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陋室铭》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陋室铭》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7 16:11:0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本课内容的要求:
1、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基于课标要求,教学本文前先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自主翻译文章内容。
2、学生学会有感情地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基于课标要求,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不加标点读,体会文言文节奏美;分男生女生读,体会“铭”文体的押韵美;配乐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美;重点句齐读,体会作者情感美。
3、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准确直译或意译。基于课标要求,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教学设计上采用“情景创设法”,让学生说说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进而关注重点字词含义,翻译文本。
4、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拓展和延伸并提出质疑。基于课标要求,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人文知识,补充《陋室铭》写作背景和刘禹锡人生经历,创设情境,通过演绎作者,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认识性格鲜明的作者,在了解作者的同时,理解文章主旨。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内容:
《陋室铭》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文言文《短文两篇》的第一篇。《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二.重难点的确立: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四.教学理念:
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不加标点读,体会文言文节奏美;重点句齐读,体会作者情感美。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在学习文本的同时认识性格鲜明的作者,在了解作者的同时,理解文章主旨。总之,在读中理解文本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感情,在读中内化自己能力。
学情分析
文言文教学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同时文言文教学的力度和难度也在增大。七年级学生对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不到位,感到模棱两可,缺乏系统的学习,却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适时引导学生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所以课堂中我主要通过多元朗读、自主探究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一方面,采用齐读、师生共读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让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刘禹锡的高尚情怀;另一方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共同探讨,并在全班分享小组合作交流的成果。自始至终,需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主线,引领整个课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铭”
2、介绍作者。讲刘禹锡的故事。永贞革新后,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在半年的时间 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读无标点的课文,感受节奏
(二)介绍“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四)分角色合作朗读
(设计意图:以尊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为重点,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了解了“铭”的特点,掌握了相关的文言词汇,进而体会刘禹锡的那份情怀。读无标点的课文,感受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分角色合作朗读。新课开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
三、细品,拜访陋室
师:“铭”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刘禹锡要在陋室中铭记什么呢?让我们细品文章,拜访陋室。先读,后翻译,再想象。
按要求回答: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 (画面)。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体会环境之幽静。
预设:青苔绿绿的、密密的、茸茸的,像一方绿绿地毯,像一袭翠翠衣衫,落在我陋室的阶前,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透过稀疏的竹帘打量我的陋室呢!倒十分“秋光向晚,小阁初开宴。”“林叶殷红犹未遍,雨后青苔满院。”
预设:台阶上长满了青苔,青葱的草色映入帘里,台阶前面的青草郁郁青青,刘禹锡看着这生机勃勃的院子,心情十分舒畅,惬意地笑了。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体会心情之愉悦。
预设:一群文雅之士,款款而谈,它们忽而笑容灿烂,忽而恍然大悟,忽而激烈争辩,忽而低头深思,他们扬着手中的佛经,陶醉的朗读,穿着一袭白衣的文雅之士,拈一只毛笔,淡淡的墨香,充斥着房子。还有一些正在讨论文辞典籍,来来往往的没有学问浅薄的人,都是鸿儒雅士。
预设:微风拂过脸庞,一脸惬意的刘禹锡正在跟朋友们谈论没有公平的的虚与委蛇,也没有公文来劳累身心,真是快哉!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出示两首乐曲(《喜洋洋》《高山流水》)体会“素琴”之高雅。读书神情之悠闲。
预设:微风吹过屋顶的茅草,刘禹锡在这陋室中拨动了那 毫无装饰的素琴,虽然毫无装饰,但依旧清脆悦耳,仅几根弦便展现了那高洁的心,此时阳光照进来,刘禹锡便和那素琴泡在了一缸光里。
预设:走近陋室,我仿佛看到了刘禹锡和他的好朋友 们在那 伴有水滴声的小书房里有 说有笑的读着佛经,在他们那大张的口和弯成月牙般的眼睛中,丝毫没有看出被贬的落寞,在那深山小林中,几个人的欢声笑语传遍了整座山川。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探究“丝竹”与“案牍”象征意义,从而与作者志趣高雅做对比。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曾说过:“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从“拜访陋室”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陋室的距离,学生把自己置身于陋室中,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志趣。让学生想像画面,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四、体悟,当一回刘禹锡
师:刘禹锡正在陋室中和朋友调素琴呢,那个知县老不请自来了,于是有了一番对话
1、师出示范例: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内,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知县: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我( ______地笑道):......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我(________地笑道):......
