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人教版物理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气体、固体和液体》
第5节 液体
素养类别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 知道液体的表面张力及其成因;了解浸润和不浸润现象,知道毛细现象及其成因;了解液晶的主要性质。
科学思维 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液体的微观结构和基本性质,用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解释生活中与液体相关的现象
科学探究 观察液面呈现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表面张力的方向和作用效果,经历“观察现象→收集证据→解释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 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学习目标
思考:根据浮力知识,物体漂浮的条件是密度小于水,而硬币不符合该条件却能“漂浮”,这是为什么?
魔术:硬币“漂浮”在水面上
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可能具有与液体内部不同的性质
1.把一条细棉线的两端系在铁环上,要使棉线处于略为松驰的状态。然后将铁丝环浸入肥皂液里、再拿出来时环上就留下了一层肥皂液的薄膜。这时薄膜上的棉线仍是松弛的。用烧热的针刺破棉线某一侧的薄膜,观察薄膜和棉线发生的变化。
实验 : 观察肥皂膜和棉线的变化
2、把一个棉线图系在铁丝环上,使环上布满肥皂液的薄膜,这时膜上的棉线圈仍是松弛的。用烧热的针刺破棉图里的薄膜,观察棉线圈外的薄膜和棉线圈发生的变化。
实验 : 观察肥皂膜和棉线的变化
归纳现象:肥皂膜收缩把松弛的棉线绷紧了。
得出结论: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
思考: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层有收缩的趋势,产生这种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是什么?
由于蒸发现象,表面层分子间距r>r0 ,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
大量的表面层分子间的引力宏观上表现为:
使液面收缩绷紧,叫做液体的表面张力(效果力)。
气液模型
表面张力:
在液体表面设想一条任意直线为分界线,把液面分成两个部分
①
②
线两侧液体之间存在着一对与MN垂直、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力的方向:总是与液面相切,且与分界线垂直
力的效果:使液面表面积收缩到最小
揭秘:硬币“漂浮”在水面上
生活中与液体表面张力有关的现象还有:
思考:在烧杯中的水未满时,为什么硬币总是“漂浮”在水面中间?
魔术:硬币“漂浮”在水面上
液体与固体接触的部分可能具有与液体内部不同的性质
先后向一块洁净的璃板上和一块涂了蜡的玻璃上滴一滴水,晃动玻璃板,观察现象
实验 :
现象表明:水可以润湿玻璃,但不能润湿蜡。
水
水滴在洁净玻璃上
水滴在涂了蜡的玻璃上
某种液体会润湿某种固体并附着在固体的表面上,这种现象叫浸润.如:水浸润玻璃、水银浸润铅
某种液体不会润湿某种固体,也就不会附着在这种固体的表面,这种现象叫做不浸润.如:水银不浸润玻璃、水不浸润蜡
归纳:一种液体是否浸润某种固体,与这两种物质的性质都有关。
水
水滴在洁净玻璃上
水滴在涂了蜡的玻璃上
水银
水银滴在洁净玻璃上
水银
水银
水银滴在铅板上
玻璃试管中的水面
玻璃试管中的水银面
水浸润玻璃,玻璃管中的水面呈凹液面;
水银不浸润玻璃,玻璃管中的水银面呈凸液面。
请同学们类比“气液模型”分析方法,解释出现液面形状差异这种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是什么?
附着层
固体
液体
附着层
固体
液体
固液模型
类比“气液模型”分析方法,解释出现液面形状差异这种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原因
总结:无论是“气-液”面模型还是“固-液”面模型,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现象的微观本质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将内径不同、两端开口的洁净细玻璃管分别竖直插入水中,观察细玻璃管中液面的高度
实验 : 观察毛细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洁净细玻璃管内的液面比水面高,管的内径越小,上述现象就越明显。
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上升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下降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毛细现象: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如何解释玻璃管的内外液面差?
以浸润为例,液体在管内的液面是向上弯曲的,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向上的拉力,使液体沿着管壁上升。但液面不会无限上升,当向上的拉力与管内液体的重力平衡时,液面停止上升。
毛细现象的应用:
土壤里有很多毛细管
破坏毛细管→保持水分
墨汁上升
液晶
液晶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广泛应用于手机屏幕、平板电视等显示设备中。为什么“液体”和“晶体”联系在一起了?液晶到底是什么物质?
请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液晶?它是液态的晶体吗?
(2)液晶有哪些特点?
(3)液晶有哪“三态”?
(4)液晶的光学性质是什么?
(5)液晶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课堂小结
感谢您的耐心聆听
I'd like to finish by saying how grateful I am for your 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