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石壕吏》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石壕吏》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7 16:19:5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石壕吏》教学实录
一、教材分析:  
《石壕吏》是“诗圣”杜甫诗歌“三吏”中的一篇,艺术成就较高。学习《石壕吏》,学生能够从中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但是,理解《石壕吏》反映的社会现实相对较易,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相对困难。因为在这首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并未直接点明,而是蕴含在诗句之中。所以,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情感就显得极其重要。
二、学情分析: 
就知识结构而言,学生可能对“诗史”这一名词认识片面,对深重的社会苦难状况未必有清晰的认识,对文中所出现的“吏怒”和“妇苦”未能挖掘深层内涵。整体而言,学生学习本文应有一定的兴趣,难度应不大。语言调遣和人物塑造方面的一些考究精妙之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
三、教学目标:
1.朗读,一位“悲悯”的诗圣。
2.细读,一个“苦难”的时代。
3.品读,一类“真实”的诗史。
四、教学重点:一个“苦难”的时代。
五、教学难点:一位“矛盾”的诗圣。
六、教学方法:
吟读法、鉴读法、联读法、演绎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创意:  
本课教学以语言品析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之美、塑造之美和意境之美。同时,设计精巧的主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章的主旨,领悟杜甫的真切情怀。
八、教学环节:
1.一位“悲悯”的诗圣。(识其“人”)
2.一个“苦难”的时代。(论其“世”)
3.一类“真实”的诗史。(话其“力”)
九、教学过程:
环节一:【一位“悲悯”的诗圣】——5分钟
板书:石壕吏——杜甫
师:同学们,诗词是千年时光构建的家园,收藏着代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舴艋舟都载不动的离乱之愁,白日放歌须纵酒的还乡之喜,磨损胸中万古刀的不平之怒,不思量自难忘的悼念之哀,几处早莺争暖树的游春之乐。像一本本心灵相册,等待我们去打开。一石激起千层浪,以意逆志话诗圣,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识一位“悲悯”的诗圣,论一个“苦难”的时代,话一类“真实”的诗史。
师:齐读,明故事发展的要素。
生:(齐读)配乐
师:时间?
生:晚上。
师:地点?
生:老妇家里。
师:事件?
生:抓壮丁。(征兵)
师:主要对峙的人物?
生:老妇和官吏。
师:结局?
生:老妇随军做饭。
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词从来不只局限于诗人一方小小的书斋里,它更包含着心忧国家,胸怀天下的一份情怀。当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他的内心是无比的矛盾的,有何矛盾?
板书:矛盾
生:【矛盾】——诗人作为旁观者,目睹了有吏夜捉人,夜久不眠却无能为力的事。师:诗人为何矛盾?让我们一同走进《石壕吏》的字里行间。
环节二:【一个“苦难”的时代】——25分钟
师:请大家先找出原句概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进而一字立“事”。
生:暮投石壕村。
生:有吏夜捉人。
生:听妇前致词。
生:请从吏夜归。
师:再请大家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老妇和官吏的形象。
板书:吏——妇生:(齐读)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板书:怒——苦
师:一个的身份是?
生:官。板书:官
师:一个的身份是?
生:民。板书:民
师:水火不相容。胳膊拧不过大腿。一个在?
生:呼。(呼叫)
师:一个在?
生:啼。(啼哭)
师: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请两位同学带领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还可以融入自己理解的台词。
生:演绎。
师:绘声绘色,请一位同学来点评即兴发挥。
生:我感受到了老妇的凄苦和官吏的蛮横。
师:确实如此,再次用掌声感谢两位同学为我们呈现的精妙还原。
师: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写吏的凶狠,但在妇的致词中我们已然了然于心,这种表现手法叫“藏问与答,明暗结合”。(板书)
师:官吏为何怒?
生:交差完成任务。不耐烦,等候多时。
师:老妇为何苦?
生:(1)三男......已矣——痛失爱子之苦(痛苦)副板书:痛苦
(2)室中......完裙——家境困窘之苦(困苦)副板书:困苦
(3)老妪......晨炊——力凄应征之苦(凄苦)副板书:凄苦
师:《世说新语·言语》——写“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苦难的时代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
生:一群人。
生:一个家庭。
生:千千万万的家庭。
生:整个社会。
生:乃至整个国家。
师:请以“我从________________句诗(词语)里面,看出了当时的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说。
生:我从________________句诗(词语)里面,看出了当时的家破人亡。
生:我从________________句诗(词语)里面,看出了当时的妻离子散。
师:一切,源于?
