÷(1/3+1/2)=3/5。
20. 果蝇的灰体(E)和黑檀体(e)、红眼(R)和白眼(r)是两对相对性状。一只灰体白眼雌果蝇与一只灰体红眼雄果蝇杂交,得到F1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F1 灰体红眼 灰体白眼 黑檀体红眼 黑檀体白眼
雌(只) 73 0 26 0
雄(只) 0 75 0 24
(1)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定律。基因R、r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本中灰体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其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______个E基因。
(3)F1中黑檀体红眼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若F1中黑檀体果蝇相互交配,则F2雌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
(4)预测定某灰体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可将其与F1中表型为______的雄果蝇交配。请用遗传图解表示纯合灰体红眼雌果蝇与纯合黑檀体红眼雄果蝇杂交的过程:______
【答案】(1) ①. 自由组合 ②. X ③. 子代雌性中只有红眼,没有白眼,雄性中只有白眼,没有红眼,说明该性状跟性别有关
(2) ①. EeXrXr ②. 2
(3) ①. eeXRXr ②. 1/2
(4) ①. 黑檀体白眼 ②.
【解析】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分析后代每一对性状的比例,雌性和雄性中灰体:黑檀=3:1,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E和e在常染色体上,且亲本基因型为Ee,在子代雌性中只有红眼,没有白眼,雄性中只有白眼,没有红眼,说明该性状跟性别有关,说明基因R与r在X染色体上,其亲本基因型为XrXr和XEY。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因此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2详解】
由上小题可知,亲本中灰体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EeXrXr,因此该个体中卵原细胞应该复制后基因型为EEeeXrXrXrXr,因此其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2个E基因。
【小问3详解】
亲本的基因型为EeXrXr和EeXRY,因此F1中黑檀体红眼果蝇的基因型为eeXRXr。黑檀体果蝇基因型为eeXRXr和eeXrY。故后代F2雌果蝇中基因型为eeXRXr、eeXrXr,因此纯合子占1/2。
【小问4详解】
灰体红眼雌果蝇基因型为E_XRX_,可用测交来验证基因型,因此选隐性个体黑檀体白眼的雄果蝇。由于亲本的基因型已知,因此遗传图解可写为:厦门市英才学校2023-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生物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考试范围:必修2(第一二章)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共40分。其中1-10题,每题2分,第11-15题,每题4分。)
1. 下列有关遗传的基本概念或名称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B.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C. 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D. 性状分离是指杂合子之间的杂交后代出现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现象
2. 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孟德尔用纯种黄色豌豆和绿色豌豆为亲本,杂交得到 F1,F1 自交获得 F2(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产生 F1 的亲本一定是 YY(♂)和 yy(♀)
B. 图示中雌配子Y 与雄配子 y 数目相等
C. 若 F1 测交,后代的黄色:绿色=3:1
D. F1 自交获得 F2,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
3. 育种工作者选用纯合的家兔,进行如图所示杂交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家兔的体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
B. F2表现型为白色的家兔中,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占1/4
C. F2灰色家兔中基因型有3种
D. 控制家兔体色的基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4. 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 : 1的性状分离比
B.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 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 用假设内容推导F1自交后代类型及其比例属于演绎推理
5. 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类型比例 ②F2表型的比例③F1测交后代类型的比例 ④F1表型的比例 ⑤F2基因型的比例
A. ②④ B. ①③ C. ④⑤ D. ②⑤
6. 已知某植物开红花是由两个显性基因A和B共同决定的,否则开白花,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植株AaBb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
A. 4种,9:3:3:1 B. 4种,1:1:1:1
C. 2种,9:7 D. 2种,3:1
7. 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是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 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不同,不是同源染色体
C. 四分体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均可出现
D.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发生片段互换
8. 如图所示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b、c细胞中都有2条染色体,且都有染色单体
B. a、b、c细胞中都有1对同源染色体
C. 1个四分体包含1对同源染色体,c细胞中有1个四分体
D. a细胞中有2个核DNA分子,b、c细胞中均有4个核DNA分子
9. 某二倍体生物是雌雄异体。下列示意图表示该种生物某一个体体内细胞分裂可能产生的细胞(示部分染色体),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个体是雄性个体,②产生的子细胞为精细胞
B. 该个体的性腺可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
C. 图中含有四分体的细胞只有①③
D. 细胞④的染色体行为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10.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对维持其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起重要作用的生理活动是( )
