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4-17 16:50:30

文档简介

沈阳市第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生物学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考试分数: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豌豆做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时,出现了非正常分离比现象,下列原因分析相关度最小的是( )
A. 选作亲本的个体中混入了杂合体 B. 收集和分析的样本数量不够多
C. 做了正交实验而未做反交实验 D.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有差异
2. 番茄的紫茎对绿茎为完全显性。欲判断一株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 让该紫茎番茄自交 B. 与绿茎番茄杂交 C. 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 D. 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
3. 某植物的红花与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且是由单基因(A、a)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现有一株红花植株和一株白花植株作实验材料,设计如表所示实验方案以鉴别两植株的基因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选择亲本及杂交方式 预测子代表现型 推测亲代基因型
第一组:红花自交 出现性状分离 ③
① ④
第二组:红花×白花 全为红花 AA×aa
② ⑤
A. 根据第一组中的①和④可以判断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B. ③的含义是Aa
C. ②的含义是红花:白花=1:1,⑤为Aaxaa
D. ①含义是全为红花,④可能为AA
4. 孟德尔利用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豌豆为闭花受粉的植物,在杂交时应在母本花粉成熟前做人工去雄、套袋处理等
B. 杂交实验过程中进行了正反交实验,即高茎(♀)×矮茎(♂)和矮茎(♀)×高茎(♂)
C. 两亲本杂交所得F1表现显性性状,这一结果既否定了融合遗传又支持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D. 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演绎推理”过程指的是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期结果
5. 某植物的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抗病和易染病受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现以红花抗病和白花易感病植株为亲本杂交,F1均为红花抗病,F1自交产生F2,拔除F2中的全部白花易感病植株,让剩余的植株自交产生F3,F3中的白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A. 1/2 B. 1/3
C. 3/8 D. 1/6
6. 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以下是相关的两组杂交实验。
实验(1):乔化蟠桃(甲)×矮化圆桃(乙)→F1 :乔化蟠桃:矮化圆桃=1:1
实验(2):乔化蟠桃(丙)×乔化蟠桃(丁)→F1 :乔化蟠桃:矮化圆桃=3:1
根据上述实验判断,以下关于甲、乙、丙、丁四个亲本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7. 兔子的毛色由两对基因控制,在有C基因存在时,含B 的兔毛为黑色,含bb 的兔毛为棕色;当为 cc 时,全为白色。现有一只棕色雄兔与一只白色雌兔杂交,F1代全为黑色,让F1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若后代数量足够多,在 F2代中黑色∶ 棕色∶ 白色= 9∶3∶4.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根据后代分离比可推测控制毛色的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 若让F2黑色兔相互交配,则出现白兔的概率为 1/9
C. 让 F2白色兔相互交配,后代会出现棕色和白色两种类型
D. 可通过统计F2代各种毛色中兔子的性别比例来确定两对基因的位置
8. 豌豆中,子粒黄色(Y)和圆形(R)分别对绿色(y)和皱缩(r)为显性,现将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15∶5,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
A. YYRR×yyrr B. YYRr×yyrr C. YyRR×yyrr D. YyRr×yyrr
9. 某动物的体色有灰色和白色两种,纯种雄性灰色个体与纯种雌性白色个体经过多次杂交,F1均为灰色个体,让F1测交,后代中灰色:白色=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灰色、白色分别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B. 该动物体色性状的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C. F1雄性灰色个体与F1雌性灰色个体杂交后代中灰色:白色=3: 1
D. 该动物灰色和白色个体可能的基因型分别有4种、5种
10. 一对纯合灰鼠杂交,F1都是黑鼠,F1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体色表现为9黑∶6灰∶1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小鼠体色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若F1与白鼠杂交,后代表现为2黑∶1灰∶1白
C. F2灰鼠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2
D. F2黑鼠有2种基因型
11. 摩尔根用偶然发现的白眼雄果蝇与野生红眼雌果蝇杂交,全为红眼,雌雄果蝇杂交,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中一半红眼,一半白眼。摩尔根的解释为什么只有雄蝇出现白眼,假设了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后来摩尔根又做了四个实验,能最关键证明摩尔根假设的是( )
A. 让雌果蝇与亲代白眼果蝇回交
B. 让雌果蝇与亲代白眼果蝇杂交
C. 让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杂交
D. 让雌果蝇与亲代白眼果蝇回交所得F2中白眼雌雄果蝇杂交
12.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哺乳动物细胞分裂的两种形式。某动物的基因型是Aa,若该动物的某细胞在四分体时期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和另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发生了互换,则通常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A和a进入不同细胞的时期是(  )
A. 有丝分裂的后期 B. 有丝分裂的末期
C 减数第一次分裂 D. 减数第二次分裂
13. 对果蝇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将细胞分为甲、乙、丙三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丙组细胞的出现与减数分裂有关
B. 甲组细胞会发生交叉互换现象
C. 乙组细胞只会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
D. 三组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均为一条X和一条Y
14. 图甲表示某哺乳动物体内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乙为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每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②③④可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
B. 图③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出现在减数分裂Ⅱ后期
C. 图②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对应于CD段
D. ①③④中依次有8、4、2个核DNA分子,这三个细胞均对应图乙的DE段
15. 针对一成年男性体内细胞分裂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A. 一个精子核中含有染色体23条;DNA分子23个、无同源染色体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四分体23个、染色体形态24种、着丝点46个
