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20课明清的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优秀教学设计、课件与导学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20课明清的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优秀教学设计、课件与导学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25 18:44:43

文档简介

第20课 明清的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 学案
◢学案设计




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农业、手工业较前有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知道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和影响。
2、探索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历史资料,掌握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史料分析。
3、以史为鉴,体会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重点:“闭关锁国”政策。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概念。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新品种的引进、推广 、 、 、 、 。
2.手工业:
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后来居上,到清代已拥有3万多台织机。
制瓷业中心是 ,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和 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明清的商人以晋商和徽商最为著名。
(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时间: 2.地点: 3.行业:
4.具体表现:“ , ”, 是早期的资本家, 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5.性质:他们之间的这种 与 的关系,是一种 的生产关系。
6.发展:到清代,这种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三)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① 清朝统治者坚持 的传统观念,推行 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②由于 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认为无需通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③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 。
2.过程:
①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 政策。
②统一台湾后,开放 个港口。
③后来只开 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 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
①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 作用。
②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 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 和
,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观看图片,上边有“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等招牌,想一想,这种景象反映了什么?东西两洋和西北两口分别指的是什么?
2.故事欣赏:小说《醒世恒言》里,写了一个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的故事:
苏州盛泽镇上,有个小户人家施复夫妇两口子,他们有一张织机,养几筐蚕,缫丝织绸,生活过得还可以。他们织的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人们争相加价购买,施复夫妇赚了许多银子。几年之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金,又买了两三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
(1)故事中的情况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时候?
(2)“雇人织绸”反映了当时 的一种什么生产关系?施复夫妇的身份变成了什么?雇佣的人我们如何称呼?这种情况我们如何称呼?
(3)这种情况反映了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对比一下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看法。
4.为什么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却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呢?谈谈你的看法或认识。
5.从唐代的“海内存知己”到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再到今天的改革开放都确立了我国的强国地位,而清朝的闭关锁国对中国带来的危害,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
三、知识整合
根据你自己的理解,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四、巩固检测
1.肯德基的薯条原料是从国外传入中国的,你知道是在(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曾任江宁(南京)织造,江宁是我国的( )中心
A.丝织业 B.棉纺织业 C.制瓷业 D.造船业
3.“南海1号”古沉船是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船,船上发现了大量瓷器,最容易找到的是( )
A.越窑青瓷 B.邢窑白瓷 C.哥窑冰裂纹瓷器 D.景德镇的青花瓷
4.明朝中后期出现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反映的是一种( )关系
A.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 B.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C.奴隶制的生产关系 D.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5.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其含义是( )
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
C.增设关税,加强管理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材料三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开始了访华之旅,这次访华之旅的真实目的是“取得以往各国未能用计谋或武力获取的商务利益与外交权利”,……来马嘠尔尼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1)材料一中乾隆帝的回信反映了一种什么心态?
(2)材料二中国对西方的认识是怎样造成的?
(3)材料三中马嘎尔尼的话应验了吗?对此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避免这种问题再次发生?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一)1.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2.苏州、南京、景德镇
3.北京和南京
(二)1.明朝中后期2.苏州、松江3.棉纺织业
4.“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机工
5.雇佣与被雇佣、资本主义性质
(三)1.以农为本、重本抑末、自给自足、危及自己的统治
2.禁海、4个、广州、广州十三行
3.自卫、世界形势的变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 这些招牌,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
东西两洋指东洋、西洋;西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北口。
2.(1)明朝中后期
(2)雇佣关系,施复夫妇变成了机户,雇佣的人我们称为机工,这种情况我们称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3)这种情况说明当时我国已经出现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说明我国已经出现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3.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朝“闭关锁国”,使中国在世界上迅速落伍,从世界经济、科技强国,变成了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弱国。
4.(1)政策的限制:国家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压制商业的发展,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2)缺乏市场需求:因为广大人们生活在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沉重的赋税使他们无力购买商品,而闭关锁国政策又限制了对外贸易的规模,没有市场使得人们不想投资扩大生产。
(3)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民以食为天,因此地主和商人挣来的钱不是用于扩大生产,而是用来购置土地,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使得人们不愿投资手工业。
5.(1)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与世隔绝,应该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抛弃; (2)在广泛交往中,应该学习长处,摈弃自己的短处,发展自己; (3)我国目前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一个良好的基本国策。
四、巩固检测
1. C 2.B 3.D 4.B 5.D
6.答案:
(1)盲目自大,固步自封。
(2)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应验了。只要点出 “开放”带来繁荣富强,“闭关锁国”导致落后的道理,言之有物即可。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水稻。
学生2:粟。
[提出问题]?自从张骞出使西域以来,我们内地有哪些作物是从外面引进的?
多媒体展示作物图片: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据图回答葡萄、核桃、苜蓿、占城稻等。
[提出问题]我们现在学习明清时期,又有哪些新的作物被引进国内呢?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怎样?带着问题大家来阅读课本。展示课题
设计意图:本节课以学生学过的古代农作物的种植、引进的史实开始,创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能使学生对一类问题形成一定的专题知识框架体系,有助于以后的复习。对课题解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主要知识分类,形成对本课整体的初步认识,也有利于学习。




