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莆田市第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7 19:32:46

文档简介

莆田第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月考一测试卷
高一 语文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的“红学”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微观方面。而《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我们的阅读和研究更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更应该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对《红楼梦》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认识《红楼梦》的意义不仅仅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也不仅仅是“有情之天下”以及对个体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而且是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这是超越种族和国度的。《红楼梦》中有生活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三重世界,《红楼梦》还写了希望、烦恼和无奈失落三个生命历程。
(摘编自成中英《〈红楼梦〉的世界、人生和艺术》)
材料二:
《红楼梦》的诞生,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可借鉴的艺术典范。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世界文学史领域里,它达到了高峰。《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中表现出的唯物观、辩证论、发展论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
《红楼梦》成书迄今已200多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而且也得到其他民族的重视与喜爱。《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
《红楼梦》即梦断红楼、梦逝红楼之意,《红楼梦》的创作以贾、史、王、薛(谐音理解为假、死、亡、血)四大封建贵族大家庭为背景,叙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曹雪芹试从时代精神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互动的角度切入,把握当时的历史发展的主线与脉络,达到了对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协调统一的全新理解和深刻把握。《红楼梦》融政、经、文、艺、史、哲、理、法、医、社会、建筑、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孔儒、李道、释佛、玄学以及伦理于一炉,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可以说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产物,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不是死的小说,而是有时代精神活跃其间的“活”的化身。
“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东方三大显学。红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一览无余。
(摘编自李海林《<红楼梦>赏析》)
材料三: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许多人把《红楼梦》摆在床头,每天晚上睡前读一段,若有所悟,每次感觉都那么不同。
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反复看了二三十次《红楼梦》,我不敢回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问题。
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毒言语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内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
但是妙玉呢?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招人嫌怨。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她们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多读几次《红楼梦》,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会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摘编自《蒋勋说<红楼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学”是东方三大显学之一,其研究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微观方面。
B.《红楼梦》因为是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感动了很多人,所以乃至在世界文学史领域里都达到了高峰。
C.《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因为我们不只是在读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
D.《红楼梦》的作者不喜欢妙玉。小说中的妙玉家道败落,出家为尼,孤芳自赏,心中积压着郁浊的苦闷。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的意义存在于生活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三重世界之中,还存在于希望、烦恼和无奈失落三个生命历程之中。
B.《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读者可以从中各取所需。
C.《红楼梦》呈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作者引领我们理解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去悲悯和包容。
D.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对谁都没有恨,对丫头、仆人也尊重、欣赏,这体现了宝玉善良、顺从的性格。
3.下列有关《红楼梦》的研究成果,与材料一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尹伊君《红楼梦的法律世界》 B.李广柏《红楼梦的奇与美》
C.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研究》 D.金兰《近三十年红楼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4.在《红楼梦》十二钗中,林语堂为什么最喜欢探春?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五幕]关汉卿的书斋
田汉
关汉卿的好友杨显之,在看已经写成的几折。关汉卿站在其后面。
关汉卿:显之,你看这样写,行了吗?
杨显之:行。我看这倒是你的压卷之作。不过有几点想问问你:第一,蔡婆婆这人物,你是要当好人写呢,还是当坏人写呢?当作坏人写吧,她又是窦娥的婆婆,窦娥是为了救她才屈死了的。
关汉卿:这个人大体上还是善良的,她不是很爱窦娥的吗?
杨显之:不过你当她是好人写,她又是一个放高利贷的,借给你五两银子,隔一年连本带利要你十两;借给你十两,隔一年要你二十两。没有钱还她,你就得把女儿卖给她做儿媳妇。这样的人还能是好人?我倒是赞成赛卢医那个办法,要用绳子勒死她。
关汉卿:勒死她。就没有人再放高利贷了?
杨显之:那当然还会有。
关汉脚:却又来了。于今这世道,就是个高利贷的世道。相比之下,蔡婆婆还是比较好一点的了。要找真正的好人,除非世界上没有高利贷了。
杨显之:好,这一点算过去了吧。第二点,山阳县逼供之后,马上说“明日杀窦娥”。既不经三审六问,也不申请刑部批准,就处决人犯,作一个前代的戏,不是符合惯例啊!
