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阿Q正传》课件(共4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阿Q正传》课件(共4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7 16:2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某报刊上有这么一则外国笑话:说一个人在路上丢了钱会怎么表现。美国人会兴师动众地报警,英国人会满不在乎继续赶路,德国人会在原地仔细寻找再寻找,日本人会马上回家面壁思过而耿耿于怀。
中国人呢 他(她)会说:谁捡着钱只能买药去。
这正印证了电影《阿Q正传》末尾说的那句话:“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9章。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1.鲁迅在小说前言里解释,他应该叫阿Quei,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中秋节出生,所以不能写桂花的桂;也不知道是否有哥哥叫阿富,所以也不能叫宝贵的贵,因此就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来代替。
2.之所以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圆的脸,但有一条辫子,代表了当年汉人的耻辱。一个空白的脸,托一根辨子,体现出麻木的国民性,像被杀头也没表情的“吃爪群众”的脸。
阿Q名字的由来
“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记载一人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等。)的意思。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
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摆出主子的架子,对他们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的盘剥。
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的变态心理作出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
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濒临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
这一思想深深地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
第一章《序)
阿Q还沉睡在背景之中,也还没有给予姓名。作者仿佛从传说中发掘实际人物一样。用考证学的方法描绘阿Q这个人物的轮廓。阿Q生活在叫做“未庄”的农村,连姓氏和身份都不清楚,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无足轻重的人物。作者把这样一幅阿Q的素描留给大家之后,就退场了。
第二章《优胜记略》
阿Q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给人家打短工度日。虽然常常被村里人开玩笑,但内心他还反过来看不起村里人。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头上有一块癞疮疤。所以只要被人说道有关疮疤的话题,他就发怒。大家觉得他的发怒很有趣,就更加开他的玩笑了。如果觉得对手弱,他就故意找茬吵架。但结果往往是输。输的时候对自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心里充满了优越感,如果优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个“能够自轻自贱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满意足了。
有一次,他赌钱幸运赢了一回,不过好容易赢得很多钱却被抢走了这一次他觉得他真的尝到了失败的痛苦,于是就自己打自己,觉得好像自己打了对方一样,又满足地睡去了。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有一天,阿Q看到“王胡”在太阳下捉虱子,阿Q便也捉起了虱子,但是看到自己的虱子竟比自己看不起的“王胡”少,阿Q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便找茬打仗。但是却输给了以为不是自己对手的“王胡”。
