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驿路梨花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驿路梨花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7 21:21:4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5张PPT)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初中语文匠 出品】
小说:情节、人物、环境
略读理关系
略读是一种通过快速阅读文章,了解内容大意的方法。
阅读速度:400字/分钟
阅读时间:5分钟以内(课文一共2015字)
阅读提示
1.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
2.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根据目的,确定重点,其余可跳读。
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梳理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关系,用两个字概括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关系,完成下图。
略读理关系
( )
( )
( )
( )
( )
解放军战士
( )
( )
( )
(修建)
略读理关系
(照料)
(照管)
(回报)
(借住)
“我”和老余
解放军战士
梨花
一群小姑娘
瑶族老人
(修建)
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梳理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关系,用两个字概括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关系,完成下图。
略读的主要特征是选择性阅读。选择性阅读不能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以最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遇到不懂的字、词等都可以跳过,甚至还可以跳过某个部分。不打断阅读思路,高度集中注意力,是提高略读效率的关键。
略读理关系
选择内容:
人物与小茅屋的关系
略读内容:
景物描写、人物心理、对话、议论抒情……
略读全文,找出文中不同人物照料小茅屋的相关语句,简要分析,并思考每个人物行为的动机。
略读理关系
略读理关系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是否可以把文章相似的情节进行删减,变成“解放军叔叔盖好小茅屋之后,我和老余借住茅屋”?
略读理关系
解放军叔叔——学习雷锋——服务人民
梨花姐妹——受到感动——学习解放军——服务瑶族老人、我、老余……
瑶族老人、我、老余……——感谢梨花,被梨花感动——学习梨花——服务过路人
略读理关系
解放军叔叔——学习雷锋——服务人民
梨花姐妹——受到感动——学习解放军——服务瑶族老人、我、老余……
瑶族老人、我、老余……——感谢梨花,被梨花感动——学习梨花——服务过路人
人物群像塑造。
雷锋精神在人与人之间不断感染、传递、发扬。
雷锋精神是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学习和发扬的,是不求回报、为他人着想、播撒人类大爱的精神。
身份不同
民族不同
年龄不同
【资料助读】
1.本文是彭荆风被剥夺22年创作权后,重返文坛,于1977年(“文革结束后第一年”)创作的第一篇短篇小说。
2.作者在《驿路梨花:彭荆风短篇小说精选》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3.“云南边疆民风淳朴,尽管当地的人们没有把学雷锋的口号挂在嘴上,但他们却一向有助人为乐的好习俗,好客、热情、关心他人,我经常想起那里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
略读课文,看图复述课文
按图A从“我”和老余借助小茅屋开始,顺时针复述;
按图B从解放军战士修建小茅屋开始,逆时针复述。
导图理思路
导图理思路
略读课文,梳理误会和悬念,补充完善思维导图。
两次误会
三个悬念
导图理思路
略读课文,梳理误会和悬念,补充完善思维导图。
两次误会
三个悬念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
遇见瑶族老人走进来,连忙感谢
哈尼小姑娘出现,连忙行礼感谢
小姑娘说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导图理思路
通过思维导图,你是否发现了本文结构的精巧之处?
文章运用插叙的记叙顺序,设置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最终揭晓谜底。
比较赏环境
将课文和删减后的文章进行比较,删减了什么?你觉得哪种更好?
改文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 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比较赏环境
分析有关“梨花”的环境描写。
比较赏环境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提示:
1.结合上下文语境。
2.句子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比较赏环境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比较赏环境
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比较赏环境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以梨花这一景物突出人物心灵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形式、位置 课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般环境描写的作用
单写梨花 欣喜,营造优美意境。 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花与人结合 烘托人物的美好心灵,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烘托人物,推动情节
引用诗句 一语双关,以花喻雷锋精神。 突出中心
文章开头 点题,为下文茅屋的出现作铺垫。 点题,为下文做铺垫
文章结尾 照应题目,深化主题。 照应题目,深化主题
比较赏环境
请给删减后的故事拟题。
“小茅屋的故事”“雷锋的故事”……
和课文标题“驿路梨花”比较,说说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比较赏环境
一语双关
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
雷锋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
“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云南的深山中,一座小茅屋,一片梨花林,见证着雷锋精神的传承。回顾当下,你能发现身边的“梨花精神”吗?
拓展链生活
他本打算外出理发,却在马路中央“站岗”2小时
火箭军李俊龙驾车外出理发途中,发现一个井盖被碾压竖起,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极大隐患。于是停车后一边通过多方查找联系到井盖所属的供水公司,让他们迅速派遣人员处理,一边警示提醒过往车辆行人,自觉承担起守护群众安全的责任。就这样,他在井盖边上坚守了近2个小时。一直到供水公司巡检员抵达现场,李俊龙帮助完成路障设置后才驾车离开。
拟对联点题
为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拟出下联。
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助人为乐时时有
美好品质辈辈承
谈谈你的学习收获。
(可以从阅读方法、语文知识、思想感悟等角度谈。)
略读
思维导图
比较
联系生活
插叙
误会
悬念
人物群像
环境
主题
谈谈你的学习收获。
(可以从阅读方法、语文知识、思想感悟等角度谈。)
作业:(二选一)
1. 课外阅读《带上她的眼睛》,分析小说中的悬念设置。
2.请尝试将你身边的“雷锋故事”写成小故事。设置悬念与误会,使情节更加曲折生动!
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