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铁路通向大西北——开往天山
人教版2019
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
与区域发展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找出兰新铁路连接的城市,说明铁路线布局考虑的主要因素。(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2、结合材料,说出兰新铁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自然障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结合兰新高铁相关材料,分析资金和技术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开往天山的铁路
1962年12月9日,这是新疆铁路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日子,这一天,兰新线乌鲁木齐段完成铺轨,实现全线贯通!结束了新疆不通铁路的历史。
情境导入:开往天山的铁路
2014年11月,备受关注和期待的新疆首条高速铁路——兰新高铁乌鲁木齐南至哈密段开通运营,新疆有高铁啦。
任务一:我国为什么要将铁路开往天山?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正如歌中所唱,是一个遥远的地方,库尔班大叔想骑着毛驴上北京的故事,承载了新疆各族人民对现代化交通的渴望。当国家发出“开发大西北,建设兰新铁路”的号召后,上万名年轻的铁路建设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兰新铁路建设工地进发。
库尔班大叔进京的故事
库尔班大叔1883年出生在新疆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库尔班生活越来越好,想见毛主席的心愿越来越强烈。
1955年秋收后,他做了近百斤馕,决定骑着毛驴上北京,人们再三告诉他:北京离新疆很远,骑毛驴去不了。才劝住了他。之后库尔班好几次背上干粮到公路上拦挡汽车,希望司机把他带到北京。
1958年6月28日,是这位历经坎坷的老人最幸福的一天。库尔班大叔终于来到中南海,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任务一:我国为什么要将铁路开往天山?
材料:兰新铁路示意图。
兰新铁路,东起甘肃兰州,途经万里长城西端嘉峪关,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全长2423公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最长的铁路干线。
【小组合作】:
1、建国后国家为什么急切要将
铁路通向新疆?
2、兰新铁路主要联通了哪些城市?
3、铁路线布局选址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任务一:我国为什么要将铁路开往天山?
任务一:我国为什么要将铁路开往天山?
【小组合作】:1、建国后国家为什么急切要将铁路通向新疆?
2、兰新铁路主要联通了哪些城市?
区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社会产生了更多的交通运输需求。
兰州、武威、金昌、张掖、嘉峪关、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等。
联通了沿线较大型的城镇
任务一:我国为什么要将铁路开往天山?
【小组合作】:3、铁路线布局选址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连接主要居民点,方便出行;
避开不利的地形地质条件;
沿途区域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促进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
任务二:铁路如何开往天山?
材料:兰新铁路乌鞘岭越岭工程,建设者在高寒、缺氧的情况下,仅用5个月就完成了大沙沟44万立方米高填方工程。该段路基长200米,填筑高度达44米。
材料:乌鞘岭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高大而险峻的山峰使得翻越这座山脉异常艰难。兰新铁路进疆要道必须要翻越或绕过乌鞘岭。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不能修建长隧道。依靠外国专家的技术支持,我们可以修建长长的展线和短隧道,所以最后选择了翻越乌鞘岭。
材料:在新疆境内,兰新铁路穿越的“百里风区”“三十里风口”等是世界著名的风区。在当时铁路沿线周边基本杳无人烟的情况下,仅是把车辆、物资送到工地,就是一件极为艰难的工作,而年轻的建设者们硬是通过落后的人力、畜力方式,将建设材料运往戈壁工地,凭借顽强意志,战风沙、斗严寒,见山开路、遇水驾桥,将铁路一点点延伸到新疆。
任务二:铁路如何开往天山?
【小组合作】:兰新铁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自然障碍有哪些?
任务二:铁路如何开往天山?
风力大,影响工人施工;
冬冷夏热、气候干旱,施工条件差;
沿途经过山脉,修建难度大;
沙漠广布,易受风沙侵蚀和掩埋;
部分地区海拔高,高寒缺氧;
【小组合作】:兰新铁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自然障碍有哪些?
10年鏖战
遇山开路,遇水搭桥,
在修建了33座隧道、1117座桥梁后,
新疆与内地的铁路终于连通起来。
从此新疆的原油、矿产、棉花等资源
源源不断地运往内地,支援祖国建设;
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型机械设备、医疗器材、生活用品
也通过兰新线运往新疆,
开启了这里发展的新篇章。
任务二:铁路如何开往天山?
交通运输布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要立足于现有的经济水平和技术、装备等条件;
还受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决定性因素)
技术因素
(保障性因素)
自然因素
(障碍因素)
小结提升1: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因素
任务三:今天开往天山的铁路出现了什么变化?
材料:“常住新疆的人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在网上买东西,一说到新疆,就不包邮了,或者干脆是‘亲,新疆我们不送的’。”
早在1959年,兰新铁路便通车到哈密,可50多年过去,新疆和内地仍旧是“千里一线牵”。
任务三:今天开往天山的铁路出现了什么变化?
