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填好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 有学者研究发现:莱布尼茨于1672—1676前后发现二进制,1701年传教士白晋将中国的《易经》送给了莱布尼茨,莱布尼茨阅读后发现中国古老的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由此可见( )
A. 中国古代科学成果在西方广泛传播 B. 《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C. 文化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新启发 D. 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发挥主导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7至18世纪的中国、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易经图启发了莱布尼茨解释二进制数表,说明文化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新启发,C项正确;材料反应中国的易经图对莱布尼茨解释二进制数表的启发,不能得出中国古代科学成果在西方得到广泛传播,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易经图对莱布尼茨解释二进制数表的启发,并非《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表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传教士的主导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文天祥为国赴死的节操大义,他的仗义死节受到有识之士的广泛赞扬,论者以为其因实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反映了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 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
B. 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C. 重塑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
D. 压抑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讲的是程朱理学推崇民族气节,文天祥受到其的影响,这有利于重塑人们的价值与信仰,所以答案选C。程朱理学丰富和更新了儒家思想体系,但不是对宋代以后社会的影响,排除A;由材料不能得出B、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3. 公元1704年,罗马教皇克莱芒十一向中国的教会与信徒发布了七条禁约,内容包括禁止教堂悬挂带有“敬天”字样的隔额,禁止基督徒祀孔、祭祖,禁止教徒家中供奉牌位等。这些禁约
A. 传播了西方宗教改革的成果 B. 折射出中西文化冲突
C.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 阻断了东西方的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敬天”、“祀孔”、“祭祖”和供奉牌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而这些都被罗马教皇所禁止,由此可知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故选B;这些禁约不是在传播西方宗教改革的成果,排除A;这些禁约并没有动摇儒家思想和阻断东西方的交流,排除CD。
4. 佛教传入中国,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统治者开展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了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出现这一结局的原因是
A. 儒学实现突破,彰显文化自信
B. 君主专制加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 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改变
D. 佛教颠覆传统观念,不为社会重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到了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出现理学思想,它吸取了佛道思想,加强了理论建设,适应了时代要求,彰显了文化自信,所以A正确;宋朝君主专制加强,但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朝,且宋代之前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了佛道的冲击,所以B错误;理学的形成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所以C错误;佛教也有与时俱进,但其思想被理学吸收融合,理学成为官方统治的哲学思想,所以D错误。
5. 希腊戏剧题材限于一般人熟知的希腊早期神话与传说,只能反映命运与人或神之间的冲突,剧情虽然已知,但诗、音乐、舞蹈与哲学说教每次都不同,往往抒发公民的情感,关注广大观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诸如城邦政治、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对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
A. 古希腊的人文主义产生于希腊戏剧作品之中
B. 古希腊戏剧内容需要进一步扩展,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
C. 古希腊戏剧有助于培育城邦公民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D. 古希腊戏剧创作开始面向社会生活,解决日常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诗、音乐、舞蹈与哲学……往往抒发公民的情感,关注广大观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可知,古代希腊的戏剧关注公民的现实问题,有助于培育城邦公民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故选C;材料只能显示古希腊戏剧是人文主义的一种载体,但不能由此就说人文主义就是产生于古希腊戏剧的,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戏剧的优点,而非缺点,B项“内容需要进一步扩展”的结论无法得出,排除;材料没有至少两个时间段的对比,因此无法得出“开始面向社会生活”的结论,排除D。
6.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并重申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这表明当时
A. 法律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奴隶权益
B. 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公平公正的法理精神
C. 拜占庭帝国通过法律鼓励自由买卖奴隶
D. 拜占庭帝国的奴隶完全不受法律保护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可得出,《查士丁尼法典》维护奴隶制;根据材料“……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并重申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可得出,《查士丁尼法典》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奴隶权益,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公平公正的法理精神”,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法律鼓励自由买卖奴隶的内容,故C项错误;“拜占庭帝国的奴隶完全不受法律保护”的说法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
