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7 14:47:42

文档简介

靖远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注意:
1.本试卷由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组成。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
2.请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2. 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这一方法( )
A. 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 B. 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
C. 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 D. 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
3.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5、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表述中属于明清商业革命的是
A.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B.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 商帮兴盛 D. 茶馆、酒楼常常营业到天亮
6.下表为清朝前期人口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变化的主要外来因素是
A.清朝前期社会的安定 B.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
C.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 D.高产农业作物的引进
7、1765年2月,一份向西班牙国王的报告中提到,“自从菲律宾群岛被征服(1565年)以来,运到这里的银子已超过2亿比索”,其中大部分都运到中国。这一时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主要是因为( )
A. 中国传统手工业具有优势 B. 中国对外贸易以美洲为主
C. 西班牙完全控制了东南亚 D. 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拓展
8、1896年,盛宣怀上奏:“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近年中外士大夫灼见本末,亦多建开设银行之议”“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据此可知,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对外贸易垄断 B.与外商争夺利权
C.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D.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9.如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长对照图”。它反映出
A.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B.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C.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 D.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
10、庄票是由钱庄签发的有若干金额的票据,可以代替现金。1846年,洋商在与华商的交易中首次接受上海钱庄的庄票。19世纪50年代之后,庄票已经成为外商普遍接受的结算工具。1869年,汇丰银行首次接受钱庄以庄票作为抵押,向其提供贷款。据此可知( )
A.现金快速退出了中外贸易结算 B.庄票在中外商业往来中获得认同
C.钱庄资本主要来自于外国银行 D.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11、李宗辉在《中国近代习俗的变化》中写道,汽车轮船火车逐渐代替了马车,轿子,人们出行一下子由“乡人”变成了“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据此可知
A. 传统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消失 B. 近代交通改变了农村的落后
C. 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落后观念 D. 西方文明遭到国人强烈抵制
12、“近代中国,真正的城市化开始了。但是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对此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得以发展
B.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外来侵略之上
C. 若没有外来侵略中国将不会出现城市化
D.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13、战国时期,各国文字风貌各有特色,如齐系文字温柔凝重、燕系文字质朴简率、楚系文字华丽浪漫、秦系文字严谨规范,而韩国、赵国、魏国的文字修长劲利。据此可知( )
A. 汉字是华夏族共同的文化基因 B. 传统文化蕴含和而不同的气质
C. 韩赵魏三国文字书写效率相对较高 D. 文字不同源导致汉字体系出现分化
14、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征服了迁人地区的居民,与被征服或征服者融合,在亚欧大陆分别形成了希腊人,雅利安人等不同的人种,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材料旨在强调这一迁徙过程( )
A. 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 B. 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C. 中断了亚欧大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D. 推动了先进文明进一步传播
15、2004年美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马里兰大学成立,至2021年底美国孔子学院数量已增加到100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这表明
A.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走向一致 B.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C.优秀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世界性 D.儒家学说需要重新解读其现代意义
16、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 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 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 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是中华文化圈的集中创制时期,其主流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图中齐鲁文化圈的主流思想理念并对其进行阐释。(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基本内涵。(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中国铁路发展简况表
时间 发展状况 说 明
1911年 全国通车里程约9000多千米 外国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外国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中国国有铁路约20%
1949年底 大陆铁路营业里程2.1810万千米 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
1981年 大陆铁路营业里程5.0181万千米 大陆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其中电气化铁路1033千米;复线率约15%;我国自己生产绝大部分机车,并自主研制了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
2018年 大陆铁路营业里程13.1万千米 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3.5%和61.8%(为2015年底数据);高铁营业里程2.9万千米,占世界三分之二;高铁机车及信号设备绝大部分为自主生产,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铁路发展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7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981年前和1981年后我国铁路发展的不同点。从新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可以得出什么重要认识?(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在16-18世纪繁荣的中欧贸易中,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涌入欧洲,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
1753年7月24日,瑞典王后收到国王赠送的一件特殊生日礼物:一座木结构的中国屋。她描述道:“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里面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印度风格装饰成的大房间,四角各有一只大瓷花瓶。……欣赏过所有东西之后,国王陛下下令演出一场配土耳其音乐的中国芭蕾。”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为加强对印度的统治,185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个新特许状法案,规定印度文官应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但印度人进入印度文官殿堂的大门非常狭窄。……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出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文官分为全印文官、邦文官和中央文官。
——整理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概括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6分)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8和19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6分)靖远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
注意:
1.本试卷由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组成。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2.请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从虞夏时代起,经商、西周迄春秋止(中国)。据本题材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耒耜和锄钁是当时的主要农具,“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排除A项;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最为主要的工具是石头工具和草绳木叉等,群居生活,围捕渔猎,而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排除B项;因“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
