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华侨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揭阳华侨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7 16:46:19

文档简介

揭阳华侨高级中学高一级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科试卷
(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诸多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②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精神支撑。《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以宽厚之德对待天下民众和事物。《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论语》中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激发人们弘扬光明正大的德性,自觉把“道”弘扬光大。这种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经过中华儿女的践行传承与历史长河的淘洗积淀,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推己及人”的人己关系准则,以道德秩序构造出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
③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理想支撑。《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推崇天下为公的治世之道,倡导公共意识、公共道德,引导人们超越个体,各有所养、各尽所能,胸怀天下、谋求大同。中国古人讲,“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认为“天下”并不是个别人、个别国家、个别民族的天下,而是所有人、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天下,表达出所有人、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应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守望相助的愿望和理想。
④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实践支撑。“讲信修睦”源自《礼记·礼运》,讲的是要相互讲信守义、建立和睦关系;“亲仁善邻”出自《左传·隐公六年》,讲的是要亲近仁道、友善邻国,这是治理国家的方略。中华文明是推崇信义、和睦、仁道、友善的伟大文明。个人、团体、民族、国家之间讲信守义、和睦相处、仁爱相助、友善邻里,是中华民族基于明德追求与大同理想而形成的处世之道、交往之道。丝绸之路就是这种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结出的硕果。南北朝时期沈约在《宋书》中讲“舟舶继路、商使交属”,记载了丝绸之路上商贾、使者来往频繁的热闹场面与繁荣景象。
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重要元素,也为共同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等,都对中华文明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的拘囿,形成开放包容、平和中正的文明特质作出了贡献。
⑥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是中华文明思想理念的精华,同时也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历史根基、提供了充沛文化滋养。
⑦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着热爱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谐的理念。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反对军备竞赛,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
⑧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着天下大同、共生并进、交通成和的理念。今日中国以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将这些理念发扬光大。中国毫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⑨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能够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人类的前途命运问题,坚持团结合作,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⑩求和平、谋发展,凝结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智慧。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给予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底气和丰富智慧。我们要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和平性的丰富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更多中国方案,使之在人类应对风险挑战、开辟光明未来的道路上彰显更大的价值、更强的力量。
(摘编自王杰《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B.“推己及人”的人己关系准则是经过中华儿女的践行传承与历史长河的淘洗积淀而形成的。
C.中华民族基于明德追求与大同理想而形成了讲信守义、和睦相处、仁爱相助、友善邻里的处世之道、交往之道。
D.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是我们的大国担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哪些元素对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的塑造起了作用,将不利于对其进行深入理解。
B.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精神支撑、理想支撑和实践支撑。
C.中华文明思想理念精华中的和平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历史根基、提供了充沛文化滋养。
D.中国能够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人类的前途命运问题,坚持团结合作,是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分不开的。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⑤段中提到的“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理念的一项是( )(3分)
A.《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B.汉代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德道”。
C.某地自然村房前屋后种植树木,同时对古树名木也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D.2023年8月24日,日本向大海排放福岛核污染水,并计划在未来30至40年内排放130多万吨。
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4分)
当今的中国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请结合材料概述我国在建设美好世界中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今天早晨,仲尼起得分外的早,这是因为他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的缘故。扶着杖,立在门前,仿佛有什么期待似的,向着远方发呆。鸟儿们的晨歌将罢,草地上的露珠,一颗颗地映着旭日的光;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含着几分嘲讽的意味,但是他对于这些自然的景象,此时毫不注意;他只是想着,或者有一个弟子能够来吧,或者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吧!等到了绝望的时候,便这般说:咳,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事,哪能影子一般地随我一生呢!——衰弱的目光,无力地望着——北方的云雾已散,蔚蓝的泰山余脉,远远起伏地,展开在他的面前了。
他远远地望见一个衣冠楚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来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方才的兴奋,立刻又归于消歇;手扶着子贡的肩,师生两个缓缓地走了几步。你说它有时要崩堕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外,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只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颓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堕的,如同哲人没有亡一样……
——赐呀……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石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之巅,叫了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俯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濛濛地。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了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劳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着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是自己打算定了的,终身作一个东西南北的流浪人;郑人为我编成歌谣,说我茫茫如丧家之狗,这四字,真是恰当啊!流浪的人,是没有家室的,我也是从没有一日以家室为怀。我的家室,早已任着它的自然而消灭了,家室啊,是我行为的障碍,是我思想之潮的堤防,我早已把它抛弃在比云还缥缈的虚无之乡了!死的,死了;散的,散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
我悔不该回到故乡,故乡于我,失尽了它的意味了。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悠悠荡荡,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了!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
——后世,一定有认识先生的人……子贡寻不出另外可以安慰先生的话了,这淡如白水的慰语,丝毫没引起仲尼的注意——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的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的光荣!怎样的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善良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第子,都个人走上个人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天呀,天呀,……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郁抑,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路岔开,却寻不着适当的话。
——先生,该是午餐的时候了吧?
