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甲、乙、丙、丁为我国南方某省四种聚落空间体系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丁四种聚落空间体系模式分别为( )
A.城区型、远郊型、近郊型、山区型 B.远郊型、城区型、山区型、近郊型
C.近郊型、城区型、山区型、远郊型 D.城区型、近郊型、远郊型、山区型
2.与甲相比,丁模式中的村、镇应大力发展( )
A.劳动密集型工业 B.生态旅游业 C.科技信息服务业 D.水稻种植业
巴西利亚依托帕拉诺阿湖而建设,该市行政区、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和绿地等功能区布局合理,实现了人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相处,图为巴西利亚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在巴西利亚的城市用地结构中,代表住宅用地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影响巴西利亚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 )
①经济因素②湖岸形状③政策因素④历史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表为我国某市城市中心区和郊外平原区两个样地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径流深度(指单位面积上的径流量,用mm表示)对比表(未计算过境客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降水量/mm 总径流/mm 地表径流/mm 地下径流/mm 蒸发量/mm
城市中心区 675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原区 644 267 96 171 377
5.表中显示该城市中心区易出现的最大问题是( )
A.城市热岛效应 B.城市雨岛效应 C.城市内涝现象 D.城市水体污染
6.与郊外平原区相比,城市中心区降水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高,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大 B.尘埃杂质多,且多上升气流
C.车流量大,尾气排放量大 D.多高层建筑,气流抬升明显
徽派建筑是我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安徽南部山区。徽派民居的特点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表现特征,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村中布局着祠堂、书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关于徽派建筑的描述,合理的是( )
A.马头墙的功能是收集雨水和防范火灾 B.天井的作用是采光和通风
C.墙体厚实以适应剧烈的气温变化 D.房顶坡度大减少屋顶积雪
8.当地村中布局着祠堂、书院,这些建筑组合体现着当地的( )
A.长幼有序的文化 B.御外凝内的思想 C.尊重自然的原则 D.简朴的耕读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进程迅速。然而, 近些年来我国有些城市面临水资源问题。表为我国某市城市中心区和郊外平原区两个样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对比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降水量/mm 径流总量/mm 地表径流量/mm 地下径流量/mm 蒸发量/mm
城市中心区 675 405 337 68 276
郊外平原区 644 267 96 171 377
9.表中显示该城市中心区易出现的问题是( )
A.城市热岛效应 B.城市雨岛效应
C.城市洪涝灾害 D.城市污染严重
10.与郊外平原区相比,城市中心区地表径流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较多 B.下渗量较少 C.蒸发量较少 D.用水量较多
通信工具人口热力图是根据手机用户的位置信息统计分析得到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图1为某城市某区域a、b两功能区某一天内热力密度变化图,图2为该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1 图2
11.图1中a功能区位于图2中的( )
A.①-②区间 B.②-④区间
C.③-⑤区间 D.④-⑥区间
12.符合b功能区特征的是( )
A.建筑物高大,密度小 B.位于市区外缘,污染严重
C.交通通达度高,地租低 D.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POI是英文兴趣点的缩写,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表示电子地图中的点,其数据可以反映地理事物位置、数量等变化。2010年到2020年,上海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发生了改变。下图示意2010年和2020年以人民广场(位于市中心区域)为中心不同半径下上海市主要功能区空间设施POI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与2010年相比,2020年( )
A.公共服务设施没有增多 B.居住功能区向市中心集聚
C.休闲娱乐设施规模缩小 D.商业金融空间明显向外扩张
14.对上海城市功能区空间演化影响最大的是( )
A.经济水平 B.环境质量 C.人口分布 D.历史因素
下图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递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当①线变成②线时,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 )
A.一环路 B.二环路 C.三环路 D.环城路
16.近年该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③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④郊区廉价劳动力丰富⑤人口向郊区迁移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城镇是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与区域的发展相互促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下表),对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长江三角洲是中国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地区之一。下图示意近3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说明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对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1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明确了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图为通州区城镇人口增长图。
材料二: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是在原东方化工厂、东亚铝业等老工业遗址上植入公共服务、体育文化、休闲娱乐等城市服务功能;通过雨水花园、景观湖、运河故道、植草沟方式完成雨水传输和汇集,实现雨水的景观利用,彰显了京杭大运河文化。