关汉卿:你这一点提得好。可是我问你,于今大元朝杀人必须要经过这些程序吗?忽辛杀朱小兰,不是刚问过一堂,第二天就稀里糊涂把她给砍了吗?
杨显之:哦,原来你是这个用意,那就没有说的了。此外在文字上,我觉得第二折那支《感皇恩》很好。“……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挺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写得又生动,又深刻。后面那支《滚绣球》,“地啊,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啊,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我看干脆改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是不是更好一些?
关汉卿:好,那就这么改吧。
杨显之:不,你自己斟酌吧,我说得不一定对。
关汉卿:不,你说得很对,(确定地)改!
从桌上落下一张纸,杨显之忙拾起,看了一下。
杨显之:(念)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关汉卿:(低声)这是文丞相写的。
杨显之:文丞相?你是说文天祥丞相?
关汉卿:对,就是他。
……
杨显之:好。我今天还有事,我走了。(站起)文丞相的诗,我带着了。
杨显之匆匆地走出去了。关汉卿看着已经改过的前三折,出了神,不觉朗诵起来。关忠上场。
关忠:老爷,叶先生来了。
关汉解不应。他已独自沉浸在艺术世界里好半天,似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叶和甫上,关忠欲再报告,叶和甫止住他,轻轻地走进来,听关汉卿朗诵。
关汉卿:(朗诵)[正宫] [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罚,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
关忠:(提醒)老爷,叶先生来看你来了。
关汉卿:谁?(他醒过来似的)哦,和甫。
关忠:叶先生来了好一会儿了。
关汉卿:请坐,请坐。没有知道你来了,失迎得很。
叶和甫:哪里,哪里。还是我来得莽撞,扰乱你的文思了。
关汉卿:(吩咐)关忠,上茶。
关忠;是,(端茶给叶和甫)您请喝茶。
叶和甫:昨儿个帘秀告诉我,你在给她打一个新本子,就是你刚念的这个吗?
关汉卿:对。
叶和甫:已经完稿了?
关汉卿:没有。还差一折,不过也快完了。
叶和甫:一定又是个杰作吧,刚才的这支《滚绣球》就不错。让我先观为快吧。(他接过前几折,看了一下)
关汉卿:哦,还是所谓的“乱头粗服”,刚才想请显之给仔细改一改,可他没工夫。
叶和甫:“乱头粗服,丰韵天然”,你从来不是这样写的么?不过听刚才念的,什么“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连天地也骂起来了,不能像往常那样轻松一点吗?
关汉卿:你是内行,当然应知道,这戏的写法是随着情节而定的。这戏原本就不是轻松愉快的情节,怎么能用这些笔法呢?我甚至鄙视那些写法,我觉得那都是些甘草、薄荷,只管管伤风、咳嗽。
叶和甫:(不了解)哦,不。还是往常那样的好。你开的是薄荷、甘草的店,人家就向你买薄荷、甘草,这不是很自然的吗?
关汉卿:你们那样看我?
叶和商:哦,这是开玩笑。(转话题)刚才这个戏是写的哪个朝代的故事呢?
关汉卿:也不知道这是哪个朝代,应是汉朝吧,东海地方有一个孝妇被太守给冤杀了,后来那地方三年没下雨。直到于公治狱,这案子给平反了,这才下起雨来。
叶和甫:这不过是个传说,你不会是还要替传说中的人物担忧吧?
关汉卿:如今,这样的冤狱还在重复着哩。
叶和甫:唔,帘秀告诉我,你对最近朱小兰一案很抱不平。
关汉卿:对,每个有良心的人,都会为她不平的。
叶和甫:是啊,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更何况你这样多情的文人呢?不过,别人议论尽管议论,你可千万别写。
关汉卿:(反感)那为什么?
叶和甫:我觉得,你近来的几出戏。像《救风尘》《望江亭》啊,称得上是洛阳纸贵。歌台舞榭没你的戏就不卖座。人家把你看成了“烟花粉黛的大师”。于今,你忽然改写公案戏,成功固然好。一旦不中,盛名岂不一落千丈?很是不值。
关汉卿:胡说什么,我哪是什么“烟花粉黛的大师”。我写《救风尘》是歌颂赵盼儿那样急人之难的侠妓,我写《望江亭》是赞美谭记儿那样机智勇敢、保卫自己幸福的寡妇。我的戏,不管写什么,都只求代替受冤屈的百姓们一吐胸中的怨气。再说了,我不是在痛恨那些周舍、杜婆婆,还有杨衙内之流吗?我也不求什么盛名,怕什么一落千丈?