C. 有丝分裂中期含有92条染色单体、23对同源染色体、23个四分体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黄瓜植株中含有一对等位基因E和e,其中E基因纯合的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而e基因纯合的植株产生的花粉不能正常发育,杂合子植株完全正常。现以若干基因型为Ee的黄瓜植株为亲本,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每代均自由交配直至F ,则F 植株中EE植株所占比例为1/2
B. 如果每代均自由交配直至F ,则F 植株中正常植株所占比例为4/9
C. 如果每代均自交直至F ,则F 植株中正常植株所占比例为1/2
D. 如果每代均自交直至F ,则F 植株中ee植株所占比例为1/2
17. 某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基因型Aa的植株表现为小花瓣,基因型aa的植株表现为无花瓣。该植物花瓣的颜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基因型为RR和Rr的花瓣是红色,基因型为rr的花瓣为黄色,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A. 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
B. 子代共有6种表型
C. 子代所有植株中,纯合子约占1/4
D. 子代有花瓣的植株中,AaRr所占的比例约为2/3
18. 某植物产量的高低有高产、中高产、中产、中低产、低产5种类型,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的控制,产量的高低与显性基因的个数呈正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 中产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有AABb、AaBB两种
C.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高产∶中高产∶中产∶中低产∶低产=1∶4∶6∶4∶1
D. 对中高产植株进行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中产∶中低产=1∶1
19. 摩尔根利用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F1全部为红眼,雌、雄比例为1:1
B. F1中红眼果蝇自由交配,F2代出现性状分离,雄蝇全部是白眼
C. F1中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后代白眼果蝇中雌、雄比例1:1
D. 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后代可以根据眼色来区分雌雄
20. 如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所示时期发生了三次DNA的复制
B. AC段和NO段形成的原因都是DNA的复制
C. IJ阶段与LN阶段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D. GH段和OP段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21. 某种小动物的毛色可以是棕色、银灰色和黑色(相关基因依次用 A1、A2和 A3 表示)。如表研究人员进行的有关杂交实验。
组别 亲本 子代(F1)
甲 棕色×棕色 2/3 棕色、1/3 银灰色
乙 棕色×银灰色 1/2 棕色、1/2 银灰色
丙 棕色×黑色 1/2 棕色、1/2 黑色
丁 银灰色×黑色 全是银灰色
请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由甲组分析可知:_________是隐性性状, 产生子代( F1) 数量比偏离 3:1 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
(2)让甲组的子代(F1)自由交配,得到的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棕色:银灰色=1:1 或_____。
(3)选取_____组的 F1_____个体与丁组的 F1 银灰色个体杂交,后代一定会出现三种不同表现型的个体。
22. 图①表示某动物(2n=4)体内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②为动物体内部分细胞分裂染色体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1)图①中b柱表示的是__________,图①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化为Ⅱ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__________。
(2)图①中Ⅰ、Ⅱ、Ⅲ、Ⅳ所对应的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不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
(3)图②中表示体细胞分裂的是__________。图①中Ⅲ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②中的__________,由Ⅱ变化为Ⅲ,相当于图②中的__________变化过程。
(4)一对夫妇,妻子表现正常,丈夫患色盲,生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且患色盲的儿子,原因可能是父亲产生精子时图②中__________时期发生异常,也可能是母亲产生卵细胞时__________(时期)发生异常。
(5)下图图A是该种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B中与其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为__________。
23.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已知果蝇的灰身和黑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一只灰身雄果蝇和一只灰身雌果蝇杂交,F 中灰身:黑身=3∶1,不考虑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的果蝇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________个四分体,______条X染色体。
(2)果蝇的灰身和黑身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为显性性状,理由是__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等位基因B、b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
(3)若进一步统计发现,F 中雌果蝇均为灰身,雄果蝇中灰身:黑身=1:1,则让F 中的灰身雌果蝇与黑身雄果蝇交配,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考虑性别)。
24.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株高适当的降低对抗倒伏及机械化收割均有重要意义。某研究小组利用纯种高秆甘蓝型油菜Z,通过诱变培育出一个纯种半矮秆突变体S。为了阐明半矮秆突变体S是由几对基因控制、显隐性等遗传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试验,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F2表型及数据分析,油菜半矮秆突变体S的遗传机制符合_____________定律,杂交组合①的F1产生各种类型的配子比例相等,自交时雌雄配子有______种结合方式,且每种结合方式概率相等。F1产生各种类型配子比例相等的细胞遗传学基础是__________。
(2)杂交组合①和杂交组合②互为________。
(3)将杂交组合①的F2所有高秆植株自交,分别统计单株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分为三种类型,全为高秆的记为F3-Ⅰ,高秆与半矮秆比例和杂交组合①、②的F2基本一致的记为F3-Ⅱ,高秆与半矮秆比例和杂交组合③的F2基本一致的记为F3-Ⅲ。产生F3-Ⅰ、F3-Ⅱ、F3-Ⅲ的高秆植株数量比为__________。
(4)产生F3-Ⅲ的高秆植株基因型为__________(用A、a;B、b;C、c……表示基因)。沈阳市第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生物学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考试分数: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豌豆做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时,出现了非正常分离比现象,下列原因分析相关度最小的是( )
A. 选作亲本的个体中混入了杂合体 B. 收集和分析的样本数量不够多
C. 做了正交实验而未做反交实验 D.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有差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等。
