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2城镇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2城镇化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17 15:5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城镇化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图示意我国某地3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利用航空影像测算该地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空间遥感技术 B.北斗定位技术 C.地理信息系统 D.虚拟现实技术
2.据图可知,该地30年来( )
A.植被覆盖率增加 B.地表径流减少 C.种植业发展迅速 D.非农人口增加
新型城镇化与追求数量增长的传统城镇化不同,其重点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致力于实现“人的城镇化”。传统城镇化阶段完成了农民从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而新型城镇化是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的社会结构。随着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从青壮年迁移到青壮年带着老人和孩子一同迁移(家庭式迁移)的变化趋势。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措施中最能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是( )
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②提高商品房价格③改革户籍制度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家庭式迁移”的趋势,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为孩子提供良好环境 B.现代交通条件便利
C.获取更高的家庭收入 D.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下图为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图中阶段⑤→⑥反映的现象是( )
A.逆城镇化 B.郊区城镇化 C.城镇化加速发展 D.城乡差别加大
6.下列关于城镇化发展过快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物种增加 B.地表水下渗增多
C.出现城市“热岛”现象 D.城市环境质量提高
环南海区域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区域。下图为1990——2018年环南海16个城市空间扩张主要模式与扩张速率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7.环南海城市空间扩张速率变化特征表明该区域( )
A.城市污染日益严重 B.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C.资源禀赋逐渐丧失 D.人口流动持续加快
8.深圳城市空间扩张模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放缓 B.经济增长减慢 C.城市用地紧张 D.政策红利减弱
9.研究该区域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规律与城市化进程,有利于( )
A.指导我国对外投资建设,降低投资风险 B.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C.促进该区域对外开放,提升其国际地位 D.指导促进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工业化是促进区域城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工业的发展会促进城市人口规模、土地利用方式、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等经济要素的变化。下图示意工业化与区域城镇化曲线随时间变化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工业化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
①吸引农村人口迁入城市②优化城市生态环境③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④增加城市二、三产业比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后期阶段,推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是( )
A.科技条件 B.工厂数量 C.交通线路 D.人口数量
改革开放初期的柳州,出门有工厂,抬头见烟囱。2007年,当地成立柳东新区,汽车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但新区住房入住率偏低,出现了产城分离现象。图为2007年柳州城区空间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结合图文资料推测,改革开放初期的柳州( )
A.功能区分布较混杂 B.工业地域范围狭小
C.商业用地占比较高 D.住宅用地连片分布
13.为缓解产城分离现象,达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目标,柳东新区急需( )
A.发展化工产业 B.美化住宅小区 C.完善公共服务 D.建设高等院校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与周围郊区平均气温的差值,其受人为热源排放、湿度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2007-2017年我国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地区的主要城市夜间地表热岛强度逐月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折线①②③依次代表的是( )
A.东北地区、东南地区、西北地区 B.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东南地区
C.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南地区 D.西北地区、东南地区、东北地区
15.若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仅考虑热岛强度的影响,则可推断相比于9月份,6月份西北地区主要城市夜间的大气污染物( )
A.影响范围大 B.影响范围小 C.浓度高 D.浓度低
16.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以下四种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综合题
17.读某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变化图(图甲)与该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比例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城市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说明该城市20世纪5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
(2)说出该城市的A、B、C三大城市功能区类型、在城市中位置及原因。
(3)随着城市的发展,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会带来什么问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口普查可为国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开展七次人口普查。根据≥65岁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可划分出不同的老龄化发展阶段。下表为上海近几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
≥65岁的人口比重 常住人口增长率
人口普查年份 2000年(第五次) 2010年(第六次) 2020年(第七次) 2000~2010年 2010~2020年
上海 11.5% 10.1% 16.3% 38% 8%
材料二: 拉力作用是人口迁移的动力之一,是指迁入地对人口的吸引力。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积极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通过对各种要素的集聚来促进郊区发展。1978以来上海郊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吸引入驻商家,进一步吸纳人口。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上海老龄化程度的变化特点并推测原因。