叶和甫:(遮住地)别生气嘛。再说了,朱小兰一案其说不一,你不要只听人家的一面之词,据李驴儿的说法……
关汉卿:你这不是一面之词吗?叫我说,是李驴儿这狗杂种,把一个无辜的女子陷害死了,还要血口喷人。你也跟着附和,玷污她的清白。
叶和甫:汉师,别忙。还有了,你刚才埋怨皇天“欺软怕硬”。其实,我们做事说话就得把谁硬谁软好好地估量一下。李驴儿当然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可是他后面有萨千户,还有忽辛大人。忽辛原也没有什么,其人贪赃枉法,不辨贤愚,不分好歹,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可是,不是我恭维你,你在戏里骂得真对。但有什么用呢?阿合马大人是当今皇上最信任的财神爷,好比一块又大又硬的石头,其余的人全是些鸡蛋,没人敢说他半个坏字眼。你敢碰他?谁碰他谁倒霉。别忘了,老朋友,已经有几个人被下狱了。监察御史白栋、宿卫秦长卿秦大人,你不要重蹈他们覆辙啊!
关汉卿:(愈发不快)怎么,你是要来威胁我?
叶和甫:(越发说得唾沫四溅)你写的这个戏本子,不管假托哪一个朝代的事,只要一演出来,明眼人哪个不知是在挖苦忽辛大人?只要人家在阿合马大人面前说上几句,不管是演戏的还是写戏的,准保都得……嚓,(用手在脖子上做了个抹脖动作)掉脑袋啊。
关汉卿:(质问)别瞎说了,我这戏跟阿合马有什么关系?
叶和甫:你骂忽辛,会跟他老子不相干?再不好连我们都……
关汉卿:(走前一步)你说了两点,那我也说两点。我写的主角窦娥,是她舍己救人的性格感动了我,使我不能不写,绝不是单纯为的骂什么人。你千万替我解释解释。而且,我是爱上了戏才写戏的。我既然决定写,就对所写的负责任,生死祸福自己去当。别连累了您,“士各有志”,您请吧。
(选自田汉(关汉卿》,有删改)
5.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幕先写关汉卿与好友杨显之在书斋中斟酌已写成的几折《窦娥冤》,各自发表修改意见。随后,叶和甫劝关汉卿不要写《窦娥冤》。
B.田汉笔下的关汉卿倾尽才力和心血创作杂剧,带有维护正义、崇尚自由、敢作敢为的精神气质,闪烁着燕赵慷慨悲歌精神的光华。
C.从关汉卿与杨显之的对话可以看出,杨显之对待文学创作严肃、认真,他长于修改作品,有文人风骨,是关汉卿的“莫逆之交”。
D.叶和甫把关汉卿看成了“烟花粉黛的大师”,只是出于对关汉卿的安危考虑,不赞成他改写公案戏,规劝他不要重蹈监察御史白栋等人的覆辙。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田汉在此幕中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剧作在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上有独到之处。
B.“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节选的第五幕中有关汉卿与杨显之的关于文学创作的论争,有关汉卿与叶和甫的矛盾冲突等。
C.第五幕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来塑造关汉卿等人物形象,如舞台说明中的“确定地”即属于神态描写。
D.“我觉得那都是些甘草、薄荷,只管管伤风、咳嗽”这一句运用了比喻修辞,用“甘草、薄荷”比喻那些情节较轻松愉快的作品。
7.关于(窦娥冤)中的两句唱词,关汉卿的文本为:“地啊,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啊,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杨显之建议他改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为什么非常赞成这种改动? (6分)
8.现当代戏剧家田汉很善于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在历史剧(关汉卿)以生花之笔血肉丰满地再现了十三世纪梨园领袖关汉卿的光辉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本剧中是如何呈现和渲染历史的真实性的。(6分)
古诗文阅读(30分)
(一)古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8分)
材料一: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病重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有删改)
材料二:
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禽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羽既矫A杀B卿子冠军C义帝D必不能堪E非F羽弑帝G则H帝杀羽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邦善于采纳意见,他使用陈平之策致范增与项羽产生矛盾,范增大怒选择离开项羽,在路上病亡。
B.苏轼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计策没有必然的联系。
C.文中提到范增曾与项羽共事,是平级关系,后来却成了君臣关系。苏轼从这个角度分析认为范增见识浅陋。
D.材料二中刘邦认为相比于项羽,他虽然自身才能有限,但他善于重用人才,因此项羽最终被他取代。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禽也。
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苏轼认为范增是人杰的三个依据。(6分)
(二)古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岁晏行①(节选)
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②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③茅茨空。
[注]①诗歌写于唐与吐蕃作战时期,此时五十七岁的杜甫携家人从夔州出三峡来到岳州。②莫徭:少数民族,自言其先祖有功,尝免征役。③杼柚:织布机的部件。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联上句承接题上“岁晏行”,点明时令节候,描写出一年将尽、北风呼啸的景象。
B.第一联下句“潇湘洞庭”点明诗人行经之地,潇湘洞庭都飘扬着雪花,气氛悲凉惨淡。
C.第二联通过想象,虚写渔父在天寒地冻时捕鱼、莫徭无奈射雁,表现百姓生活的艰难。
D.第三联通过对比写百姓生活,去年军粮不足、米价上涨,今年粮食丰收,但米贱伤农。
14.诗歌的最后一联与杜甫的《自京杜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表达了当时怎样的现实?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三)名著默写(9分)
