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2课贞观之治优秀教学设计、课件及学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2课贞观之治优秀教学设计、课件及学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25 19:11:30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第2课贞观之治 献食 隋炀帝特别喜欢外出巡游,为了满足船队大批人员的享受,隋炀帝命令两岸的百姓,给他们准备吃的喝的,叫做“献食”。那些州县官员,就逼着百姓办酒席送去,有的州县,送的酒席多到上百桌。别说隋炀帝吃不了那么多,就连他带的宫纪太监、王公大臣一起吃,也吃不完。留下的许多剩菜,就在岸边掘个坑埋掉。可是那些被迫献食的百姓,却弄得倾家荡产了。一、隋亡唐建之谜 高丽之战
为了炫耀武功,公元611年,他发动对高丽的战争。他下令全国军队,不论远近,一律向涿郡集中;还派人在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督造兵船三百艘,造船的民伕在官吏监视下,日日夜夜在海边造船,得不到休息。他们下半身泡在海水里,时间一久,从腰以下都腐烂得生了蛆,许多人受不了这样折磨,倒在海水里死了。罄竹难书唐朝的建立自学课文,回答问题。唐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结论:时间:618年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传 位李世民(唐太宗,号贞观) 自学方法
事件三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二、盛世开创之谜 人物档案
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反隋和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帮助父亲稳定了新王朝,被封为秦王。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2.这句话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他能认识到此问题?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这句话体现了他具有什么治国思想?(一)探究盛世之因治国良策自学课文,回答问题:经济:用人: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享受欲望。
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政治:治国良策(二)感受盛世之景 景一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景二 “(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粮,取给于道路。” 三、“无字碑”之谜 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评价。
主流性原则: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
实践的原则:从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谢谢!第2课 贞观之治
【学习目标】
1.了解唐朝建立、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理解并记住“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2.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3.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我们社会和个人的历史启迪。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一)隋亡唐建之谜
1.隋朝灭亡的原因、时间
2.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二)盛世开创之谜
1..贞观是谁的年号
2.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3.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从经济、政治、用人三方面概括)
4.贞观之治的表现
(三)无字碑之谜
1.武则天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用一句话来概括对武则天统治的评价。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探究盛世之因
读史使人明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唐太宗的话,体会他的深意。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唐太宗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这句话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他能认识到此问题?
(3)这句话体现了他具有什么治国思想?
(二)感受盛世之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 “(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粮,取给于道路。”
(1)说说两则材料的大概含义。
(2)造成两则材料不同社会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两则不同材料现象和原因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
三、归纳总结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
巩固检测
1.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2.温总理说:“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国之命在人心”之内涵与下列政治家思想一致的是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以至于在他死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鉴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现在失去一面好镜子啊。”那么这位大臣是
A. 长孙无忌?????? B. 杜如晦?????? C. 狄仁杰??? D.魏征
4.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中央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
②唐太宗常常告诫大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③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你提出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
④见证了唐太宗死后,武则天登上皇位的一幕。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显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
C.继承唐太宗的政策,重用人才,发展农业,为唐朝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D. 创造了一个新字“曌”(Zhao)
6.“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是谁的统治
A.唐高祖  B. 唐太宗?????? C. 唐高宗   D.武则天
7.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相似点有①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②都实行选拔贤才的政策③都虚心采纳谏言? ④都注意戒奢从简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原因:隋的暴政;时间:618年
2.唐朝建立的时间:618年;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
3.唐太宗
4.治国思想: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能过分压榨百姓,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5.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经济: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戒奢从简。
政治: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用人: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6.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7.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8.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探究感悟
(一)
(1)材料的意思是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作为君主,怎么能不畏惧。
(2)唐太宗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原因在于他经历过隋末农民起义,吸取了历史的教训。
(3)这句话体现了唐太宗具有重民、爱民的思想。
(二)
(1)材料一的原因:隋末战争的浩劫;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得民不聊生。 材料二的原因: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和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从而出现了这种治世局面。
(2)我们应该树立“重民”思想,不但减轻人民的负担,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国家要发扬节俭的美德;政府官员要廉洁自律;精简机构;要重视人才的选拔等。(也可以根据唐太宗的其他措施答)
四、巩固检测
1.B 2.D 3.D 4.A 5.C 6.D 7.A
第2课 贞观之治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盛唐景象
导入新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一、隋亡唐建之迷
[提出问题]
隋炀帝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谁能来为大家讲讲他的故事?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隋炀帝暴虐无道。
生2:他经常远出巡游,骚扰地方百姓。
生3:他在位时,开通大运河,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加重人民的负担。
生4:……
教师过渡:老师这里也有两个有关隋炀帝的故事,我请一个同学来为大家讲一下。
多媒体展示: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故事分享,请同学们解开“隋朝昙花一现”之谜。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启迪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的暴政。
生2: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讲述隋炀帝暴政的有关故事,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大量历史事实的展示,引领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从而理解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
教师过渡:隋炀帝的统治正如时人所说的“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隋朝就这样昙花一现。取而代之的则是威震四海,人心所向的李渊父子。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了解唐朝建立的过程。