——啊,——似乎仲尼没有听清。——午餐?
——先生的精神太疲劳了!
——咳,疲劳啊——
——先生到房子里休息休息——
——休息?
——我到菜圃里去剪一些菜,为先生煮汤吧!
——你去吧,我到房子里……
子贡一步三回顾地,怀里怀着鬼胎,不知将来究竟要发生什么变故,走到房后的菜园里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得使人听着了万籁的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一九二五年七月作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二期,有删改)
[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弟子。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既交代了仲尼起床分外早的原因,也暗示了他身体的衰弱状况。
B.仲尼看到雄鸡便想到了仲由的一生,想到仲由像金星随太阳般的追随自己,这表现出他对仲由的思念和歉意。
C.仲尼慨叹“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面对已失尽了意味的故乡,他早就发出了“故乡真是荒凉”的悲鸣。
D.“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表明作为圣人的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中渴望“弟子能够来”“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等心理描写,突出了仲尼对弟子的思念和向往热闹的心情。
B.“衰弱的目光”“两颗绿豆大的泪珠”“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等细节描写,包含着作者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没有运用引号,而大量使用破折号,不仅使行文简洁生动,而且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D.作者结合《史记 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二度创作,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
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文中仲尼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子贡这一人物对仲尼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3分)
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寡人不道”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
B.“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
C.鳏寡,在中国古代,男子老而无妻叫鳏,女子老而无夫叫寡,常有鳏夫、寡妇之称。
D.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事父母称为“孝”,敬爱兄长称为“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
B.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
C.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
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4分)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分)
14.“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偶书警俗
王迈
大雅吾无望古人,有常犹愈翟公①门。
贪荣但可骄妻妾,死义方堪托子孙。
董生鸡哺②宁求报,元子雉媒③莫少恩。
俗物茫茫随野马④,英雄千载赤心存。
【注】①翟公:指翟仲明,春秋时鲁国大夫,以重修身而闻名。②董生鸡哺:出自韩愈《嗟哉董生行》。③元子雉媒:出自元稹《雉媒》。④野马:空中飘浮的雾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诗人认为虽然无法企及古人大雅,却也要比翟公更有修身的恒心。
B.颔联写贪图富贵的人只会令妻妾骄纵,坚守正义才可以荫庇子孙后代。
C.颈联用典,“董生鸡哺”强调行善不求回报,“元子雉媒”强调知恩图报。
D.全诗融入了诗人对历史及人生价值的思考与领悟,所含哲理发人深省。
16.本诗题为“警俗”,对世俗之人提出了多个警示,请概括其中三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同样都是在描写赤壁周围所看到的长江水,苏东坡在所写的《赤壁赋》中用“ ”一句描写月初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 ”一句,作者用比喻手法描写了江水的汹涌。
(2)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登泰山记》中写天气恶劣、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 , ”。
(4)《礼运》中,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相近的语句是:“ , ”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赤在回答中表明了自己政治志向,对此,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 ),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不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是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
B.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
C.这不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是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都有诗的素质。
D.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都有诗的素质,而且它里面有许多诗。
19.文中画横线处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早在殷商时期就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石。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中国印”会徽曾让汉字大放异彩,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也因汉字“冬”“飞”而锦上添花。“冬梦”和“飞跃”两幅会徽,内容均包含奥运标志、运动员和比赛场景、城市、年份,层次清晰,寓意深远。会徽的上半部分用刚劲曲折的线条勾画出了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下半部分相对柔美圆润,既有赛场、跳台、滑道的轮廓,又似重峦叠嶂、绵延起伏。在绚烂的“冬”“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使得黑色的“BEIJING 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显示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中的人物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从容洒脱的曾皙、智退秦师的烛之武、运筹帷幄的张良、优柔寡断的项羽、能屈能伸的刘邦……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请你结合第一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展开讨论,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请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第1页,共2页揭阳华侨高级中学高一级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科试卷
