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2024学年度高二4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C【解析】“他们的信息选择行为都是自主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个人或群体被包含在一个信息壁垒内,
自主或不自主地把信息选择行为固定在对特定类型信息的选择之内”,可知,个人或群体对信息选择的行为是自
主或不自主的。
2D【解析】“算法治理因为能够超预期”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当下信息环境复杂,虽然算法治理一直被寄予
厚望,但网络信息平台对流量价值的追求让算法改进的落地与茧房消解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可知,因为平台
对流量价值的追求,算法改进的落地与茧房消解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算法治理没有超预期的效果。
3.A【解析】拍视频、传网络属于个人行为习惯,并非信息茧房现象
4负面影响:①严重影响用户的行为和决策,不利于信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②人们在信息选择上愈发局限,无法
以不同的态度与视角认识社会。③使用户固化认知,甚至产生偏见。④导致“群体极化”。⑤影响用户对茧房之
外的社会事件的关注度
优势:①剔除了公众不感兴趣的无效信息,汇聚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内容,无形中充当了“策展人”的角色。②能
够汇聚人们对同一问题的多元意见,整合公众群体的智慧。
(评分参考:负面影响3分,任答三点即可;优势1分,任答一点即可。共4分)
5,①用户层面:重视个人媒介素养的养成/培养健康的媒介使用习惯,建立健康的媒介生活方式:通过延长用户受
教育年限,来提升用户信息素养。
②技术层面:让技术“以人为尺度”,优化用户所接触的信息世界;构建多元信息渗透的“信息蜂房”。
③政府层面: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倡导健康有序的媒介文化:进行宏观调控,落实治理机制。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6B【解析】“表明陈总对乡土田园风光的热爱,凸显其淡泊名利的心态”错误。从小说上下文语境看,“我就是想
把五人坪留在我身边”这句话可以反映陈总对自已曾经插队过的农村五人坪的眷恋,但“对乡土田园风光的热
爱”“淡泊名利”属于过度解读。
7.D【解析】“宝生为自己比别的工人更能吃苦而深得陈总信任、赏识而自豪”错误。结合“自从来到桃花潭,宝生
干活从不叫苦。宝生知道,自己是在为自己的幸运和希望受苦”可知,宝生的兴奋缘于陈总带给他的可以永远生
活在桃花潭,天天都能听见五人坪的声音、看见五人坪的人的希望,而非“比别的工人更能吃苦而深得陈总信任、
赏识而自豪”。
8.小说以“梦境”收尾收到如下效果:①刻画了宝生复杂微妙的心理。②揭示出五人坪所代表的乡土农耕文明成为
只可念想的梦境,拔草人无法掌控自己未来的命运。③引发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现代化的发展
已使纯粹意义上的传统文明变成梦境一样的存在,如何应对现实生活的挑战而非一味地生活在家乡的幻想中,
才是当下最重要的选择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的情给分)
9.①“犁铧”是传统农具的代表,透露出宝生等人对乡土农耕生活的留恋。②“犁铧”及其主人们的际遇,折射了城
市文明冲击下传统文明的式微,蕴含着作者对重建中华文明的冷峻反思,深化小说的主题。③使得小说脉络连
贯,情节紧凑,内容充实。④语言朴实凝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意思对即可)
10,BEG【解析】原句为: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意思是:军队出征越过边境,为期不到十
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
(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C【解析】后一个“劳”意思是劳动,二者意思不同,
语文答案第1页(共4页)2023一2024学年度高二4月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真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思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信息找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连发展,一韩分信息服务平台为了迎合用户的兴趣,在信
息整合的过程中使用算法技术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
了用户的需求,改善了用户的体验,但是也可能引发用户信息来源片面、价值观念极化等社会问
题。信总技术促进了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但是长期依赖算法技术推送用户喜好的信息,很可
能导致用户形成信恩茧房,严重影响用户的行为和决策,从长期看不利于信息技术的可持续
发展。
“信息茧房”是美国学者桑斯坦对现代互联网环境的描迷,指的是个人或群体被包含在一个
信息壁垒内,自主或不自主地把信息选择行为田定在对特定类型信息的选择之内,进而在思想
和情感方面产生对这一美信息的亲近和对其他类信息的排斥,久而久之,人们在信息选择上念
发局限。信息茧房格当地描述了信息如同“委茧”一般,包困著人们,让人们无法以不同的态度
与视角认识社会。
依照桑斯坦的观点,信息茧房的前置条件是“回音宝效应”。“回音室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受
众身边存在同质化的信息反复传播的情况,强化了信息受众对这一类信息的偏听偏信,也为茧
房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茧房内部自然充斥着用户个人兴趣倾向的信息内容,而不符合用户个人
兴趣的信息就会被排斥于茧房外部,长此以往,用户会固化认知,甚至产生偏见.
“群体极化”是信息茧房可能产生的一个后果,它指的是在茧房真正形成并已经移响到人的
思想与精神的时候,可能出现由于茧房之间信息差异而导致人与人的争端和纠纷,也就是说,信
息茧房最终可能导致非理性行为。同一茧房中的人往往三观一致,各自形成的信息茧房也基本
大同小异,由此信息茧房中同质化内容的反复传播,会使群体中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观念深信不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Q夸克扫描王
极速扫描,就是高效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