(2)据材料一,针对上海人口老龄化产生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3)根据材料二,说明上海图示阶段各个要素流动对中心城区人口拉力作用。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到2030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居民将会居住在城镇中,他们所创造的GDP将占全球GDP总量的80%。下面是世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过程图。
材料二英国首都伦敦在上世纪70年代间人口减少10.1%,诱发了城市一系列问题。
(1)试从城镇的拉力角度说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2)据图说出全世界1800-2025年城镇化水平、速度发生的变化。
(3)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说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的特点及成因。
(4)根据材料二判断当时伦敦所经历的城市化现象(阶段),并推测伴随该现象伦敦可能面临的问题。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气温的现象,快速城市化过程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日益凸显。中国具有代表性的19个城市群,分别处于中国6个区域(包括城市群的编号):东北(1哈长、2辽中南)、北方(3京津冀、4呼包鄂、6晋中)、东部(5山东年乌、11长三角、14海峡西岸)、中南(9中原、12长江中游、15珠三角、16北部湾)、西南(13成渝、18滇中、17黔中)、西北(19天山北坡、7宁夏沿黄、8兰西、10关中)。下图示意2000-2015年中国主要城市群不透水面面积年变化率(横坐标数字代表城市群编号)
(1)分别说出2000—2015年中国主要城市群不透水面面积增长最快区域增长最慢区域的分布。
(2)说明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日益凸显的原因。
(3)简述城市热岛效应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所带来的危害。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D
【解析】1.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数据采集与输入、存储与管理、空间查询与分析等,因此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估算该城市近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C正确;遥感技术主要用于监测面状事物,A错误;北斗定位技术主要用于定位导航,C错误;虚拟现实技术,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D错误。故选C。
2.据图可知,耕地、村庄居民点建设用地、村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减少,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说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非农人口增加,D正确;耕地等农村用地减少,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会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地表径流增多,不利于种植业发展,ABC错误。故选D。
【点睛】遥感(RS):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应用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全球定位系统(GPS):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其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3.B 4.A
【解析】3.材料信息表明,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致力于实现“人的城镇化”,即把农业转移人口变成市民。完善基础设施可以接纳更多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市民,①符合题意;提高商品房价格,会使大量进城人员因房价昂贵而无法变为城镇居民,②不符合题意;改革户籍制度,可以更方便地让农业转移人口变成市民,③符合题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让农业转移人口解决后顾之忧,放心成为市民,④符合题意。故选B。
4.由于我国城市或大城市社会经济条件比农村或小城市好,如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条件都是这样,到城市或大城市务工经商人员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往往举家迁移,因此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呈现出“家庭式迁移”的新趋势,A正确;现代交通通信发达,人口流动和交流更加便利,但“家庭式迁移”主要考虑子女的教育问题,B错误;家庭式迁移是老人和儿童随青壮年人口一同迁移,其中只有青壮年人口是劳动力,对获取更高家庭收入的作用较小,C错误;当前仍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排除D。故选A。
【点睛】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5.A 6.C
【解析】5.读图可知,图中⑤→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80%以上,城市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说明城市化水平高,且城市人口可能向乡村净迁移,表明该阶段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A符合题意;郊区城镇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大多出现在城镇化中期阶段,而⑤→⑥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排除BC;该阶段出现城市人口向乡村转移,表明城乡差别逐渐缩小,排除D。故选A。
6.城市化发展过快会导致城市排放废热增多,城市规模加大导致散热不畅,因此会出现城市“热岛”现象,C正确;城镇化发展过快,城市数量和规模加大,占用生物生长空间增多,硬化地表增多,地表水下渗减少等等,从而导致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A、B、D错误。故选C。
【点睛】城市化阶段: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左右。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这一阶段也成为城市化稳定阶段。
7.B 8.C 9.A
【解析】7.读图可知,环南海城市空间扩张速率整体有下降趋势,主要因素是该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吸纳劳动力速度下降,B正确;城市污染严重,会导致城市中心人口外流,中心发展缓慢,不一定扩张变慢,A错误;资源禀赋丧失太绝对,环南海城市没有出现资源禀赋丧失,C错误;人口流动速度减慢,D错误。故选B。
8.1990年以后,深圳市以特区内和特区外两部分组成,呈现飞地式,2000年以后,深圳进一步深化城市化过程,城市西进东拓,呈现填充式,因为城市扩张快,用地紧张,C正确;这过程中,人口增长快,A错误;经济增长迅速,B错误;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很大,D错误。故选C。
9.环南海区域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区域,研究该区域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规律与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指导我国与之合作时因地制宜对外投资,降低投资风险,A正确;对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对外开放无太大影响,B、C错误;我国城镇化和该区域不同,不能指导促进我国城镇化进程,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空间形态的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进行划分。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城市空间形态类型:集中型,这种形态的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呈现为同心圆式的全方位扩展。带型,建成区主体平面形状的长短轴之比大于4:1,明显呈单向或双向发展,常受自然条件限制或适应区域主要交通干线。放射型,建成区总平面的主体团块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单一中心多元结构。星座型,城市总平面由一个大规模的主体团块和三个以上较次一级的基本团块组成的复合式形态。组团型,城市建成区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基本团块组成,属于多元复合结构。散点型,城市没有明确的主体团块,各个基本团块在较大区域内呈散点状分布。