2、学生创作。
3、同桌合作。
4、小组交流,推选优秀佳作。
预设
我不屑地笑道:“哼,大人您说对了,我是一副穷酸样,可来到我这儿的博学之人却是一个接一个,今日不知谁会来访,博学之人至今都不曾露面啊!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读你你有什么好乐的 ”我满不在乎地笑道:“非也。在此我可以发动我的素琴细品我的佛经,没有琴瑟和公文扰我雅致,大人,我还有有些同情你!同情你整天如此繁忙,你看你腰也弯了,头发也白了,估计提天天做噩梦吧!”
预设:我不屑地笑道:“的确,我没有此虚伪,尖酸刻博的友人。我之友人个个清高,我们从不屑与俗人作面上之事。今日与我交谈的,本该是学问之人,而你,该是走错了路吧!我同情地笑道:“ 如此倒使我快活!我可以写写诗,抒抒情,倒是你,整日虚情假意,不累吗 ”
预设:我嘲讽的笑着:看今天我这儿的人都是学士大儒,处处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这陋室中,无友的人是你这腆着肚子,胸无点墨的人吧。我不会被丝竹扰了耳根的清静,也没有案牍劳 了我身体的疲劳,怎像您,迟早会被这丝竹、案牍疲惫至死,而我还可以时时弹琴,念经调适心情,当您故去后,我必定前去吊唁。
(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采用情景再现式”形式让学生动起来。当一回刘禹锡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走进情境,通过演绎作者,在学习文本的同时认识性格鲜明的作者,在了解作者的同时,理解文章主旨。)
5、注意表情朗读这五句。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刘禹锡其实是告诉我们,在贫困的环境中,也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这就是安贫乐道。
五、发现,走进作者生平
出示“五柳先生陶渊明,山中宰相陶弘景”诗句师:有个问题,刘禹锡是否要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像陶渊明一样隐居避世的度过余生呢?文章表达的是不是仅仅就是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经历,也许大家就会有个一新的发现。
1、与前面提到的陶渊明做比较,提出疑问:刘禹锡要隐居避世一生吗?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又贬朗州司马。后回京(813)。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65岁),回洛阳任职。
2、通过作者被贬的经历和前后两首诗的由来,体会作者的豪迈气概。被贬朗州司马回京后所作,这就是刘禹锡,这就是他的铮铮铁骨,多么豪气啊!
六、巧用手法,表现志趣
1、学习作者以类比的方式开头的写法,体会豪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陋室的寓意,以“德馨”统领全篇。
2、学习以古喻今的写法,体会作者远大志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从诸葛亮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扬雄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来看,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想表达逢明主一展抱负的志向。
3、反问语气:孔子云:何陋之有?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在谈到“鸿儒”、“素琴”、“ 阅金经”的时候,学生能很快意识到这一类是属于高雅的志趣。对托物言志、类比、以古喻今的写作手法的理解水到渠成。)
七、课堂小结,升华感情:设置情境,齐背课文。
同学们,刘禹锡把这个《陋室铭 》写好后,请人刻在石碑上,还立在门口。你们看,那个知县老爷又来了,而且还带着几个随从来了。我们怎么办啊?我们要为刘禹锡出一口气啊!请大家拿起课文,把文章大声地再朗读一遍,读给他听。我提议一下,最后的“何陋之 有”读三 遍,一遍比一遍读得响。
(设计意图:有了情感积累,这篇文章要用什么语气朗读学生已经掌握,学生感情达到高潮,使这节课有种意犹未尽之感。)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整节课下来,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敢于去表达。第二、充满感染力的情境设置,让学生真正的进入课堂。如“让学生对对子。”这堂课,我虽然尝试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老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但具体课堂实践中,小组活动还不够规范,学生的语言还略显稚嫩,老师的身份也没有完全转变,因此,我将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探究实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可以更具活力,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