【详解】A、孟德尔选用纯种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利用假说—演绎法揭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若选作亲本的个体中混入了杂合体,会出现了非正常分离比现象,A不符合题意;
B、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根据对F2大量子代的统计学分析,发现了规律性的分离比,若收集和分析的样本数量不够多,会出现了非正常分离比现象,B不符合题意;
C、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结果是相同的,若只做了正交实验而未做反交实验,不会导致非正常分离比现象的出现,C符合题意;
D、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是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正常分离比的必需条件之一,若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有差异,会导致非正常分离比现象的出现,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番茄的紫茎对绿茎为完全显性。欲判断一株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 让该紫茎番茄自交 B. 与绿茎番茄杂交 C. 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 D. 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
【答案】C
【解析】
【分析】常用的鉴别方法:(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设相关基因型为A、a,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 紫茎为显性,令其自交,若为纯合子,则子代全为紫茎,若为杂合子,子代发生性状分离,会出现绿茎, A不符合题意;
B、 可通过与绿茎纯合子(aa)杂交来鉴定,如果后代都是紫茎,则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紫茎也有绿茎,则是杂合子,B不符合题意;
C、 与紫茎纯合子(AA)杂交后代都是紫茎,故不能通过与紫茎纯合子杂交进行鉴定,C符合题意;
D、 能通过与紫茎杂合子杂交(Aa)来鉴定,如果后代都是紫茎,则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紫茎也有绿茎,则是杂合子,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某植物的红花与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且是由单基因(A、a)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现有一株红花植株和一株白花植株作实验材料,设计如表所示实验方案以鉴别两植株的基因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选择的亲本及杂交方式 预测子代表现型 推测亲代基因型
第一组:红花自交 出现性状分离 ③
① ④
第二组:红花×白花 全为红花 AA×aa
② ⑤
A. 根据第一组中的①和④可以判断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B. ③的含义是Aa
C. ②的含义是红花:白花=1:1,⑤为Aaxaa
D. ①的含义是全为红花,④可能为AA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于题中未明确显性性状,红花植株可能是显性也可能是隐性性状,因此需分情况交配。如果红花是显性性状,可采用自交的方法,看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如果不发生性状分离,则可能是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此时在利用红花和白花进行杂交看后代表现型。
【详解】A、据表格可知,第一组中的①应为不发生性状分离,红花植株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故根据第一组中的①和④不可以判断红花对白花为显性,A错误;
B、红花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且为杂合体Aa,B正确;
C、据表格,②应为红花:白花的数量之比为1:1,为测交比例,故⑤基因型为Aa×aa,C正确;
D、①的含义是全为红花,④可能为AA,也可能为aa,D正确。
故选A。
4. 孟德尔利用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豌豆为闭花受粉的植物,在杂交时应在母本花粉成熟前做人工去雄、套袋处理等
B. 杂交实验过程中进行了正反交实验,即高茎(♀)×矮茎(♂)和矮茎(♀)×高茎(♂)
C. 两亲本杂交所得F1表现显性性状,这一结果既否定了融合遗传又支持了孟德尔遗传定律
D. 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演绎推理”过程指的是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期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关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母本的处理,应该在雄蕊未成熟时即花蕾期进行,对杂交结果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进行了推理,并对杂交结果大量统计来减少实验误差。
【详解】A、豌豆是闭花自花传粉植物,为了防止自交,在杂交时应在母本花粉尚未成熟前做人工去雄,为了防止外来花粉干扰实验,人工去雄后应该套袋处理,A正确;
B、若高茎(♀)×矮茎(♂)称为正交,则矮茎(♀)×高茎(♂)称为反交;若矮茎(♀)×高茎(♂)称为正交,则高茎(♀)×矮茎(♂)称为反交,为了证明F1的性状遗传是否和母本有关,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进行了正反交实验,B正确;
C、两亲本杂交所得F1表现显性性状,这一结果既不否定融合遗传学说,也不支持孟德尔的遗传定律;F1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这一结果否定了融合遗传支持颗粒学说,这一结果还可以作为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之一,C错误;
D、孟德尔在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演绎”过程是指按照假说的内容对测交实验结果的演绎推理即“演绎推理”过程指的是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期结果,D正确。
故选C。
5. 某植物的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抗病和易染病受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现以红花抗病和白花易感病植株为亲本杂交,F1均为红花抗病,F1自交产生F2,拔除F2中的全部白花易感病植株,让剩余的植株自交产生F3,F3中的白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A. 1/2 B. 1/3
C. 3/8 D. 1/6
【答案】B
【解析】
【详解】红花抗病和白花易感病植株为亲本杂交,F1均为红花抗病,说明红花对白花为显性,抗病对易感病为显性,亲本为AABB和aabb,F1为AaBb,F1自交F2为AABB∶2AABb∶AAbb∶2AaBB∶4AaBb∶2Aabb∶aaBB∶2aaBb∶aabb。去除aabb后,AA占4/15,Aa占8/15,aa占3/15,自交后白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为8/15×1/4+3/15=1/3。
6. 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以下是相关的两组杂交实验。
实验(1):乔化蟠桃(甲)×矮化圆桃(乙)→F1 :乔化蟠桃:矮化圆桃=1:1
实验(2):乔化蟠桃(丙)×乔化蟠桃(丁)→F1 :乔化蟠桃:矮化圆桃=3:1
根据上述实验判断,以下关于甲、乙、丙、丁四个亲本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实验(2)可知,乔化×乔化→出现矮化,说明乔化对矮化是显性,亲本基因型为Aa×Aa,蟠桃×蟠桃→出现圆桃,说明蟠桃对圆桃是显性,基因型为Bb×Bb,因此丙、丁的基因型为AaBb,丙丁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乔化蟠桃:矮化圆桃=3:1,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遵循连锁定律,即两对等位基因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1)知,乔化蟠桃(甲)×矮化圆桃(乙)→F1:乔化蟠桃:矮化圆桃=1:1,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中A、B连锁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b连锁在同一条染色体上,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两个实验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尽管受两对基因控制,但是比例与一对性状相似,说明存在连锁现象。