总体构思:我把本节内容分成明清经济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三个主题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知识框架体系,明晰思路,便于掌握;为突破重点难点,设计一定难度的探究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采用知识框架结构形式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清楚的知道学习的内容,分层次学习,有助于培养历史学习能力,注意加强对前后知识的联系,发挥历史的警示作用。
首先检查学案自主学习完成情况,熟悉本课基础知识: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提出问题:通过预习,明清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回答农业、手工业、商业。
教师总结:明清经济的发展重点在发展上,我们通过观看图片出一起巩固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多媒体展示: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观看图片掌握巩固基础知识
设计意图:用图片的直观方式取代简单的文字描述,让学生对中国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有个直接的认识。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
观看图片,提出问题:
上图有“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等招牌,
想一想,这种景象反映了什么?东西两洋和西北两口分别指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学生1:这些招牌反映了当时明朝货物齐全。
学生2:反映了当时对外交往活跃。
学生3:货物流通遍布各地。
学生1:东西两洋指的是东洋和西洋。(联系郑和下西洋)
西北两口很多同学不是很明确
教师总结:明朝时对外交流比较频繁,商业繁荣,物资流通很快。,多媒体展示:
插播一首歌曲《走西口》激发学生兴趣。
过度链接:明清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展示问题,加深理解:
故事欣赏,合作探究(二):
小说《醒世恒言》里,写了一个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的故事:
苏州盛泽镇上,有个小户人家施复夫妇两口子,他们有一张织机,养几筐蚕,缫丝织绸,生活过得还可以。他们织的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人们争相加价购买,施复夫妇赚了许多银子。几年之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金,又买了两三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
(1)故事中的情况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时候?
(2)“雇人织绸”反映了当时 的一种什么生产关系?施复夫妇的身份变成了什么?雇佣的人我们如何称呼?这种情况我们如何称呼?
(3)这种情况反映了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能结合材料及基础知识得出:
学生1:明朝中后期
学生2:雇佣。机户、机工、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学生3: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教师总结: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处于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它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当时仅仅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行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因此,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不代表我国就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它的发展有许多障碍,尤其是清朝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导入下一环节。
设计意图:通过小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利用材料得出结论,增强学生阅读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巩固知识。
三、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提出问题] 清朝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具体表现有哪些?
“闭关锁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热情参与,巩固了自学知识。
学生1:(1)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稳定,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本抑末”的政策,认为中国无所不有,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贸易。
(2)清统治者对世界了解很少,不知道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形势,仍以天朝大国自居,不屑同外国交往。
(3)当时西方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清统治者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后,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危及自己统治。
学生2:(1)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
(2)只开放四个港口,后减至一个港口(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3)严格限制出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4)代表中国政府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管理外国商人。中国外销产品,一律由其收购承销。
教师:多媒体展示,加强巩固: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三):
正是由于我国的闭关锁国政策,才导致我国逐渐落后与世界,对比一下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看法。多媒体展示:
教师总结: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朝“闭关锁国”,使中国在世界上迅速落伍,从世界经济、科技强国,变成了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弱国。
设计意图:通过加强对重点知识的两次掌握,争取当堂巩固;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会前后联系,能使学生自我总结提升;通过小视频让学生体会闭关锁国的危害。
[提出问题]
1.为什么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却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呢?谈谈你的看法或认识。
2.从唐代的“海内存知己”到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再到今天的改革开放都确立了我国的强国地位,而清朝的闭关锁国对中国带来的危害,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
学生预期效果:能展开小组讨论,发挥集体的力量,不拘泥与标准答案,自由发挥更好。
设计意图: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的提升一下,有助于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能很好看清明清经济的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包括时间、地点、表现三方面;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包括原因、表现、影响三方面,有层次性和具体性,便于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掌握学习目标。




