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7 16:58:51

文档简介

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预测
语文试题答案
1.(3分)B(B项,原文说的是印度文化“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2.(3分)C(A项,材料原文没有谈到中国古代美学的影响,也不能把它作为产生“西方至上主义”的原因;B项,“中国古代文化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不能得出“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远高于印度雕塑”的结论;D项,由“理性、共和这样的文化精华今天依然保存”不能推论出“古希腊、古罗马并没有灭亡”的结论,何况材料原文有“希腊人留下理性,罗马人留下了共和,虽然希腊城邦世界灭亡了,罗马共和也被帝制取代了,但这些人类的好东西都留存了下来”的表述。)
3.(3分)B(能用来替换材料二画线句子的应该是能体现向别人学习的开放态度,而B项体现的是积极进取的态度,故不合适。)
4.(4分)提供参照,用以显示中华文化的独立性。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①各种文明互相继承,互相交融,是历史大趋势;
②文明之间并非只有冲突,中华文明史就是包容、悦纳不同文明成果的历史;超然客公众号
③文明间即使有冲突,也可能产生文明的融合,如古印度文化;
④中华文明一直秉持开放的态度,反对以自我为中心,谋求和谐共存之道,不会威胁他者。
【解析】本题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学业质量”部分4-2的水平描述进行命制,综合考查考生“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质疑”“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题干所谓的西方学者的观点实际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中的两个主要观点,考生应从材料中找出相关的证据材料分别予以反驳。首先,关于“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的说法,材料二提出“在悠长的历史中,各种文明互相继承,互相交融,每一个文明的躯体都悦纳了别人的灵魂,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可以直接反驳这一观点,中华文明史正是一个有力的反例,而且退一步说,即使有冲突,材料一中古印度文化的例子也能说明冲突中有融合;其次,关于“中华文明是西方文明最大的威胁”的说法,从材料二中华文明丰富的开放性意象中可以看到,反对以自我为中心、悦纳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存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文化根性,所以其不会威胁其他文明。
6.D 【解析】D.表现他的“姿势优美”“一表非凡”错,目的是突出众人对他高超技艺的赞赏。
7.D 【解析】 D.“从未忘记年轻时灯红酒绿的生活”错,此处意在表达他追忆往事的惆怅。
8.①技艺高超。②待人真诚。③重情重义④人情练达/善于应酬。
【解析】①技艺高超。“果是身手矫健,状如猿猴。他这猴拳是带叫唤的,当他尖声长啸时,尤显得猴气十足”描写王四海的表演,直接表现技艺高超;“周围就发出赞赏的笑声”“全场爆发出炸雷一样的喝彩声”通过观众的反应间接表现其技艺高超。
②待人真诚。如“我想在贵宝地长住下去,往后我就指着这吃饭,得卖点真东西”对苏先生实话实说,以诚相待。
③重情重义。如“王四海的武术班子一天不如一天。王四海觉得对不起叔伯兄弟,只留下一对护手钩,其余的,都叫他们带走”对待武术班的人有情有义。
④人情练达/善于应酬。如“王四海为人很‘四海’,善于应酬交际。膏药铺开张前一天,他把附近较大店铺的管事的都请到五柳园吃了一次早茶,请大家捧场”王四海药铺开张请大家捧场,吃早茶,可见其善于交际和应酬。
9.①结构严谨,照应标题,照应开头;②动作描写,用“漫无目的”表现王四海帐然若失的状态;③环境描写,用“夕阳”这一意象渲染了王四海的惆怅无奈之感;④象征手法,“影子”既是夕阳下王四海的影子,又表示他处于岁月流逝的阴影中,给人以迟暮之感。
【解析】①结尾写“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王四海在黄昏沿着承志河,漫无目的地走着,照应标题“王四海的黄昏”,也照应开头“北门外有一条承志河”关于承志河的描写,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②“沿着承志河,漫无目的地走着”是动作描写,写王四海在夕阳黄昏中独自走着,用“漫无目的”表现王四海帐然若失的状态;
③“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是环境描写,把人物放在夕阳的背景之下,用“夕阳”这一意象渲染了王四海的惆怅无奈之感;
④“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运用象征手法,结合“他忽然想起大世界,想起霓虹灯”“不大一会,连这点意兴也消失了”可知,王四海怀念过去,追忆往事,然而岁月荏苒,一去不回。“影子”具有象征意义,既是夕阳下王四海的影子,又表示他处于岁月流逝的阴影中,给人以迟暮之感。
10.(3分)CFG(原句标点: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
11.(3分)D(《谏逐客书》中“疏士而不用”的“疏”意思是疏远。)
12.(3分)D(“向秦国恭敬卑微地谢罪再乞求援助”有误,文中洪迈认为,应该谦恭地向齐国谢罪,寻求齐国的支援。)
13.(8分)
(1)天下诸侯将借着秦国的怨怒,趁着赵国疲敝,瓜分赵国。赵国将要灭亡,还图谋什么秦国呢?