(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诸多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②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精神支撑。《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以宽厚之德对待天下民众和事物。《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论语》中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激发人们弘扬光明正大的德性,自觉把“道”弘扬光大。这种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经过中华儿女的践行传承与历史长河的淘洗积淀,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推己及人”的人己关系准则,以道德秩序构造出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
③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理想支撑。《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推崇天下为公的治世之道,倡导公共意识、公共道德,引导人们超越个体,各有所养、各尽所能,胸怀天下、谋求大同。中国古人讲,“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认为“天下”并不是个别人、个别国家、个别民族的天下,而是所有人、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天下,表达出所有人、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应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守望相助的愿望和理想。
④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实践支撑。“讲信修睦”源自《礼记·礼运》,讲的是要相互讲信守义、建立和睦关系;“亲仁善邻”出自《左传·隐公六年》,讲的是要亲近仁道、友善邻国,这是治理国家的方略。中华文明是推崇信义、和睦、仁道、友善的伟大文明。个人、团体、民族、国家之间讲信守义、和睦相处、仁爱相助、友善邻里,是中华民族基于明德追求与大同理想而形成的处世之道、交往之道。丝绸之路就是这种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结出的硕果。南北朝时期沈约在《宋书》中讲“舟舶继路、商使交属”,记载了丝绸之路上商贾、使者来往频繁的热闹场面与繁荣景象。
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重要元素,也为共同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等,都对中华文明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的拘囿,形成开放包容、平和中正的文明特质作出了贡献。
⑥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是中华文明思想理念的精华,同时也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历史根基、提供了充沛文化滋养。
⑦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着热爱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谐的理念。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反对军备竞赛,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
⑧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着天下大同、共生并进、交通成和的理念。今日中国以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将这些理念发扬光大。中国毫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⑨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能够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人类的前途命运问题,坚持团结合作,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⑩求和平、谋发展,凝结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智慧。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给予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底气和丰富智慧。我们要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和平性的丰富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更多中国方案,使之在人类应对风险挑战、开辟光明未来的道路上彰显更大的价值、更强的力量。
(摘编自王杰《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B.“推己及人”的人己关系准则是经过中华儿女的践行传承与历史长河的淘洗积淀而形成的。
C.中华民族基于明德追求与大同理想而形成了讲信守义、和睦相处、仁爱相助、友善邻里的处世之道、交往之道。
D.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是我们的大国担当。
【答案】1.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错误,结合原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诸多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可知,两者无因果关系。选项“所以”强加因果。故选A。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哪些元素对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的塑造起了作用,将不利于对其进行深入理解。
B.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精神支撑、理想支撑和实践支撑。
C.中华文明思想理念精华中的和平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历史根基、提供了充沛文化滋养。
D.中国能够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人类的前途命运问题,坚持团结合作,是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分不开的。
【答案】2.B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精神支撑、理想支撑和实践支撑”错误,结合原文“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实践支撑”可知,选项“精神支撑、理想支撑”扩大范围。故选B。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⑤段中提到的“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理念的一项是( )(3分)
A.《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B.汉代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德道”。
C.某地自然村房前屋后种植树木,同时对古树名木也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D.2023年8月24日,日本向大海排放福岛核污染水,并计划在未来30至40年内排放130多万吨。
【答案】3.D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万物共同在一起生长而不互相残害,道在一起施行而不相违背,小德就像流行的河水一样浸润滋养万物,大德使万物全都充实地生长、变化、发展,天地之所以大,原因就在这个地方。这段话反映出宇宙和大自然法则中的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也体现出一种兼收并蓄、博大恢弘的品格。符合“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理念。
B.天和人的关系,把天和人和二为一,让万物都处于一种和谐的相处状态。(天人之间)内涵相同道理相同,运动时互相补益,彼此之间和谐顺遂彼此包容接受,把这称为道德。这段话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整体有序的和谐状态。符合“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理念。