(1)结合材料一描述通州区城镇化进程特点。
(2)说明将老工业遗址改建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对城市空间合理利用的意义。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西利亚依托帕拉诺阿湖而建,该市行政区、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和绿地等功能区布局合理,实现了人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相处。但该城市功能区分区严格,有人评价“好看不好用”。下图为巴西利亚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1)说出甲、乙分别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并说明乙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
(2)简述帕拉诺阿湖作为城市生态功能区的环境效益。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省深圳市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80年),土地面积1997.47平方千米,大部分为低丘陵地,间以部分低平地。2021年,该市城镇化率已达100%,森林覆盖率约40%,水土流失面积仅有58.02平方千米。
深圳市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该市景观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研究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1)说出上图中代码①②所表示的内容,并列举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方面的两项应用案例。
该小组研究发现,40年多年来,深圳市建成区面积由不足10平方千米扩展至927.96平方千米。下图为该小组研究得到的2020年深圳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图。
(2)描述2020年深圳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该特点的形成原因。
(3)指出深圳市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区,并说明判断理由。
(4)研究表明,40多年来深圳市气温日较差呈现减小趋势。分析深圳市气温日较差减小的人为原因。
(5)说出深圳市非建设用地中比重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并简述该土地利用类型比重高对深圳市的有利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B
【解析】1.由图可知,甲面积大,服务范围广、辐射带动作用强,应为城区型;乙的村级规模较大,数量较多,人口稠密,县市的服务范围较小,说明为近郊型;丙的县市的辐射范围较大,村镇的距离较远,说明为远郊型;丁的县市规模最小,服务范围也较小,说明受到了地形的限制,村镇的联系较少,应为山区型,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由上题结论可知,甲为城区型,其村镇人口较多,距离城区较近,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丁规模小,人口较少,不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A错误;丁为山区型,规模较小,生态环境较好,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业,B正确;山区科技信息欠发达,不适合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C错误;山区平原面积狭小,不适合水稻种植业,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等级高,城市数目少,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职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3.C 4.A
【解析】3.在城市基本功能区中,住宅用地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据图可知,丙类用地占地面积最大,应为住宅区,C正确。乙靠近公路铁路,地处城市外围,与盛行风方向垂直的区域,为工业区,B不符合题意。丁处有行政大厦,最高法院,总统府会布,又处于市中心,为行政区和商业区,D不符合题意。甲地为帕拉诺阿湖分布区,为旅游休闲生态区,A不符合题意。故选C。
4.巴西利亚城市功能区的布局由市中心向外依次是行政区和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①正确;据图分析,巴西利亚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受帕拉诺阿湖西岸形状的影响,②正确,A正确;政策因素不是影响巴西利亚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③不符合题意;巴西利亚是全世界最大的20世纪以后建成的城市,受历史因素影响小,④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地域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又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它由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和分布构成。 城市内部一般可分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区等。
5.C 6.B
【解析】5.由图表可知,城市中心区径流总量和地表径流量大于郊区平原,而城市中心区地面硬化率高于郊区,地表径流难以下渗,水量快速汇集,在城市中心区形成城市内涝现象,C正确;城市热岛效应与城市排放大量热量有关,A错误;城市雨岛效应与城市热岛效应和浑浊岛效应有关,B错误;城市水体污染与题意无关,D错误;故选C。
6.城市中心区地表降水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生产生活释放的尘埃物质多,凝结核多,城市中心气温高,气流上升运动旺盛,B正确;与郊区相比,城市中心区气温高,理论蒸发量大,但地表水源少,空气湿度不一定大,A错误;车流量大,尾气排放量大,但缺乏上升运动,C错误;气流抬升明显,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地表硬化深刻改变着城市水循环的环节,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导致城市内涝严重,可以通过疏通河道、改善城市管网、增加绿地面积、改用渗水砖、建设海绵城市等措施改善。
7.B 8.D
【解析】7.天井在建筑院落中间,可以与外界自然相通,有利于采光、通风等,B正确;马头墙可以起到阻隔作用,可以防范火灾,但不能收集雨水,A错误;材料中没有徽派建筑墙体厚实以适应剧烈的气温变化的相关信息,C错误;安徽降雨多,冬季降雪较少,房顶坡度较大是为了利于排水,不是为了减少屋顶积雪,D错误,故选B。
8.据题干当地村中布局着祠堂、书院,体现了简朴的耕读文化,D正确;长幼有序的文化、御外凝内的思想、尊重自然的原则在当地的建筑组合中没有体现,ABC错误。故选D。