译出大意给2分;“弊”(疲敝、困乏、困顿、衰弱)、“何秦之图”(倒装句式)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这就是陈轸不去认真考虑齐国的邦交是否可以断绝,仅仅把得到土地放在心上而已。
译出大意给2分;“计”(考虑、谋划)、“但”(仅,只是)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14.(3分)
虞卿:对敌国决不屈服,通过抗击从敌国获取土地;对盟国给予土地,与之强化同盟关系,共同抗敌。
陈轸:对敌国屈服,割让土地;对盟国背信弃义,掠夺其土地以弥补自己的损失。
(答出一人的态度给1分,答出两人的态度给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虞卿,是个善于游说的有才之士。他穿着草鞋,背着斗笠,游说赵孝成王。第一次拜见赵王,赵王便赐给他百镒黄金,一对白璧;第二次拜见赵王,就当上了赵国的上卿,所以称他为虞卿。长平之战,赵国大败,赵王派赵郝去秦国订约结交,割让六县之地求和。楼缓说:“秦、赵两国结下怨仇引起兵祸而天下诸侯都很高兴,为什么呢?(天下诸侯)说‘我们将借强国来欺弱国’。所以不如赶快割让土地讲和,来使天下诸侯怀疑(秦、赵已经交好)而又能抚慰秦国。不这样的话,天下诸侯将借着秦国的怨怒,趁着赵国疲敝,瓜分赵国。赵国将要灭亡,还图谋什么秦国呢?”虞卿听到这番议论后,去拜见赵王说:“危险了,楼缓就是为秦国帮忙的,这只是越发让天下诸侯怀疑我们了,又怎么能抚慰秦国呢?他为什么偏偏不说这么做就是向天下诸侯昭示赵国软弱可欺呢?再说我所主张不给秦国土地,并不是坚决不给土地就算了。秦国向大王索取六个城邑,而大王则把这六个城邑送给齐国。齐国,是秦国的死对头,得到大王的六个城邑,就可以与我们合力向西攻打秦国,齐王倾听大王的计谋,不用等话说完(就会同意)。这就是大王虽然在齐国方面失去六个城邑却在秦国方面得到补偿,而且又向天下诸侯显示赵王是有作为的。大王把(齐、赵两国结盟)这件事声扬出去,我们的军队不必到边境侦察,我就会看到秦国的贵重财礼送到赵国来而反过来向大王求和了。韩、魏两国听到消息,必定尽力敬重大王。这样大王的一个举动可以与韩、魏、齐三国结交亲善,从而与秦国改换了所处的位置。”赵王就派虞卿向东去拜见齐王,与齐王商议攻打秦国的问题。虞卿还没返回赵国,秦国的使臣已经在赵国了。楼缓得知这个消息,立即逃跑了。虞卿因为魏齐的缘故,不以万户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为重,与魏齐一起秘密逃走,最后离开赵国,在魏国大梁遭到困厄。魏齐死后,虞卿更加不得意,就著书立说,世人称之为《虞氏春秋》。
材料二:
战国时的权谋之士,进行游说,合纵连横,都追求一时的利益,根本不考虑正义道理是非曲直在哪一方面。张仪欺蒙楚怀王,让楚国和齐国断交并把秦国的商於之地献给楚王。陈轸劝谏说:“张仪一定会背弃大王,商於也不能得到,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这样做就是在北边断绝和齐国的交往,在西面又滋生秦国的边患。”这些话可以说是正确的了。但是他说:“不如暗地里和齐国保持联合,而表面上跟它断交,派人跟着张仪,如果给我们土地,再跟齐国断交不迟。”这就是陈轸不去认真考虑齐国的邦交是否可以断绝,仅仅把得到土地放在心上而已。等到秦国背弃盟约,楚王想攻打秦国。陈轸又劝阻说:“不如因此而送给秦国一个大城市,和它合兵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丧失土地给了秦国,却从齐国得到补偿。”这条计策尤其荒谬背理不合于道义。而且秦国把无道的行为强加于楚国,却要送给它土地;齐国本来是盟国,楚国却无缘无故和它断交!本应割让土地送去财物,用恭敬谦虚的话向齐国谢罪,再次恳求齐国的支援,却反倒要攻打齐国,陈轸的劝说在这里就是疏漏谬误了。这才知道虞卿是豪杰之士,不是陈轸之流所能赶得上的。
15.A(不是男子,而是女子。)
16.“残月”句既写出残月西沉,天色渐明的春晓之景,(1分)又是一个脸部特写,以天边弯弯的残月照亮女子美丽的脸庞,(1分)写景写人,人月相衬,巧妙自然地将人物也摄进春晓画面,引出女主人公形象。(1分)“记得”两句是女子临别时的嘱咐,她希望游子只要见到碧绿的芳草就想起、惦记绿罗裙,(自己)行遍天涯,爱情永远不变,(1分)词人借助芳草与罗裙同色的联想,(1分)含蓄而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复杂心理和眷恋情绪。(1分)
17.(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3)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18.A因其独特的功效 B终于得到破解
(答对一点给2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A处,根据后面“医家”对牛黄的态度、评价,应该是其有特殊的功效。B处,根据前后文的信息,应该是难题得到解决,且上句有“难题”,故而该处需有“解决”“破解”字样。
19.②将“不稳定”修改为“不确定”,⑦删除“根据”或“规定”,⑧删除“左右”。
(答对一点给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②句逻辑错误, “致病因素不稳定”不合情理。第⑦句句式杂糅,删除“根据”或“规定”;第⑧句重复且矛盾,“不低于25%”,与“左右”重复且矛盾。