7. 有学者认为,拜占庭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是复杂的,他们虽然自诩为“罗马人”,以基督教立国,但却说着娴熟希腊语,以希腊人的方式生活,古希腊文化作为潜流在拜占庭帝国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该观点旨在强调
A. 拜占庭融合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
B. 希腊文化是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基础
C. 拜占庭帝国借助雅典民主政治运行
D. 基督教在拜占庭帝国时期得以创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古希腊文化作为潜流在拜占庭帝国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强调的是古希腊文化对拜占庭帝国存在的影响,即腊文化是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基础,B正确;A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文化是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基础,排除;拜占庭并非是民主政治,C排除;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时期,D排除。故选B。
8.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说:“哪个婆罗门不是和一般人一样,经由母亲怀胎而出生的呢?怎么能说自己是最尊贵的种族呢?持这种论调的婆罗门,是没道理和不光彩的。”释迦牟尼在此强调的是
A. 普通群众地位应高于婆罗门 B. 种姓制度是佛教思想的源头
C. 低种姓是佛教主要信仰群体 D. 佛教之中反对种姓等级差别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释迦摩尼否定婆罗门的地位,结合所学可知佛教对种姓制度有一定的冲击,故D正确;材料只是不赞同婆罗门的地位,并没有涉及普通群众与婆罗门的关系,故A错误;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佛教思想的源头,故B排除;材料无法得出低种姓是佛教的信仰主体,故C排除。
9. 《汉谟拉比法典》序言道:“安努(天神)与恩利尔(大地、空气之神)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者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太阳神),照临黔首,光耀大地。”这部法典
A. 是用象形文字所刻 B. 融法律和道德为一体
C. 蕴含君权神授思想 D. 宣扬了人人平等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安努(天神)与恩利尔(大地、空气之神)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照临黔首,光耀大地”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宣扬了君权神授的思想,C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用楔形文字所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融法律和道德为一体、人人平等理念,排除BD项。故选C项。
10. “到了公元前500年,欧亚范围内大规模印欧人各部落的迁徙浪潮终于渐渐平息,而此时的欧亚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整个欧亚大陆从此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这说明古印欧人的迁徙( )
A. 推动了东亚区域文化的发展 B. 促进了欧亚大陆共同市场形成
C. 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 D. 影响了欧亚大陆区域文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到了公元前500年,欧亚范围内大规模印欧人各部落的迁徙浪潮终于渐渐平息,而此时的欧亚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整个欧亚大陆从此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可知,古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欧亚大陆区域文化发展,推动了欧亚大陆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强调古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欧亚大陆区域文化发展,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欧亚大陆共同市场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排除C项。故选D项。
11.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的观点表明
A. 英国企图将亚洲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
B 英国推动印度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C. 英国通过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D.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将重构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可得出马克思意在强调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双重影响,即破坏性与建设性。就建设性而言,印度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资本主义受到英国的影响而兴起,因此社会经济结构重构,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印度的影响,而不是整个亚洲,排除A项;马克思的观点是强调对印度的双重影响,而不是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排除B项;此时英国已经开展工业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当前在美国社会颇受关注的移民收紧趋势,其深层的社会原因是自1965年移民法实施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持续地大规模移民后,美国社会面临结构性困境,美国社会多样性快速发育,政府及社会应对不力,导致社会矛盾突出。这一趋势表明美国( )
A. 移民以亚洲和拉丁美洲最多 B. 移民政策具有务实性和利己性
C. 政府对移民的控制有所放松 D. 移民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特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其深层的社会原因是自1965年移民法实施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持续地大规模移民后,美国社会面临结构性困境,……,导致社会矛盾突出”可知,美国面对移民融入困境而实行收紧政策,这说明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务实性和利己性,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亚洲和拉丁美洲持续地大规模移民,并没有提及其他地区,未作对比,A项排除;材料强调美国实行移民收紧趋势,不是放松,C项排除;亚洲和拉丁美洲等移民美国,形成了多元的移民文化,但没有“一体”,D项排除。故选B项。
13.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
A. 物种交流之路 B. 商贸流通之路
C. 文明交流之路 D. 政治交往之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可以得出,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流之路,C项正确;A、B两项说法片面,排除;D项材料不涉及,排除。故选C。