结合多媒体,根据板书总结:


课件28张PPT。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20课我们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我们祖先最早学会了种植什么农作物呢? 水稻粟那么同学们再想一下: ? 自从张骞出使西域以来,我们内地有哪些作物是从外面引进的?苜蓿占城稻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课题理解一、明清经济的发展三、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自主学习,自我检测答案(一)1.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2.苏州、南京、景德镇
3.北京和南京
(二) 1.明朝中后期 2.苏州、松江 3.棉纺织业
4.“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机工
5.雇佣与被雇佣、资本主义性质
(三)1.以农为本、重本抑末、自给自足、危及自己的统治
2.禁海、4个、广州、广州十三行
3.自卫、世界形势的变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一、明清经济的发展(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一)农业(二)手工业青花海水云龙瓷扁瓶(三)商业《皇都积胜图卷》局部 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
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有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明南都繁会图 (南京的繁荣景象)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答案:
这些招牌,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
东西两洋指东洋、西洋;西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北口。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时间:
明朝中后期
2.地点:
苏州、松江一带
3.表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这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
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机房:早期的工场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
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受剥削的是工人 机户与机工间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二答案:
(1)明朝中后期
(2)雇佣关系,施复夫妇变成了机户,雇佣的人我们称为机工,这种情况我们称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3)这种情况说明当时我国已经出现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说明我国已经出现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1.清朝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稳定,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本抑末”的政策,认为中国无所不有,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贸易。
(2)清统治者对世界了解很少,不知道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形势,仍以天朝大国自居,不屑同外国交往。
(3)当时西方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清统治者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后,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危及自己统治。2. “闭关锁国”具体表现有哪些?(1)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2)只开放四个港口,后减至一个港口(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3)严格限制出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4)代表中国政府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管理外国商人。中国外销产品,一律由其收购承销。3. “闭关锁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200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清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齐读上述内容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三答案: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朝“闭关锁国”,使中国在世界上迅速落伍,从世界经济、科技强国,变成了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弱国。拓展延伸,感悟历史1.参考答案:
(1)政策的限制:国家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压制商业的发展,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2)缺乏市场需求:因为广大人们生活在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沉重的赋税使他们无力购买商品,而闭关锁国政策又限制了对外贸易的规模,没有市场使得人们不想投资扩大生产。
(3)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民以食为天,因此地主和商人挣来的钱不是用于扩大生产,而是用来购置土地,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使得人们不愿投资手工业。2.参考答案: (1)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与世隔绝,应该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抛弃; (2)在广泛交往中,应该学习长处,摈弃自己的短处,发展自己; (3)我国目前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一个良好的基本国策。知识整合,板书设计:一、明清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二、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产生:
时间、地点、表现三、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表现、影响条件阻碍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知识梳理(画一画,标一标,记一记)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1、高产农作物的引入与推广的过程 2、农业发展的意义: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
1、棉纺织业继续发展 2、丝织业继续发展
3、制瓷业达到新的高峰(三)商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清经济的显著特点 1、表现: (1)北京、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2)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拥有庞大资产,合伙经商。著名的是徽商和晋商) 2、原因: (1)农业、手工业在已有的、比较高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导致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2)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导致工商业城镇的兴起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1、时间:明朝中后期;地点:苏州、松江等地;行业:纺织业 2、典型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 机房——早期的工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3、机户与机工间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三、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1、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本抑末”的政策,认为中国无所不有,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贸易。 (2)清统治者对世界了解很少,不知道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形势,仍以天朝大国自居,不屑同外国交往。 (3)当时西方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清统治者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后,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危及自己统治。2、“闭关锁国”具体表现 (1)严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贸易。 (2)只开放四个港口,后减至一个港口(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3)严格限制出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4)代表中国政府的广州13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管理外国商人。中国外销产品,一律由其收购承销。3、“闭关锁国” 产生的影响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200年。 一方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另一方面,清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布置作业1.了解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及作用?
2.对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你是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
3.观看电影《鸦片战争》,写一篇观后感,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200——300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