15.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自己去治理国家三年后,取得的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谦虚地表达自己治国能力不足而需君子协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登岳阳楼》一诗中,写诗人在岳阳楼上远眺,想到兵荒马乱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用这个典故来表达亡国之恨。
19.《念奴娇·过洞庭》中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说明湖面的广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三、课内文言文(本题共3小题,9分)
20.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张良出,要项伯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令将军与臣有郤
C.范增数目项王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距关,毋内诸侯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夫晋,何厌之有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吾其还也
D.子亦有不利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2.下列句子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可使有勇 ②加之以师旅 ③不吾知也 ④何厌之有
⑤是乃仁术也 ⑥良庖岁更刀,割也 ⑦敢以烦执事 ⑧构怨于诸侯
⑨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A.①④⑦\③⑤⑥\②⑧\⑨ B.①⑦\③④\⑤⑥\②⑧⑨
C.①⑦\③④\⑤⑥\②⑧\⑨ D.①④⑦\③\⑤⑥\②⑧⑨
四.整本书阅读部分《红楼梦》(3分)
23.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写的是哪两位主人公?( )(3分)
A.探春、迎春 B.宝钗、黛玉 C.元春、黛玉 D.宝钗、惜春
五、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1918年初,对人类社会危害极大的流感病暴发,造成严重的国际性公共卫生事件。此次大流感持续时间久,波及范围大,危害性极高。在美国,政府疏于管控,未能及时隔离患者,阻断传染源, 应允英法盟国的增兵请求,调派流感重灾区将士前往欧洲作战,致使病毒在国内外四处 。1918年大流感之所以波及全球,危害巨大,除医学界对流感病毒的认知与应对能力不足等因素外,与各国公共卫生管理严重缺位紧密相关。有鉴于此,1920年,英法主导下的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特别添设了国际卫生组织作为其附属机构,针对疫病扩散等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予以管控防治。
人类世界的生存和发展始终与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共存演进。各国政府要本着对公共卫生负责为原则,动员充分国家力量,执行隔离防疫政策和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保障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各国政府都要保持足够警惕,不可 ,认为病毒毒性轻微或在某个时间段内危害不大就可以放松管控,要针对病毒可能的发展而 。
2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反而 漫延 掉以轻心 居安思危
B.而且 漫延 心安理得 未雨绸缪
C.反而 蔓延 掉以轻心 未雨绸缪
D.而且 蔓延 心安理得 居安思危
25.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英法主导下的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品质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大家随着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念起来:“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异常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D.我发现邮袋又重了许多——除了新收上来的一叠作业本,还有许多好吃的东西。
2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各国政府要本着对公共卫生负责的原则,充分调动国家力量,执行严格的隔离防疫政策和构建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保障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
B.各国政府要本着对公共卫生负责为原则,充分调动国家力量,实行严格的隔离防疫政策和构建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保障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
C.各国政府要以对公共卫生负责为原则,调动充分国家力量,执行严格的隔离防疫政策和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保障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
D.各国政府要以对公共卫生负责为原则,充分调动国家力量,建立严格的隔离防疫政策和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保障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
六、作文(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所选的中国文学文化经典,包含着名人名家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能给我们诸多启发。学习这些课文时,既要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
班级计划举行“课文中的‘理’”学习分享会,请从下面选择一个主题,结合下列若干人物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感受与思考。
主题:勇气、使命、忍与争、礼与利、理想与道、生存姿态、忠言逆耳利于行
人物:孔子、孟子、庄子、齐宣王、庖丁、司马迁、烛之武、刘邦、项羽、范增、张良、樊哙、项伯、薛宝钗、林黛玉、鲁侍萍、周朴园、鲁大海
要求:选好主题,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月考一 答案
C
D
B