C.“房前屋后种植树木,同时对古树名木也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助力生态建设,符合“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理念。
D.日本的行为是不利于生态发展的,违背“万物并育”的理念。故选D。
4.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引用论证。引用《礼记》与《左传》中的话来支撑第④段的核心句;引用《宋书》的话证明丝绸之路的客观存在。②举例论证。丝绸之路就是这种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结出的硕果。(每点2分)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原文“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实践支撑。‘讲信修睦’源自《礼记·礼运》,讲的是要相互讲信守义、建立和睦关系;‘亲仁善邻’出自《左传·隐公六年》,讲的是要亲近仁道、友善邻国,这是治理国家的方略”可知,引用《礼记》与《左传》中的话来支撑第④段的核心句“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实践支撑”;结合原文“南北朝时期沈约在《宋书》中讲‘舟舶继路、商使交属’,记载了丝绸之路上商贾、使者来往频繁的热闹场面与繁荣景象”可知,引用《宋书》的话证明丝绸之路的客观存在。
结合原文“丝绸之路就是这种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结出的硕果。南北朝时期沈约在《宋书》中讲‘舟舶继路、商使交属’,记载了丝绸之路上商贾、使者来往频繁的热闹场面与繁荣景象”可知,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丝绸之路就是这种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结出的硕果。
当今的中国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请结合材料概述我国在建设美好世界中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6分)
【答案】①和平建设方面:建国后,从不主动挑起战争和冲突;反对军备竞赛,积极参与国际维和事宜。
②经济发展方面: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战略,积极推进世界经济发展。③国际秩序方面:坚持团结合作,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积极推动全球体系健康发展。(每点2分)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原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反对军备竞赛,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可知,在和平建设方面:建国后,从不主动挑起战争和冲突;反对军备竞赛,积极参与国际维和事宜。
结合原文“中国毫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可知,在经济发展方面: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战略,积极推进世界经济发展。
结合原文“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能够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人类的前途命运问题,坚持团结合作,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可知,在国际秩序方面:坚持团结合作,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积极推动全球体系健康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今天早晨,仲尼起得分外的早,这是因为他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的缘故。扶着杖,立在门前,仿佛有什么期待似的,向着远方发呆。鸟儿们的晨歌将罢,草地上的露珠,一颗颗地映着旭日的光;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含着几分嘲讽的意味,但是他对于这些自然的景象,此时毫不注意;他只是想着,或者有一个弟子能够来吧,或者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吧!等到了绝望的时候,便这般说:咳,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事,哪能影子一般地随我一生呢!——衰弱的目光,无力地望着——北方的云雾已散,蔚蓝的泰山余脉,远远起伏地,展开在他的面前了。
他远远地望见一个衣冠楚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来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方才的兴奋,立刻又归于消歇;手扶着子贡的肩,师生两个缓缓地走了几步。你说它有时要崩堕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外,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只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颓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堕的,如同哲人没有亡一样……
——赐呀……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石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之巅,叫了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俯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濛濛地。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了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劳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着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是自己打算定了的,终身作一个东西南北的流浪人;郑人为我编成歌谣,说我茫茫如丧家之狗,这四字,真是恰当啊!流浪的人,是没有家室的,我也是从没有一日以家室为怀。我的家室,早已任着它的自然而消灭了,家室啊,是我行为的障碍,是我思想之潮的堤防,我早已把它抛弃在比云还缥缈的虚无之乡了!死的,死了;散的,散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
我悔不该回到故乡,故乡于我,失尽了它的意味了。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悠悠荡荡,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了!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
——后世,一定有认识先生的人……子贡寻不出另外可以安慰先生的话了,这淡如白水的慰语,丝毫没引起仲尼的注意——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的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的光荣!怎样的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善良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第子,都个人走上个人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天呀,天呀,……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郁抑,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路岔开,却寻不着适当的话。
——先生,该是午餐的时候了吧?
——啊,——似乎仲尼没有听清。——午餐?
——先生的精神太疲劳了!
——咳,疲劳啊——
——先生到房子里休息休息——
——休息?
——我到菜圃里去剪一些菜,为先生煮汤吧!
——你去吧,我到房子里……
子贡一步三回顾地,怀里怀着鬼胎,不知将来究竟要发生什么变故,走到房后的菜园里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得使人听着了万籁的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一九二五年七月作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二期,有删改)