【点睛】我国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传统民居建筑反映了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徽派民居也反映出了当地自然环境特征。
9.C 10.B
【解析】9.由图表可知,城市中心区径流总量和地表径流量大于郊区平原,而城市中心区地面硬化率高于郊区,地表径流难以下渗,水量快速汇集,在城市中心区形成洪涝,C正确;城市热岛效应与城市排放大量热量有关,A错误;城市雨岛效应与城市热岛效应和浑浊岛效应有关,B错误;城市污染严重与题意无关,D错误。故选C。
10.城市中心区地表径流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地表硬化,下渗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B正确;降水量较多、蒸发量较少、用水量较多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地表硬化深刻改变着城市水循环的环节,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导致城市内涝严重,可以通过疏通河道、改善城市管网、增加绿地面积、改用渗水砖、建设海绵城市等措施改善。
11.B 12.D
【分析】11.读图分析,a曲线白天人口密度较小,晚上人口密度较大,应为住宅区,住宅区居民白天外出上班,晚上回家休息,人口数量昼夜差异大。根据所学知识,①-②区间为商业区,②-④区间为住宅区,④-⑥区间为工业区,a功能区应位于右图中的②-④区间。故选B。
12.读图分析,b功能区6:00-18:00的白天时间人口密度特别大,夜晚人口密度小,应该是商业区,人口昼夜差别大,D正确;商业区的建筑物高大,密度大,A错误;商业区一般地处市中心,B错误;商业区地价高,交通通达度高,C错误。故选D。
【点睛】城市地价受两个因素影响较大,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受距市中心远近影响,地租等值线由市中心向外递减,受交通线的影响,等值线多会发生变曲。
13.D 14.C
【解析】13.随着城市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应会增加,图中显示的是占比降低,并不代表数量减少,A错误;居住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商业金融设施在市中心附近的占比都下降,表现出向城市外围扩展,但整体规模不会缩小,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14.由图可知,上海城市功能区空间演化特征是各功能区离心发展,郊区城镇化明显,影响因素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因素,郊区经济水平、发展历史都不如市中心,但城市功能设施向外扩展,说明对上海城市功能区空间演化影响最大的不是经济水平和历史因素,AD错误;环境质量不是影响上海城市功能区空间演化的主要因素,B错误;人口分布是城市功能区空间布局的内驱力,人口密度大的地区有更高的城市功能配置需求,上海郊区和浦东新区人口快速增长,相关功能设施随之设立,C正确。所以选C。
【点睛】城市功能分区是城市用地由各种不同功能的几部分组成,各项用地都有一定的要求,每部分和其他部分之间都具有相应又相矛盾的关系。城市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把在使用上功能不同的各部分用地合理地组织在一起,既要满足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要避免相互之间的不良影响和干扰。在开始规划一个城市时,要根据该城市不同特点和要求,对工业区、生活居住区、市内道路广场、对外交通、仓库等城市各项用地进行全面规划,合理组织,统筹安排,为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这就是功能分区。
15.C 16.A
【解析】15.读图可知,①线和②线代表的是住宅区的付租能力,①线表示住宅区在一环路和二环路之间的付租能力最强,②线代表住宅区在一环路至三环路之间的付租能力最强。因此当①线变成②线时,住宅功能区可能拓展到三环路,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6.由所学可知,工业不断往城市外围移动,是因为城市用地紧张,地租上涨,工业生产成本上涨,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人口职能高度集中,交通拥堵,生产生活排污量大,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因此随着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为降低用地成本和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工业趋向于往城市外围沿交通便利的郊区分布,①②③项正确;郊区人口数量少于城区,劳动力并不丰富,④错;工业部门的迁移导致人口向郊区迁移,是结果而非原因,⑤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影响城市地租水平高低的因素主要包括:与市中心距离的远近、交通通达度及环境质量。
17.有利: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增加城市劳动力数量;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拉动内需。
不利:环境污染(恶化);交通拥挤;地价昂贵;住房紧张;就业比较困难;社会治安不稳定(社会秩序混乱);绿化面积减少等。
【分析】本题以长江三角洲城市化为背景,涉及城市化对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影响。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地理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城市化的发展会对区域发展和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其中既包括有利影响也包括不利影响;有利方面:城市化的发展会促进人口的流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会增加城市劳动力数量,推动城市地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拉动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不利方面: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会使得城市环境恶化,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地价昂贵,就业困难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甚至就业问题,引发社会治安不稳定;大量城市建筑,工地等占用绿地,导致绿化面积减少等问题。
18.(1)2012年至2015年,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较慢;2015年至2020年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较快:2020年后城镇化速度趋缓,城镇化水平高。
(2)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方便居民生活;改善居住环境;传承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等。(经济、生态、社会各一点)