14. 明代郑和船队在下西洋航行中,除了使用“针路”(罗盘方位)、“更数”(水上里程)等航海技术,还使用了阿拉伯人的“牵星过洋”(星辰定位)技术,从而到达非洲东海岸一些地区。由此可知
A. 阿拉伯人航海技术高超 B. 地理环境制约东西方交流
C. 中国传统航海技术落后 D. 东西航海技术具有互补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郑和下西洋除了使用中国传统的航海技术外,还使用了阿拉伯人的航海技术,说明的是东西航海技术具有互补性,D正确;AC说法错误,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地理环境对东西方交往的制约,B排除。故选D。
15. 16世纪中后期,西洋自鸣钟传入中国。康熙帝在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立“自鸣钟处”,从全国招募人才学习钟表制造技术,尝试着自己生产钟表。后来,“自鸣钟处”又改为“做钟处”,从此“做钟处”成为专门制造钟表的皇家作坊。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西学东渐”蔚然成风 B. 钟表得到了市民阶层追捧
C. 钟表制造技术得以发展 D. 西方机器产品受到皇室青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依据材料从设立“自鸣钟处”,到后来改为“做钟处”,可以看出西方技术传入我国后,我国对其技术的吸收融合,体现钟表的制造技术得以发展,C项正确;单一自鸣钟出入中国,“蔚然成风”表述不准,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中国当时钟表技术的发展,未涉及市民阶层的追捧,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自鸣钟受到欢迎,不能说明其他机器产品的欢迎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6. 1985年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电视成为组织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媒介。而电视的表达形式往往是娱乐性的、碎片化的、排斥思考与逻辑的,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据此可知( )
A. 电视推动了娱乐业的繁荣 B. 影视艺术影响理性思考
C. 新媒介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D. 科学技术具有双重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电视成为组织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媒介。……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并结合所学可知,电视既是重要的媒介,但一切文化内容也成为娱乐的附庸,这体现了电视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说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影响,D项正确;“电视推动了娱乐业的繁荣”表现为电视节目的娱乐化以及电视娱乐节目的影响力增强,但是材料体现科学技术具有双重影响,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科学技术具有双重影响”,“影视艺术影响理性思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新媒介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符合史实,但是该观点只能体现部分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征服希腊之后,希腊的文艺和科学作品传入罗马。但是,罗马人不像希腊人那样喜欢思辨、富于创造性,而是比较注重实用。罗马农学的成就非常突出,既总结了意大利的农业经验,又吸收了希腊和迦太基的成就。医学家盖伦的著述颇丰,在西方长期被奉为经典。皇帝和贵族竞相兴建宏伟建筑和公共设施,以显示皇权的威严浩大和帝国的繁荣强盛。罗马的建筑采用希腊的营造法,对后世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除此之外,罗马在哲学、文学、史学、法学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材料二 中古早期的动乱在毁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文化。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教会学校教授的内容是源自古典文化的“七艺”,但教会并不热衷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学术活动集中在为读通《圣经》而进行的繁琐考证上。当时的哲学和神学是二位一体,完全脱离实际经验,被称为“经院哲学”,许多哲学家沉迷在炼金术和星象学之中。建筑方面盛行哥特式教堂建筑物,高耸入云的教堂尖塔和透过彩色玻璃从高处射进教堂内部的阳光象征着教徒期望接近上帝并最终进入天堂的愿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罗马的文化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早期欧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答案】(1)特征:高度繁荣,全面发展;既继承传统文化,又吸收外来文化;注重实用;影响深远。
(2)特点:遭到战争的破坏而陷入停滞;文化教育被教会垄断;文化的神学色彩浓厚;侧重为《圣经》考证,脱离实际。
原因: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中古早期的战争严重破坏了文化;经济的破坏和长期落后;基督教势力的膨胀;世俗政权的衰弱。
【解析】
【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罗马征服希腊之后,希腊文艺和科学作品传入罗马”“罗马农学的成就非常突出,既总结了意大利的农业经验,又吸收了希腊和迦太基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既继承传统文化,又吸收外来文化;根据材料“罗马人不像希腊人那样喜欢思辨、富于创造性,而是比较注重实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注重实用;根据材料“罗马农学的成就非常突出”“医学家盖伦的著述颇丰,在西方长期被奉为经典”“除此之外,罗马在哲学、文学、史学、法学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度繁荣,全面发展;根据材料“医学家盖伦的著述颇丰,在西方长期被奉为经典”“罗马的建筑采用希腊的营造法,对后世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深远。
(2)特点:根据材料“中古早期的动乱在毁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遭到战争的破坏而陷入停滞;根据材料“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教育被教会垄断;根据材料“教会并不热衷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学术活动集中在为读通《圣经》而进行的繁琐考证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的神学色彩浓厚;侧重为《圣经》考证,根据材料“当时的哲学和神学是二位一体,完全脱离实际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脱离实际。原因:根据材料“中古早期的动乱在毁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中古早期的战争严重破坏了文化;经济的破坏和长期落后;根据材料“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教会学校教授的内容是源自古典文化的‘七艺’,但教会并不热衰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学术活动集中在为读通《圣经》而进行的烦琐考证上。当时的哲学和神学是二位一体,完全脱离实际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势力的膨胀;世俗政权的衰弱。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日本、韩国、菲律宾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相继被纳入美国阵营,与美国联系日益紧密,其技术人才迁移美国的趋势也迅速加快。7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中国等国家改革开放的开始,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全球化的大潮中,相应的,亚洲流向美国的技术人才也与日俱增。1949~1979年间,中国向美技术移民现象并不常见,但自1980之后迅速增多。到2000年,中国、印度和菲律宾成为向美国输送科技人才数量最多的三个国家。