[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弟子。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既交代了仲尼起床分外早的原因,也暗示了他身体的衰弱状况。
B.仲尼看到雄鸡便想到了仲由的一生,想到仲由像金星随太阳般的追随自己,这表现出他对仲由的思念和歉意。
C.仲尼慨叹“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面对已失尽了意味的故乡,他早就发出了“故乡真是荒凉”的悲鸣。
D.“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表明作为圣人的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
【答案】6.D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 “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理解有误。依文意“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可知,仲尼惧怕的更多的是寂寞孤独,他仍然有所期待。故选D。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中渴望“弟子能够来”“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等心理描写,突出了仲尼对弟子的思念和向往热闹的心情。
B.“衰弱的目光”“两颗绿豆大的泪珠”“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等细节描写,包含着作者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没有运用引号,而大量使用破折号,不仅使行文简洁生动,而且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D.作者结合《史记 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二度创作,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
【答案】7.A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 “向往热闹的心情”分析有误,他盼着有消息来,是盼着这世道能够有所改变。
故选A。
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8.(1)早晨景物描写和泰山余脉的描写,为故事开展提供背景或以乐景衬哀情;(2)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仲尼和子贡二人的心理变化;(3)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4)结尾用泰山余脉象征孔子,用薄暮笼罩暗示孔子死亡的结局。(每点2分)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开头的景物描写是“鸟儿们的晨歌将罢,草地上的露珠,一颗颗地映着旭日的光;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这充满了生机的美好景物与孔子“皤白老叟”的衰老形象形成对照,有以乐景衬哀情的作用;而“北方的云雾已散,蔚蓝的泰山余脉,远远起伏地,展开在他的面前了”则为后文的故事及人物对话提供了场景和背景;同时“泰山”也有象征意义,烘托了孔子的形象;
中间的景物描写是“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石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据在树之巅,叫了起来了”。在这之前,师生两个的对话根本不在一个层次,孔子一直在追问泰山是否崩堕,在述说自己的梦;而子贡却在说先生的病,他只是偶尔路过来看先生。因而师生两个的心情都有变化:前面写孔子刚见到子贡的时候“两目射出来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后又“方才的兴奋,立刻又归于消歇”“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而子贡先是“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后又感到“出乎意外,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在师生对话中插入的这段景物描写,尤其是太阳“被几片浮云遮护着”,配合二人交谈时氛围的变化以及仲尼和子贡二人的心理变化;
而“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了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这段关于雄鸡的描写则让孔子想到了仲由,想到了自己对理想的执着,想到了弟子们的离散,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是“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这里的“泰山”象征着孔子,而“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则象征孔子生命之光的黯淡,暗示了孔子的生命终结。
文中仲尼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子贡这一人物对仲尼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9.第一问:仲尼是一个头发皤白,身体衰老的哲人;曾经怀抱理想,四处奔波,宣传政治主张;晚年寂寞孤独,面对嘲讽,仍然不改初衷。
第二问:子贡是一个锱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仲尼的思想;他的形象反衬、衬托、对比了仲尼追求理想的执著与坚守。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及作用的能力。
先看孔子的形象:“皤白老叟”“皱纹消瘦的颊”“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这些描写表面孔子已经是一个衰老的老人,但他仍然在思考“泰山,有崩颓的那一天吗?”,他依然是一个勤于思考的哲人;
他执着的追求理想,“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他甚至为了理想抛弃了家室,“家室啊,是我行为的障碍,是我思想之潮的堤防,我早已把它抛弃在比云还缥缈的虚无之乡了”,他甘愿为了理想去死,“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的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的光荣!怎样的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可见仲尼曾经怀抱理想,四处奔波,宣传政治主张;
而晚年的仲尼自己住在陌生的故乡,住在泰山脚下,他很孤独寂寞,“他只是想着,或者有一个弟子能够来吧,或者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吧!”;然而面对嘲讽,他依然不改初衷,“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含着几分嘲讽的意味意,但是他对于这些自然的景象,此时毫不注意”“我是自己打算定了的,终身作一个东西南北的流浪人;郑人为我编成歌谣,说我茫茫如丧家之狗,这四字,真是恰当啊!”。
再看子贡的形象:“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这里来了”,孔子的话表面子贡是一个锱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面对孔子的提问,他无话可答,“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他只要不断地说“——先生……”,可见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仲尼的思想;
子贡的作用:
子贡与孔子不是一类人,孔子毕生追求理想,执着而坚定;而子贡是个追求物质利益的商人,他在意的只是世俗的东西。他的形象反衬了仲尼追求理想的执著与坚守。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3分)
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
【答案】10.CFG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东西,(对待)寒冷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培育他。
“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结构一致,各自断开,应在C、F处断开;
