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
信息窗1解读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单式统计表、单式分段统计表和简单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教练在动脑筋分析两队身高的情境。手边的资料提供了红、蓝两队队员的身高数据。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的问题,引入对较复杂平均数的学习。
第一课时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
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即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最喜欢什么球类运动呢?
生:篮球
师:同学们知道吗?篮球运动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同学们想看看我校篮球队比赛的风姿吗?
生:想。
播放段红、蓝两队比赛的录像。
【设计意图】给学生看我校篮球队比赛的录像,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认知的“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
师:同学们也许都知道,一个篮球队的水平除了技术、配合等因素外,还有什么也非常重要?
生:身高。
出示红、蓝两队运动员的身高测试记录(师挂图出示两队队员的身高记录单)
红队队员的身高(CM)是:
160 156 172 169 156 145 148 156 160 145
165 163 160 160 151 151 165 151 160 156 158
蓝队队员的身高(CM)是:
145 150 150 163 153 157 161 163 158 153
169 158 145 163 150 158 161 172 157 153 157
教师提问:1.请大家观察数据,你从中能得到那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知道每个队员的身高。
教师提问:根据得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1)谁的身高最高?谁最矮?(2)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较高?
二、解决问题
1.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较高?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1)看看哪一队高的人比较多?(2)计算两队队员身高的总数进行比较。
(3)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
2.比较三种方法,感悟求平均数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第一种方法:误差较大。
第二种方法:虽然能比较出哪一队的身高更高,但看不出这一队的身高整体水平。
第三种方法:既能比较出哪一队的身高更高,也能看出这一队的身高整体水平。所以 求平均身高比较可行。
3.让学生独立做,先求红队的平均身高。
4.学生交流:
(1)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60+156+172+……+158=3476(CM)
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2)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45×2+151×3+156×4+……+172×1=3476(CM)
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5.比较上述两种方法的异同,深化认识。
-教师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全班交流。
相同点:都是先算出全队的总身高再除以全队的人数,即:总数÷份数=平均数
不同点:第一种算法是将每一项累加,再除以人数;而第二种算法是用乘法计算出相同的身高数并相加,再除以总人数。各组的数量和÷各组的份数和=平均数
师:这两种方法都能求出红队的平均身高,但大家更喜欢哪一种呢?能谈一谈吗?
展开课堂辩论
达成共识:第二种方法更简便,而且可以清楚的看出有多少人的身高相同。
总结求即:师小结:第一种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第二种方法,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
板书课题:求较复杂平均数
6.生独立完成蓝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交流。
7.集体共同比较两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设计,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习得新知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不仅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深了学生对较复杂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在这种“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与障碍得以暴露,基础性资源得以生成。师通过对这些重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从不清晰走向清晰,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数学学习过程。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出示四年级六个班学生捐书情况的统计图。
教师提问:从图中大家都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
2.你能求下列各题的平均数吗 如果能,只列式不计算,但请估计答案合理范围。如果不能,什么理由
(1)甲乙两个小组,甲组平均每人 9 岁,乙组平均每人 11 岁,那么这两个小组的学生平均每人几岁
(2)小燕子用 8 天时间读完一本书。他前 2 天每天读 26 页,后 6 天每天读 40 页,小燕子平均每天读几页
(3)某公司在 9 月份的前 17 天每天节约用水 280 吨,后 13 天每天节约用水 320 吨,问 9 月份该公司平均每天节约用水多少吨
四、拓展延伸
课外调查实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学们每年的压岁钱也随着提高,每个同学的压岁钱多少不一,有的同学的压岁钱买了学习用品,有的同学的钱买了玩具,有的同学的钱买了生活用品,还有的同学的钱买了零食,更有的同学的钱进了网巴,也有的同学的钱存了起来……
1.同学们,你的压岁钱是多少,你认为怎样使用比较合理?
2.调查一下我们班每个(也可以是一部分)同学的压岁钱,并计算一下每个人的平均压岁钱是多少?
【设计意图】开放的问题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课上学生思维积极,擦出了很多思维“火花”。不管是购买方案的决定、对每种方案购买的什锦糖单价的估计,还是进一步提出问题并举例验证,都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为学生展开去想、深入去想提供了可能。 针对学习的困惑和障碍,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将练习融合在了学生形成平均数知识的过程之中。解决问题、形成知识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练习,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上升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练习。教学应该努力沟通不同情境中的平均数问题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会“情境虽然可以变化,但数量关系不变”,同时注意有机地渗透估算。这样才有可能使练习成为一种更为有意义的和有效的练习。
第2课时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练习课
一、引入新课,基础练习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做这方面的练习。
1.出示某自然博物馆“五一”黄金周7天参观人数统计表(课本100页自主练习1)
学生读题
师:从图中大家都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
全班交流
(1) 400+450+400+350+350+350+150=2450(人)
2450÷7=350(人)
(2) 400×2+350×3+450+150=2450(人)
2450÷7=350(人)
发现第2种算法占绝大多数。
师:谈一谈这样算有什么优势。
生:既简便又能清楚地看出有几天的人数相同。
【设计意图】这样问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较复杂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复习,为解决下面难度更大的问题打好基础。
2.出示海河公司去年的奖金发放情况统计表(课本100页第二题)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针对上述两种算法,组织学生讨论对错
提取有价值数学问题:去年的平均奖金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
全班交流
(1)20000+15000×2+9000×6+5000×11=159000(元)
159000÷(1+2+6+11)=7950(元)
(2)(20000+15000+9000+5000)÷4=12250(元)
重点研究第2种算法错误的原因
引导学生明确:总奖金数÷总人数=平均奖金
【设计意图】这道题出现的错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教师有意识地抓住错误大做文章,就是为了强化加权平均数意义的理解,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出现 。
二、联系生活,提升练习
1. 现在有这样一件事情,五年级的同学要搞联欢活动,想买巧克力30元/每千克和水果糖20元/每千克这两种糖共 5 千克。先问一下,我们班比较喜欢吃巧克力的举举手。 ( 较多 ) 喜欢吃水果糖的呢 ( 少一些 ) 现在请你们四人一组商量一下:参考在我们班刚做的初步调查,如果把这个买糖的任务交给你们小组的话,你们会怎样来买呢
2.小组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买巧克力 4 千克,水果糖 1 千克。
(2)买巧克力 3 千克,水果糖 2 千克。
3.算一算。(求第1种情况)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4×30+1×20) ÷ (1+4)
(2)(4×30+20) ÷ 2
4.辨一辨,哪种列式正确,为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第二种对的。因为有两种糖,所以要除以2。
(2)第一种对的。巧克力是 4 千克,水果搪是 1千克,加起来是 5 千克,前面的总元数是 5 千克的总元数,不是每千克的总元数,所以应该除以 5 ,不能除以 2 。
5.算一算。(求第2种情况)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设计,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习得新知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这些细节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初步地了解有“权重”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感受“权重”变化对平均数的影响。在这种“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与障碍得以暴露,基础性资源得以生成,如学生对算式 (20+26+17) ÷ 3 中的 3 表示什么不太清晰、教学一开始对什锦糖单价范围的估计感到困难、列式计算中的错误等等。教师通过对这些重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从不清晰走向清晰,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数学学习过程。
三、激发兴趣,拓展练习。
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学校各班患近视眼的情况,计算一下平均每班有多少人患近视眼。渗透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教育。
四、全课总结
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今天回去后请你做有心人,收集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