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郑州市基石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4月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范围:选必下;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诸多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②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精神支撑。《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以宽厚之德对待天下民众和事物。《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论语》中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激发人们弘扬光明正大的德性,自觉把“道”弘扬光大。这种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经过中华儿女的践行传承与历史长河的淘洗积淀,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推己及人”的人己关系准则,以道德秩序构造出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
③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理想支撑。《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推崇天下为公的治世之道,倡导公共意识、公共道德,引导人们超越个体,各有所养、各尽所能,胸怀天下、谋求大同。中国古人讲,“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认为“天下”并不是个别人、个别国家、个别民族的天下,而是所有人、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天下,表达出所有人、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应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守望相助的愿望和理想。
④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实践支撑。“讲信修睦”源自《礼记·礼运》,讲的是要相互讲信守义、建立和睦关系;“亲仁善邻”出自《左传·隐公六年》,讲的是要亲近仁道、友善邻国,这是治理国家的方略。中华文明是推崇信义、和睦、仁道、友善的伟大文明。个人、团体、民族、国家之间讲信守义、和睦相处、仁爱相助、友善邻里,是中华民族基于明德追求与大同理想而形成的处世之道、交往之道。丝绸之路就是这种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结出的硕果。南北朝时期沈约在《宋书》中讲“舟舶继路、商使交属”,记载了丝绸之路上商贾、使者来往频繁的热闹场面与繁荣景象。
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重要元素,也为共同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等,都对中华文明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的拘囿,形成开放包容、平和中正的文明特质作出了贡献。
⑥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是中华文明思想理念的精华,同时也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历史根基、提供了充沛文化滋养。
⑦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着热爱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谐的理念。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反对军备竞赛,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
⑧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着天下大同、共生并进、交通成和的理念。今日中国以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将这些理念发扬光大。中国毫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⑨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能够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人类的前途命运问题,坚持团结合作,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⑩求和平、谋发展,凝结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智慧。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给予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底气和丰富智慧。我们要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和平性的丰富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更多中国方案,使之在人类应对风险挑战、开辟光明未来的道路上彰显更大的价值、更强的力量。
(摘编自王杰《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B.“推己及人”的人己关系准则是经过中华儿女的践行传承与历史长河的淘洗积淀而形成的。
C.中华民族基于明德追求与大同理想而形成了讲信守义、和睦相处、仁爱相助、友善邻里的处世之道、交往之道。
