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一何”,读懂背后的故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石壕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紧扣“一何”,读懂背后的故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石壕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7 16:33:5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紧扣“一何”,读懂背后的故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八下语文《唐诗三首》中的《石壕吏》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根据看到的现实而写成的著名的“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篇。这首诗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了差役夜晚捉人的事情,作者构思极其巧妙,以老妇人的“致词”为主要内容,通过韵脚(矣、裙、炊)的变化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情节生动,用语简练,既表达了作者对老妇人由于战争带来的悲惨遭遇的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的牺牲精神的赞美。
学情分析:
《石壕吏》是首“五言诗”,大部分学生能结合注释读懂诗歌表面意思,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但对于作者简练的语言、复杂的情感,需要教师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教学设想:
《石壕吏》主线分明,记叙的事情单一,可由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石壕吏》学习的难点在于体会作者简练的语言特点及作者复杂的情感,可引导学生紧扣“一何”先分析老妇人的“苦”,再补充差役的“怒”,在比较中感受作者语言的简练,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紧扣“一何”,分析补充,在比较中感受作者语言的简练,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紧扣“一何”,分析补充,在比较中感受作者语言的简练,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诗歌
学习过程:
任务一:反复朗读,概括故事
1.介绍背景,引出课题。
PPT呈现:
公元759年的春天,当时安禄山已经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长安和洛阳也都先后收复了,唐朝大将郭子仪等九个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把安庆绪包围在邺城,整个局势眼看就要好转。但是,由于统治者的昏聩,战略上犯了错误。结果,就在三月三日那天被史思明的援兵打得全军溃散。这一败,当然非同小可。为了补充兵力,防止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唐王朝便首先在洛阳到潼关这一带,实行毫无章法、暗无天日的拉夫政策,不管老少,甚至不论男女都要被抓去服兵役。这时候,杜甫正好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他亲眼看到种种情况,于是写成了“三吏”“三别”这六首诗。
2.自由诵读故事,概括故事内容,填写下列空格。
《石壕吏》以 为线索,讲述了 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 ,结局是 。
3.学生齐读课文。
任务二:紧扣“一何”,详述其“苦”
活动1:“一何”表示多么、无以复加,请结合诗歌内容概述老妇人“苦”的表现。
预设:
老妇人“苦”在白发人送黑发人(二男新战死);
老妇人“苦”在存活的唯一的儿子还在战场(一男且偷生)
老妇人“苦”在生活艰难,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出入无完裙)
老妇人“苦”在年老力衰,仍然上战场(请从吏夜归)
老妇人“苦”在日常生活胆战心惊(有吏夜捉人)
任务三:再扣“一何”,补白其“怒”
活动2:请结合诗歌内容,补写差吏发“怒”的原因。
预设:
差吏因白天捉不到人,晚上加班捉人而“怒”(有吏夜捉人)(气势汹汹)
差吏因妇人家中无人可捉而“怒”(室中更无人)(凶狠残暴)
差吏因任务难以完成而“怒”(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追问:作者为何不详写差吏的“怒”?
预设:
(1)作者用笔简练,用韵脚的变化体现情节的发展。
(2)作者不仅表达对老妇人由于战争带来的悲惨遭遇的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的牺牲精神的赞美。
再追问:作者用笔的简练还体现在哪些地方?请选择一处语句运用想象,适当补充一些细节,把它写下来。
学生展示交流。
活动3:男女生比赛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