正在这时,“假洋鬼子”——钱太爷的儿子走过来了。平常阿Q看到他常常躲着走,可是今天阿Q正在气头上,为了撒气,就骂了一句。于是遭到了少爷一顿哭丧棒的痛打。
这时,小尼姑走了过来,这下好了,阿Q对她又是骂脏话又是掐脸蛋,终于觉得刚才的憋气都散了,又充满了自豪感。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
不过阿Q那掐过小尼姑脸蛋的手指总是有股滑腻的感觉,让他总是念在心里放不下。“断子绝孙的阿Q!”——小尼姑的骂声在耳边挥之不去,他觉得自己是想女人了。于是他就勾引赵老太爷家的女佣吴妈,结果引起了混乱,被大家都知道了。阿Q的全部财产都被压了,而且又向赵老太爷赔罪,才终于得到了原谅。
第五章《生计问题》
那以后,阿Q每在街上走,村里的女人就远远躲开了。阿Q却不知道为什么。也没人雇他打短工了。阿Q非常不理解。后来他终于打听到,原来人家都雇佣小D,不再要他了。于是他就找敌人小D打架,不分胜负。后来,他到了离村子很远的尼姑庵偷萝卜。终于他决离开未庄。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
半年之后,阿Q悄无声息地回到了未庄,这次因为兜里有了好多钱,村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说他在城里最富有的人家打工,博得了人们的尊敬。他得意和人们谈起在城里看到杀革命党的头的事。因为阿Q有很多衣服,以前都躲着阿Q的女人们也都来买。赵太爷也要买。不过他觉得阿Q有些可疑,让大家当小偷提防着他。这样在村里他就被敬而远之了。一些闲人追求真相,阿Q就毫不隐瞒地和他们说了,他其实不是小偷,只是给小偷打下手,那些东西是偶然才到他手的。于是那些对他敬而远之的人又开始嘲笑他竟然连小偷都做不成。
第七章《革命》
革命的谣言传到了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0看过革命党被杀,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村子人也开始讨好阿Q这个“革命党”。阿Q相信革命党一定会来找他,他做着抢到好多东西的美梦睡过去了。第二天起来,到了尼姑庵去革命,才知道假洋鬼子已经来过了把像样的东西“革命”去了,这让他很失望。
第八章《不准革命》
虽然革命了,但却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只是人们走到街上都被剪掉辫子,哭着回家了。阿Q十分不满意。一打听才知道假洋鬼子当了革命党的大官。他也想请假洋鬼子他们让他加入革命党,但是正在演讲的假洋鬼子却对他大喊大叫,把他撵了出去。
有一天晚上,赵太爷家遭遇抢劫了。阿Q出去看热闹,看到那些革命党穿着那些他在梦中见过的服装正在进进出出地搬东西。阿Q感到特别遗憾。他认为这是因为假洋鬼子不让自己革命,所以革命党才没有来叫自己。
第九章《大团圆》
赵家遭抢事件引起了未庄的恐慌。事件第四天,阿Q住的土谷祠被军队包围,阿Q被轻而易举地抓了起来。他被送到了城里的监狱,可是他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被抓。
被带到法庭,看到一排排好多大人物,他不自觉地腿一软,虽然人家命令他站起来,他还是不站起来,跪下了。一个头目说:“奴隶性,他因为赵家的抢劫事件受审。他向人陈述革命没有让自己入伙的愤恨。于是头目让他在一张纸上签名,阿Q不认字。人家就让他画圈。他平生第一次握笔,自己想画一个圆圆的圈,但是手一抖,却画成了瓜子模样的。他觉得这是他一生的屈辱,遗憾的不行。但是转念一想,孙子才能画好呢,便又放心了。
有一天,他被叫出去,穿上了白衣服坐上了有警卫的车,他很得意。突然他意识到这是要去被砍头,于是眼前一片黑暗可是马上又泰然了:“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难免要杀头的。
在看热闹的人群中,他看到了久违的吴妈,不过吴妈却没有看他,而是看着士兵们的洋枪。这时他发现那些看热闹的人的眼睛,很像四年前那匹一直追着他,后来他终于逃命的狼的眼睛。那些眼睛都在一起好像咬他的“灵魂”。他耳朵听到枪声,觉得全身迸散了。
阿Q形象分析
《阿Q正传》这部民族的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我们会鄙弃阿Q的为人 …… 第十遍:你会觉得它是一面镜子……这是同一个读者对阿Q在认识和理解上的渐读渐新、渐新渐警的文学奇迹。请阅读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概括二、三两章分别写了阿Q的哪些“行状”?这些“行状”体现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点?阿Q在这两章中是怎样做到优胜的?
