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望海潮》《扬州慢》联读
学习目标
反复吟诵,感受词的音律美。
壹
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贰
学习词中的艺术手法。
叁
1
吟诵感受城市风貌
任务探究一
听朗诵,正字音
听朗诵,正字音
2
发现城市的诗意
任务探究二
你从哪里感受到杭州的“繁华”
“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景美
“参差十万人家”
人多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豪奢的物质
“箫鼓、菱歌、羌管”
优美的乐声
“嬉嬉钓叟莲娃”“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官民同乐
你从哪里感受到扬州“空城”这一特点
"尽荠麦青青”
城市荒芜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人心惶惶
“渐黄昏,清角吹寒”
音乐变调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无繁华热闹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花依旧开,但早已物是人非....无赏花之人
太平盛世
劫后孤城
3
对比意象
为诗词配图
任务探究三
对比意象,为诗词配图
仿照示例,请你选择两首词中的意象进行续写。
同样是城,在柳永笔下是繁华都城,在姜夔笔下是萧条空城
同样是树,在柳永笔下是云树,在姜夔笔下是 乔木
同样是水,在柳永笔下是怒涛 ,在姜夔笔下是 寒水
同样是桥,在柳永笔下是画桥 ,在姜夔笔下是二十四桥
同样是花,在柳永笔下是桂子荷花,在姜夔笔下是红药
同样是音乐,在柳永笔下是 羌管菱歌 ,在姜夔笔下是 清角
对比意象,为诗词配图
请根据你对两首词作内容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形容词。
郁郁葱葱 的云树 高大萧条 的乔木
气势磅礴 的怒涛 凄凉刺骨 的寒水
热闹华美 的画桥 无人寻访 的二十四桥
飘香沁人 的桂子荷花 无人欣赏 的芍药
悦耳动听 羌管菱歌 凄清低沉 的清角
《望海潮》:杭州
《扬州慢》:扬州(古vs今)
盈
“钱塘自古繁华”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
空
城市特点
4
怎样绘城抒情
——手法比较
任务探究四
同样是描写城市,两首词选择的意象不同,手法各异。两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铺叙
柳永采用铺叙的手法,渲染烘托,从自然风光、市井风貌、百姓生活等不同方面,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过渡自然,仅以区区百十来字,就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杭州太平盛世的全景图,给人以美的享受。
望海潮
点染
(1)上片中“东南”三句是点,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2)下片中“重湖叠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吟赏烟霞”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描绘。人是景中人,也是景中景。
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
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
虚实结合
将眼前的扬州与往昔的扬州有机融合在一起。一面描摹眼前“空城”景象,是明写和实写;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是暗写和虚写繁华之景。
扬州慢
化用 杜牧诗句 姜夔
竹西佳处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清角吹寒
春风十里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年一绝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难赋深情重到须惊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桥边红药为谁生冷月无声
此词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将过去的繁华和如今的荒凉形成对比。
古今对比 昔盛 今衰
“盛世之歌”与“黍离之悲”
篇目 城市 意象 意境 情感 风格
望海潮 杭州 城内风情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十万人家、珠玑、罗绮 美丽雅致 雄浑壮阔 繁华富庶 安定祥和 惊叹 豪放(明丽轻快)
城外风光 云树、怒涛、天堑、重湖、叠巘、桂子、荷花、 赞美
士庶生活 羌管菱歌、钓叟莲娃、 箫鼓烟霞、千骑高牙 艳羡
扬州慢 扬州 昔日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豆蔻词工、 二十四桥 繁华热闹 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婉约(清丽哀婉)
今日 荠麦、废池、乔木、清角、 空城、二十四桥、冷月、 桥边红药 悲怆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