D.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是我们的大国担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哪些元素对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的塑造起了作用,将不利于对其进行深入理解。
B.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精神支撑、理想支撑和实践支撑。
C.中华文明思想理念精华中的和平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历史根基、提供了充沛文化滋养。
D.中国能够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人类的前途命运问题,坚持团结合作,是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分不开的。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⑤段中提到的“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理念的一项是( )(3分)
A.《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B.汉代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德道”。
C.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石门自然村房前屋后种植树木,同时对古树名木也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D.2023年8月24日,日本向大海排放福岛核污染水,并计划在未来30至40年内排放130多万吨。
4.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当今的中国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请结合材料概述我国在建设美好世界中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4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地一片白茫茫
解文阁
一场大雪过后,天气放晴,恰好赶上月圆之夜,河湾村被一尺厚的积雪覆盖,平日里灰黑的茅草屋变得又白又胖,一下子膨胀了许多……放眼望去,大地一片白茫茫,反射着朦胧的月光。
每当雪后,不管地上有多厚的积雪,长老都要出来看雪。他看雪不是为了观赏风景,而是查看一下有没有被雪压塌的草棚、断裂的树枝。他不放心,他必须在村里走一遍,如果不是亲自查看,他睡不着觉。这件事情,他已经坚持了两百多年,年年如是。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在雪后出来,因为一旦鞋踩湿了,没有可以更换的鞋,就只能那么穿着。长老有一双狼皮的高帮靴子,是用一头狼的皮做的两只靴子,毛朝里,可以护到膝盖,因此不太深的雪,灌不到鞋里去。有了这双狼皮靴子,他走在雪地里既不冻脚,也不怕靴子里灌进雪。
提起狼皮靴子,还要从早年前说起。有一天,长老在雪地里捡到了一头冻死的狼,背回村里,剥了皮,用狼皮做了一双靴子,平时他根本舍不得穿,只有下雪的时候穿一两次,然后收好,等待下次雪后再穿。
长老穿着狼皮靴子,在雪地里走着,查看完村庄之后,走向了村外的树林。
河湾村南部的千亩树林,大多是杨树,每遇大雪或极寒天气,树木非常难熬,有的小树可能活不过冬天。长老对树林有些担心,就去查看一下,只要他用手抚摸一摸树干,就能知道它们的体温,以此来判断这棵树是冻僵了还是冻死了。
长老穿着狼皮靴子,踩在雪地上几乎是无声的,但是树林里栖息的小鸟,还是听到了动静,有一只鸟可能还没有入睡,或者是刚好醒来,听到了树林外面的动静,忽然飞了起来。随着一只鸟的起飞,树林里所有的鸟都从梦中惊醒,慌不择路地向天空飞去,它们几乎是一哄而起,乱成一团。但是让人惊奇的是,这些突然飞起的群鸟,居然没有一丝叫声,仿佛是一群蒙面的黑客,悄无声息地冲入夜空里,隐没在飘忽的月光中。
看到群鸟忽然惊飞,长老的内心有些不安,他忽然产生了一种负罪感。他想,是他惊动了这些沉睡的小鸟,是他扰乱了树林的安静,如果这片树林也因惊吓而拔地而起,飞到天上去,他将不知如何是好。
看见树林尚好,没有一棵树因为大雪覆盖而冻死,长老的心稍微宽慰了一些。他知道,那些飞走的群鸟终归还会回到地上来,天空中虽然有细小的星星可以啄食,但是那些发光的小东西未必好吃,有的还可能烫嘴。没有食物,鸟儿们在天空里待不了多久。太阳和月亮都因劳累过度而掉到地上,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一群小鸟?想到这里,长老的心放下了。
快要进村的时候,长老感到身后有些动静,就回了一下头,看见身后的雪地里有一条狗在跟随他,狗腿深陷在雪中,只露出身子。他觉得这只狗有些异样,不像是普通的狗,仔细一看,不是狗,竟然是一头狼。长老并不惧怕狼,他知道狼是胆小多疑的动物,即使饿了,也不敢轻易对人下手。他想,这头狼跟随他,一定有事情,就停下来问狼,你是想吃我?狼摇了摇头。长老又问,你是想跟我回去?狼依然摇头。长老又问,你要吃点东西?狼还是摇头。长老走近狼的身边细看,发现这头狼的身上没有皮毛,是一副光裸的肉身。长老忽然明白了,当年他在雪地里捡到一头冻死的狼,背回村里,扒下了狼皮,做成一双狼皮靴子。他怕死狼的尸体有毒,没敢吃狼肉,扒完皮之后又把狼的尸体扔回到山上去了。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它又活了?它是怎么活下来的?想到这里,长老吃惊了,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狼,猜到了它想要什么,于是赶紧把穿在脚上的皮靴脱下来,用力从缝补针线的地方撕开,把两个皮靴还原成狼皮,披在狼的身上。没想到这张被人扒掉了很多年的、做成了皮靴后穿过无数次的、如今又展开披在狼身上的两个半张狼皮,到了狼身上后,立刻与狼的肉身长在了一起。这头狼重新得到皮毛后,凝视着长老,似乎有话要说,长老也静静地等待着它说话,然而他终究是一头狼,它不会说话,默默地低下头去,转身走了。长老看着狼远去的背影,才忽然想起自己光着脚,由于寒冷,小腿已经有些麻木了。
他已不再担心天上的事情了,此刻真正让他震惊的是这头默默走远的狼,回想它刚才光裸着肉身,站在雪地里望着他时的目光。他从未见过这样的眼神。在月光中,他看得非常清楚,这是一种特殊的眼神,让人无法言说,又深入骨髓,好像两把尖刀,深深地刺进了他的心脏。他感觉这头狼的目光里,有企求,有悲哀,有剧痛,有绝望,有渴望,还有深不见底的空虚。
长老光着脚,站在一尺多深的雪地里,望着狼的背影渐渐消失,直到踪影全无。狼走后,他的眼里只剩下大雪地和雪地边缘模糊的树林,四野一片白茫茫。