“将”“养”意思相近,“育”“长”意思相近,且“将之养之”“育之长之”结构一致,因此应断成“将之养之”“育之长之”,G处断句。
故在CFG处断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寡人不道”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
B.“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
C.鳏寡,在中国古代,男子老而无妻叫鳏,女子老而无夫叫寡,常有鳏夫、寡妇之称。
D.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事父母称为“孝”,敬爱兄长称为“悌”。
【答案】11.B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讲道义;取道。句意:我不讲道义。/取道芷阳,从小路走。
B.错误。连词,表并列或递进;连词,表转折。句意:看见年老的人背负柴草面带饥色。/(靛青是)从蓝草当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深。
C.D.正确。故选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
B.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
C.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
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答案】12.C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错,曲解原意,原文是孔子认为打渔人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的财物腐烂的人,是圣人。故选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13.(1)现在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啊。
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称王,还从没出现过这样的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老”,形作名,老年人;“逮”,及;“本”,根本;句意通顺1分。
(2)得分点:“衣”,名作动,“穿”;“王”,名作动,“称王”“统一天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句意通顺1分。
14.“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3分)
【答案】14.①物质上:制民之产,种植养殖勿失其时,使百姓不饥不寒。
②精神上:驱民向善,以庠序之教、孝悌之义教化百姓。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可知,物质上:制民之产,种植养殖勿失其时,使百姓不饥不寒;
②由“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可知,精神上:驱民向善,以庠序之教、孝悌之义教化百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婴儿一样。(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东西,(对待)寒冷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培育他,总担心他不能长大成人。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他的军队取道(经过)燕国,燕国国君走出国境迎接桓公。桓公问管仲:“诸侯之间迎接一定要出国境吗?”管仲说:“不是天子就不出国境迎接。”桓公说:“这样的话是燕国君主畏惧我而有失礼仪了。我不讲道义,致使燕国国君有失礼仪。”于是将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诸侯听到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贺。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年老的人背负柴草面带饥色。景公很同情他,叹息说:“叫官吏奉养他。”晏子说:“我听说,喜欢贤能之人而哀怜无能之人,是保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啊。”景公听了面带喜色地笑了。晏子说:“圣明的君王见到圣贤之人就喜欢圣贤之人,见到无才能之人就哀怜无才能之人;我现在请求把那些年老羸弱无人供养的人,那些没有家室的鳏男寡女,按照等级供给他们生活用品。”景公说:“好吧。”于是,年老病弱的人有了供养,鳏男寡女有了家室。
孔子到楚国去,有个打渔的人诚恳地向孔子献鱼,孔子不接受。献鱼的人说:“天气炎热,远离鱼市,卖鱼又无人购买,原想扔掉它,不如献给先生。”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让弟子打扫尘秽,将要祭拜鱼,弟子说:“人家将要扔掉这鱼,现在先生将要祭拜他,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的财物腐烂的人,是圣人,现在接受圣人的赏赐,能不祭拜吗?”
材料二
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向上能赡养父母,向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百姓很容易跟着国君走。如今,规定百姓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畜养鸡、小猪、狗、大猪等,不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称王,还从没出现过这样的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偶书警俗
王迈
大雅吾无望古人,有常犹愈翟公①门。
贪荣但可骄妻妾,死义方堪托子孙。
董生鸡哺②宁求报,元子雉媒③莫少恩。
俗物茫茫随野马④,英雄千载赤心存。
【注】①翟公:指翟仲明,春秋时鲁国大夫,以重修身而闻名。②董生鸡哺:出自韩愈《嗟哉董生行》。③元子雉媒:出自元稹《雉媒》。④野马:空中飘浮的雾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诗人认为虽然无法企及古人大雅,却也要比翟公更有修身的恒心。
B.颔联写贪图富贵的人只会令妻妾骄纵,坚守正义才可以荫庇子孙后代。
C.颈联用典,“董生鸡哺”强调行善不求回报,“元子雉媒”强调知恩图报。
D.全诗融入了诗人对历史及人生价值的思考与领悟,所含哲理发人深省。16.本诗题为“警俗”,对世俗之人提出了多个警示,请概括其中三点。(6分)
【答案】15. B(“死义方堪托子孙”意为“坚守正义,这样的精神才能够使人在生死面前托付子孙”)
本诗题为“警俗”,对世俗之人提出了多个警示,请概括其中三点。(6分)
【答案】16.①要重视修身,追求高洁雅正;②不可贪图荣华富贵;③始终坚守正义(为正义而死)④施恩(做善事)不求回报;⑤要重情重义,不能寡情薄意;⑥永远保持赤诚之心。(6分。每个要点2分,任3点即满分)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人的敬仰与自己对于传统美德的追求。诗中反对贪图名利,强调忠诚正直的价值。董生与元子的例子,说明他们不求回报或恩情,而是本着真心实意的善行。最后,描绘出现实世界的浮躁不安,强调只有坚守真正的信仰与品德的英雄才能永存于人们心中。
虽然我不能与古代的圣人相提并论,但对于遵守传统的行为仍然比较满足。
贪图名利只能使妻妾骄傲,只有坚守死义才能托付于子孙。
董生给鸡喂食并不图求回报,元子做媒人也未曾少有恩情。
尘世纷扰就像追随野马一样茫茫无边,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心怀赤诚长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同样都是在描写赤壁周围所看到的长江水,苏东坡在所写的《赤壁赋》中用“ ”一句描写月初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 ”一句,作者用比喻手法描写了江水的汹涌。
(2)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登泰山记》中写天气恶劣、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 , ”。
(4)《礼运》中,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相近的语句是:“ , ”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赤在回答中表明了自己政治志向,对此,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17.【答案】