10.C 11.A
【解析】10.结合所学知识,区域工业化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①正确;工业化水平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可能变差,②错误;工业化导致人口空间迁移,农村劳动力减少,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城乡差距增大,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③错误;城镇化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二、三产业比重会增加,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结合图示可知,后期阶段,工业化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减弱,工业化水平在下降,但城镇化水平依然在提升,说明工厂数量、人口数量和交通等工业生产要素不再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BCD错误;科技、互联网等智能要素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A正确。故选A。
【点睛】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镇化。城镇化的标志: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12.A 13.C
【解析】12.根据材料可得,改革开放初期的柳州形成“出门有工厂,抬头见烟囱”现象,可知该地区居住区与工业区功能区混在一起,工业区和住宅区集群规模小,较分散,功能区分布较混杂,工业区和住宅区分布广泛,范围大,故A正确,B、D错误;早期柳州主要发展工业区,因此商业用地面积较小,工业区与居住区占地较高,故C错误;故选择A。
13.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在于,实现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达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新区住房入住率较低,出现了产城分离现象,说明新区缺少居住所需的相应条件,主要是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两个方面,而一般新区住宅小区环境较好,故需要完善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方便人们日常生活,故B错误,C正确;新区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汽车产业,产业层次更高,不需要发展化工产业,同时发展化工产业污染严重,更加剧产城分离现象,故A错误;建设高等院校对区域人口迁入影响较小,故D错误,故选择C。
【点睛】产城融合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针对一些地方利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时机大规模扩张城市建设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城市快速扩张,但由于产城分离,城市缺乏增长活力,形成了大量的"空城"、“睡城”。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在于,实现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达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协同发展格局。
14.B 15.A 16.C
【解析】14.东北地区冬季取暖用能大,故热岛强度冬强夏弱,符合②线特征;在相似条件下,湿度越小,城市热岛效应越强,故西北地区符合①线特征,东南地区符合③线特征。综上所述,B对,排除ACD。故选B。
15.由图可知,西北地区6月热岛强度大于9月,故6月污染物扩散范围更大,A对B错;污染物浓度除考虑污染物的扩散还应考虑污染物的人为排放量。材料中没有提污染物的排放量,故无法比较污染物浓度,CD错。故选A。
16.绿地公园应位于主导风上风向,排除①和②方案;低密度住宅区应位于通风廊道上风向,且工业区应位于通风廊道下风向,排除④方案;③方案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综上所述,C对,排除ABD。故选C。
【点睛】热岛效应,受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17.(1)①该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以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交通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为主。②总体上,各类土地利用方式面积呈增加趋势。③21世纪以后,工业用地面积减小,住宅用地面积迅速增加。
(2)①A是商业区,位于市中心或者街道两侧;人流量大,交通通达度高。②B是居住区,位于商业区玉工业区之间;方便购物,方便上下班。③C是工业区,位于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地租低,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利于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
(3)占用耕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居住环境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分析】本题以某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变化图与该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比例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城市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城市功能区类型,城镇化问题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该市土地利用以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公用设施、交通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为主;各种土地利用面积大体均呈上升趋势,变化速度快慢不一;2000年以来工业用地面积有所下降,住宅用地面积上升较快,交通用地面积超过道路广场面积。
(2)A位于城市中心,占地面积小为商业区;中心外围的B是住宅区;郊区远离市中心的C是工业区。形成这种功能分区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地租高低)。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所以形成图示功能分区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3)随着城市的发展,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建设需要土地面积增多,会占用耕地;人口增多,经济活动频繁,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增多,导致环境污染;交通需求量增加,交通拥堵;住房需求增加,住房紧张,居住环境差;人口迁入,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流动人口增加,社会秩序混乱;城市排放热量增加,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18.(1)2000~2010年,老龄化程度减轻;原因:常住人口增长快,老龄化程度减轻(上海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年轻劳动力迁入,常住人口增长快,缓解老龄化水平)。
2010~2020年,老龄化程度加重;原因:常住人口增长减缓,迁入人口数量减少(生育观念改变、子女抚养成本高、育龄女性就业压力大等,使人口出生率降低;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长,使老年人口增多;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迁入人口数量减少)。
(2)积极实施鼓励生育的政策,加大政策支持,提高育龄夫妻生育意愿;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实施优惠政策,增强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吸引;产业结构升级,适度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
(3)居住要素向郊区流动,改善居住条件。或者增加居住地或者基础设施完善;生产要素向郊区流动,就业岗位增加。或者促进经济发展或者收入增加或者产业转入郊区;消费要素向郊区流动,生活更加便利。或者消费条件改善,布局大型购物中心。