7. 兔子的毛色由两对基因控制,在有C基因存在时,含B 的兔毛为黑色,含bb 的兔毛为棕色;当为 cc 时,全为白色。现有一只棕色雄兔与一只白色雌兔杂交,F1代全为黑色,让F1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若后代数量足够多,在 F2代中黑色∶ 棕色∶ 白色= 9∶3∶4.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根据后代分离比可推测控制毛色的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 若让F2黑色兔相互交配,则出现白兔的概率为 1/9
C. 让 F2白色兔相互交配,后代会出现棕色和白色两种类型
D. 可通过统计F2代各种毛色中兔子的性别比例来确定两对基因的位置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B_C_为黑色,bbC_为棕色,B_cc、bbcc为白色,棕色雄兔与一只白色雌兔杂交,F1代全为黑色,让F1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比例为9:3:4,则F1基因型为BbCc,亲本基因型为bbCC×BBcc,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根据子二代表现型为9:3:3:1变式,两对基因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F2中黑色图基因型为1BBCC,2BbCC、2BBCc、4BbCc,出现白色兔后代基因型含有cc即可,C的基因频率为:1/9+2/9+2/9×1/2+4/9×1/2=2/3,c基因频率为1/3,后代出现cc的概率为1/3×1/3=1/9,B正确;
C、白色兔的基因型中不含C基因,F2白色兔相互交配后代全为白色,C错误;
D、可以通过子二代各种毛色中兔子的表现型和性别比例来确定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或性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C。
8. 豌豆中,子粒黄色(Y)和圆形(R)分别对绿色(y)和皱缩(r)为显性,现将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15∶5,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
A. YYRR×yyrr B. YYRr×yyrr C. YyRR×yyrr D. YyRr×yyrr
【答案】C
【解析】
【分析】利用“拆分法”解决自由组合计算问题思路:将多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分解为若干分离定律分别分析,再运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
【详解】F2中黄色:绿色=12:20=3:5,圆粒:皱粒=3:1,则F1的颜色性状最可能存在两种基因型、粒形存在1种基因型(Rr),对比选项,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9. 某动物的体色有灰色和白色两种,纯种雄性灰色个体与纯种雌性白色个体经过多次杂交,F1均为灰色个体,让F1测交,后代中灰色:白色=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灰色、白色分别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B. 该动物体色性状的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C. F1雄性灰色个体与F1雌性灰色个体杂交后代中灰色:白色=3: 1
D. 该动物灰色和白色个体可能的基因型分别有4种、5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纯种雄性灰色个体与纯种雌性白色个体经过多次杂交,F1均为灰色个体,说明灰色是显性性状,白色是隐性性状。让F1测交,后代中灰色:白色=1:3,且表现型与性别无关,说明灰色的基因型是A-B-,白色的基因型是A-bb,aaB-,aabb,因此该动物体色性状的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详解】A、纯种雄性灰色个体与纯种雌性白色个体经过多次杂交,F1均为灰色个体,说明灰色是显性性状,白色是隐性性状,A正确;
B、让F1测交,后代中灰色:白色=1:3,说明灰色的基因型是A-B-,白色的基因型是A-bb,aaB-,aabb,因此该动物体色性状的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B正确;
C、F1雄性灰色个体AaBb与F1雌性灰色个体AaBb杂交后代中,灰色(A-B-):白色(A-bb,aaB-,aabb)=9:7,C错误;
D、灰色(A-B-)的基因型有4种,白色(A-bb,aaB-,aabb)的基因型有5种,D正确。
故选C。
10. 一对纯合灰鼠杂交,F1都是黑鼠,F1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体色表现为9黑∶6灰∶1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小鼠体色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若F1与白鼠杂交,后代表现为2黑∶1灰∶1白
C. F2灰鼠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2
D. F2黑鼠有2种基因型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F2中小鼠体色为9黑∶6灰∶l白,是“9∶3∶3∶1”的变式,这说明小鼠的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相应的基因用A和a、B和b表示),且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黑色鼠的基因型为A_B_,灰色鼠的基因型为A_bb和aaB_,白色鼠的基因型为aabb。
【详解】A、F2中小鼠的体色为9黑∶6灰∶l白,是“9∶3∶3∶1”的变式,控制小鼠体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设相关基因用A、a与B、b表示,由F2的性状分离比可推测,F1(AaBb)与白鼠(aabb)杂交,后代中AaBb(黑)∶Aabb(灰)∶aaBb(灰)∶aabb(白)=1∶1∶1∶1,表现为1黑∶2灰∶1白,B错误;
C、F2灰鼠(3A_bb、3aaB_)中纯合子(1AAbb、1aaBB)占1/3,C错误;
D、F2黑鼠(A_B_)有4种基因型,D错误
故选A
11. 摩尔根用偶然发现的白眼雄果蝇与野生红眼雌果蝇杂交,全为红眼,雌雄果蝇杂交,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中一半红眼,一半白眼。摩尔根的解释为什么只有雄蝇出现白眼,假设了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后来摩尔根又做了四个实验,能最关键证明摩尔根假设的是( )
A. 让雌果蝇与亲代白眼果蝇回交
B. 让雌果蝇与亲代白眼果蝇杂交
C. 让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杂交
D. 让雌果蝇与亲代白眼果蝇回交所得F2中白眼雌雄果蝇杂交
【答案】C
【解析】
【分析】摩尔根将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F1全部是红眼,说明红眼为显性性状。再让F1红眼果蝇相互交配,F2性别比为1∶1,红眼占3/4,白眼占1/4,说明该等位基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但所有雌性全为红眼,白眼只限于雄性,说明眼色性状与性别相关联。若相关基因用W/w表示,则野生型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WXW,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wY,F1红眼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XWXw、XWY,让F1果蝇自由交配获得的F2果蝇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XWXW(红眼)、XWXw(红眼)、XWY(红眼)、XwY(白眼)。
【详解】A、若 F1 雌果蝇(XWXw)与亲代白眼果蝇(XwY)回交,则后代无论雌、雄果蝇红眼和白眼的比例均为1∶1,与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结果相同,因而不能证明摩尔根的假设,A错误;
B、让 F2 雌果蝇(XWXW、XWXw)与亲代白眼果蝇(XwY)杂交,则产生的后代中无论雌、雄红眼和白眼的比例均为3∶1,与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结果相同,因而不能证明摩尔根的假设,B错误;
C、让 F1 雄果蝇(XWY)与白眼雌果蝇(XwXw)杂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雌性均为红眼,雄性均为白眼,其比例为1∶1,与性别有关,若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则后代无论雌雄则均为红眼,显然该杂交组合能证明摩尔根的假说,C正确;
D、让F1 雌果蝇(XWXw)与亲代白眼果蝇(XwY)回交所得子代中基因型和表现型为XWXw(红眼)、XwXw(白眼)、XWY(红眼)、XwY(白眼),若将其中的白眼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则产生的后代中无论雌雄均为白眼,则其表现的结果与相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表现无差异,则该杂交设计无法说明问题,D错误。