白露横江 卷起千堆雪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佛狸”“蹬”“孰”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 ),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不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是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
B.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
C.这不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是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都有诗的素质。
D.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都有诗的素质,而且它里面有许多诗。
【答案】18.B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可知,语段内容是表示递进关系,“不仅仅……而且……”表递进关系,“不是……而是……”表转折关系,排除AC;
根据前后文“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可知,应先说“《红楼梦》里有许多诗”,再说“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排除D。故选B。
文中画横线处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3分)
【答案】19.比喻(暗喻)①本体是《红楼梦》,喻体是“绝唱”;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为巅峰之作的《红楼梦》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能力。
结合原文“《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红楼梦》”比作“绝唱”,本体是《红楼梦》,喻体是“绝唱”,比喻词是“成为”;
“绝唱”,原指诗词创作达到最高造诣,后引申为各种创作体裁(如歌曲等)达到最高水平,这里把“《红楼梦》”比作“绝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为巅峰之作的《红楼梦》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早在殷商时期就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石。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中国印”会徽曾让汉字大放异彩,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也因汉字“冬”“飞”而锦上添花。“冬梦”和“飞跃”两幅会徽,内容均包含奥运标志、运动员和比赛场景、城市、年份,层次清晰,寓意深远。会徽的上半部分用刚劲曲折的线条勾画出了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下半部分相对柔美圆润,既有赛场、跳台、滑道的轮廓,又似重峦叠嶂、绵延起伏。在绚烂的“冬”“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使得黑色的“BEIJING 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显示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20.示例:在绚烂的“冬”“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黑色的“BEIJING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表达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二:
“在……下,使得……”缺少主语,删掉“使得”;
“显示……承诺”动宾搭配不当,“显示”应改为“表达”。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案】21.示例:会徽的上半部分线条刚劲曲折,勾画出了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他们向前滑行,冲向胜利。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与后一层“下半部分相对柔美圆润”相对,画波浪线的第一个分句应围绕“线条”的特点来写,因此可拆分为一个短句:会徽的上半部分线条刚劲曲折;
之后交代勾画出的对象,可拆解为一个短句:勾画出了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
最后描述“运动员”的特点,可拆解为两个分句:他们向前滑行,冲向胜利。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中的人物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从容洒脱的曾皙、智退秦师的烛之武、运筹帷幄的张良、优柔寡断的项羽、能屈能伸的刘邦……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请你结合第一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展开讨论,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请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的人物展开,列举曾晳、烛之武和张良、项羽、刘邦等第一单元课文中的代表人物引发考生的联想和思考。写作时要围绕第一单元课文中的某一个人物展开,不可以脱离材料情境而漫谈诸子散文或史传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针对写作任务,要注意这里有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从第一单元课文人物中选择一个,写这个人物给自己的启示;其次要针对几个人物给自己的启示展开比较,体现出“最”字;比较点侧重在“启示”。再者,讨论语境之下,文体应为议论文;考生要把人物、时代与自我三者联系起来,展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材料中的烛之武智勇双全,张良运筹帷幄,刘邦能屈能伸……都是富有智慧的人物,但也各有各的个性和思想。写作时,考生在对人物的选择上,不可为了标新立异而特意选择他们有所体现的“牢骚”和“逃避”等思想,呈现负能量。考生要站在时代高度,以古为今用的思想理念,选择欣赏他们的思想智慧,谈他们给你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展现一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然,若发现人物的某些缺点,也可以在写作中加以批判、反思,指出我们应当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写作时,考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和思考,比如可以选择课文中熟能生巧、掌握规律后游刃有余的庖丁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谈给你学习、做事的启示。也可以在比较中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写受命于危难之间,凭借自己的洞若观火的智慧、能言善辩的口才使国家转危为安的烛之武,可以和张良相比,二者固然都有智慧,但是张良运用智慧是士为知己者死,烛之武发挥才智则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先国家而后私怨;张良仅仅是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对方,其中不乏离间项羽和范增关系这样的阴招,烛之武则是兵不血刃,化敌为友……
切题立意:
1.追寻先贤利家国,完善自我重践行。(选择烛之武)
2.上上智慧利家国,千古英雄烛之武。 (选择烛之武。)
3.以烛之武为镜,做德才兼备之人。(选择烛之武。)
4.目无全牛智卓绝,游刃有余技超群。(选择庖丁)
5.智高于人,技高于世。(选择庖丁。)
6.选择明智走对路,态度谦逊更远行。(选择张良)
7.选择明智走对路,态度谦逊更远行。(选择曾晳)
……
偏题立意:
1. 学习古人,点亮思想。(忽略限制,泛泛而谈,走向话题。)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偏离题目核心,题目的核心是谈某人物的智慧对你的启发。)
【范文】
学习先贤利家国,完善自我重践行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学习先贤利家国,完善自我重践行》。
我欣赏游刃有余的庖丁,也佩服运筹帷幄的张良,但我更敬佩的是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挺身而出、凭借自己洞若观火的眼光和能言善辩的口才说退秦君、勇纾国难的烛之武,他是值得我一生学习、追寻的榜样!
