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武汉因江得名,依江而兴。“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是武汉特有的城市格局,但缺乏代表城市形象的规模化亮点区块。2017年7月17日,武汉市政府确定长江新城项目落户湖泊环绕、开发程度低的谌家砚,包含有“长江绿谷”之称的武湖等区块。图为武汉长江新城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将长江新城定位为“高效高新产业集聚的创新名城”,其主要区位优势是( )
A.政策扶持,劳动力很丰富 B.科技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C.地价较低,基础设施完善 D.沿江伸展,生态环境良好
2.未来武汉将四镇隔江鼎立,功能分工上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其好处主要是( )
A.分散城市职能,收缩服务范围 B.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
C.完善功能分区,优化空间结构 D.扩大城市面积,提高城市等级
下图为某城市工业、商业、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横坐标上数字所在的“距离段”,表示住宅区的可能性最大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4.从地租水平来看,图中③和⑤可能位于( )
A.市中心 B.街道两侧
C.主干道交会处 D.城市绿地
职住比是在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就业岗位数量与该地区居住人口之间的比例。职住比在0.5左右,自身职住规模供给基本能够平衡。一个大都市以老城中心为原点按照5、15、30km半径为界,分为四个人口就业圈层。下图为伦敦、纽约、东京、巴黎四大都市就业圈层职住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四大都市某一就业圈层职住比叙述正确的是( )
A.伦敦第四圈层出现次中心区 B.纽约第二圈层职住供给平衡
C.东京第一圈层就业人员短缺 D.巴黎的“睡城”在第一圈层
6.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应纽约主要通勤方向及流量大小的是( )
A.A B.B C.C D.D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该城市主要功能用地①②③分别是( )
A.居住、商业、工业 B.工业、商业、居住
C.商业、工业、居住 D.商业、居住、工业
8.该城市在距离市中心3km范围以内基本没有②功能用地分布,主要原因有( )
①环境污染②支付租金能力较低③市场狭小④基础设施不完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①功能用地在距离市中心5km处分布突然增多,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便捷程度 B.绿化面积 C.可用土地规模 D.文化
下图是某城市空间结构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是( )
A.同心圆模式 B.多核心模式 C.扇形模式 D.田园城市模式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处是商业区 B.②处是高级住宅区
C.④处宜布局钢铁工业 D.⑤处宜布局高新技术产业
12.城市工业区不断向市外移动是为了( )
①保护城市环境 ②拓展城市范围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促进郊区发展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读我国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关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合理的是( )
A.①②③④中周围最可能有大学城的是④
B.在②的西侧工业区可建设造纸厂
C.在①西侧的火车站附近可以利用交通优势建设化工厂
D.在③处由于离商业区太远,只能建设低级住宅区
14.下列地租曲线能正确反映沿图中POM线地租水平的是( )
A. B. C. D.
长春市地处松辽平原与东部山地交会处,地形平坦。伊通河作为长春市内的唯一河流,纵穿主城区南北,河流两侧的地貌类型为河漫滩。下图示意1905年、1990年和2019年伊通河两侧功能区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长春市伊通河东西两侧城区( )
A.功能区由河流东侧向西侧扩张 B.东侧扩张速度快于西侧
C.西侧经济发展速度慢于东侧 D.功能区均自北往南扩张
16.与1990年相比,2019年伊通河两侧( )
A.环境质量改善 B.土地价格下降 C.人口密度降低 D.交通压力缓解
二、综合题
17.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图中各分区布局合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例b代表的功能区是 ,判断理由 ,该城市城区不向东北扩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2)现欲在甲处规划建设一钢铁厂,请说明其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 地最有必要兴建绿化带,请说明理由 。
18.读“某县城区规划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该城镇功能分区:甲 ;乙 ;丙 。
(2)影响地租的因素是: 和 。
(3)指出该规划在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4)有人建议在①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理由是 、 。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我国东部某滨海城市的热岛强度变化。下图为同学们根据数据绘制的该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图。