故选C。
【点睛】
12.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哺乳动物细胞分裂的两种形式。某动物的基因型是Aa,若该动物的某细胞在四分体时期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和另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发生了互换,则通常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A和a进入不同细胞的时期是(  )
A. 有丝分裂的后期 B. 有丝分裂的末期
C. 减数第一次分裂 D. 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主要特点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实现基因的重组,减数第二次分裂则为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详解】AB、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的过程,也不会发生交叉互换,不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A和a进入不同细胞的现象,A、B错误;
CD、根据题意,某动物基因型是Aa,经过间期复制,初级性母细胞中有AAaa四个基因,该动物的某细胞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交叉互换,涉及A和a的交换,交换后两条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均分别具有A和a基因,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开,两组Aa彼此分开进入次级性母细胞,至此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所以不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A和a的现象;而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其上的等位基因A和a分开进入两个子细胞,C错误,D正确。
故选D。
13. 对果蝇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将细胞分为甲、乙、丙三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丙组细胞的出现与减数分裂有关
B. 甲组细胞会发生交叉互换现象
C. 乙组细胞只会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
D. 三组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均为一条X和一条Y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有丝分裂后期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为4n,即甲组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则丙组染色体数为n,只能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和末期,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而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错误;乙组细胞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甲组细胞中含有两条X和两条Y,D错误。
14. 图甲表示某哺乳动物体内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乙为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每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②③④可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
B. 图③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出现在减数分裂Ⅱ后期
C. 图②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对应于CD段
D. ①③④中依次有8、4、2个核DNA分子,这三个细胞均对应图乙的DE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甲中,①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数目减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图乙中,图乙为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每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AB为DNA分子复制过程,BC段每条染色体含两条DNA,CD段发生着丝粒分裂。
【详解】A、图甲中,①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数目减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①为卵原细胞的有丝分裂,不是减数分裂,A错误;
B、因为②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该哺乳动物为雌性动物,因此③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③为第一极体,不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B错误;
C、图②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为初级卵母细胞,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DNA,对应于乙图的BC段,C错误;
D、①③④中依次有8、4、2个核DNA分子,①③④中着丝粒都已分裂,所以都没有染色单体,这三个细胞均对应乙图的DE段,D正确。
故选D。
15. 针对一成年男性体内细胞分裂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A. 一个精子核中含有染色体23条;DNA分子23个、无同源染色体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四分体23个、染色体形态24种、着丝点46个
C. 有丝分裂中期含有92条染色单体、23对同源染色体、23个四分体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1、一个成年男性有23对染色体,其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和Y型。
2、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①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②细胞适度生长。
(2)前期:①核仁、核膜消失;②染色质→染色体;③纺锤体形成,植物细胞是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是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3)中期:①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于赤道板上;②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4)后期:①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②子染色体平均移向两极。
(5)末期:①核仁、核膜出现,形成两个细胞核;②染色体→染色质;③纺锤体消失;④细胞质分裂,植物细胞在赤道板的位置形成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散,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动物细胞细胞膜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
(1)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 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一个精细胞是经过减数分裂得到的,所以精子核中含有染色体23条、DNA分子23个、无同源染色体,A正确;
B、由于是男性,所以性染色体有X和Y两种形态,所以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四分体23个、染色体形态24种、着丝点数目等于染色体数目46个,B正确;
C、有丝分裂中不存在四分体,所以有丝分裂中期含有92条染色单体、23对同源染色体、无四分体,C错误;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D正确。