烛之武有在机遇来临前不断充实自己。一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道出了他多年不受重用的愤懑和情不自禁的委屈!但是他没有忘记的是不断努力、充实自己,随时等待机遇的到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过不被理解的经历 可是在委屈和牢骚之外,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已有充分的准备,能随时迎接属于你的高光时刻?如果没有,请你耐下心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增强积淀,记住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烛之武有在国家危难时深明大义、勇担使命的勇敢。面对国家危亡的局面,烛之武慨然“许之”,是植根于心底的爱国情感,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意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巨大勇气。我们可能没有像五四、革命时期的青年人那样可以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抛头颅、洒热血”的机会,但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至少可以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使命,哪怕只是做出力所能及的一点小事。疫情时代,你有没有勇气像无数志愿者那样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洪水肆虐,你能不能像于逸飞一样勇于担当、为救治被困者耗尽体能?能不能像上海的河南籍大学生一样及时搜集、发布求助者和救援信息的对救援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的“救命文档”?生活中,哪怕是举手之劳,也可能汇聚微光,烛照黑暗,值得我们鼓起勇气,努力践行!
烛之武有不卑不亢、侃侃而谈的从容和层层深入、切中肯綮的智慧。不难想见秦国君臣那盛气凌人的姿态,秦军大营那剑拔弩张的气氛。但是烛之武毫无卑躬屈膝、摇尾乞怜的奴态,而是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讲明利害,层层深入,从根本上动摇、瓦解了秦、晋联盟。他紧紧抓住秦穆公趋利避害的心理,一句“阙秦而利晋,唯君图之”轻描淡写地结束了游说,却收到了“秦伯说,与郑人盟”的结果,怪不得古人盛赞烛之武“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言语智慧!同学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当今时代,有头脑、有思想、有智慧、有口才,是助你成功的“秘籍”,我们要成为像烛之武一样的“四有”新人!
以上三点就是烛之武带给我的思考和启发。庖丁的神乎其技背后是庄子的道家无为思想的折射,难免消极避世;张良的运筹谋略也只是为主子刘邦与项羽争雄,格局仍不阔大;而烛之武则代表着一个普通人拳拳的爱国之心,他的深明大义和当仁不让是其他两个人物所难以企及的高度,所以我最敬佩烛之武,我号召大家向烛之武学习!学习他的扎实笃定的积淀、当仁不让的勇气、从容演说的智慧!学习先贤利家国,完善自我重践行,当我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时,也可以对烛之武等先贤自豪地说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答案第1页,共2页
永远的烛之武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很荣幸能参加这次读书会,跟在座的同学一起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智慧光芒中。更荣幸的是能够作为代表发言,今天我发言题目是《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
令人欣喜的是当今社会并不缺乏烛之武这样有勇有谋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历史照进现实。2020年伊始,从中原到荆楚,从氾水到长江,敌人从有形到无形;还是白发苍苍的身影,还是皱纹磨不去的坚毅目光,还是炽热的拳拳报国之心,又一位老人踏上征途——他就是钟南山院士。疫情爆发,这位当代烛之武第一个冲上前线,亲自临床工作,率无数白衣勇士坚守阵地。正有赖于他们的殊死拼搏,中国才能在严峻的国际环境下交出令人民满意的抗疫答卷,我们才有机会回到这里畅所欲言。
一役功成,大敌已退,烛之武却如昙花一现再无记载,他的结局不得而知,就连其名字史学界都无定论。但这些都不重要了,这位老人点燃了一支红烛,两千多年来熊熊烈焰长明不熄,照耀着中华民族永远挺立的脊梁,愈挫愈刚,历久弥新。
同学们,不要以为四海太平、战乱无有,看看西亚、东欧的炮火连天,想想中印边境埋骨的少年英雄,这个时代,真的不需要烛之武了吗?更有“曹无伤”之徒,向“项王”俯首低眉,岂是“明哲保身”的选择吗?正所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又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传承烛之武的精神,古为今用,秉承“祖国和人民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的信念,让心中的烛火照亮个人前程与民族梦想的融汇贯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至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奋斗不息!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