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陈情表》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1《陈情表》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7 19:0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重点)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难点)
3.深入体会文章。
【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太子侍从官)。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2.创作背景
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李密拒绝应招,但这很容易招致武帝的疑虑,以为他怀念旧朝,于是李密上《陈情表》,以奉养祖母为理由辞不应征。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我们今天读这篇文章,就应从感情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考虑它的内容和表现技巧,而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篇“以孝感人”的“至文”了。忠孝两全是《陈情表》的中心,这种封建意识本不足取,但由于这篇文章语言恳切,文笔委婉,记叙详尽,说理周密,表达感情淋漓尽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3.文体介绍
表: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4.题解
陈——陈述、禀报  
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隐情、(孝情、忠情) ③情理(忠孝之道)  
表——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5.正音
险衅xìn 夙sù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 茕qióng茕孑jié立 床蓐rù
除臣洗xiǎn马 猥wěi 陨yǔn首 逋bū慢 笃dǔ
不矜jīn名节 拔擢zhuó 优渥wò 盘桓huán
气息奄yǎn奄 侥jiǎo幸
【新课讲授】
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一、整体感知
讨论:1.是谁陈情?向谁陈情?
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为什么要“陈”?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4)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5)如何“陈”?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陈情表
陈情者 李密
陈情对象 晋武帝
陈情内容 对祖母—孝情 对晋武帝—忠情 对自己—忠孝两难的苦情
陈情目的 愿乞终养
陈情方式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2.文章结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 悲凉——自己的悲惨遭遇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
第二段:感激 恳切——征召之恩与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真挚 诚恳——提出孝之大理
第四段:忠诚 期待——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两全之策
二、具体分析
1.文章第一段首先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
紧扣“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卖惨——
六月——丧父
四岁——母亲改嫁
年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成立——门庭衰落
晚年——生子
成长所赖者祖母而已。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这既是祖母躬亲抚养作者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下文作者“区区不能废远”的原因,可谓一笔双关。现在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生活不能自理,进入人生晚景,作者是她唯一的感情支柱与生活依靠,他怎能置之不理?于情于理都必须照顾祖母。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而且情理并发,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愿乞终养”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第一段中哪一句是作者陈述的总括,陈述了哪些内容?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父死母嫁)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孤苦多病)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内外无人)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刘婴疾病)
文化常识:丧礼五服)
2.(1)文章第2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
(2)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积累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表明情况属实,并非托辞,以消除晋武帝的疑惑。
(3)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情真意切而含蓄精当的叙述,将忠诚之心与孝顺之情并提,句句合情入理,使人信服。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然而,此刻李密并未就此提出请求,反而含蓄住笔。
如果说第一段侧重叙述祖孙之情的话,此段则推进到君臣之义上,突出尽忠与尽孝这一矛盾,表达了自己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奔驰”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欲赴任就职,以尽忠报国的焦急心情。这样使晋武帝相信其不欲负朝廷的器重及眷爱后,才又笔锋一转,说出自己确有隐情:“刘病日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附:古代官职变动
授予官职:拜、除、授、赠(用于追封已故者)
调动官职:转、徙
官吏初到任:下车
官员请辞:致仕、告退、归故里、乞骸
京官外调:出
推举官员:举、荐
征召官员:征、召、辟
表提升的:擢、拔、升、迁、
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陟zhì(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表降职的:贬、左迁、迁谪、谪、逐
罢、免、解、黜、夺 (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chǐ(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假(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
3段
3.问题一、仅仅以祖母年老需要他奉养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怀疑他是心念旧朝,为了“名节”而不愿在晋朝做官呢?为打消晋武帝的这种怀疑第三段李密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抓住“伏惟”“且”“但”三个转换文意的词。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1)列出晋武帝的施政纲领“圣朝以孝治天下”,为孝敬祖母找到理论依据,也为自己不立即奉诏赴职做了言之有理的开脱。将自己的言行巧妙地纳入晋武帝的治国体系中,使之产生认同感。
(2)接着写到最关键的问题,以委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没有不事二主之心。先写自己在蜀汉既是“本图宦达,不衿名节”,接着自贬身份,说自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地位,对皇帝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感到无比荣幸,所以不可能“盘桓”“有所希冀”。此处委婉得体,顿挫有致,有力地消除了武帝的疑惑,取得认同。
(3)着重陈述了祖母刘氏的病情以及与之血肉相连不可须臾分开的密切关系。而祖母已经“朝不虑夕”,由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关系,是让他“区区不能废远”的唯一原因,至此才明确而语气和婉地摆出自己的真实态度。可谓水到渠成,有理有据,情真语切。
问题二、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1)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2)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问题三、概括本段的内容要点: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自己不仕的理由。
不仕的理由:圣朝以孝治天下;祖孙更相为命;区区不能废远——尽孝道(合情合理)。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
目的是引入到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上去,从而向晋武帝表明孝顺祖母既为私情,又合法理。
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三、思考:
1.将本文的第3段和第1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不好。第3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请。从文章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目的。
2.艺术特色
1. 融情于事,融情于理。强烈的感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叙自己的孤苦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心,也是以充满感情的笔调来写的。不仅如此,作者还在陈情中晓之以理。李密陈情的理据,就是“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这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2.用词委婉,感情真挚。《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题。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如“猥以微贱”“犬马怖惧”“伏惟”等,以典雅谦恭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3.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不事雕琢,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逼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眼前。
4.语言骈散并用。文章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李密无所适从的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相依,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