【分析】本题以我国及上海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老龄化的发展过程、老龄化的应对措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读材料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读取表中数据,上海2000-2010年,老龄化程度从11.5%下降到10.1%,说明老龄化程度减轻。此阶段常住人口增长率为38%,是因为上海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年轻劳动力迁入,常住人口增长快,可以缓解老龄化水平。2010-2020年,老龄化程度从10.1%增加到16.3%,明显加重。原因是此时期常住人口增长率较前期降低,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减少,迁入人口数量减少;加上人们生育观念改变、子女抚养成本高、育龄女性就业压力大等导致人口出生率低;而随着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得以改善,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从而增多。
(2)据材料一,通过积极实施鼓励生育的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如提供生育津贴、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等,以减轻年轻夫妇的经济压力,提高育龄夫妻生育意愿: 政策支持包括提供生育津贴、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等,以减轻年轻夫妇的经济压力,增加他们的生育意愿;实施弹性退休制,延长退休年龄,延长退休年龄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推广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替代部分人力工作,减轻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压力;降低落户门槛可以吸引更多高素质劳动力来沪工作和生活,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可以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依赖,适应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结构变化。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郊区的功能区不断增多,使得生产要素主要向郊区流动,产业转入郊区,郊区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增加,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居住要素也随着产业要素主要向郊区流动,郊区增加居住地,改善居住条件;据材料"1978以来上海郊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并通过建设大型购物中心来吸引入驻商家,促进新城发展"可知,基础设施完善、大型购物中心建设,消费条件改善,生活更加便利,导致消费要素也会向郊区流动。
19.(1)城镇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2)全世界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化速度加快。
(3)城镇化水平高。成因: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
(4)现象:逆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中心城区空心化;出现大量房屋空置;失业率上升;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分析】本题以世界城镇化进程示意图为背景,涉及影响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差异及原因,以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内容,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可以概括为“乡村的推力”和“城镇的拉力”两方面。乡村的推力主要是乡村人口增长快,土地压力巨大;收入过低,社会服务不完善甚至短缺;乡村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等等。城镇的拉力主要是城镇就业岗位多、就业机会多;社会服务健全,福利保障程度高;基础设施、文化设施齐全完善;交通便利发达等等。
(2)由图可知,1800~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越来越大,曲线斜率越来越大,说明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城市化速度加快。
(3)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个时间点或者时间段,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一直高于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
(4)从图中可以看出,1975年以后发达国家城镇化曲线趋于平缓,这说明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比重上升较慢,城镇化速度减缓趋于停滞。在有些地区,城镇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村镇,使大城市人口减少,已经进入后期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面临的问题:中心城区人口比例下降,出现空心化现象;大量房屋空置;失业率上升;犯罪率升高,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20.(1)最快区域:集中在沿海发达城市群,如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
最慢区域:集中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地区,如黔中,兰西,宁夏沿黄河城市群。
(2)人口大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产业集聚,生产生活人造热源(废热)迅速增长;城市不透水面面积增加,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多,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建筑物密集,对风有阻挡或减弱作用,城市热量不易扩散。
(3)生态环境:改变局地生态环境,如加重城市环境污染,导致气候异常,如高温干燥气候可能导致周边植被减少,土壤水分流失加剧。
人体健康:热岛效应导致大气污染在城区集聚,影响人们呼吸,诱发呼吸系统疾病,高温环境,容易引发各种疾病,极大地增加了城市居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分析】本题以2000-2015年中国主要城市群不透水面面积年变化率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城镇化、热岛效应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1)由所学知识与材料可知,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城镇化速度快,故2000—2015年中国主要城市群不透水面面积增长最快最快区域是集中在沿海发达城市群,如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慢,城镇化水平较低,故2000—2015年中国主要城市群不透水面面积增长最慢区域是集中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地区,如黔中,兰西,宁夏沿黄河城市群。
(2)由材料可知,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气温的现象,快速城市化过程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日益凸显,快速城镇化,使得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产业集聚,生产生活人造热源(废热)迅速增长,城市气温升高;城市不透水面面积增加,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多,大气保温作用增强,返还地面的热量增多;建筑物密集,对风有阻挡或减弱作用,通风作用差,城市热量不易扩散,热岛效应显著。
(3)城市热岛效应日益凸显首先影响的是气温,对于生态环境而言,改变局地生态环境,如加重城市环境污染,导致气候异常,如高温干燥气候可能导致蒸发增强,水分减少,周边植被减少,土壤水分流失加剧,不利于区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热岛效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热岛效应导致大气污染在城区集聚,污染物增多会影响人们呼吸,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影响身体健康;热岛效应使得气温升高,高温环境下容易引发各种疾病,极大地增加了城市居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