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课件:第一专题《咬文嚼字》(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课件:第一专题《咬文嚼字》(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25 16:3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等。 重点字词咬文嚼字 没镞
岑寂 锱铢必较
烟榻 蕴藉 付梓
尺牍 下乘 倒涎(jiáo)(mòzú)(cén)(yùnjiè)(zǐ)(chéng)(tà)(dú)(xián) (zīzhū)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咬文嚼字释义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走进课文题目的含义:
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义来讲,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表里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主 题分析结构,归纳各部分要点咬文嚼字第一部分(1一5)
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郭沫若改字(句式改变)王若虚改句(字数增减)韩昌黎改诗(字眼不同)第二部分(6一7)
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善用字义联想误用字义联想第三部分(8)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字眼不同不同意境1.第一层(1-2):句式不同意味不同第一部分:2.第二层(3-4):字数增减意味不同3.第三层(5 ):分析第一层: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1).“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2).六个“你这….. ”
3).“你是个好小子”
4).“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 家的风度”
----语气坚决。
----感情强烈。
----表假定语气。启示:思想感情不同。----结构不同,不合逻辑。启示: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要破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仔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和治学精神。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使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写作方式: 对比
作用: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具有说服力。3.所举例子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给我们的启示?特点: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
启示:各代名家都非常注重语言文字 的锤炼,我们更应该“咬文嚼字”。分析第二层: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1).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2).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总之,一字增减,就会引起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启示: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的表情达意。分析第三层:
1.世人与朱光潜就“推敲”的看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声音。
B.朱光潜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文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就行。2.与前面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
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总结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本部分例子多,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分析第二部分
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 A. 正面:点石成金
B. 负面:陈词滥调 2.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 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1).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
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2)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
品茶,赏月
3)诗中表达诗人什么的情趣?
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
4)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
3. 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那些方面?
1)作者无创作动机。
2)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4.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产生“套板反应”?
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1)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2)遇事往深一层想。分析第三部分
最后一段文字有那些值得你学习?
A.运用文字要有严谨的精神
B.必须勤奋
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吻合
例子分析道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句式不同
意味不同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
毫无新意句式不同意味不同字数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感情意境不同字眼不同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套板效应示

图咬文嚼字示例?眼 看朋辈成新鬼,
——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忍) 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结合自己的体会,从读过的诗文上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忍看”更有悲愤的味道。春风又到( )江南岸绿——“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红杏枝头春意浓( )闹——这一“闹”字,可见其杏之红,其红之浓。无“声”的景象附上了有声的意味。视觉与听觉被彼此打通,传达出精微的感受。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含”字以比拟手法说明诗人是在屋内通过窗户看到外面的自然景象,“西岭千秋雪”尽收眼底 。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白居易《寄水部员外郎》—以一个“点”字不仅形象地把湛蓝的天底下排成“一”字的大雁描绘出来,而且突出了这个“一”字不是一条连续的线,而是由一只只大雁“点”成的,这样就准确而传神地把特定意境表现出来。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二首》之二  ——“燃”字不仅写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山花一种动态美。思考:
本文的思想内容对你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示?
思考:
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的启示?
?内容启示
文学艺术能否进步的根本在于语言咀嚼是否到位。
作家的语言修养程度与其艺术成就甚至一个时代的文学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从而自觉养成一种对待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轻易放过;连郭沫若那样的文学家,在用词上也会有小毛病,这说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细功夫。

启示录
 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不迷信盲从权威;运用语言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让我们明白了文学艺术达到完美境界的奥秘。
 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
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写法启示:
学问靠积累,平时在阅读、生活中要做有心人。
写议论文既要举例子又要讲道理,而且例子要典型、充足,解说要到位。
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考点:扩展语句
【1】要求扩展后的语句能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
【2】要求扩展后的语句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有几只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懒洋洋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地流向远方.请以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文字 ,要求写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太阳 云 天空 校园 人们 小路
我 树木 飞鸟 风
写作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