这时村庄里再一次传出了悠长的鸡鸣,这次鸡鸣比上一次声势浩大,几乎所有的公鸡都参与了鸣叫,像是一次集体的呼唤。没有人知道它们在喊什么,它们的声音会穿透人们的梦境,到达另一个世界。长老知道,这是第二遍鸡叫,此时月亮已经偏西了,一束一束的月光从风中斜飘过来,有如天空里正在下着一场透明的光雨。透过这蒙蒙月光,忽然间,长老听见遥远的天空里传来若有若无的狼嚎声,声音极其细弱,仿佛是虚无中的一缕游丝,似乎在呼唤或者回应什么,又像是被时间过滤的隐忍的呜咽。
长老的灵魂似乎被这来自天空尽头的声音给勾走了,他的脑袋里一片空白,已经无法判断这声音是自己的耳鸣,还是天狼星在嚎叫。
长老好久才缓过神来,面对着茫茫夜空,他感觉自己是一个异物,多余地站在雪地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描写长老在雪后都有出来看雪的习惯,为后文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埋下了伏笔。
B.小说写“长老用手抚摸树干就能知道树的体温”,形象地表达了他对树林的深厚感情。
C.小说首尾都写到“一片白茫茫”,既照应了题目,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D.作者善于塑造形象和制造气氛,文章情思灵动,字里行间展示出丰富深刻的生存经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营造寒冷的气氛,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环境。
B.小说既有对长老的形象描摹,又有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语言极具感染力。
C.最后一段没有任何对长老内心的描写,但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消极悲观。
D.小说善于借助内心独白来写人,如“他感觉这头狼的目光里……”,表现人物痛苦。
8.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主要人物长老的形象特点。(6分)
9.小说中常有非现实主义情节,如这篇小说写长老与狼对话的情节,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改都官员外郎,迁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是以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迁刑部侍郎。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内移。”乃改袁州刺史。
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
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湜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列传》)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宪宗A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B入禁中C三日D乃送佛祠E王公士人F奔走膜拜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古人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刑部,亦称刑曹、比部,掌管刑法、狱讼、奏谳、赦宥、叙复之事。长官为刑部尚书。
C.畿:古代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京畿即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D.阳春白雪:《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认为是通俗的音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童年孤苦,勤勉好学。他三岁成了孤儿,依靠兄嫂生活,很小就用功读书,每天记诵数千字的功课,成人后,通晓《六经》、诸子百家的学说,并考中进士。
B.韩愈为人耿直,直言敢谏。华阴县令与前后两任刺史之间的矛盾,本来与他无关,但他却为华阴县令打抱不平,上疏谴责前后两任刺史官官相护,请求予以惩罚。
C.韩愈敢于抗争,大力排佛。宪宗遣使迎接佛骨舍利入宫廷,韩愈上书抵制,且在奏疏中提到东汉引入佛教之后,历代皇帝都寿命不长,因此触怒宪宗,想将他处死。
D.韩愈天性聪明敏锐,不随波逐流。与人交往,自始至终没有一点改变。考中进士后,名声越来越大。经韩愈指教过的人,都称“韩门弟子”,官位日益显达,逐渐谢绝教授。
13.把下列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4.文章中韩愈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依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16.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屈原用春秋更替来抒发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难以越过。
(3)《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现在让我想想,十五年中, ① ? 好像只剩了我和一对老人。
曾有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来唱歌,唱了好多年,后来不见了。我还能想起另外一些常到这园子里来的人:一个老头,算得一个真正的饮者;一个捕鸟的汉子,一个中年女工程师,还有一个人,是我的朋友……
现在, ② ,园子里差不多完全换了一批新人。十五年前的旧人,现在就剩我和那对老夫老妻了。有那么一段时间,这老夫老妻中的一个也忽然不来,薄暮时分惟男人独自来散步,步态也明显迟缓了许多,我悬心了很久, ③ 。幸好过了一个冬天那女人又来了,两个人仍是逆时针绕着园子走,一长一短两个身影恰似钟表的两支指针;女人的头发白了许多,但依旧攀着丈夫的胳膊走得像个孩子。“攀”这个字用得不恰当了,或许可以用“搀”吧,不知有没有兼具这两个意思的字。
