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人口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人口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17 16:5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人口 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随着农村地区农业劳动力的流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农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突出。下图示意我国各年龄组分阶段农业劳动力净转出(转出一转入)量占当年净转移人口总量的比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农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 B.农村人口寿命延长
C.年轻农业劳动力转出 D.老年农业人口回流
2.2005年以前,农村( )
A.年轻及中老年劳动力均增加 B.年轻及中老年劳动力均减少
C.年轻劳动力增加,中老年劳动力减少 D.年轻劳动力减少,中老年劳动力增加
3.图示时段内年轻劳动力转移趋势的变化,反映了( )
A.城市就业机会减少 B.农业劳动强度增加
C.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D.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2024年春节假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同比增长81.7%,据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数据显示,该机场在此期间运送旅客67.6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1%、31.5%,均创历史新高,吞吐量位居东北四大机场之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吸引大量游客选择哈尔滨旅游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交通的发展 C.家庭因素 D.气候因素
5.春节期间此现象对人口流入地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优化了当地的人口结构
B.带动了城市的消费,繁荣了市场
C.缓解了用工难的问题
D.增强了当地第二、三产业的活力
中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受多重因素影响,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老龄化呈现出明显差异。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港澳台除外)全省及乡村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的直接因素是( )
A.长寿化 B.少子化 C.城镇化 D.晚婚化
7.关于各省老龄化程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川渝地区程度高因为经济发达 B.西部地区老龄化省间差异最大
C.吉林省比浙江省城乡差异更大 D.只新疆一省未进入乡村老龄化
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影响国家的综合国力。俄罗斯广袤的国土与其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存在失衡现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口数量经历了先减后增的过程,2002年为14518.2万人,2017年为14688.1万人。下图示意俄罗斯各联邦2002和2017年的人口数量(单位:万人)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2002—2017年,俄罗斯人口重心的移动方向是( )
A.向西 B.向南 C.向北 D.向东
9.推测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出生数量下降 B.中央联邦区虹吸作用强
C.自然环境快速恶化 D.乌拉尔联邦区就业率高
10.俄罗斯人口分布格局会导致( )
①东部城市发展减缓②人力资源不足③社会公共服务不均④人口老龄化严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状况,世界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不均衡性。读世界人口的纬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 )
A.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B.南温带地区 C.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D.寒带地区
12.与30°N附近地区相比,30°S附近地区人口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热 B.陆地面积狭小 C.地形崎岖 D.矿产资源匮乏
辽宁省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区。进入21世纪后,因矿产资源枯竭和传统重工业的衰落,辽宁省的人口收缩较为严重。下表示意2012—2023年辽宁省常住人口和增量人口的变化(单位:万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常住人口 4375 4365 4358 4338 4327 4312 4291 4277 4255 4229 4197 4182
增量人口 -4 -10 -7 -20 -11 -15 -21 -14 -22 -26 -32 -15
13.影响辽宁省人口收缩的主导因素是( )
A.社会文化 B.自然生态 C.经济 D.政策
14.减缓辽宁省人口收缩的可行性措施有( )
①鼓励落户②摒弃传统工业③发展新兴产业④修建卫星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下图为世界两个大洲不同海拔的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其中甲大洲位于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乙大洲被印度洋、太平洋和北冰洋所包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影响乙大洲人口稠密区的因素有( )
A.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B.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贸易区,殖民者到达最早
C.人类居住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D.海拔相对较高,气候温和宜人,工资水平高
16.在甲大洲全年炎热干燥区,人口多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山地的原因是( )
A.生活环境适宜 B.获得更多能源 C.开发矿产资源 D.进行气象观测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统计,埃及人口在2020年初就已突破1亿大关,其中首都开罗人口超过2200万人,其人口密度高达2万人/km2。如图为埃及人口分布图。