(1)图中显示,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强,分析其可能原因。
(2)同学们了解到该城市同时受日周期海陆风的影响,且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解释其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原因。
(3)同学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导致城市能耗加大、大气污染加剧等问题。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措施。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读某地区城市规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拟在①②③④四处建设保障性住房,简述其选址的共同区位条件。
(2)该城市拟在甲处规划建设化工园区,试评价其选址的合理性。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C
【解析】1.由材料可知,长江新城四周湖泊环绕,沿江伸展,生态环境好,D正确;高效高新产业的主导因素并不是劳动力,A错误;作为新城,这里开发程度低,产业基础并不如老城,B错误;长江新城是新区,并且开发程度低,所以设施并不完善,C错误。故选D。
2.武汉四镇隔江鼎立,功能分工明确,是为了避免同质竞争,便于协作,好处是完善功能分区,优化空间结构,C正确;对于城市等级没有影响,但可以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可以扩大服务范围,相对集中建设而言,会扩大城市面积,AB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这两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影响的。自然地理要素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社会经济也会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转变。
3.B 4.C
【解析】3.结合商业区、住宅区与工业区付租能力可知,图中曲线a为商业用地付租能力,b为住宅用地付租能力,c为工业用地付租能力。在各距离段中,②④段住宅用地付租能力最高,因此②④段为住宅区的可能性最大。①③⑤段商业区付租能力最高,商业区的可能性最大。⑥工业区付租能力最高,是工业区的可能性最大,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③和⑤为地租次高峰,并且不位于市中心,因此是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可能位于主干道交会处。A错误,C正确;街道两侧和城市绿地都不会形成地租次高峰,BD错误,故选C。
【点睛】众多因素造成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因素。其中土地地租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两个方面。距市中心越远,地租越低。交通干线、城市主要道路与环线交会处易形成地租次高峰。
5.C 6.B
【解析】5.职住比是就业岗位数量与该地区居住人口之间的比例。伦敦第四圈层的职住比是0.44,说明就业岗位小于居住人口,在次中心区,作为次一级商业区,就业岗位应该大于居住人数,伦敦的第四圈层职住比较低,不符合次一级商业区的特点,A错误;纽约第二圈层的职住比是0.26,职住比远小于0.5,说明就业岗位小于居住人口,自身职住比规模供给不平衡,该圈层就业机会供给不足,B错误;东京第一圈层的职住比是4.18,说明就业岗位数量是该地居住人口的四倍,职住规模供给失衡,岗位需求远大于该地居住人口,就业人员短缺,C正确;巴黎第一圈层的职住比是0.81,说明岗位数量小于居住人口,但是大于0.5,说明提供的就业岗位满足当地需求,所以不属于“睡城”,“睡城”的就业岗位应该远小于居住人口,自身职住规模失衡,小于0.5,D错误。故选C。
6.纽约的第一圈层职住比大于1,提供的就业岗位大于该地居住人口数量,而第二、第三、第四圈层职住比小于1且小于0.5,说明就业岗位不足,且自身职住规模供给失衡,所以会流向第一圈层寻找就业岗位,A、C错误。第二圈层职住比最低,岗位需求最大,流量最大,B正确,D错误,故选B。
【点睛】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
7.C 8.A 9.A
【解析】7.由图可知,①集中在城市中心,随着离中心距离增加,面积下降较快,代表商业区;②在城市中心到3公里范围内在面积很少,在城市外围占地面积较大,应代表工业区;③面积在三种功能区中面积最大,代表居住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②功能用地代表工业区,在距离市中心3km范围内分布较少,主要是工业对城市有污染,且工业区的支付地租能力较低,无法支付昂贵的地租,①②正确;市中心市场广阔,基础设施更完善,③④错误;故选A。
9.①功能用地代表商业区,在距离市中心5km处分布突然增多,可能是因为该处位于城市干道的十字路口,交通便捷程度高,A正确;绿化面积、可用土地规模、文化对地租的影响不大,BC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一般设居住区、工业区、对外交通运输和仓库区、郊区。根据具体情况还可设文教区、高科技区、风景游览区、金融贸易区等。各功能区应结合自然条件和功能特点合理配置,避免相互交叉干扰和混杂分布。 工业用地应按当地主导风向配置在生活居住用地的下风侧、河流的下游。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应保持适当距离,中间配置绿化防护带。
10.C 11.B 12.A
【解析】10.读图可知,图示交通干线经过城市,该城市功能区由市中心沿交通线向外作扇形辐射,即由市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分布,判断为扇形模式,C正确,ABD错。故选C。