18.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攀着丈夫的胳膊走得像个孩子”中的“像”,意义和用法相近的一项是( )(3分)
A.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依然拿着针……
B.“值不当的!”她们像长者那样拍着她的肩膀。
C.像他这样的人是很难得的,人们议论着,不由感叹道。
D.中国有许多超级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都是。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弹幕是当下视频时代的产物,不仅是一种新的观看和评论方式,还 ① 地影响着网络文艺的审美趣味和传播路径。
在网络环境下,用户的接受习惯和体验方式发生了变化,弹幕作为一种新的参与式互动形式 ② 。弹幕简短、即时的特点,更加适配用户碎片化的观看方式和强烈的社交需求。弹慕针对具体情节、一言半语的灵光闪现,而不是完整成熟的 ③ ;以往的评论要在阅读完毕后才能进行,弹幕则实现了边看边评,增强了用户的在场感和参与感,塑造了一种类似人际或者群体交流的体验。
弹慕松散灵适,注重呈现转瞬即逝的想法,快速发布、分享并引发集体的情绪共振。作为一种新文艺评论形式,一些优秀的弹幕本身就足以成为独立的欣赏文本,比如在电视刷《觉醒年代》的弹幕中,就有人发起“追剧日志”,深挖剧中的人物故事和事件背景进行分享。
弹幕的独特之处在于,相对于情感上的冲击力,更突出说理,通过简短和重复的形式,强化用户头脑中的印象,并打造一种虚拟的社群感和数字时代的集体记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汉代刘秀在谈及志向时感慨,有志者事竟成。对于当代的青少年,不仅需要立下坚定的志向,更要有“力足”“不随以怠”“有物相之”,尤其是在生涯规划上,唯有主客一体,方能行稳致远。
当今青少年该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高二年级语文4月月考答案
【答案】【小题】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①引用论证,引用《礼记》与《左传》中的话来支撑第④段的核心句:引用《宋书》的话证明丝绸之路的痞观存
在
②半例论证。丝纲之路就是这种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结出的顷果。
【小题5】④和平建设方面:建国后,从不主动桃起战争和冲突;反对军备竞赛,积极参与田际维和事宜,
②经济发展方面:坚持对外开放的甚本国策,幸行互利共赢战路。积极准进世界经济发展
③国示秩序方面:坚特团结合作,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积极推动全球体系键康发展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摄括文中信忌的能力,
A“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错误,结合原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诸多元素共同
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可知,两者无因果关系。选项所以”强加因果。
故选A,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辉文章内容,筛选并抵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精神支撑,理想支撑和实践支撑错误,结合原文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为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实践支
撑“可知。选项精神支撑。理想支撑扩大范围。
故选B.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万物共同在一起生长而不互相残害。道在一起施行而不相违背。小德就像流行的河水一样浸润滋养万物。大德使万物全都充
实地生长、变化、发展,天地之所以大,原因就在这个地方。这段话反映出宇宙和大自然法测中的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也体
现出一种兼收并苔、博大恢弘的品格。符合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理念
B天和人的关系,把天和人和二为一,让万物都处于一种和谐的相处状态。(天人之间)内递相同道理相同,运动时互相补
益,彼此之间和谐遂彼此包容接受,把这称为道德。这段话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整体有序的和谐状态。符合天人合一、万物并
育生态理念
C.“房前屋后种植树木,同时对古树名木也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助力生态建设。符合“天人合一、万物并
育生态理念,
D.日本的行为是不利于生态发展的,违背万物并育的理念
故选D,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动.
结合原文“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为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实践支撑。讲信修睦源自《礼记礼运》,讲的是
要相互讲信守义、建立和睦关系:亲仁善邻'出自《左传隐公六年》,讲的是要亲近仁道、友善邻国,这是治理国家的方路可
知,引用《礼记》与《左传》中的话来支撑第④段的核心句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实
践支撑”:结合原文“南北朝时期沈约在《宋书》中讲舟帕继路、商使交属,记载了丝绸之路上商贾、使者来往频繁的热闲场
面与繁荣景象“可知,引用《宋书》的话证明丝绸之路的客观存在。
结合原文“丝绸之路就是这种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结出的倾果,南北朝时期沈约在《宋书》中讲舟舶继路、商使交
属',记载了丝绸之路上商贾、使者来往频繁的热闹场面与繁荣景象可知,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丝铜之路就是这种讲信修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