2. 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这一方法( )
A. 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 B. 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
C. 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 D. 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
【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来源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凝聚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C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但并未体现中外对比,排除A项 ;商周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来源于工匠的生产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指导的产物,排除B项;青铜器在当时主要作为礼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3.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详解】“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体现了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①正确;“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说明当时铁路运输业得到发展,能够长距离的运输货物,②正确;通过材料无法证实斯威夫特创办的肉类加工厂是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而且肉类加工本身不属于机械生产,也不属于现代农业,③④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4、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750年至1800年后(欧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的主要结论:从 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 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人口的增长的同时,食物在降价,说明食物供应的充足,结合所学可知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极大提高了食物的供应,C项正确;黄热病的肆虐,会带来人口的下降,而不是增加,排除A项;工业企业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食物的降价,如果食物种植跟不上,同样会涨价,排除B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表述中属于明清商业革命的是
A.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B.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 商帮兴盛 D. 茶馆、酒楼常常营业到天亮
【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所以C正确;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所以A错误;宋朝以前实行坊市制,这与材料不符,所以B错误;“茶馆、酒楼常常营业到天亮”属于宋代商业革命的内容,所以D错误。
6.下表为清朝前期人口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变化的主要外来因素是
A.清朝前期社会的安定 B.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
C.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 D.高产农业作物的引进
【答案】D,4个选项都是清朝人口增加原因,但只有D选项是外因,其他选项是内因。
7、1765年2月,一份向西班牙国王的报告中提到,“自从菲律宾群岛被征服(1565年)以来,运到这里的银子已超过2亿比索”,其中大部分都运到中国。这一时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主要是因为( )
A. 中国传统手工业具有优势 B. 中国对外贸易以美洲为主
C. 西班牙完全控制了东南亚 D. 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拓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世纪中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手工业具有优势,对西方社会具有强大吸引力,A项正确;这一时期中国与美洲尚未进行直接贸易,排除B项;当时西班牙并未完全控制东南亚,排除C项;清代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8、1896年,盛宣怀上奏:“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近年中外士大夫灼见本末,亦多建开设银行之议”“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据此可知,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对外贸易垄断 B.与外商争夺利权
C.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D.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可知,盛宣怀打算创办银行,抵制洋行的经济侵略,与外商争夺利权,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垄断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抵制洋货,排除C项;民族工业在洋务运动后期就产生了,排除D项。故选B项。
9.如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长对照图”。它反映出
A.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B.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C.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
D.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
【答案】C【详解】根据《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可知,两汉时期、北宋、元朝以及明朝时期是疫病高发期,同时这些时期出现了许多中医理论,这说明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C项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波动状态,并非不断上升,排除A项;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历代疫病流行频数越高,人口数量越低,二者是呈反比,排除B项;仅从图示信息不能得出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排除D项。故选C项。
10、庄票是由钱庄签发的有若干金额的票据,可以代替现金。1846年,洋商在与华商的交易中首次接受上海钱庄的庄票。19世纪50年代之后,庄票已经成为外商普遍接受的结算工具。1869年,汇丰银行首次接受钱庄以庄票作为抵押,向其提供贷款。据此可知( )
A.现金快速退出了中外贸易结算 B.庄票在中外商业往来中获得认同
C.钱庄资本主要来自于外国银行 D.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6年至1869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在近代的中外经济交往中,外商最终接受了庄票,B项正确;外商接受了庄票不代表现金退出了中外结算,同时现金快速退出了中外贸易结算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得出钱庄资本主要来自于外国银行,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外商最终接受了庄票,排除C项;D项表述符合题干时空,但是据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深,排除D项。故选B项。
11、李宗辉在《中国近代习俗的变化》中写道,汽车轮船火车逐渐代替了马车,轿子,人们出行一下子由“乡人”变成了“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据此可知
A. 传统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消失 B. 近代交通改变了农村的落后
C. 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落后观念 D. 西方文明遭到国人强烈抵制
【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汽车轮船火车逐渐代替了马车,轿子,人们出行一下子由‘乡人’变成了‘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可得出,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的落后观念,故C项正确;“传统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消失”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未明确说明是农村,故B项错误;“西方文明遭到国人强烈抵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2、“近代中国,真正的城市化开始了。但是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对此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得以发展
B.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外来侵略之上
C. 若没有外来侵略中国将不会出现城市化
D.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答案】D【解析】由材料“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可知,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色彩,D项正确;由材料“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可知,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列强的入侵刺激下发展而来的,排除A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城市化得以开始,即在某种程度上自然经济阻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排除B项;C项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
13、战国时期,各国文字风貌各有特色,如齐系文字温柔凝重、燕系文字质朴简率、楚系文字华丽浪漫、秦系文字严谨规范,而韩国、赵国、魏国的文字修长劲利。据此可知( )
A. 汉字是华夏族共同的文化基因 B. 传统文化蕴含和而不同的气质
C. 韩赵魏三国文字书写效率相对较高 D. 文字不同源导致汉字体系出现分化
【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材料“齐系文字温柔凝重、燕系文字质朴简率、楚系文字华丽浪漫、秦系文字严谨规范,而韩国、赵国、魏国的文字修长劲利”体现的是战国时期的各国文字各具特色,凸显的是蕴含和而不同的气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汉字对华夏族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各国文字的书写效率,排除C项;中华文字具有同源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4、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征服了迁人地区的居民,与被征服或征服者融合,在亚欧大陆分别形成了希腊人,雅利安人等不同的人种,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材料旨在强调这一迁徙过程( )