①“先前阔”
②“真能做”
③“见识高”
④“癞疮疤”
⑤挨打的荣耀
⑥遭劫的安慰
第二章
①蒙赵太爷的打而受到“尊敬”
②因与王胡争胜而被打
③因小声咒骂假洋鬼子而挨打
④因调戏小尼姑而被骂
第三章
行 为 表 现 性 格 特 点
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
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
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是真心还是讥笑
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他又很鄙薄城里人
地位低下,没有尊严
生活贫困,一无所有
地位低下,没有尊严
没有尊严
生活贫困
妄自尊大,于幻想中获得满足
妄自尊大,寄希望于想象
自以为是,自尊自大,狭隘保守
先前阔,见识高,真能做(1-4)
行 为 表 现 性 格 特 点
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光”也讳,“亮”也讳……极度自尊又敏感连“灯”“烛”都讳了……不问有心与无心,阿O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
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
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闲人还不完,只撩他,手是终而至于打。
阿Q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
阿O在形式上打败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 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极度自尊又敏感
狡猾,欺弱怕强
地位低下,备受欺负,没有尊严
懦弱
自欺欺人
懦弱,自甘堕落
自轻自贱,荒唐可笑
被闲人嘲笑癞疮疤、被打(5-7)
行 为 表 现 性 格 特 点
便愉快的……喝几碗酒,……调笑一通,口角一通,又得了胜,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
假使有钱,他便去押牌宝………阿0即汗流满面的夹在这中间,声音他最响
他如有所失的…知道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赶赛会的赌摊多不是本村人,还到那里去寻根柢呢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总还是忽忽不乐;……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有些痛;………便心平气和起来,……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他睡着了
麻木健忘,对悲惨命运习以为常
无聊浅陋
(失钱后无奈无助,对比前文可见其)懦弱
自欺欺人、无可救药
健忘麻木
赌钱被乱中抢钱(18-29)
行 为 表 现 性 格 特 点
他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愤愤的躺下了
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欺软怕硬
自欺欺人,荒唐可笑
被赵老太爷打(30-33)
行 为 表 现 性格特点
然而非常渺视他……令人看不上眼……老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倘是别的闲人们,阿Q本不敢大意坐下去。但这王胡旁边,他有什么怕呢
阿Q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唇里,狠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的响。
他癞疮疤块块通红了,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说:“这一毛一虫!”……独有这回却非常武勇了。……“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
“‘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
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难道真如皇帝已经停了考,不要秀才和举人了,因此赵家减了威风,因此他们也便小觑了他么
阿O无可适从的站着
妄自尊大
欺软怕硬
愚昧无知,荒唐滑稽
欲欺人而不自知
狡猾,怕强
荒唐愚昧
愚昧麻木
被王胡打(34-47)
行 为 表 现 性格特点
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
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
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一抽一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
“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早已有些高兴了
狭隘保守,愚昧
怕强
深受封建思想毒害
奴性
狡猾,欺弱
健忘麻木
被“假洋鬼子”打(48-55)
行 为 表 现 性格特点
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咳,呸!
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他扭住伊的面颊。
阿O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阿0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阿O十分得意的笑
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欺弱
猥琐下流,欺弱
哗众取宠,庸俗低级
用欺负弱小来慰藉自己的痛苦
麻木健忘
愚昧,庸俗
欺负小尼姑(56-69)
学者林兴宅概括阿Q的十大性格特征
一、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
二、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
三、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四、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五、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六、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七、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
八、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九、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十、不满现状又安守现状
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精神),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换个角度,从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
“精神胜利法”实质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
用鲁迅先生的话解释精神胜利法:“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精神胜利法的主要功能:是维系奴隶的心理平衡,用自欺、瞒自己、骗自己的方式使自己麻木。
阿Q的精神胜利法纯然是奴隶们在失败面前闭上眼睛,用瞒和骗制造胜利的幻觉麻醉自己,把奴隶的屈辱和失败的痛苦变成精神上的自满自足,从而使自己麻木不仁、安安心心地做奴隶。
鲁迅提炼了中国民族传统中的病态方面,创造出这个阿Q典型。阿Q的劣性,仿佛就代表国民性的若干面,俱足以使人反省。鲁迅对于阿Q的劣性如“精神胜利法”等等,固然寄以憎恶,然而对于另外那些阿Q如赵太爷之流,更加满怀敌意,毫不宽怒。他利用了阿Q以诅咒旧社会,利用了阿Q以衬托士大夫中的阿9,而回头看一向被赵太爷之流残害榨取,以至赤贫如洗,无复人形的阿Q本身,反而起了同情。
——作家许寿裳
思考探讨: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胜利法”有何社会意义