——摘编自梁茂信《全球化视野下亚洲科技人才移民美国的历史透视》
材料二 1990年代开始,中共中央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教育部先后设立了多项基金和奖励计划,先后资助或支持了两万多名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教育部与西部地区建立实质性合作机制,先后组织归国留学生赴西部从事学术、科研与创业活动,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中国政府大力投资和鼓励高新技术的发展,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一大批中国企业迅速崛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精英回国发展。至2018年,我国留学回国人数达51.94万人,创历史新高。
——摘编自吴瑞君、陈程《我国海外科技人才回流趋势及引才政策创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亚洲向美国技术移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90年代以来,中国海外科技人才回流的主要特点及其作用。
【答案】(1)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的演变;中美关系改善;中国等国家改革开放;美国科技文化的领先地位。
(2)特点:政府支持,政策灵活;国家建设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原因多元,形式多样;数量不断增多,回流趋势增强。
作用:有利于提升整体人才素质,引入先进技术,提升科技竞争力;推动西部开发建设,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转换经济增长动力。
【解析】
【详解】(1)根据“相继被纳入美国阵营,与美国联系日益紧密,其技术人才迁移美国的趋势也迅速加快”得出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的演变;根据“7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中国等国家改革开放的开始,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全球化的大潮中,相应的,亚洲流向美国的技术人才也与日俱增”得出中美关系改善,中国等国家改革开放;同时也和美国科技文化的领先地位有关。
(2)特点:根据“教育部先后设立了多项基金和奖励计划,先后资助或支持了两万多名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得出政府支持,政策灵活;根据“教育部与西部地区建立实质性合作机制,先后组织归国留学生赴西部从事学术、科研与创业活动,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出国家建设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原因多元,形式多样;数量不断增多;根据“至2018年,我国留学回国人数达51.94万人,创历史新高”得出回流趋势增强。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有利于提升整体人才素质,引入先进技术,提升科技竞争力;推动西部开发建设,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转换经济增长动力。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带到印度、波斯,乃至欧洲。16世纪以前,中国茶主要在亚洲大陆传播。近代以后,中国茶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都通过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法国)油画展现了民众饮茶的场面
俄国皇室和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十八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家……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
——《丝绸之路上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及其对欧洲的影响》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述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的影响。
【答案】(1)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地方割据,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冲突加剧;经济重心南移;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茶叶贸易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港口城市的繁荣和转口贸易的发展;饮茶之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生活的民主和男女平等;激发了与茶相关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作;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根据材料“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可知,地方割据,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冲突加剧;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材料“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根据材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根据材料“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根据材料“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可知,茶叶贸易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都通过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港口城市的繁荣和转口贸易的发展;根据油画《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和材料“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饮茶之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生活的民主和男女平等;激发了与茶相关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作;根据材料“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和“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可知,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五四前后一般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孔子思想,就是儒家的学说,就是纲常名教那一套,我看不能这么说。…如上所述,可见中国文化一方面随着时代的演进而随时在变,各时代的差异是相当大的,决不能认为存在着一种儿千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或代表的一成不变的文化。…儒家思想始终并没有成为任何一个时期的唯一的统治思想。…自五四以来以至近今讨论中国文化,大多数学者似乎都犯了简单化的毛病,把中国文化看成是一种豆古不变且广被于全国的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既有时代差异,也有其地区差异,这对于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当然极为不利。