11.图示①③布局于交通干线两侧,交通发达,且位于河流下游,判断为工业区,故A错误;图示②处靠近公园,又位于河流上游,远离工业区和铁路,故环境优美,适宜布局高级住宅区,B正确;图示④处位于河流上游,布局钢铁工业会造成水体污染,且离矿产地和铁路较远,因此不适宜布局钢铁工业区,C错误;⑤处远离城市,交通方式单一,不适合布局高新技术产业,D错误。故选B。
12.工业区向城市边缘迁移,可减低地价,故降低生产成本,且可减少对市中心的环境污染,利于保护市区的环境,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A。
【点睛】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尤其是住宅区与工业区)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1、协调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交通用地的相对位置,既要保证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内部的交通联系,又要在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这两类用地之间的联系。2、合理布局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相对位置,可减少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污染。3、卫生防护带主要指设置在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之间的城市绿地,带内可以植树造林,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等,也可安排一些少数人使用、 非长期的建筑物,如仓库和停车场等。这样既可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环境。4、留有发展余地的目的是针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
13.B 14.B
【分析】13.读图分析,①②③④中周围最可能有大学城的是③,因为③地势较高,位于河流上游,离湖泊近,环境优美,而④离工业区较近,环境污染严重,不适合建大学城,A错误;在②的西侧工业区可建设造纸厂,因为造纸厂有水污染,该处位于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B正确;在①西侧的火车站附近不可以建设化工厂,因为化工厂有大气污染,该处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地带,对城市环境影响大,C错误;③地势较高,位于河流上游,离湖泊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为高级住宅区,D错误。故选B。
14.读图分析,沿POM一线,O处位于市中心,地租最高;由O向P、M方向地租递减;M处位于交通干道的交汇处,交通通达度好,可形成地租次高峰,地租水平线与图B符合题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交通的便捷程度。
15.B 16.A
【解析】15.由图可知,东侧功能区从无到有,扩张速度快于西侧,B正确;功能区由河流西侧向东侧扩张,A错误;西侧商业服务业设施数量远高于东侧,表明西侧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于东侧,C错误;受地势及河流的影响,功能区均自南往北扩张,D错误。故选B。
16.由图可知,与1990年相比,2019年伊通河两侧工矿仓储区减少,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质量改善,A正确;居住区和混合功能区面积增加,人口密度增大,交通压力增加,CD错误;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土地价格提高,B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三大功能区分别为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商业区呈点状和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居住区是最基本的职能,出现高级与低级居住区分化;工业区分布于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呈面状分布。
17.(1) 居住区 占地面积最大 地形
(2)合理。甲地有铁矿,原料丰富;位于河流下游向,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不会污染城区河流;位于盛行风下风向,不会污染城区大气;位于远郊区,地价低。
(3) ③ 因为绿化带应建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图中①③两处应建绿化带,但①处有河流作为防护带,所以最有必要建绿化带的地方是③地。
【分析】本题以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城市内部功能区分布,环境因素影响工业布局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中心及街道两侧;住宅区位于商业区外围,占地面积最广;工业区位于城市的郊区,须考虑环境因素。a位于市中心附近,为商业区;b占地面积最大,分布在商业区外围,为住宅区;图示该城市东北地区等高线密集,地表起伏大,不适合进行城市建设,故主要限制性因素是地形。
(2)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图示甲地有铁矿,原料丰富;位于河流下游向,水资源丰富,工业用水方便。充足,水运便利,也不会污染城区河流;由风频图可以看出,该地最大风频位于东南和东北方向,甲位于东北风下风向,对于城区大气污染小;位于远郊区,地价便宜,因此布局是合理的。