(1)描述埃及人口分布特征。
(2)简述形成埃及人口分布状况的主要原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统计,2000—2015年东北三省的大中城市边境贸易城市保持较强的人口集聚能力,而中小城市和县以人口流失为主。下表示意2000—2015年东北三省人口迁移数量。
时期 三省内部间的迁移人口/万人 其他地区的迁入人口/万人 去其他地区的迁出人口/万人 净迁移人口/万人
2000—2005年 51.69 56.97 145.17 -88.2
2005—2010年 75.20 108.01 225.05 -117.04
2010—2015年 52.68 104.12 241.05 -136.93
(1)归纳2000—2015年东北三省其他地区来的迁入人口去其他地区的迁出人口数量变化特点。
(2)说明2000—2015年东北三省的大中城市、边境贸易城市保持较强的人口集聚能力的主要原因。
(3)分析2000—2015年东北三省人口迁移数量变化对本地区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4)面对人口挑战,为东北地区“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提出合理化建议。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数量排名世界第五,1960年首都由里约热内卢搬迁至巴西利亚。截至2016年,巴西总人口已经达到2.06亿。自20世纪中期以来,巴西政府一直致力于对雨林的开发及移民,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下图为巴西人口分布图。
(1)描述巴西的人口分布规律。
(2)试分析巴西利亚比马瑙斯人口多、密度大的原因。
(3)评价人口向亚马孙雨林迁移带来的影响。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西曾经是葡萄牙的殖民地,现为拉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2022年巴西人口达到了2.15亿,为世界上人口第五多的国家。巴西首都1960年从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巴西利亚位于巴西中南部地区的戈亚斯州,面积34万平方千米,人口530万,约占巴西人口3%。
巴西北部是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也是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林业资源丰富,有丰沛的水资源。当地政府致力于研究热带雨林可持续种植的科技应用,研究成功后巴西又会拥有大面积一年三熟乃至四熟的良田。巴西南部是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地表起伏比较平缓。该国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且量大,最高气温不超过36℃。下面左图为巴西地形图,右图为巴西人口城市分布图。
(1)简述亚马孙平原地区人口密度较小的自然原因。
(2)简述近几十年来戈亚斯州吸引人口迁移,逐渐成为人口大州的原因。
(3)推测未来巴西北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D 3.D
【解析】1.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岗位,农村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增大,C正确。与农村人口出生率、农村人口寿命、老年农业人口回流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2. 据图可知,2005年以前年轻劳动力转移占比高,而老年劳动力转移占比低,甚至是负数,年轻劳动力主要是由农村转向经济发达地区,从而推知农村年轻劳动力减少,老年劳动力增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占比越来越低,突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就业环境越来越好,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D正确。中国经济仍然在高速发展,城市就业机会仍然较多,A错误。农业现代化促进机械化,降低了劳动强度,B错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整治,城市环境近几年越来越好,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4.D 5.B
【解析】4.由材料可知,2024年春节假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选择哈尔滨作为旅游目的地主要因东北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例如冰雕,故吸引大量游客选择哈尔滨旅游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素,故选D。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节期间此现象是在短时间内的人口流动,且流入的是旅游人群,不会优化当地的人口年龄结构,A错误;旅游人口的流入,带动了城市的消费,繁荣了市场,B正确;旅游人口的流入对缓解了用工难的问题与增强了当地第二产业的活力影响小,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有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政策等;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但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其他因素也可能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6.C 7.B
【解析】6.由于我国城镇与乡村的发展差异,使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往城镇,导致农村老龄化比城镇老龄化严重,这种差异是城镇化的结果,C正确;长寿化、少子化,晚婚化城镇和乡村都是一样的,ABD错误,故选C。
7.川渝地区程度高因为经济落后,迁出的青壮年人口多,A错误;西部省区的老龄化差异最大,重庆约为17%,西藏约为6%,B正确;吉林的乡村老龄人口占比约为18%,全省老年人口占比约为16%;浙江的乡村老龄人口比例约为21%,全省老龄人口占比约为13%,浙江的城乡老龄化差异更大,C错误;西藏也没有进入乡村老龄化,D错误,故选B。
【点睛】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老年人口抚养比数据与2012年的12.7%相比,也增长了9.1个百分点,呈持续上升趋势。
8.A 9.B 10.C
【解析】8.读图可知,俄罗斯人口分布西多东少,人口重心偏西。2002-2017年,除了中央联邦区人口增加,其他联邦人口均有所下降,中央联邦区在俄罗斯西边,故人口重心进一步向西移动,A正确,排除BCD。故选A。
9.由已学可知,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位于欧洲,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环境条件好,人口总量大,是俄罗斯人口密集区域之一,中央联邦区的莫斯科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强大的人口迁移引力。读图可知,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与其相邻,2002-2017年人口减少数量大,主要原因是人口向中央联邦区迁移,中央联邦区虹吸作用强,B正确;人口出生数量下降有可能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但影响并不会很大,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说明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自然环境快速恶化,排除C;读图可知,乌拉尔联邦区2002-2017年人口减少,说明其就业率不高,排除D。故选B。