20.A惊叹不已(难以忘怀) B天马行空 C不可替代
(答对一点给1分,共3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一处根据前后文的内容,应该是让作者感到吃惊、佩服;第二处形容其灵感不受约束,且有“……般的”是表示带有比喻色彩的成语;第三处根据徐志摩在引导林徽因认识英国文学和英语的精妙方面,曾对她有过很深的影响,可以看出徐志摩是林徽因不可替代的挚友。
21.A。【解析】原文句中“垄断”为贬义褒用,用法完全相同的为A项。B项为褒义贬用,表现处包身工饭食的低劣。C项是形容天气恶劣,是“阴暗”的本义。D项, “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22.①改句为六个并列的短语,数量多,有累赘之嫌;且相互之间没有潜在的逻辑关系;②原句为三个并列短句,比较简洁,每个短句内部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能更好突出林徽因的健谈。③原句能更好体现作者对林徽因表现的赞叹和惊喜,表达了对她的敬佩。
(答对一点给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短句与短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短语太多显得凌乱,缺乏逻辑性,有罗列之嫌。采用“从……到……”的短句,将众多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组合,显得有条理,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性。
23.作文范文:
求同存异,共赴辉煌:生活中的最大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这一数学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在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得到了无限的延伸与拓展。它不仅仅存在于数字的运算中,更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国家、社会,都需要寻求最大公约数,以此作为我们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在个人的生活中,最大公约数便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追求,但当我们处于同一集体、同一团队时,我们需要找到那个能让所有人都认同的“最大公约数”。这个“最大公约数”或许是一个共同的理想,或许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它让我们团结一心,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当我们找到了这个“最大公约数”,我们就能够消除分歧,化解矛盾,共同前进。
在团体中,最大公约数则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但如何将这些优势发挥到最大,让团队的整体效能得到提升,就需要我们找到那个能够串联起所有成员的“最大公约数”。这个“最大公约数”可以是团队的共同理念,也可以是团队的共同目标。只有当我们找到了这个“最大公约数”,我们才能够将每个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团队不断向前。
在国家层面,最大公约数则是国家凝聚力的体现。一个国家有众多民族、众多文化,如何将这些多元的元素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就需要我们找到那个能够串联起所有民族、所有文化的“最大公约数”。这个“最大公约数”可以是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也可以是国家的共同目标。只有当我们找到了这个“最大公约数”,我们才能够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在社会层面,最大公约数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突。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就需要我们找到那个能够平衡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这个“最大公约数”可以是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可以是社会的共同发展。只有当我们找到了这个“最大公约数”,我们才能够让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能够满意,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除了以上这些层面,我们还可以从环境保护这一全球性议题中,找到最大公约数的应用。