故选C。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黄瓜植株中含有一对等位基因E和e,其中E基因纯合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而e基因纯合的植株产生的花粉不能正常发育,杂合子植株完全正常。现以若干基因型为Ee的黄瓜植株为亲本,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每代均自由交配直至F ,则F 植株中EE植株所占比例为1/2
B. 如果每代均自由交配直至F ,则F 植株中正常植株所占比例为4/9
C. 如果每代均自交直至F ,则F 植株中正常植株所占比例为1/2
D. 如果每代均自交直至F ,则F 植株中ee植株所占比例为1/2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子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详解】A、基因型为Ee的个体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Ee:ee=1:2:1,其中ee花粉不能正常发育,进行自由交配时,由于E基因纯合的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1:2,由于ee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此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2:1,所以,自由交配直至F2,ee的比例=2/3×1/3=2/9,EE的比例=1/3×2/3=2/9,A错误;
B、基因型为Ee的个体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Ee:ee=1:2:1,其中ee花粉不能正常发育,进行自由交配时,由于E基因纯合的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1:2,由于ee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此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2:1,所以,自由交配直至F2,ee的比例=2/3×1/3=2/9,EE的比例=1/3×2/3=2/9,则F2植株中正常植株所占比例为1-2/9-2/9=5/9,B错误;
C、基因型为Ee的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Ee:ee=1:2:1,每代自交,EE和ee不能产生后代,只有Ee可产生后代,F2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1/4EE、1/2Ee、1/4ee,正常植株所占比例为1/2,C正确;
D、基因型为Ee的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Ee:ee=1:2:1,每代自交,EE和ee不能产生后代,只有Ee可产生后代,F2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1/4EE、1/2Ee、1/4ee,其中ee基因植株所占比例为1/4,D错误。
故选ABD。
17. 某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基因型Aa的植株表现为小花瓣,基因型aa的植株表现为无花瓣。该植物花瓣的颜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基因型为RR和Rr的花瓣是红色,基因型为rr的花瓣为黄色,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A. 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
B. 子代共有6种表型
C. 子代的所有植株中,纯合子约占1/4
D. 子代有花瓣的植株中,AaRr所占的比例约为2/3
【答案】B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花瓣大小和花色的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共产生16种组合方式,子代有9种基因型,由于花瓣大小是不完全显性,且aa表现无花瓣,因此共有5种表现型。
【详解】A、Aa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有3种,Rr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有3种,因此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A正确;
B、Aa自交子代表现型有3种,Rr自交子代表现型有2种,但由于aa表现无花瓣,故aaR_与aarr的表现型相同,所以子代的表现型共5种,B错误;
C、AaRr自交子代纯合子基因型为AARR、AArr、aaRR、aarr,各占1/4×1/4=1/16,故子代的所有植株中纯合子约占1/4,C正确;
D、AaRr的亲本自交,子代有花瓣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和Aa,比例为1:2,Aa占2/3,Rr占1/2,因此有花瓣的植株中AaRr所占的比例为2/3×1/2=1/3,D错误。
故选BD。
18. 某植物产量的高低有高产、中高产、中产、中低产、低产5种类型,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的控制,产量的高低与显性基因的个数呈正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 中产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有AABb、AaBB两种
C.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高产∶中高产∶中产∶中低产∶低产=1∶4∶6∶4∶1
D. 对中高产植株进行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中产∶中低产=1∶1
【答案】ACD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产量的高低与显性基因的个数呈正相关,则高产的基因型为AABB,中高产的基因型为AABb、AaBB,中产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中低产的基因型为Aabb、aaBb,低产的基因型为aabb。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的控制”可知,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中产植株含有2个显性基因,基因型可能有AAbb、aaBB、AaBb三种,B错误;
C、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中高产(1/16AABB):中高产(2/16AABb、2/16AaBB):中产(1/16AAbb、1/16aaBB、4/16AaBb):中低产(2/16Aabb、2/16aaBb):低产(1/16aabb)=1:4:6:4:1,C正确;
D、对中高产植株(AABb、AaBB)进行测交,即与aabb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中产(AaBb):中低产(Aabb或aaBb)=1:1,D正确。
故选ACD。
19. 摩尔根利用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F1全部为红眼,雌、雄比例为1:1
B. F1中红眼果蝇自由交配,F2代出现性状分离,雄蝇全部是白眼
C. F1中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后代白眼果蝇中雌、雄比例1:1
D. 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后代可以根据眼色来区分雌雄
【答案】ACD
【解析】
【分析】摩尔根用纯合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得到F1均为红眼,F1雌雄个体杂交,F2雌蝇均为红眼,雄蝇中红眼与白眼各占1/2。摩尔根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用XA和Xa表示),并对上述杂交实验进行了解释。
【详解】A、摩尔根用纯合红眼雌蝇(XAXA)与白眼雄蝇(XaY)杂交,得到F1为XAXa、XAY全为红眼,雌、雄比例为1:1,A正确;
B、F1中红眼果蝇(XAXa、XAY)自由交配,F2代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Y,雌蝇均为红眼,雄蝇中红眼与白眼各占1/2,B错误;
C、F1中雌蝇(XAXa)与白眼雄蝇(XaY)杂交,后代为XAXa、XaXa、XAY、XaY,无论红眼果蝇还是白眼果蝇中,雌、雄比例都是1:1,C正确;
D、白眼雌蝇(XaXa)与红眼雄蝇(XAY)杂交,后代雄蝇(XaY)全部为白眼,雌蝇(XAXa)全为红眼,D正确。
故选ACD。
20. 如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所示时期发生了三次DNA的复制
B. AC段和NO段形成原因都是DNA的复制