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 针对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的情况,老师把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盛世开创之谜
教师过渡: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并完成了对唐朝的统一。但是唐朝在他的继承者李世民统治时
期发扬光大并带领唐朝走向繁荣昌盛的。李世民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呢?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此人的人物档案。
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李世民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伟大人物的品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过渡:李世民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国君,他在继位后,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唐朝在他的治理下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局面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子目“贞观之治”,来揭开唐朝盛世开创之谜。
探究盛世之因
1.开明的治国思想
教师过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要探究一个国家的兴盛,首先我们要了解其统治者的治国思想,那么唐太宗是在哪种思想指导下治理国家的呢?请同学们仔细体会唐太宗的话,思考问题。
多媒体展示:

[提出问题]哪位同学来为大家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提出问题]唐太宗把人民群众比作水,又说“水能把船掀翻”这说明他认识到了什么问题?大家回忆一下是什么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了这一问题。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说明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生2: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
[教师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样的亲身经历会促使唐太宗产生怎样的治国思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他会爱惜百姓。
生2:他会重视人民。
生3:他会减轻赋税。
生4:……
教师过渡:唐太宗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在开明思想的指导下于贞观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治国政策和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太宗的治国良策。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理解资料,论从史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步认识到唐太宗的开明思想。
2.有效的治国良策
[提出问题]首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从经济、政治、用人三方面找出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
方法引领:自主学习课本内容,然后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究。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唐太宗在经济上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生2:唐太宗政治方面的措施有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生3:在用人上,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丞相,人称“房谋杜断”。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分层次理解、记忆治国措施。
教师总结:唐太宗作为国君不但从自身做起,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还想方设法通过减轻农民的徭役赋税、减少官吏的数量等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此外他还虚怀若谷、虚心纳谏、广开言路,使得贞观年间人才济济。特别是唐太宗虚心纳谏,成为贞观年间的一大特色。
[提出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课内外知识来讲讲有关唐太宗虚心纳谏的精彩故事。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讲魏征的故事。
生2:讲房谋杜断的故事。
生3:讲长孙太后的故事。
生4:……
教师过渡:正是因为唐太宗开明的思想、宽广的胸怀,最终以其恢弘的气度赢得了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实施,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贞观之治的盛世之景。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们分享历史故事,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讲故事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感受盛世之景
多媒体展示:
景一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景二 “(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粮,取给于道路。”
[提出问题] 这是不同时期的两段历史场景,它们各描绘了怎样的历史场景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景一描绘了贞观初年茫茫千里,既无人烟也无家畜的荒凉萧条的社会景象。
生2:景二描绘了唐朝在唐太宗治理下,出现了经济富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提出问题] 假如时光倒流,你回到了景一或景二的时期,谈谈你可能会有什么切身感受?
生1:如果回到景一,我会感到害怕,因为当时社会混乱。
生2:景一让我感到饥饿,因为千里无人烟。
生3:如果在景二,我会感到很安全。
生4:如果回到景二,我会感到幸福,因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造成这两种不同社会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景一是由于隋朝末年的残暴统治和多年的战争造成。
生2:景二是由于唐太宗在开明的思想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国良策造成的。
(三)畅谈盛世之感
[提出问题] 俗话说“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通过以上“因果关系”的探究,我们应吸取怎样的历史经验教训呢?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要爱护百姓,人民才能拥戴你。
生2:要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生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历史材料,对比两则材料的不同,引导学生在史料中认识问题、理解问题,从而感悟历史的真谛。
教师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都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所以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的局面。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提出问题]但人无完人,唐太宗统治后期好大喜功,也做了不少不利社会发展的事情,但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从主流方面客观地评价。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对唐太宗这一人物做一个公正的评价。
方法引领:引领学生学会客观、公正的、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学会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教师总结: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以人为本,减轻徭役,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是一位明君。
教师过渡:唐太宗墓碑上清楚地记载了他的丰功伟绩。但在唐朝,却有一座“无字碑”,它是谁的呢?为什么又没有文字呢?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走进“无字碑”,探究无字之谜。
三、“无字碑”之谜
多媒体展示:武则天无字碑
[提出问题]为什么上面没有文字?
生1: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生2: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生3: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
生4:……
[提出问题] 根据你的了解武则天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她心狠手辣。
生2:她很有心计。
生3:她很残暴。
生4:……
教师过渡:那么在伟人眼中的武则天又是怎样的呢?毛泽东曾对武则天做出过这样的评价,说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可见,毛泽东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当之高,这说明武则天作为一个统治者是有突出政绩的。
[提出问题] 你知道武则天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吗?她的统治在唐朝起了什么作用?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回答。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重视生产和重用人才。
生2: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提出问题] 她有政绩,但她也有很多过失,如她任用酷吏,滥杀大臣等,那我们应如何公平、客观地评价武则天呢?
多媒体展示:评价历史任务的方法,进行方法引领,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述说对武则天的印象和评价,然后再展示伟人对她的评价,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师总结:当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是这样评价武则天的,说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意思是她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从政治上来看,她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贞观之治”,了解了唐朝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世的发扬。常言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那么同学们学习了“贞观之治”这一课,联系自身,你学到了什么,又从中获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