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各国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此时,寻求最大公约数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最大公约数”就是各国共同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只有当我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共同的措施,才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国际合作,共同研发环保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总的来说,最大公约数不仅仅是一个数学概念,更是一种生活智慧,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都需要找到那个能够串联起所有元素的“最大公约数”,以此来消除分歧,化解矛盾,实现团结、和谐与进步。因此,让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寻找、发现、利用这个“最大公约数”,共同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预测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世界古代美学有三大系统:中国美学、希腊美学、印度美学。中国美学不仅在产生的时间上早于希腊和印度,而且在思想的合理性与深刻性上也有超越希腊、印度的地方。但现在,由于西方至上主义的存在,一些人看不到中国古代美学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而把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美学放在最高位置。
2015年10月14日,《参考消息》登载了一篇译自英国《卫报》网站的文章。文章对秦始皇时期的大型陶塑兵马俑持肯定态度,但又说它是在希腊雕塑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的。这是极其荒诞的无稽之谈。首先,从艺术上说,古希腊的雕塑是石雕,在表现男性时都是裸体的,目的是为了表现男性身体的强壮,身体再高也不及真人高;而兵马俑是陶塑,每个都穿上了战士所穿的盔甲,与真人一样高,目的是要表现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培养出来的许多质朴、勤劳、英勇的“耕战之士”。这说明古希腊再好的雕塑家都不可能指导兵马俑的创作。其次,在中国史籍中,从未有秦始皇时期希腊人曾到过中国的记载。即使有DNA鉴定说明那时曾有欧洲人到过中国,也不能证明到来的人必定是希腊人,而且还正好是一位雕塑家。秦始皇时代面临国内种种紧急的问题需要处理,他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和他一无所知的希腊人交往。实际上,中国和欧洲的交往,始于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超然客公众号
如果说古希腊雕塑对东方也曾发生了影响,那绝不是对中国兵马俑制作的影响,而是对印度雕塑的影响。只要把印度雕塑和希腊雕塑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是很明显的。原因很简单,公元前327年,马其顿时代的希腊人入侵和占领了印度河流域的上游地区,把古希腊文化带到了印度。直至公元前317年,马其顿的希腊驻军全部撤离印度。除希腊人外,曾入侵和占领印度某些地区的还有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后成为古印度的主要居民)、波斯人、安息人……当然,从文化上看,古印度也有自己的文化,就是以婆罗门教的教义及其后释迦牟尼在反婆罗门教过程中创始的以佛教教义为中心的文化。但这种文化又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就像前面所指出的,印度的宗教雕塑就深受希腊雕塑的影响。再如婆罗门教所讲的诸神类似于希腊人信仰的众神,因此马克思说,从印度“婆罗门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希腊人的原型”。印度古代著名的史诗《摩诃婆罗多》被马克思称为“印度的《伊利亚特》”。
反观中国,比印度历史更早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印度古文化的发展有根本的不同。它是在没有遭受任何外族入侵占领的情况下独立地发展起来的,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中国文化基因”和与之密切相连的“中华审美风范”,并取得了为古希腊、古印度所不及的更高成就。
(摘编自刘纲纪《由中国古典美学探寻文艺评论的根脉与未来》)
材料二:
中新社记者:从历史维度,您怎么样看中华文明基因中的开放的元素?