10.读图联系已学可知,俄罗斯人口的分布格局是西多东少,欧洲部分多,亚洲部分少。东部地区人口稀疏,城镇化水平低,加上人口净迁出,城镇化进程会减缓,①对;人口分布不均衡会导致人口稀疏的西伯利亚联邦区、远东联邦区经济发展缓慢,国土资源开发受到限制,基础建设滞后,各项公共服务不足,③对;人力资源不足和人口老龄化严重是俄罗斯人口增长缓慢、生育率低造成的,不是分布不均导致的,②④错。综上所述,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人口重心是地区人口分布的综合统计与表示方法之一,如果把地区人口分布形象地理解为人口分布图上具有确定的点值和位置的散点群,则在平面上全部力矩达到平衡的支点就是人口重心。故可将地区总人口看成为集中在人口重心点上的一个人口总体。
11.A 12.B
【解析】11.直接读图可知,分布在20°N-40°N地区的人口占49.4%,分布在40°N-60°N地区的人口占30%,所以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A正确,南半球低纬度地区约占6.1%、南温带地区约占3.5%、南北半球寒带地区人口仅占0.6%,分布均较少,BCD错。故选A。
12.30°S 附近大部分为海洋,陆地狭小,所以人口数量较少, B正确,气候、地形、矿产都不是人口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ACD错。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随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渐减小)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矿产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显著)、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政治(战争、政策)、文化(历史因素、宗教、习俗)等。
13.C 14.B
【解析】13.根据材料“辽宁省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区。进入21世纪后,因矿产资源枯竭和传统重工业的衰落”,可知辽宁省经济发展缓慢,增长乏力,导致人口迁出,因此主导因素是经济,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政策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据材料可知,传统产业衰落导致辽宁省外迁人口增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鼓励落户可以吸引外部人口迁人,减缓辽宁省人口收缩的趋势,①③正确;传统工业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应促使传统工业升级,而不是完全摒弃,②错误;修建卫星城解决的是城市人口集中产生的各类城市病问题,对减缓人口收缩的作用不大,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战争、国家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改变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15.C 16.A
【解析】15.根据纬度和大洋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出乙大洲为亚洲,该大洲的人口稠密区位于亚洲东部和南部(即:东亚和南亚)该地区地处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故人口稠密,C正确;欧洲西部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A错误;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贸易区殖民者最早到达区为美国东部,B错误;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乙大洲人口密集区主要集中在海拔0-1千米的地区,亚洲人口主要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平原上,D错误。故选C。
16.甲大洲为非洲,其全年炎热干燥区为沙漠地区,地势较高的山地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生活环境更适宜人类居住,A正确;能源、资源、气象观测不是影响非洲分布的主要原因,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四大人口稠密地带: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17.(1)人口分布不均;尼罗河沿岸、河口三角洲、沿海(地中海沿岸)地区人口密度大,沙漠地区人口稀少;首都(开罗)人口密度最大等。
(2)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燥,水资源短缺;尼罗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区水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基础较好;水运便利;尼罗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区经济较发达或产业基础较好。
【分析】本题以埃及人口分布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通过图文材料可知,埃及人口1亿多,开罗就有超2200万,密度达2万人/km2,说明人口分布集中(不均匀),且开罗口密度大;人口分布图中,沿尼罗河、河口三角洲和地中海沿岸为深黑色,沙漠区为白色,其余为灰色,说明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黑色所示的沿尼罗河、河口三角洲和地中海沿岸,沙漠地区人口稀少。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分为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的因素;埃及热带沙漠气候区分布广,沙漠广布,气候干燥,水资源短缺,人口密集区基本是靠近尼罗河和河口三角洲地区,这些地方靠近河流,水源丰富,同时河流可以发展航运,水运便利;尼罗河定期泛滥,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展条件好;而且尼罗河流域发展历史悠久,经济发展水平高。
18.(1)其他地区来的迁入人口:先增后减。去其他地区的迁出人口:持续上升。
(2)2000-2015年东北三省的大中城市、边境贸易城市经济条件好,就业机会多,人口吸引力强;人口迁往这些城市可获得更高的收人,更好的生活环境,教育医疗卫生水平更高。
(3)人口流失影响人口增长结构,导致常住人口数量由正增长变为负增长(或常住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大量流失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人才质量下降(或衰退);年轻劳动力流失,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加剧;人口空间布局高度集中化,人口向特大城市,大城市集聚,中小城镇人口减少(出现收缩城市)。