A.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B. 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
C. 有丝分裂与受精作用 D.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
11. 水稻有早熟和晚熟两个品种,该对性状受到两对等位基因(A/a与B/b)的控制。利用纯合亲本为实验材料进行杂交实验,出现了下图所示的两种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实验1和实验2中F2早熟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有2种、3种
C. 若让实验1中的F1测交,则后代中早熟个体:晚熟个体=3:1
D. 实验2的F2早熟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5
12. 伴性遗传有其特殊性,如图为某种动物的性染色体组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I区段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无关
B 若基因A、a位于I区段,雌、雄动物共有7种基因型
C. 雄性动物的I区段和雌性动物的II-2区段都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D. I区段以及雌性个体的II-2区段均可在减数分裂时联会并发生互换
13. 雌蝗虫体细胞内染色体数为2n=24(22+XX),雄蝗虫体细胞内染色体数为2n=23(22+X)。如图左侧是一张蝗虫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照片,研究人员对其染色体进行分析后得出右侧所示图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减数分裂Ⅰ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
B. 减数分裂Ⅰ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会出现11个四分体
C. 该蝗虫体内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共有46、23、12、11四种可能情况
D. 萨顿在研究蝗虫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14. 下图为某雄性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朱红眼和白眼是相对性状,基因cn与基因w为等位基因
B. 该果蝇进行有丝分裂时,一个细胞中最多可以含有四个基因cn
C. 该果蝇进行减数分裂时,一个细胞中最多可以含有2个基因v
D.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15. 下列四个遗传病的系谱图中,能够排除伴性遗传的是( )
A. ① B. ④ C. ①③ D. ②④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60分。
16. 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某生物的三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
(1)甲图表示______细胞,有______条染色单体,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
(2)乙图表示______期细胞,有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3)丙图所示细胞的名称是______。
(4)该生物体细胞中正常含有______条染色体。
17. 下图是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已知甲遗传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遗传病是_________病。另一种遗传病是常染色体__________(填“显”或“隐”)性遗传病。
(2)I-2的基因型是_________,I-3的基因型是_________。
(3)Ⅱ-10(甲病)的致病基因来自__________。
(4)Ⅱ-7和Ⅱ-8生一个同时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_;若Ⅱ-7和Ⅱ-8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孩子,那么他们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
18. 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象及细胞内不同物质的数量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丁细胞名称是______,其内含有______条染色单体。
(2)图1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该动物体内细胞染色体最多有______条。
(3)图2中a、b、c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图1中丙与图2中______细胞类型相对应。
(4)该动物某一细胞分裂后产生了如图3所示的子细胞,该子细胞形成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l与下图中BC段相对应的细胞有______,CD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19. 已知豌豆种子子叶黄色与绿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的,用豌豆进行下列遗传实验,具体情况如下:
实验一 实验二
P 黄色子叶(甲)×绿色子叶(乙) ↓ F1 黄色子叶(丙) 绿色子叶 1 ∶ 1 P 黄色子叶(丁) ↓ F1 黄色子叶(戊) 绿色子叶 3 ∶ 1
请分析回答:
(1)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2点)。
(2)从实验____________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
(3)实验二黄色子叶戊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其中主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一中黄色子叶丙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杂交,所获得的子代黄色子叶个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________。
20. 果蝇的灰体(E)和黑檀体(e)、红眼(R)和白眼(r)是两对相对性状。一只灰体白眼雌果蝇与一只灰体红眼雄果蝇杂交,得到F1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F1 灰体红眼 灰体白眼 黑檀体红眼 黑檀体白眼
雌(只) 73 0 26 0
雄(只) 0 75 0 24
(1)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定律。基因R、r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本中灰体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其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______个E基因。
(3)F1中黑檀体红眼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若F1中黑檀体果蝇相互交配,则F2雌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
(4)预测定某灰体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可将其与F1中表型为______的雄果蝇交配。请用遗传图解表示纯合灰体红眼雌果蝇与纯合黑檀体红眼雄果蝇杂交的过程: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