李筠:其实中华文明一直是很开放的。从地理意义上看,必然是有“东西南北”才有“中”,所以中国的国名以及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中”字就假设了我们是跟别人在一起的,别人也向我们汇集。
地理概念之外,以“中”字作文化符号,也是把人性、把“如何看待人”都集成其中。比如《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另外,中国的文化根性里面埋着很多开放的意象。比如,孔子周游列国,他知道蛮夷的存在,告诉大家“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即: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我们不是独自存在的。
2000多年前,开放的文化基因就被深深种到了中华文明根性当中。比如《论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向别人学习的这样一个开放态度。
孔子之后的文化先贤大都继承了这样的基因。比如《史记》以列传方式记述了朝鲜、大宛、东越等中原文化的周边世界。其后,《二十四史》涵盖了更广阔的世界。这说明,中国的正统史书,不是只写中原,而是将更广大的地域都纳入视野,并且作为传统留存下来。所以,开放性在中华文化根性上就是非常丰沛的。超然客公众号
中新社记者: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文明,有人说,中华文明是唯一能延续千年而不断的文明。您认为开放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李筠:其实,未必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以什么衡量“不断”,人种、文化、地域还是历史?对于长达千年的文明而言,人种会更换,或和其他民族混血,很难保证谁纯而又纯。最重要的还是留存下文化的精华。
比如说,希腊人留下理性,罗马人留下了共和,虽然希腊城邦世界灭亡了,罗马共和也被帝制取代了,但这些人类的好东西都留存了下来。
有的文明看似消失了,但其精华已被另一个文明融合进去。在悠长的历史中,各种文明互相继承,互相交融,每一个文明的躯体都悦纳了别人的灵魂,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中华文明本身就汇集了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华文明的连续不单是自己的成就,也是开放包容,主动悦纳的结果。
(摘编自李筠《中国的文化根性里有很多开放的意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在世界古代三大美学系统中,中国美学不仅发源的时间最早,而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
B.材料一指出古代印度虽然也有自己的文化,但因为屡遭外敌入侵占领,所以它完全只是希腊文化的复制品,缺乏独立的品格。
C.材料二认为,开放的元素一直存在于中华文明基因中,它体现在古代中国的地理概念中,记录在古代文化典籍里,并得到传承。
D.材料二不赞同“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不断的文明”的说法,认为有些文明看似消失,但其精华因被其他文明悦纳而得以留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美学对印度的影响比不上古希腊,以致美学领域有了西方至上主义。
B.中国古代文化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因此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远高于印度雕塑。
C.中国古人很早就关注到人性和“如何看待人”的问题,可见他们不是封闭的。超然客公众号
D.理性、共和这样的文化精华今天依然留存,所以古希腊、古罗马并没有灭亡。
3.下列选项,不能用来替换材料二画线部分的一项是( )(3分)
A.比如《礼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B.比如《离骚》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比如《谏逐客书》说“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D.比如《师说》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材料一在反驳英国《卫报》网站上那篇文章的错误观点时,介绍了古希腊文化对古印度文化的影响,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5.有西方学者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中华文明是西方文明最大的威胁。对此你如何反驳?请结合材料写一个提纲。(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4小题,共计18分)
王四海的黄昏
汪曾祺
北门外有一条承志河。承志河上有一道承志桥,每天往来行人很多。这桥的特别处是上面有个顶子,不方不圆而长,形状有点像一个船篷。桥两边有栏杆,栏杆下有宽可一尺的长板,就形成两排靠背椅。夏天,常有人坐在上面歌脚;下雨天,躲雨。人们很喜欢这座桥。
桥南是一片旷地,这就成了放风筝、踢毽子的好地方。
这又是各种卖艺人作场的地方。耍猴的,最好看的是猴子戴了“鬼脸”面具,穿一件红袄,骑羊。耍木头人戏的,老是那一出:《王香打虎》。
到了有卖艺人作场,广场周围就来了许多卖吃食的,卖烂藕的,卖煮荸荠的,卖牛肉高粱酒,卖回卤豆腐干,吆吆喝喝,异常热闹。还有卖梨膏糖的。梨膏糖是糖稀、白砂糖,加一点从药店里买来的梨膏熬制成的。卖梨膏糖全凭唱,唱词是:
太阳出来一点红,
秦琼卖马自山东。
秦琼卖了他的黄骠马啊,
五湖四海就访宾朋!
