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临安春雨初霁(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一:诗意知多少
临 安 春 雨 初 霁
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
霁: (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此时的爱国诗人陆游已有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 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严州知州的职位本与他抗金收复中原的素志不合,但迫于“圣命”和生计,只得接受。赴任之前,先到临安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写作背景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诵读体悟
学习任务二:诗情悟多少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无奈,透露出客居京华的懊悔。奠定诗歌郁闷惆怅的感情基调
▲《临安伟观图》局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小楼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是忧伤惆怅的代名词。
春雨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旅泊愁春雨,春寒更北风”,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杏花
“一生心事杏花诗”
“燕子不归春已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
“一树杏花春寂寞,恶风吹折五更心”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杏花表达的是无边的惆怅,不尽的哀怨。
以江南明艳生动的春光为背景,诗人在小楼上夜听春雨,借杏花春雨表达旅居京城时的郁闷和惆怅。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 评价:“小楼”一联,从诗的意境看,有三个层次:身居小楼,一夜听雨,是一诗境;春雨如丝,绵绵不断,杏花开放,带露艳丽,另一诗境;
深巷卖花,声声入耳,又一诗境。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
作草:草书。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写草书消遣。
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分茶:宋元时烹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你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吗?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①作者客居京华,闲极无聊,写草书、分茶、品茗来消磨时光,表面上是闲适恬静的境界,背后却藏着诗人无限的无奈与郁闷。
● ②诗人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表明他对黑暗官场的厌倦,实则抒发的是壮志难酬的伤感惆怅。
● ③在诗人眼中,临安春色,何其寡淡,人情世味何其冷漠,
壮志更是无从提起,只能在“闲”“戏”中打发时光。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诗人自我安慰: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到家吧。这种宁愿赋闲而不愿久居京华的心态,难道不是报国无门的浩然长叹吗?
寓至味于闲适:空有报国志,无奈客京华
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客居京华生活的无聊、无奈。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通过乐景衬哀情、用典等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含蓄而有深蕴,此为寓至味于闲适,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
学习任务三:诗作阅读会多少
看标题,抓题眼,整体感悟;
看注释,抓暗示信息,理解诗歌大意;
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看字词,抓情感关键字,找准情感切入点;
看意象,品意境,把握特定含意;
看手法,明效果,品赏思想意蕴。
要求:在关注阅读鉴赏关键处的方法的指导下,请你对陆游的《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钗头凤》等一两首诗词进行阅读感悟的创作。
1.继续阅读、学习感悟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了解切入点的寻找和深化,做好适当的批注。
2.明确方向、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作品的情感分析,作品的艺术鉴赏,诗人的气质形象等。
3.查找资料,深化认识,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感悟文章。
4.小组分享感悟文章,课后交换阅读点评,推选优秀作品在班级里分享。
阅读运用
1.陆 游《剑南诗稿》
2.朱东润《陆游传》
3.殷光熹《宋词名篇赏析》
4.朱自清《爱国诗》
5.刘朵朵《此情可待成追忆——陆游的沈园情节》
推荐资料