一一摘自谭其异《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奏朝,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汉代初期,无为而治,道家思想盛行。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发展。北宋时,儒家学家吸收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理学”。
综上,中国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可见中国文化一方面随着时代的演进而随时在变,各时代的差异是相当大的”可提炼出论点是中国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关于阐释可结合儒家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进行作答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渑池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填好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 有学者研究发现:莱布尼茨于1672—1676前后发现二进制,1701年传教士白晋将中国的《易经》送给了莱布尼茨,莱布尼茨阅读后发现中国古老的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由此可见( )
A. 中国古代科学成果在西方广泛传播 B. 《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C. 文化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新启发 D. 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发挥主导作用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文天祥为国赴死的节操大义,他的仗义死节受到有识之士的广泛赞扬,论者以为其因实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反映了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 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
B. 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C. 重塑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
D. 压抑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
3. 公元1704年,罗马教皇克莱芒十一向中国的教会与信徒发布了七条禁约,内容包括禁止教堂悬挂带有“敬天”字样的隔额,禁止基督徒祀孔、祭祖,禁止教徒家中供奉牌位等。这些禁约
A. 传播了西方宗教改革的成果 B. 折射出中西文化冲突
C.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 阻断了东西方的交流
4. 佛教传入中国,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统治者开展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了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出现这一结局的原因是
A. 儒学实现突破,彰显文化自信
B. 君主专制加强,儒学成正统思想
C. 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改变
D. 佛教颠覆传统观念,不为社会重视
5. 希腊戏剧题材限于一般人熟知的希腊早期神话与传说,只能反映命运与人或神之间的冲突,剧情虽然已知,但诗、音乐、舞蹈与哲学说教每次都不同,往往抒发公民的情感,关注广大观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诸如城邦政治、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对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
A. 古希腊人文主义产生于希腊戏剧作品之中
B. 古希腊戏剧内容需要进一步扩展,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
C. 古希腊戏剧有助于培育城邦公民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D. 古希腊戏剧创作开始面向社会生活,解决日常问题
6.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并重申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这表明当时
A. 法律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奴隶权益
B. 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公平公正的法理精神
C. 拜占庭帝国通过法律鼓励自由买卖奴隶
D. 拜占庭帝国奴隶完全不受法律保护
7. 有学者认为,拜占庭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是复杂的,他们虽然自诩为“罗马人”,以基督教立国,但却说着娴熟希腊语,以希腊人的方式生活,古希腊文化作为潜流在拜占庭帝国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该观点旨在强调
A. 拜占庭融合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
B. 希腊文化是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基础
C. 拜占庭帝国借助雅典民主政治运行
D. 基督教拜占庭帝国时期得以创立
8.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说:“哪个婆罗门不是和一般人一样,经由母亲怀胎而出生的呢?怎么能说自己是最尊贵的种族呢?持这种论调的婆罗门,是没道理和不光彩的。”释迦牟尼在此强调的是
A. 普通群众地位应高于婆罗门 B. 种姓制度是佛教思想的源头
C. 低种姓是佛教主要信仰群体 D. 佛教之中反对种姓等级差别
9. 《汉谟拉比法典》序言道:“安努(天神)与恩利尔(大地、空气之神)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者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太阳神),照临黔首,光耀大地。”这部法典
A. 是用象形文字所刻 B. 融法律和道德为一体
C. 蕴含君权神授思想 D. 宣扬了人人平等理念
10. “到了公元前500年,欧亚范围内大规模印欧人各部落的迁徙浪潮终于渐渐平息,而此时的欧亚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整个欧亚大陆从此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这说明古印欧人的迁徙( )
A. 推动了东亚区域文化的发展 B. 促进了欧亚大陆共同市场形成
C. 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 D. 影响了欧亚大陆区域文化发展
11.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的观点表明
A. 英国企图将亚洲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