①年复一年,都是那一套,大家不免有点看厌了。终于有一天,来了王四海。有人跟卖梨膏糖的说:“嗨,卖梨膏糖的,你把王四海给唱来了!”卖梨膏糖的不知王四海是何许人。
王四海一行人下了船,一共七个人。走在前面的是一个小小子,一个小姑娘,一个瘦小的年轻人,一个四十开外的彪形大汉。后面是王四海。他一边走,一边时时抱拳向路旁的人们致意。后面两个,一个挑着一对木箱,一个扛着一捆兵器,牵着一头水牛。他们走进了五湖居客栈。卖艺的住客栈,少有。有人议论:“五湖四海,这倒真应了典了。”
五湖居客栈的生意很好。人们说这是因为掌柜的内眷,外号貂蝉。叫她貂蝉,一是因为她长得俊俏;二是因为她丈夫比她大太多。她二十四五,丈夫已经五十大几,俨然是个董卓。这董卓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是个痨病胎子。栈里的大小事务,就貂蝉一个人张罗。
下午,王四海就在全城的通衢要道、热闹市口贴了很多海报。打武卖艺的贴海报,这也少有。海报的全文上一行是:“历下王四海献艺”;下行小字:“每日下午承志桥”。语意颇似《老残游记》白妞黑妞说书的招贴。大抵齐鲁人情古朴,文风也简练如此。
第二天,王四海拿了名片到处拜客。这在县城,也是颇为新鲜的事。
王四海献艺的头几天,真是万人空巷。锣鼓声紧张热烈。②虎音大锣,高腔南堂鼓,听着就不一样。场子也和别人不一样,不是在土地上用锣槌棒画一个圆圈就算事,而是有一圈深灰色的帆布帷子。入门一次收费,中场不再零打钱。
玩艺也很地道。③真刀真枪,真功夫,很干净,很漂亮,很文明。
彪形大汉、精干青年、小小子、小姑娘,依次表演。或单人,或对打。三节棍、九节鞭、双手带单刀破花枪、九节鞭破三节棍……
王四海在前面表演了两个节目:护手钩对单刀、花枪,单人猴拳。他这猴拳是南派服装就很摄人。下边是白绸肥腿大裆的灯笼裤,上身是白紧身衣,腰系白钢大扣的宽皮带,脉门上戴着两个黑皮护腕,护腕上两圈雪亮的泡钉。果是身手矫健,状如猿猴。他这猴拳是带叫唤的,当他尖声长啸时,尤显得猴气十足。到他手搭凉棚,东张西望,或缩颈曲爪搔痒时,周围就发出赞赏的笑声。
王四海再次上场,只见他上身穿了一件黑大绒的褡膊,上绣金花,下身穿了一条紫红库缎的裤子,足登黑羊皮软靴。他双手抱拳,作一个罗因揖,随即走向水牛,双手扳住牛犄角,浑身使劲。牛也不瓤,它挺着特角往前顶。王四海双脚一踩,钉在地上,牛顶不动他了。王四海把牛拽到场中,当他又一次抓到牛角时,这水牯牛猛一扬头,把王四海扔出去好远。王四海并没有摔倒在地,而是就势翻了一串小翻,身轻如燕,落地无声。王四海绕场一周,运了运气,突然从牛的背后窜到前面,手扳牛角,用尽两膀神力,大喝一声:“嗨咿!”只听见“吭腾”一声,水牛已被摔翻在地。
“好!”全场爆发出炸雷一样的喝彩声。王四海抬起身来,向四面八方鞠躬行礼。他这回行的是颇像西班牙斗牛士行的那种洋礼,姿势优美,一表非凡。
不几天,王四海在北门外大街上租了两间门面,卖膏药。王四海为人很“四海”,善于应酬交际。膏药铺开张前一天,他把附近较大店铺的管事的都请到五柳园吃了一次早茶,请大家捧场。
承志河涨了春水,柳条儿绿了,不知不觉,王四海来了快两个月了,王四海卖艺的高潮已经过去了。王四海的武术班子一天不如一天。王四海觉得对不起叔伯兄弟,只留下一对护手钩,其余的,都叫他们带走。王四海一个人留下来,卖膏药。他到德寿堂找了管事苏先生。
“苏先生,我来求您一件事。能不能给我几个膏药的方子 ”
“膏药方子?你以前卖的膏药都放了什么药?”