①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②探春聪明,大器,她极力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处事公正不徇私,展现出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③探春的形象符合林语堂的思想取向,探春是林语堂尊崇的生命典型。
答案:D
叶和甫不是规劝,而是别有用心,也并没有把关汉卿看成“烟花粉黛”的大师,他虚伪、趋炎附势,是混在当时杂剧界的败类、反动统治者的帮凶。故选D。
A “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说法错误,主要手法是对比衬托,文章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故选A。
①关的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不如杨的质问(反问)语气强烈,杨显之改动后感情更强烈一些。
②关的唱词是对天的哀告和祈求,而杨改动后则是对天的指责和否定,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③杨的两句唱词更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高大。
④杨的两句唱词字数相同,对仗工整,句式更整齐,较之原句音韵感更强。 (1点2分,3点6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解析】从语气上看,“地啊,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啊,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关的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杨的“你不分好歹何为地”“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为质问语气,陈述语气不如质问语气强烈,杨显之改动后感情更强烈一些。
从主题上看,关的唱词“地啊……天啊……”是对天的哀告和祈求,而杨改动后,“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则是对天的指责和否定,是对天地鬼神发出的控诉,形容天地不公,窦娥所受的冤屈难申,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从人物形象上看,杨的两句唱词写窦娥呼天抢地、指天骂地,既是对是非混淆、黑白不分的世道的愤怒控诉,更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高大。
从句式上看,杨的两句唱词字数相同,“不分好歹”对“ 错勘贤愚”,“何为地”对“枉做天”,对仗工整,句式更整齐,较之原句音韵感更强,读来朗朗上口,表达效果更好。
8.①多次切入《窦娥冤》内容,引用其中的台词,融入文天祥写作《正气歌》诗等内容,以此突出历史真实。
②注意嵌合历史词、文言词,如表人名和官职的“萨千户”“忽辛大人”“阿合马”“宿卫秦长卿”等,有时也用带点行业色彩的词语,如“给她打一个新本子”“烟花粉黛的大师”等,渲染时代氛围。
③凸显时代背景,反复强调“于今这世道,就是个高利贷的世道”“于今大元朝杀人必须要经过这些程序吗”“如今,这样的冤狱还在重复着哩”等等,让读者重视那充满苦难和黑暗的时代,增强历史的厚重感。
④文本紧扣人物身份、地位、遭遇、个性来刻画关汉卿、杨显之、叶和甫等人物形象,关汉卿的“我的戏,不管写什么,都只求代替受冤屈的百姓们一吐胸中的怨气”“我既然决定写,就对所写的负责任,生死祸福自己去当”,话语掷地有声,铁骨铮铮,人物形象真实、生动,立体感强。(1点2分,答出3点给6分,扣住“历史的真实”注意要结合文本分析,意思对即可。)
9.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
“卿子冠军”作“杀”的宾语,“义帝” 作“必不能堪”的主语,C处断开;
“义帝必不能堪”为完整的主谓句,E处断开;
“非羽弑帝”与“则帝杀羽”为两个对应的判断句,G处断开。
故在CEG三处断句。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苏轼从这个角度分析认为范增见识浅陋” 错误,原文为“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陋指的是范增弄不清去、留的分寸,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
故选C。
11.(1)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
(2)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去”,离开;“善”,好;“独”,唯独、只是;“恨”,遗憾。
(2)“而”,表转折,却;“所以”,……的原因;“为”,被;“此其所以……也”,判断句。
12.①智谋角度:审时度势,能提预测性意见,如鸿门宴建议杀刘邦。 ②忠义角度:恪守君臣之分,忠于义帝,如劝项梁拥立义帝。 ③史实角度:范增不离开项羽,项羽就不会灭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增劝羽杀市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可知,从智谋角度看,范增审时度势,能提预测性意见,如鸿门宴建议杀刘邦。
由“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请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可知,从忠义角度看,范增恪守君臣之分,忠于义帝,如劝项梁拥立义帝。
由“增不去,项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可知,从史实角度看,范增不离开项羽,项羽就不会灭亡了。
参考译文: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削弱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借什么事情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为这件事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从众人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义帝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替范增谋划,如果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如果不能杀他就离开他,这难道不是很坚毅的大丈夫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了,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得失利害,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业名声,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如果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材料二:
高祖说:“在帷帐中运筹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畅通粮道,我不如萧何。连兵百万,出战必胜利,进攻必攻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俊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虚写”错,直写眼前情景,渔父网冻捕不成鱼,莫摇出于无奈而射雁,既表现百姓生活之艰难,也流露出诗人的悯农之情。故选C。
诗句都写统治者的骄奢浮逸和劳动者的悲凉处境,概括了封建社会两种阶级的对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基本情形,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回答忧国忧民的思想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与对情感主旨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诗歌内容,结合注释、背景等理解作者的情感。“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厌,同餍,吃饱喝足。此辈,指农家夫妇。杼柚,织布机上的两个部件。茅茨,即茅草屋。高车驷马的达官贵人吃厌了酒肉,男耕女织的农民终年辛勤却一无所有,这就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道出了人间的不平。前四句伤穷民之渔猎者,此四句又伤穷民之耕织者,再以民生为念,令人感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二者都写到了统治者与劳动者生活处境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阶级对立的思考,对统治者的愤恨与对劳动者的同情。
15.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6.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17.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8.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19.玉鉴琼田三万顷。
2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要”通“邀”;“戮”通“勠”。
B.“倍”通“背”;“郤”通“隙”。
D.“蚤”通“早”;“距”通“拒”,“内”通“纳”。
2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均为介词,对。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B.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C.代词,晋国;语气词,表示祈使商量语气。句意: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我们还是回去吧!
D.句末语气词,表陈述;兼词,从哪里。句意:您也有不利的一面啊。/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故选A。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省略句,正常语序“可使(之)有勇”,句意:可以让(百姓)勇敢起来
②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以师旅加之”,句意:有别国的军队来侵犯它。
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吾”,句意:人们不了解我啊。
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⑤判断句,以“也”为标志,句意:这是行仁政的途径。
⑥判断句,以“也”为标志,句意:好的厨师,每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
⑦省略句,正常语序是“敢以(之)烦执事”,句意: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
⑧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诸侯构怨”,句意:与各诸侯国结怨。
⑨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
故选C。
B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而且,表示进一步。根据语境,强调行为态度的相反应选“反而”。
第二空,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漫延,水向周围扩展,连绵不断。根据语境,形容病毒像蔓草一样扩散,应选“蔓延”。
第三空,掉以轻心,对某种问题漫不经心,不当回事,贬义词;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中性词。根据语境“不可”后该接错误态度,再结合后语境“认为病毒毒性轻微或在某个时间段内危害不大就可以放松管控”,显然应选“掉以轻心”。
第四空,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根据语境“要针对病毒可能的发展而”,可见并非安定的环境,应选“未雨绸缪”。故选C。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破折号表解释说明。A.总结上文;B.声音延长;C.语意转折;D.解析说明。故选D。
A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结构混乱,“本着对公共卫生负责为原则”中,“本着……”“以……为原则”两种句式杂糅,去掉一处。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动员充分国家力量”中,修饰限制语“充分”应该放到“动员”前,改为“充分调动国家力量”。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执行隔离防疫政策”改为“执行严格的隔离防疫政策”,“执行……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动宾不搭配,改为“构建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D.搭配不当,“建立严格的隔离防疫政策和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中,““建立……政策””当宾搭配不当。只有A项修改整正确。故选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