A. 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 B. 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C. 中断了亚欧大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D. 推动了先进文明进一步传播
【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与被征服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在亚欧大陆分别形成了希腊人、雅利安人等不同的人种,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印欧人在亚欧大陆的迁徙,形成了一些不同的人种与文明,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出现,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B项正确;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并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了不同的人种,不能反映印欧人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排除A项;印欧人的迁徙并未中断亚欧大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印欧人的迁徙对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影响,强调的是文化之间的甲流,而非“先进”文明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04年美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马里兰大学成立,至2021年底美国孔子学院数量已增加到100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这表明
A.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走向一致 B.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C.优秀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世界性 D.儒家学说需要重新解读其现代意义
【答案】C
【解析】儒家文化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因而具有民族性;材料中孔子学院在国外迅速发展,说明近年来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高,部分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表明中华优秀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世界性,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到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走向一致,且这种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中国的和平崛起,故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儒家学说需要重新解读,故排除D项。
16、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 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 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 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答案】C
【解析】【详解】据题意内容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儒家、墨家和法家的内容,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C项正确;“照搬”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A项;材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非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排除B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是中华文化圈的集中创制时期,其主流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图中齐鲁文化圈的主流思想理念并对其进行阐释。(8分)
【答案】(1)特点:地域分布广;多样性(多元化);地域特色突出;彼此融合吸收(包容性)。
(2)主流思想:以德治国、民为邦本。阐释:山东是春秋战国孔孟的故乡。孔孟的思想对齐鲁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孟是儒家文化的开创者,其主张“仁”和“仁政”、强调“以德治国”、“民贵君轻”,强调温良恭俭让、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些崇高的传统美德和核心的思想理念,构成齐鲁文化圈和中华文化圈的主流基因,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挖掘和弘扬。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基本内涵。(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5分)
【答案】(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感;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任答四点即可)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儒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
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中国铁路发展简况表
时间 发展状况 说 明
1911年 全国通车里程约9000多千米 外国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外国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中国国有铁路约20%
1949年底 大陆铁路营业里程2.1810万千米 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
1981年 大陆铁路营业里程5.0181万千米 大陆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其中电气化铁路1033千米;复线率约15%;我国自己生产绝大部分机车,并自主研制了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
2018年 大陆铁路营业里程13.1万千米 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3.5%和61.8%(为2015年底数据);高铁营业里程2.9万千米,占世界三分之二;高铁机车及信号设备绝大部分为自主生产,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据王渝生《中国铁路百年史话》、高志华《新中国铁路60年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等辑录而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铁路发展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7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981年前和1981年后我国铁路发展的不同点。从新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可以得出什么重要认识?(6分)
(1)特点:起步晚;发展慢;对外国依赖性强(或者半殖民地性明显)。(3分)
原因:经济落后,特别是工业、科技落后;长期受到西方侵略;战乱频繁,严重制约铁路建设。(4分)
不同点:前者主要体现在通车里程的增长;后者在通车里程、铁路质量、铁路长度、车辆制造和信号设备制造、技术创新等方面全面发展,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4分)认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要求铁路先行;必须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自主创新为主;工业和科技是铁路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是促进中国铁路交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在16-18世纪繁荣的中欧贸易中,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涌入欧洲,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
1753年7月24日,瑞典王后收到国王赠送的一件特殊生日礼物:一座木结构的中国屋。她描述道:“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里面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印度风格装饰成的大房间,四角各有一只大瓷花瓶。……欣赏过所有东西之后,国王陛下下令演出一场配土耳其音乐的中国芭蕾。”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为加强对印度的统治,185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个新特许状法案,规定印度文官应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但印度人进入印度文官殿堂的大门非常狭窄。……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出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文官分为全印文官、邦文官和中央文官。
——整理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概括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6分)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8和19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6分)
【答案】(1)路径: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等洲。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人口跨洋迁移;马铃薯适应性强;
(2)举例:
论题:东西方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
论述:随着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一的茶叶在西方的传播也得到逐渐加强。 17 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消费量较为有限;至 18 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其影响范围从17世纪的社会上层扩展至18世纪的几乎所有家庭,逐渐形成了英式饮茶的习惯性做法。“下午茶”也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此后,饮茶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形成英国自身的茶文化特点。这说明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东方文化随之传播到西方,并逐渐与西方本土文化结合,从而呈现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局面。
综上,世界经济的联系对文化的发展会产生推动作用,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