“什么也没有,就是您这儿的膏药子。”
“那怎么摊出来乌黑雪亮的 ”
“掺了点松香。”
“苏先生!我想在贵宝地长住下去,往后我就指着这吃饭,得卖点真东西。”
苏先生觉得这是几句有良心的话,就答应了。苏先生还把王四海的这番话传了出去。大家还议论,这个走江湖的人品不错。
光阴荏苒,王四海穿起了长衫,戴了罗宋帽。他的语声也变了,腔调还是山东腔。头顶有点秃,而且发胖了。他还保留一点练过武艺的习惯,每天清早黄昏要出去蹓蹓弯,在承志桥上坐坐。
这天他收到老大的信,看完了,依旧去蹓弯,他坐在承志桥的靠背椅上,听见远处在吹奏“得胜令”,④他忽然想起大世界,想起霓虹灯。他很想把那对护手钩取来耍一会。不大一会,连这点意兴也消失了。
王四海站起来,沿着承志河,漫无目的地走着。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大篇幅描绘承志桥,一方面写人们对这座桥的喜欢,另一方面也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场景。
B.小说前四段,写承志河周边居民的消闲方式和饮食日常,风俗画式写作,带有浓郁的市井气息。
C.“秦琼卖马自山东”“《老残游记》白妞黑妞”,这些内容看似随便,但提及的人物与王四海都来自齐鲁,足见作者的精心选材。
D.小说浓墨重彩地描写王四海两次上场表演的不同装束和一系列娴熟的动作,主要目的是突出他的“姿势优美”“一表非凡”。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的“复”“都”两字暗含了观众对老套把戏“看厌了”的心态,为“王四海献艺头几天”的“万人空巷”蓄势。
B.句子②连续使用否定词“不”,突出表现了王四海一行人献艺时的与众不同。
C.句子③语意上是对“玩艺也很地道”的进一步阐述,但单独成句,构成排比,语气和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句子④与前文王四海在承志桥上献艺的热闹场面相照应,暗示王四海从未忘记年轻时灯红酒绿的生活。
8.试概括王四海这一人物形象。(6分)
9.本篇小说的结尾独具匠心,试分析其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材料一: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蹻檐簦①说赵孝成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长平大败,赵王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楼缓曰:“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闻之,往见王曰:“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雠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韩、魏闻之,必尽重王。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虞卿既以魏齐②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困于梁。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世传之曰《虞氏春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战国权谋之士,游说从横,皆趋一时之利,殊不顾义理曲直所在。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於之地。陈轸谏曰:“张仪必负王,商於不可得而齐、秦合,是北绝齐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谓善矣。然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乃知虞卿为豪杰之士,非轸辈所能企及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蹑蹻檐簦:穿着草鞋,背着斗笠。指远行、跋涉。②魏齐:魏国相国。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不若阴合A而阳绝B于齐C使D人随E张仪F苟与吾地G绝齐H未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文中指喜悦,与《石钟山记》中“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的“说”意思不同。
B.故,文中指缘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的“故”意思相同。
C.致,文中指给予,与《屈原列传》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致”意思不同。
D.疏,文中指粗疏、不周密,与《谏逐客书》中“疏士而不用”的“疏”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卿善于游说,他风尘仆仆地拜见赵孝成王,两次被接见,都受到特别礼遇,分别得到了重金赏赐和上卿的官职,富有传奇色彩。
B.楼缓劝说赵王割地与秦国议和,虞卿针锋相对予以驳斥,认为应联齐抗秦,迫使秦国主动求和,从而使赵国获得韩、魏的尊重和亲善。
C.虞卿甘愿抛弃万户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和魏齐秘密逃离赵国,却在大梁陷入困顿。魏齐死后,他著书立说,世传《虞氏春秋》。