材料:长期以来,兰新铁路是新疆内外联系的唯一通道,其设计运输能力约为每年7500万吨,目前已基本饱和。随着近年来新疆外贸进出口运输量、疆内外货运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对兰新铁路通道的运输能力和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自主思考】:兰新铁路修建50多年后,国家为什么要修建兰新高铁?
缓解兰新铁路的运输压力,拉近新疆、青海与内地的联系。
任务三:今天开往天山的铁路出现了什么变化?
2014年兰新高铁建成通车。“高铁让新疆不再是边疆。”高铁打破了矿产、棉花、瓜果等物资的运输瓶颈,旅客进疆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也都大大降低,新疆能够更好地亮出自己的“名片”。到2015年,旅游业成为新疆的支柱产业,带动相关各产业总产值占到全疆GDP的10%以上。”
任务三:今天开往天山的铁路出现了什么变化?
材料:一位早些年乘火车去过吐鲁番的人回忆:下了火车,改乘汽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才到达吐鲁番市区。打开地图一看,与大多数城市的火车站相比,兰新铁路上的火车站离吐鲁番市区的距离的确远了些。
【小组合作】: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兰新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2、为什么当时把火车站选在离市区如此远的地方呢
任务三:今天开往天山的铁路出现了什么变化?
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出于国防等需要,铁路如此选线,线路最短,工程量最小,技术要求低,造价低,建设方便。
【小组合作】:
1、推测外国专家在兰新铁路吐鲁番段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2、为什么当时把火车站选在离市区如此远
的地方呢
吐鲁番段铁路基本上沿天山山麓等高线延伸,因此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2014年建成通车的兰新高铁是从吐鲁番市的北郊通过的。
任务三:今天开往天山的铁路出现了什么变化?
材料:“在新疆跑火车,最担心的就是大风。”
“最厉害的风可以一下把火车掀翻。”
材料:风沙侵蚀、掩埋铁路。
任务三:今天开往天山的铁路出现了什么变化?
钢筋混凝土挡风墙
开孔波形钢板挡风屏
任务三:今天开往天山的铁路出现了什么变化?
【小组合作】:兰新高铁的成功修建得益于什么?
材料:这些防风工程技术的运用在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中尚属首次,规模在世界上也是最大的。牺牲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戈壁美景,换来的是高铁的安全高效运行。
防风明洞
任务三:今天开往天山的铁路出现了什么变化?
【小组合作】:兰新高铁的成功修建得益于什么?
充足的资金
先进的技术
+
随着区域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提升,从而有足够资金推动交通运输建设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为减弱。
拓展延伸:青藏铁路和沪昆高铁
充足的资金
先进的技术
+
我国的青藏铁路建设,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级难题。
随着桥隧技术的成熟,我国不仅使公路、铁路跨越河、海天堑,还让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穿越山区。
小结提升2: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稀疏,且质量较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密集,且质量较高。
随着区域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提升,从而有足够资金推动交通运输建设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为减弱。
拓展探究:设计一条新疆到西藏的铁路运输线
结合右图,自主查找资料,设计一条新疆和西藏之间的铁路线,并说明你设计的线路布局的原因。
总结升华: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铁路通往天山,使得新疆与内陆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极大地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课堂演练:
D
1.过去,我国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选用最短距离的路线(如下图)。过去,我国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其原因是( )
A.经过更多山村,方便居民出行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生态旅游C.增加山区线路密度,发展交通 D.降低线路坡度,提高通行安全系数
课堂演练:
图为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简图。某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材料发现,图中甲区域交通站场和交通线的分布密度远远小于乙区域。读图完成下列题。
2.甲、乙两区域交通站场和交通线分布密度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河流 B.气候 C.矿产 D.人口3.在修筑乙丙之间公路面临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风沙 B.地形 C.资金 D.沼泽
D
B
4.京津冀地区高铁交通通达度的空间格局主要
表现为( ) A.东高西低 B.西高东低 C.南高北低 D.北高南低
5.影响京津冀地区高铁交通通达度空间格局的
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势与人口数量 B.河网密度与城市等级 C.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 D.人均收入与城市距离
我国是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高铁缩短了城市间的旅行时间,提高了区域交通通达度。高铁平均旅行时间是指从区域内某城市乘高铁到该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平均用时,包括中转、候车、滞留等时间。图示意京津冀地区高铁平均旅行时间等值线。完成下面小题。
课堂演练:
C
A
6.郑万高铁设计时速由原来的250千米提升到350千米,其得以提升的决定因素是( ) A.自然 B.社会 C.经济 D.技术
7.郑万高铁湖北段桥隧占比在90%以上,说明湖北段所在区域( ) A.地势起伏大 B.地形平坦 C.人口众多 D.经济发达
课堂演练:
D
A
郑万高铁全长约1068千米,设计时速由原来的250千米提升到350千米,起于郑州,经过湖北、重庆,终点到达重庆万州,其中湖北段长约287千米,桥隧占比在90%以上。2021年,郑万高铁湖北段开始全面铺轨,2022年6月全线建成通车。图为郑万高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