(4)优化人口结构: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生育政策,鼓励适龄夫妻合理生育,提高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延长劳动年龄和提高退休年龄,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和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大教育投入和改革力度,提高人口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
【分析】本题以东北人口为背景,涉及东北人口变化特点、边境城市吸收人口迁入的因素、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的建议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地理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由表格的数据可知,其他地区来的迁入人口的变化:由56.97万增加到108.01万,再减少到104.12万,先增后减。去其他地区的迁出人口数量变化特点:由145.17万增加到225.05万,再增加到241.05万,人口不断增加。
(2)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主要从拉力因素进行分析。2000-2015年东北三省的大中城市、边境贸易经济活动好,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人口吸引力强;人口迁往这些城市可获得更高的收人,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好的福利待遇,教育医疗卫生水平更高。
(3)由表格的数据可知,东北人口为净迁出,人口流失严重,会影响人才、劳动力、老龄化、人口分布等方面。在人口增长结构上,导致了常住总人口出现负增长;在人力资本质量上,高等教育人才的增速偏低,人才流失在全国区域中最为严重;在年龄结构上,年轻劳动力流失,加剧了东北人口老龄化进程,东北三省人口已然处于老龄化社会;在空间结构上,人口向特大、大城市高度集聚的极化态势非常突出,中小城镇对人口集聚能力显著偏弱,出现了以伊春等为代表的城区人口收缩城市。
(4)优化人口结构: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生育政策,鼓励适龄夫妻合理生育,提高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延长劳动年龄和提高退休年龄,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和提高养老保障水平;重视通过提升经济活力重建人口集聚能力,同时更应当主动在吸引人才驻留、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中小城镇人口吸引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大教育投入和改革力度,提高人口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
【点睛】
19.(1)东南部人口多,密度大;西北部人口少,密度小;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2)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气候凉爽,适宜居住;马瑙斯位于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潮湿闷热,不适宜居住。
(3)有利影响:促进雨林的开发,带动就业;促进巴西的经济发展。不利影响:导致雨林的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
【分析】本题以巴西人口分布图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分析可知,人口分布特征主要用人口密度衡量,巴西东南部人口多,密度大;西北部人口少,密度小;结合图例“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分布可知,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2)巴西利亚比马瑙斯人口多、密度大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海拔比较高,气候凉爽,适宜居住;马瑙斯位于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潮湿闷热,蚊虫较多,不适宜居住。
(3)人口迁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需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人口向亚马孙雨林迁移,有助于促进雨林的开发,带动相关就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巴西的经济发展。人口迁移的不利影响主要从植被破坏、环境问题角度分析,人口迁入导致雨林的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破坏。
20.(1)地处热带雨林气候,过于湿热。
(2)地处于巴西高原气候温和适宜,水源充足,国家政策调整,经济迅速发展,就业机会多等。
(3)变大。原因:热带雨林可持续种植实现后,北部地区耕地资源更加丰富;北部地区自然资源状况较好,随着资源利用技术的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将变大。
【分析】本题以巴西地形和人口密度分布图及巴西相关资料为材料,涉及巴西人口分布特征、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及原因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马孙平原地区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多雨,气候过于湿热,不适宜人口居住,故人口密度较小。
(2)戈亚斯州地处于巴西高原上,高原面相对凉爽舒适,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高原面上也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降水较多,因此水源充足;由于迁都国家政策的调整,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快,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创造出的就业岗位较多,吸引大量劳动力进入。
(3)“当地政府致力于研究热带雨林可持续种植的科技应用,研究成功后巴西又会拥有大面积一年三熟乃至四熟的良田”,据此可知,热带雨林可持续种植实现后,北部地区耕地资源更加丰富,粮食产量增加,能够养活的人口增多;“北部是世界最大的平原,也是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林业资源丰富,有丰沛的水资源”,据此可知,北部地区自然资源状况较好,随着资源利用技术的提高,相关产业得以发展,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将变大。因此可推测未来巴西北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将变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