临安春雨初霁(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一:研读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掌握运用一定的鉴赏方法,结合写作背景、诗作标题、意象、手法、语言等关键处阅读品味,去体味诗作的情感。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空自许” — 愤“壮志难酬”
书“鬓已斑” —愤“年华空老”
书“谁堪伯仲间”—愤“无人领军”
书“世事艰” —愤“报国无门”
/
/
/
/
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诗人自己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既有英雄暮年之叹,也含有渴望建功立业、北伐恢复中原之志。
《书愤》情感
“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
学习任务二: 《临安春雨初霁》《书愤》比较阅读
篇目 《临安春雨初霁》 《书愤》
选用意象
营造意境
描写内容
表达技巧
抒发情感
语言特点
诗人形象
小楼、春雨、杏花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等
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雄浑壮阔的战争图
叙述现实、定点描摹
回忆过去、叙述现实、时空交错
乐景哀情、虚实、用典明志
含蓄蕴藉 清新有情趣
对比、虚实结合、用典明志
雄浑沉郁、激愤严肃
客居京华的郁闷失意牢骚者
矢志报国的慷慨激愤的追梦人
空有报国志、无奈客京华的郁闷
报国无门、年华老去、渴望建功立业
学习任务三:陆游形象我来评
你怎么理解这一时期的陆游形象,他到底是一个郁闷失意的牢骚者还是一名慷慨激愤的追梦人?或者你还有别的认识理解。
要求:
1.准确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形成自己的初步认知意见;
2.结合相关陆游诗作、评价等资料,补充加深自己对陆游的认识;
3.表达观点要结合诗作的内容,做到有理有据。
参考示例一:
我始终认为陆游是位矢志报国的追梦人。《书愤》以“气如山”的“愤”串联全诗,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也表达了渴望北伐恢复中原、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意愿,他是一位执着于自己梦想的抗金战士 。
而到《临安春雨初霁》时,似写明媚春光下客居京华的恬静闲适生活,实是表达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无聊和不能上前线杀敌报国的悲愤心情。所以表面的闲适依然可见内在以身报国的热血 。
所以两首诗中,诗人的形象实则是一致。如果说《书愤》是诗人一生事业的一曲悲歌,那么《临安春雨初霁》只不过是诗人人生经历中颇有意味的一支插曲,它是诗人追梦历程中的一次情绪的翻腾,这一次的情绪翻腾并不影响我们对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的评价。
亘古男儿一放翁
参考示例二:
我认为这两者都是真实的陆游。生活本身就是多面的,一个诗人的性格往往也是复杂的,一个“气如山”、自诩“塞上长城”的爱国者,也难免间或惆怅抑郁。这种惆怅抑郁与其慷慨悲壮并不矛盾,唯其“一心报国而无战场”,才有不得志的郁闷惆怅;唯其抑郁惆怅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怀的喷发,这些都构成了一个更丰富的陆游形象。
他不仅是整天系念“中原”“出师”的爱国诗人,他也是位“接地气”的文人,“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不得意的时候、无聊惆怅的时候,夜不能寐,“一夜听春雨”,褪去了裘马轻狂的书生意气,逐渐收敛成一个满腹心事的老人,“谁令骑马客京华”,这一句的抱怨牢骚,让高大的战士形象立刻真实丰满了起来。
男儿放翁恒亘古
参考示例三:
陆游的人生是个悲剧。这两首诗展现的是陆游晚年情感心态的一个脉络。
从《书愤》中“气如山”的愤, 到《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谁令骑马客京华”的无奈, 具体而真实地展示了陆游晚年思想心态的一种变化, 这种变化无论从心态本身还是陆游个性,都是一种悲剧。
抗金的稍起即挫,主和派长期专权,北土一直未复,这是大的方面;自己情感生活的苦楚,官宦生活多舛, 逝者如斯, 鬓发已斑,这是小的方面。这大小两个方面长期的压抑着一个人,再怎样慷慨激昂,再怎样雄心壮志,也该消磨得差不多了。总的来说,这两首诗风格上一个悲壮,一个淡泊清新,颇不相同,但时间上的相连使我们仍可以从中发掘出其情感心态的脉络,从而理解一位著名爱国诗人矢志不渝追求与抗挣的悲剧性。
宋代文学学会会长王水照先生在 “纪念陆游诞辰 885 周年暨陆游与鉴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提出要“更全面认识陆游的历史面貌”。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可以说有“两位陆游”的观点,相对而言,“被忽略的、被遮蔽的”往往是第二个陆游的形象,即“生活里”“柔性”的陆游。他是个复杂的人性的组合体,是个充满了爱与恨的活生生的人,他也是芸芸众生中的“这一个”。
陆游形象我来评
“走进去”“走出来”
推荐阅读
陆游《 剑南诗稿》
人民出版社《陆游与鉴湖》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评价一个作家、评价一首诗,
既要知人论世,更要“因时而议”“因诗而论”。
作业:
要求:请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陆游,回顾往事,联系下面所选的诗词内容,读出自己的理解,以 “我是陆游……”开头,来向读者介绍陆游自己,尤其要突出陆游当时的心境。不少于300字。任选其中一小题的两首诗词。
(1)《书愤》《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
(2)《临安春雨初霁》《游山西村》
(3)《钗头凤 红酥手》《沈园二首》
陆游形象我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