生:安史之乱。
师:源于战争。
【屏显】: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 20万围攻叛军安绪庆(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在前一年(公元 758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时从洛阳会华州任所,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从国家层面来说,这是一次为了大多数百姓幸福安定的正义战争。诗人自己作为唐朝的官吏,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面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却又不能相助。
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个苦难的时代下。一个无眠的夜晚只是缩影。作者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我们常说: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似乎在暗示着老妇家的悲剧。这里有一条完整的时间线索,大家找出来。
生:暮—夜—夜久—天明
师:一暮一朝,一明一暗,预示着结局——
生: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师:一石激起千层浪,作者的情感厚度达到了顶峰。官兵一何?
生:野蛮,凶狠,蛮横。
师:老妇一何?
生:可怜,无助。
师:战争是一何?
生:残酷。
师:作者对妇人一家是?
生;同情。板书:同情
师:作者对战争的态度是?
生:憎恶。板书:憎恶
师:诗人正是因为这样一份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震撼着,感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师:那是一个哀鸿遍野的时代,战场厮杀声震天,将士们冲上去,然后如枯草一样倒下来,血流成河。那是一个国破家亡的时代,村道上哭声震天,成年的孩子被迫走上战场,再也没有回来......
师: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个苦闷的灵魂,为何郁郁难解。
因为忠于君 | 上忧国难/而下?
生:心系民 | 下怜百姓
师:他温暖、深沉、友爱,像是夜晚里的路灯,照亮前行的路。他用枯瘦的双手和泣血的文字,温暖着世代于寒冬之中的人们,那他自己呢?
【屏显】:唐玄宗先天元年(712),杜甫生于河南珙县。唐玄宗开元六年(718),7岁。——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15岁——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25岁,漫游齐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玄宗天宝七年(748),37岁,居长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44岁,安禄山反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肃宗乾元二年(759),48岁,途径新安、石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唐肃宗上元二年(761),50岁,居成都草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代宗大历五年(770),59岁,从长沙往岳阳,离世。
师:一朝春风得意,半生穷愁潦倒。这是杜甫一生真实的写照。
环节三:【一类“真实”的诗史】——10分钟
师: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纵观杜甫诗作,甚至是杜甫的一生。我们了解到杜甫他即使穷也要济天下。
【屏显】: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新安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石壕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潼关吏》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新婚别》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垂老别》
师:中国古代史籍大多记载帝王将相的生平、宫闱政变、会盟征伐、郊庙祭祀等,对于百姓的生活鲜少记录,只有杜甫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这一时期普通百姓惨痛的生活状况和情感经历,杜甫的诗歌享有“诗史”是当之无愧的。 
师:尽管他身世悠悠,往来浮沉,始终不变的是那份爱国忠君的拳拳深情和致君尧舜的耿耿初心!
师:这节课我们识得一位矛盾的诗圣,论得一个苦难的时代,化得一类真实的诗史。
师: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分量。让我们以悲沉的语调,用真情致敬诗圣。
【屏显】(齐读)
再回首千年之前的
那夜秋风起 秋雨落
那夜石壕听幽咽
那夜鼓声悲壮 星河动摇
那夜凭轩涕泗
只因身在戎马关山外
自此永夜不眠
悲自语
千年之后
朝圣者伸手拂过那句句诗行
如夜深重如血殷红
微颤指尖触到的定然是
你那瘦骨嶙峋的胸腔里
藏着的
那颗兼济天下的高贵的
灵魂
师: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传》。望大家都能在生活的斜风细雨中,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翱翔!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板书设计:
副板书:
痛苦——困苦——凄苦
副板书:藏问于答、明暗结合
课后反思:
对于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在课堂教学中我着力体现两个原则:一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二是实施“个性化语文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两个原则,现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在于课堂教学“收放”合理。所谓“放”,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体现“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让个性化解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本课教学的一个版块是让学生根据老妇和官吏的表现补全对话,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分角色演绎。目的就是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与作品展开对话,谈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放”才有了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思想的自主交流、课堂的精彩生成,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学为主”教学思想的要求之一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不要急不可耐地站出来,为学生分析、讲解、灌输,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积累,调动自己的储备,去感知文本,去读出心得。当学生出现了思维的梗阻、知识的障碍时,教师的引导点拨才会恰到好处。所谓“收”,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以学为主”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信马由缰;“个性化阅读”也不是刻意让学生标新立异,胡言乱语。那么,如何让学生思维的溪流汇入教学的江河,如何把学生个性的解读导向文本的主题,就要靠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石壕吏》全诗共有四段,包含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劳动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二是官吏抓人心肠狠毒,三是诗人忧国忧民。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谈“最能体现老妇之苦的诗句”时,首先选择了“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一句,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这句诗写出了战争的残酷,老妇人说这句话时内心一定是万分悲伤。”老师指导朗读,学生继续探讨,探讨过程中,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朗读贯穿整个环节。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堂容量有限,杜甫前后诗风的比较,没有深挖下去,希望在以后的课程中,能与学生继续探索,继续品读杜诗。当然,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残缺也是一种美,最精彩的课堂永远是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