B. 英国推动印度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C. 英国通过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D.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将重构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
12. 当前在美国社会颇受关注的移民收紧趋势,其深层的社会原因是自1965年移民法实施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持续地大规模移民后,美国社会面临结构性困境,美国社会多样性快速发育,政府及社会应对不力,导致社会矛盾突出。这一趋势表明美国( )
A. 移民以亚洲和拉丁美洲最多 B. 移民政策具有务实性和利己性
C. 政府对移民的控制有所放松 D. 移民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特征
13.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
A. 物种交流之路 B. 商贸流通之路
C. 文明交流之路 D. 政治交往之路
14. 明代郑和船队在下西洋航行中,除了使用“针路”(罗盘方位)、“更数”(水上里程)等航海技术,还使用了阿拉伯人的“牵星过洋”(星辰定位)技术,从而到达非洲东海岸一些地区。由此可知
A. 阿拉伯人航海技术高超 B. 地理环境制约东西方交流
C. 中国传统航海技术落后 D. 东西航海技术具有互补性
15. 16世纪中后期,西洋自鸣钟传入中国。康熙帝在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立“自鸣钟处”,从全国招募人才学习钟表制造技术,尝试着自己生产钟表。后来,“自鸣钟处”又改为“做钟处”,从此“做钟处”成为专门制造钟表的皇家作坊。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西学东渐”蔚然成风 B. 钟表得到了市民阶层的追捧
C. 钟表的制造技术得以发展 D. 西方机器产品受到皇室青睐
16. 1985年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电视成为组织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媒介。而电视的表达形式往往是娱乐性的、碎片化的、排斥思考与逻辑的,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据此可知( )
A. 电视推动了娱乐业的繁荣 B. 影视艺术影响理性思考
C. 新媒介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D. 科学技术具有双重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征服希腊之后,希腊的文艺和科学作品传入罗马。但是,罗马人不像希腊人那样喜欢思辨、富于创造性,而是比较注重实用。罗马农学的成就非常突出,既总结了意大利的农业经验,又吸收了希腊和迦太基的成就。医学家盖伦的著述颇丰,在西方长期被奉为经典。皇帝和贵族竞相兴建宏伟建筑和公共设施,以显示皇权的威严浩大和帝国的繁荣强盛。罗马的建筑采用希腊的营造法,对后世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除此之外,罗马在哲学、文学、史学、法学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材料二 中古早期的动乱在毁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文化。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教会学校教授的内容是源自古典文化的“七艺”,但教会并不热衷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学术活动集中在为读通《圣经》而进行的繁琐考证上。当时的哲学和神学是二位一体,完全脱离实际经验,被称为“经院哲学”,许多哲学家沉迷在炼金术和星象学之中。建筑方面盛行哥特式教堂建筑物,高耸入云的教堂尖塔和透过彩色玻璃从高处射进教堂内部的阳光象征着教徒期望接近上帝并最终进入天堂的愿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罗马的文化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早期欧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日本、韩国、菲律宾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相继被纳入美国阵营,与美国联系日益紧密,其技术人才迁移美国的趋势也迅速加快。7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中国等国家改革开放的开始,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全球化的大潮中,相应的,亚洲流向美国的技术人才也与日俱增。1949~1979年间,中国向美技术移民现象并不常见,但自1980之后迅速增多。到2000年,中国、印度和菲律宾成为向美国输送科技人才数量最多的三个国家。
——摘编自梁茂信《全球化视野下亚洲科技人才移民美国的历史透视》
材料二 1990年代开始,中共中央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教育部先后设立了多项基金和奖励计划,先后资助或支持了两万多名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教育部与西部地区建立实质性合作机制,先后组织归国留学生赴西部从事学术、科研与创业活动,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中国政府大力投资和鼓励高新技术的发展,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一大批中国企业迅速崛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精英回国发展。至2018年,我国留学回国人数达51.94万人,创历史新高。
——摘编自吴瑞君、陈程《我国海外科技人才回流趋势及引才政策创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亚洲向美国技术移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90年代以来,中国海外科技人才回流的主要特点及其作用。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带到印度、波斯,乃至欧洲。16世纪以前,中国茶主要在亚洲大陆传播。近代以后,中国茶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都通过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法国)油画展现了民众饮茶的场面
俄国皇室和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十八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家……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
——《丝绸之路上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及其对欧洲的影响》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述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五四前后一般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孔子思想,就是儒家的学说,就是纲常名教那一套,我看不能这么说。…如上所述,可见中国文化一方面随着时代的演进而随时在变,各时代的差异是相当大的,决不能认为存在着一种儿千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或代表的一成不变的文化。…儒家思想始终并没有成为任何一个时期的唯一的统治思想。…自五四以来以至近今讨论中国文化,大多数学者似乎都犯了简单化的毛病,把中国文化看成是一种豆古不变且广被于全国的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既有时代差异,也有其地区差异,这对于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当然极为不利。
一一摘自谭其异《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