(3)绿化带应该布局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主要是为了减轻对住宅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图示①③位于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①处有河流作为天然防护带,②地远离城区无设置绿化带的必然需求,④地位于文化区与住宅区之间无设置的必然需求,所以综上所述,③地最有必要建立绿化带。
18.(1) 工业区 住宅区 商业区
(2)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交通通达程度
(3)工业与居民区之间有绿地隔离;沿河打造生态走廊;绿地面积大。
(4) 临近客货运总站,便于商品集散; 地处城市郊外,地价低。
【分析】本题以某县城区规划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城镇功能区分布、影响地租的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详解】(1)图中显示,甲类功能区位于城市外围,多位于风频较小风向的上风向,与城区之间有绿地相隔,因此甲应为工业区;图中显示,乙占地面积最广,大多位于城市中心与工业区之间,便于上下班和购物,乙应为住宅区;图中显示,丙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捷,占地面积小,丙应为商业区。
(2)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越近的地区,地租越高,距离市中心越远的地区,地租越低,交通越便捷的地区,地租越高。影响地租的因素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程度。
(3)图中显示,该县城绿地面积较大,有利于净化城市空气和水源;图中显示,沿当地盛行风风向建设了沿河生态走廊;在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有绿地作为卫生防护带,从而减少工业区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这些都是该县城规划在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方面采取的措施。
(4)①处布局大型批发市场的有利条件结合图中信息进行表述,图中显示,①处临近客货运总站,对内对外交通便利,便于商品集散;图中显示,①处地处城市郊外,而大型批发市场占地广,当地地价低,可以节省建设成本。
19.(1)强降雪后,郊区地面多被积雪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较强,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幅较大;城区积雪清理较及时,人工制热较多,气温降幅较小;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气温差值加大,因而城市热岛强度加大。
(2)白天受海风影响,海风从气温较低的海洋吹来,对城区具有降温作用,从而降低城市热岛强度。
(3) 增加城市绿地、水体面积;建设城市绿色通风廊道;分散城市中心人口、产业等。
【分析】本大题以城市热岛强度为背景材料,涉及城市热岛产生的原因、海陆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大,且整体变化幅度变大。原因可从积雪的特点、对气温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积雪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冬季强降雪后,郊区地面多被白色积雪覆盖,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较强,气温较低,且积雪融化吸收热量,导致郊区气温降幅较大;强降雪后,城市为了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运行的需要,清理积雪较为及时,且降雪后城市取暖需求增加,城市废热排放过多,气温较高,气温降幅较小;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气温差值加大,因而城市热岛强度加大。
(2)由所学热力环流知识可知,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海洋升温慢,气温低,气压高;白天近地面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主要以海风为主。夜晚主要以陆风为主。题干提到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说明该时段的海陆风应当是白天由气温较低的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对城区具有降温作用,从而可以降低城市热岛强度。
(3)热岛效应指城区气温高于郊区,主要是由于城区人类活动较多,排放废热较多;城区多硬化地面,受热升温较快;城区建筑物高大密集,通风散热不畅等原因造成的。为缓解热岛效应,城市规划当中应当对市中心的产业和人口等适当进行分散;市中心增加城市绿地和湿地、水域面积等;为加快热量散失,应当规划城市的通风廊道,对建筑物的高度和格局进行规划;对城市道路进行合理规划等。
20.(1)主城外围,地价较低;交通干线附近,交通便利,方便居民出行。
(2)位于城市盛行风下风向,河流下游,对城市空气和水源污染小;水陆交通便利。
【分析】本题以某地区城市规划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区位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保障性住房房价远低于城市平均水平,所以要求地价较低,应分布在主城外围,地价较低;同时住宅区要有一定的交通方便人们出行,交通干线附近,交通便利,方便居民出行。
(2)在城市周围的化工厂的布局需要考虑环境和交通因素,据图中的风频玫瑰图可知当地盛行风为西南风,化工厂在城区东北方位,位于城市盛行风下风向,河流下游,对城市空气和水源污染小;化工厂附近有河流、公路和铁路,水陆交通便利。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