【分析】本题以通州区城镇人口增长图及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为背景,涉及城市化和将老工业遗址改建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意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12年至2015年,变化曲线较为平缓,因此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较慢;2015年至2020年,曲线开始变陡,斜率增加,因此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来到2020年后,这条曲线又变缓,所以城镇化速度趋缓,城镇化水平高。
(2)从材料可以看出,当地将老工业遗址改建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将废弃的土地变成了绿化用地,这样可以显著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建设完成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休憩的场所,也会方便居民生活;对于当地居民而言,可以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中有图书馆、首都博物馆东馆等建筑,可以有效传承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等。
19.(1)甲为商业区(中心商务区);乙为工业区。布局的合理性:乙功能区靠近铁路、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区空气污染小;地处城市外围,地价较低。
(2)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内涝。
【分析】本题以巴西利亚城市空间结构为背景材料,涉及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详解】(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知,甲位于市中心区,为商业区。乙功能区位于郊外,为工业区;乙功能区靠近铁路、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利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位于巴西高原,地形平坦,气候温和,工业区处于东南信风的下风向,对市区影响小;位于郊区,地价较低等。
(2)湖泊水域面积大,有调节局地气候、美化环境蓄洪滞洪、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等功能。据材料“巴西利亚依托帕拉诺阿湖而建设”可知,帕拉诺湖对城市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内涝的功能。
20.(1)①遥感影像;②图层叠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智慧交通等。
(2)特点:建设用地比重较高,西部多、东部少。 原因:城镇化水平高,建设用地需求大;与西部相比,东部地势起伏较大, 建设难度较高。
(3)大鹏区。 理由:住宅用地是面积最大的城市建设用地,可反映出人口数量的多少。该区建设用地比重最低。
(4)人口增长迅速,污染排放量增多;建设面积扩大,导致风速较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白天污染物削弱太阳辐射,气温较低;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增强,气温较高。
(5)林地。 影响: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改善大气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分析】本题以为深圳市的发展为背景材料,涉及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深圳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原因分析、深圳市气温日较差减小的人为原因分析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分析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框架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可知,想要较为便捷的了解不同年份土地利用,需要用到遥感影像资料进行解译,所以代码①为遥感影像,将不同年份土地利用图和行政区划图叠加分析就可以知道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变化,故代码②为叠加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环境管理、智慧交通、城市抗震防灾等。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深圳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不均,西部多,东部少,由于深圳城镇化水平高,城镇规模大,建设用地面积占总面积比重大。根据材料可知,中西部地区交通线路较密集,交织成网状,说明地形相对平坦,而东部地势起伏相对较大,不利于建设,因此,城市建设用地中西部多,东部少。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大鹏区的建设用地最少,而建设用地中面积最大的是住宅用地,所以住宅用地少,人口少,但大鹏区的区划面积是深圳市各区中最大的,因此可以推断出大鹏区是深圳市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区。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0多年来,深圳市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产业活动高度集中。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排放出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大气污染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再加上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高楼林立,风速减小,污染物不易扩散,这些污染物使城市空气变得混浊。白天,这些大气污染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大大地减弱了太阳对地面的直接照射,使得城区升温较慢;夜晚,这些大气污染物大大减少了城区地面所散失的热量(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城区降温较慢。因此,40多年来深圳市气温日较差呈现减小趋势。
(5)根据材料可知,深圳市森林覆盖率约40%,故非建设用地中林地的比重最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森林具有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深圳市热岛效应强,林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降低城市温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树木可以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还可以吸附飘浮在城市空气中的悬浮尘粒,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深圳市地形以低丘陵地为主,坡度较大,树木的根对土壤具有网结、固持作用,降雨时,林地可以阻滞坡面径流,使雨水下渗量增加,减少地面径流,减弱径流对坡面的侵蚀,有利于保持水土,同时增加土壤对雨水的拦蓄量,调节地下径流,涵养水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