C. IJ阶段与LN阶段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D. GH段和OP段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BC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a阶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b阶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c阶段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其中LM表示受精作用后染色体数目加倍,M点之后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详解】A、图中所示过程发生了三次分裂,第一次是有丝分裂,第二次是减数分裂,第三次是有丝分裂,故发生三次DNA的复制,即AC段、FG段、MN段,A正确;
B、A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NO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
C、IJ阶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数目为N或2N),LN阶段为有丝分裂前、中期(染色体数目为2N),故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不一定相同,C错误;
D、图中GH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OP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两倍,含有同源染色体,因此GH段和OP段都含有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B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21. 某种小动物的毛色可以是棕色、银灰色和黑色(相关基因依次用 A1、A2和 A3 表示)。如表研究人员进行的有关杂交实验。
组别 亲本 子代(F1)
甲 棕色×棕色 2/3 棕色、1/3 银灰色
乙 棕色×银灰色 1/2 棕色、1/2 银灰色
丙 棕色×黑色 1/2 棕色、1/2 黑色
丁 银灰色×黑色 全是银灰色
请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由甲组分析可知:_________是隐性性状, 产生子代( F1) 数量比偏离 3:1 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
(2)让甲组的子代(F1)自由交配,得到的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棕色:银灰色=1:1 或_____。
(3)选取_____组的 F1_____个体与丁组的 F1 银灰色个体杂交,后代一定会出现三种不同表现型的个体。
【答案】 ①. 银灰 ②. 棕色基因(A1基因)纯合致死 ③. 棕色:银灰色:黑色=4:3:1 ④. 丙 ⑤. 棕色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按照基因分离定律,杂合子产生的配子是2种基因型,比例是1:1;可以用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详解】(1)由甲组棕色×棕色杂交,后代中出现了银灰色可知银灰色是隐性性状, 产生子代( F1) 数量比偏离 3:1 的原因最可能是棕色基因(A1基因)纯合致死。
(2)若甲组中亲代组合为A1A2×A1A2 ,则子代(F1)的基因型为2/3A1A2(棕色),1/3 A2A2(银灰色),让其自由交配,子一代群体中A1的基因频率为1/3,A2的基因频率为2/3,则自由交配得到的后代的基因型为A1A1(棕色)的比例为1/3×1/3=1/9;A2A2(银灰色)的比例为2/3×2/3=4/9;A1A2(棕色)的比例为2×1/3×2/3=4/9,此时表现型及比例为棕色:银灰色=1:1 ;另一种情况:若甲组亲代组合为A1A2×A1A3,则甲组的子一代(F1)的基因型为1/3A1A2(棕色),1/3A1A3(棕色),1/3 A2A3(银灰色),子一代群体中A1的基因频率为1/3,A2的基因频率为1/3,A3的基因频率为1/3,则子一代其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2/9A1A2(棕色)、2/9A1A3(棕色)、1/9A2A2(银灰色)、2/9 A2A3(银灰色)、1/9A3A3(黑色),即表现型比例为棕色:银灰色:黑色=4:3:1。
(3)要保证在子代得到三种毛色的个体,其杂交双亲必须含有A1、A2和A3三种基因,故杂交双亲之一必须为棕色,且一定为杂合子,又根据表中杂交实验可推知,棕色对银灰色为显性,银灰色对黑色为显性,据此可知丁组的F1银灰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2A3,根据以上分析,需要选取的F1棕色个体基因型为.A1A3 ,且只有丙组的F1棕色个体符合条件。
【点睛】熟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用分离定律解答实际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2. 图①表示某动物(2n=4)体内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②为动物体内部分细胞分裂染色体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1)图①中b柱表示的是__________,图①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化为Ⅱ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__________。
(2)图①中Ⅰ、Ⅱ、Ⅲ、Ⅳ所对应的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不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
(3)图②中表示体细胞分裂的是__________。图①中Ⅲ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②中的__________,由Ⅱ变化为Ⅲ,相当于图②中的__________变化过程。
(4)一对夫妇,妻子表现正常,丈夫患色盲,生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且患色盲的儿子,原因可能是父亲产生精子时图②中__________时期发生异常,也可能是母亲产生卵细胞时__________(时期)发生异常。
(5)下图图A是该种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B中与其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为__________。
【答案】(1) ①. 染色单体 ②. DNA复制
(2) ①. Ⅲ、Ⅳ ②. Ⅰ
(3) ①. 甲 ②. 乙 ③. 丙到乙
(4) ①. 丙 ②. 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分裂Ⅱ)后期
(5)③
【解析】
【分析】1、图1中,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Ⅰ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没有染色单体,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是精原细胞(图2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为初级精母细胞,该动物为雄性)或者减数第二次后期(次级精母细胞);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染色体数目只有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Ⅳ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没有染色单体,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应该是精细胞。
2、图2中,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小问1详解】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出现染色单体,DNA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随着染色体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消失,可知b为染色单体,a染色体,c为核DNA。①中Ⅰ→Ⅱ表示分裂间期细胞中染色体复制,故此时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DNA复制和有关蛋白合成。
【小问2详解】
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染色体数目只有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没有染色单体,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应该是精细胞。减数分裂Ⅱ以及生殖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其他时期均有,因此,Ⅰ、Ⅱ、Ⅲ、Ⅳ有同源染色体的是Ⅲ、Ⅳ,Ⅰ如果是精原细胞,则有同源染色体,Ⅰ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则没有同源染色体,不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Ⅰ。
【小问3详解】