1、展示苦难、愚昧,以期警醒、反抗、疗救。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底层百姓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的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改变他们的精神。
2、暴露和批判。暴露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思考探讨: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胜利法”有何社会意义
3、讽刺和控诉。对造成小人物性格扭曲的罪魁祸首——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罪恶的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讽刺和控诉。
4、宣传和呼唤。通过宣传阿Q之死,引发深思,思考阿参加革命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不要沉默,不要逆来顺受,不要被利用,要在沉默中爆发;宣传真正的革命才能带来威力。
品味语言,赏析讽刺艺术
优秀的作品离不开语言的锤炼。这篇小说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请仔细品读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处,体会其中的意蕴。
(1)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一场打斗,双方皆胜。“闲人”的“得胜”表明这帮人在欺凌弱小上心满意足,在打斗中充分达到了侮辱的目的;而阿0也“得胜”了,虽然实际上被欺侮,但精神上毕竟也胜利了,因为他认为是老子被儿子打了,他也占了上风。一个词语,两种讽刺,真是十分巧妙。
(2)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表面上看,“不幸”与“赢”自相矛盾,但实际上表明,阿Q赢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可见那是怎样的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生了作用。作者用这样的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败,可见阿Q已经“病入膏盲”,无可救药了。
(3)“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照例”“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照例”说明阿Q总处于被打的地位,他被王胡等人拉到墙上碰头远不止一次,而是家常便饭。“等候”一词,不仅表明阿Q的奴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他主动地接受惩罚。把奴性人格加深,变成某种受虐狂,让人触目惊心。阿Q的可悲之处也就在这里,不觉悟,反之以为然。
(4)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蒙”,承蒙,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患,形象地刻画出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5)“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十分得意:调戏小尼姑表明了阿Q欺软怕硬的性格,他把所受的屈辱都怪在小尼姑身上,通过调戏她达到心理上的满足,炫耀自己强大的一面。
九分得意:使用了仿词(更换现成的词语中的某一个成分,使之成为一个临时性的新词语)的修辞,形象地描绘出酒客因为不能像阿Q一样亲自调戏小尼姑,觉得并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了一分。揭示出底层人物欺侮更弱小者的病态心理和丑态。
1、标题的讽刺艺术。作者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提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两个字“正传”为题目,为一个下等人物作传并取名“正传”,充分揭示了阿Q这个悲剧人物的复杂性产生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
2、鲜明强烈的对比。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刻画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通过对阿Q性格的对比分析,既揭示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血泪史,同时又刻画出其既蛮横无理又毫无办法、既想打想拼又有所顾忌的性格矛盾,从而收到了极强的讽刺效果。
《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离不开讽刺手法的运用,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讽刺手法的运用。
3、漫画式的夸张。比如,在捉虱子的过程中,阿Q先是摔衣服,吐唾沫,“两手叉在腰间”,表现得很“武勇”,而辫子被王胡扭住后,又“歪着头”,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现出了求饶的可怜相。这就把阿Q既自负又自贱、但又以君子自居的情态,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
《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离不开讽刺手法的运用,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讽刺手法的运用。
4、尖锐辛辣的反语。文中多处运用反语,寓庄于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作者写阿Q在未庄的处境及其种种表现时写道:“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这里所说的阿Q“见识高”,其实是说阿Q自认为自己很清高,其实他是很浅薄,很愚蠢的;说他“几乎是一个‘完人’”,其实是说他缺点和毛病一大堆,而且浑身充满了精神病态的幼稚可笑。
《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离不开讽刺手法的运用,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讽刺手法的运用。
小 结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小说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改良社会、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探究研讨: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观点一:
要有一点阿Q精神。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那么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的压力就会很大。个人不能时时刻刻都比别人好,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阿0精神的话一个人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无法面对现实“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点阿0生活,无法面对亲朋好友。所以说,精神的”,这种观点是比较明智的。
探究研讨: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观点二:
不能有阿Q精神。阿Q精神只会使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鲁迅正是基于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层面,从而使其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与价值。
观点三:
需要因时制宜。生活中需要阿Q精神,它的确能放松我们的身心缓解生活的压力,但阿Q精神不是时时皆能适用的,我们如果时时都用阿Q精神,那么就会丧失了进取的意识,缺失了敏锐的发展观,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