D.洪迈认为陈轸一开始对楚怀王的劝谏是正确的,但之后的谋划却很荒谬,向秦国恭敬卑微地谢罪再乞求援助的做法更是远不及虞卿。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
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
14.虞卿主张赵国“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陈轸主张楚国“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二人的策略中对敌国与盟国各是什么态度?(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15~16题。
生查子
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写恋人伤别,“别泪”点明题旨,全词侧重从男子的角度表现难舍难分之情。
B.“春山”二句写晨景,挑明了季节、时间、环境、早起等内容,为写伤别做好铺垫。
C.“欲收”“淡”“稀小”既写天色渐明,又暗示离别逼近,离人的心情也渐渐收紧。
D.下片由景入情。“语已多,情未了”二句直抒胸臆,“将人人共有之情,和盘托出”。
16.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艺概》说:“五代小词,虽小却好。”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残月脸边明”“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处,“好”在哪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的句子是“ , ”。
(3)“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指汉武帝刘彻。唐代诗歌中常有以“汉”代“唐”的委婉避讳方式,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作为重要的名贵中药材,牛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药用历史。A________,历代医家都推崇备至、奉为上品。
①普通牛黄由于来源不明,②产生结石的致病因素不稳定,③导致品质差异很大,④不如培植牛黄品质稳定。⑤从牛黄关键检测指标胆红素含量来看,⑥牛黄胆红素含量通常在18%~50%之间,⑦根据国家相关药典规定,⑧药用牛黄的胆红素含量不得低于25%左右,⑨当胆红素含量≥35%时就鉴定为优质牛黄。⑩培植牛黄促进产生结石的致病因素清晰,安全可靠。培植牛黄的胆红素含量稳定在38%~45%之间,其品质比未经科技干预的普通天然牛黄更稳定,因此培植牛黄属于精品体内天然牛黄。
随着牛黄牛饲养数量的大幅提升,2023年培植牛黄成功实现阶段性量产。三十年的科研攻关,几代人的精心培育,优质牛黄稀少的千年难题B________,众多使用牛黄的名贵中成药原料供不应求的现状有望得到缓解。中国中药协会刘张林书记称赞,培植牛黄科技攻关与产业化历程,为现代科技赋能传统中医药打造了一个成功的典范,对于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18.请在文中A、B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划线处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当我回顾那些久已消失的往事时,她(林徽因)那种广博而深邃的敏锐性仍然使我A________。她的神经犹如一架大钢琴的复杂的琴弦。对于琴键的每一触,不论是高音还是低音,重击还是轻弹,它都会做出反应。其他老朋友会记得她是怎样滔滔不绝地垄断了整个谈话。她的健谈是人所共知的,然而使人叹服的是她也同样地长于写作。她的谈话同她的著作一样充满了创造性。话题从诙谐的轶事到敏锐的分析,从明智的忠告到突发的愦怒,从发狂的热情到深刻的蔑视,几乎无所不包。她总是聚会的中心和领袖人物,当她侃侃而谈的时候,爱慕者总是为她那B________般的灵感中所迸发出来的精辟警句而倾倒。
我常常暗想,她为什么在生活的这一时刻如此热情地接纳了我这个朋友?这可能同她失去了那C________的挚友徐志摩有点关系。在前此十年中,徐志摩在引导她认识英国文学和英语的精妙方面,曾对她有过很深的影响。我不知道我们彼此间滔滔不绝的英语交谈是不是曾多少弥补过一些她生活中的这一空缺。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和“滔滔不绝地垄断了整个谈话”中的“垄断”,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C.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D.我们经过一个美轮美奂的宏丽华厦的区域,开车的告诉我们说这是西人和本地富翁的住宅区域。
22.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为:“话题涉及诙谐的轶事、敏锐的分析、明智的忠告、突发的愤怒、发狂的热情和深刻的蔑视等,几乎无所不包。”表达效果有何不同?(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大公约数是数学中常用的概念,用来表示两个或多个整数的公共因子中最大的一个。类比引申到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国家、社会,许多事情都可以“求最大公约数”,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上面的文字给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