图2中,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为初级精母细胞,该动物为雄性,表示体细胞分裂的是甲(有丝分裂中期),图①中Ⅲ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对应图②中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由Ⅱ变化为Ⅲ,即从减数第一次分裂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当于图②中的丙到乙。
【小问4详解】
红绿色盲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妻子的基因型是XBXb,丈夫的基因型是XbY,该患儿(XbXbY)可能是由母亲产生的XbXb的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Y的精子受精后或由母亲产生的Xb的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XbY的精子受精后所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成的,所以该患儿的致病基因来自母亲或父亲。正常情况下,父亲的精原细胞(XbY),经减数分裂所形成的精子中只含有一条X或Y染色体,若X和Y染色体同时出现在精子中,说明精原细胞在形成精子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中出现异常,X和Y这对同源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即图②中丙时期发生异常。正常情况下,母亲的卵原细胞(XBXb)经减数分裂所形成的卵细胞中也只含有一条Xb染色体,若出现两条Xb染色体,说明卵原细胞在形成卵细胞的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出现异常,导致着丝粒分裂后所形成的两条Xb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即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减数分裂Ⅱ后期)异常。
【小问5详解】
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应相同。图A是该种生物的一个精细胞,其中含有的小的染色体为白色,大的染色体绝大部分为白色,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前期这对大的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互换,由此可判断图B中与图A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为③。
23.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已知果蝇的灰身和黑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一只灰身雄果蝇和一只灰身雌果蝇杂交,F 中灰身:黑身=3∶1,不考虑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的果蝇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________个四分体,______条X染色体。
(2)果蝇的灰身和黑身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为显性性状,理由是__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等位基因B、b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
(3)若进一步统计发现,F 中雌果蝇均为灰身,雄果蝇中灰身:黑身=1:1,则让F 中的灰身雌果蝇与黑身雄果蝇交配,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考虑性别)。
【答案】(1) ①. 4 ②. 1
(2) ①. 灰身 ②. 灰身果蝇杂交,F 中出现性状分离 ③. 不能
(3)灰身雌果蝇:灰身雄果蝇:黑身雌果蝇:黑身雄果蝇=3:3:1:1
【解析】
【分析】果蝇是遗传实验常用的材料之一,果蝇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染色体数目少,生长周期短,子代多。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果蝇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故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的果蝇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4个四分体,1条X染色体。
【小问2详解】
一只灰身雄果蝇和一只灰身雌果蝇杂交,F 出现灰身:黑身=3∶1的性状分离,因此灰身为显性性状;无论等位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F 均会出现灰身:黑身=3∶1的结果,因此不能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等位基因的位置。
【小问3详解】
若进一步统计发现,F 中雌果蝇均为灰身,雄果蝇中灰身:黑身=1:1,则可确定等位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F 中的灰身雌果蝇基因型为XBXb或者XBXB,黑身雄果蝇基因型为XbY,则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灰身雌果蝇:灰身雄果蝇:黑身雌果蝇:黑身雄果蝇=3:3:1:1。
24.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株高适当的降低对抗倒伏及机械化收割均有重要意义。某研究小组利用纯种高秆甘蓝型油菜Z,通过诱变培育出一个纯种半矮秆突变体S。为了阐明半矮秆突变体S是由几对基因控制、显隐性等遗传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试验,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F2表型及数据分析,油菜半矮秆突变体S的遗传机制符合_____________定律,杂交组合①的F1产生各种类型的配子比例相等,自交时雌雄配子有______种结合方式,且每种结合方式概率相等。F1产生各种类型配子比例相等的细胞遗传学基础是__________。
(2)杂交组合①和杂交组合②互为________。
(3)将杂交组合①的F2所有高秆植株自交,分别统计单株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分为三种类型,全为高秆的记为F3-Ⅰ,高秆与半矮秆比例和杂交组合①、②的F2基本一致的记为F3-Ⅱ,高秆与半矮秆比例和杂交组合③的F2基本一致的记为F3-Ⅲ。产生F3-Ⅰ、F3-Ⅱ、F3-Ⅲ的高秆植株数量比为__________。
(4)产生F3-Ⅲ的高秆植株基因型为__________(用A、a;B、b;C、c……表示基因)。
【答案】(1) ①. 基因的自由组合 ②. 16 ③. 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位于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正、反交 (3)7: 4: 4
(4)Aabb 、aaBb
【解析】
【分析】实验①②中,F2高秆:半矮秆≈15:1,据此推测油菜株高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1详解】
实验①②中,纯种高秆Z和纯种半矮秆突变体S杂交产生的F1自交后,F2高秆:半矮秆≈15: 1,说明控制油菜株高的基因为两对等位基因,且这两对等位基因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即油菜半矮秆突变体S的遗传机制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半矮秆突变体S是双隐性纯合子,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即表现为高秆,杂交组合①的F1为双杂合子,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自交时雌雄配子有4 ×4=16种结合方式,且每种结合方式机率相等。F1产生各种类型配子比例相等的细胞遗传学基础是双杂合子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小问2详解】
正交、反交是指两个杂交亲本相互作为母本和父本的杂交,杂交组合①和杂交组合②互为正、反交。
【小问3详解】
杂交组合①的F2所有高秆植株基因型包括1AABB、2AABb、 2AaBB、 4AaBb、1AAbb、 2Aabb、1aaBB、 2aaBb,所有高秆植株自交,分别统计单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含有一对纯合显性基因的高秆植株1AABB、2AABb、2AaBB、1AAbb、1aaBB,占高秆植株的比例为7/15,其后代全为高秆,记为F3-I ;AaBb占高秆植株的比例为4/15,自交后代高秆与半矮秆比例=15: 1 ,和杂交组合①、②的F2基本一致, 记为F3-II;2Aabb、2aaBb占高秆植株的比例为4/15,自交后代高秆与半矮秆比例和杂交组合③的F2基本一致,为3∶1,记为F3-Ⅲ,产生F3-I、F3-II、 F3-Ⅲ的高秆植株数量比为7:4: 4。
【小问4详解】
杂交组合③的F2高秆与半矮秆比例=3: 1,说明产生F3-Ⅲ的高秆植株的基因型中应只含有一对等位基因,且另一对为隐性纯合子,故可推测产生F3-Ⅲ的高秆植株基因型为Aabb、aaB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