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苏科版初中生物专题复习系列
专题 9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
本专题对应课本是
(八下二十二、二十三章)
内容 知识点 目标要求
生物的遗传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理解
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了解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了解
人体性别的决定 人的性别决定与优生、优育 理解与认同
生物的变异 生物的变异与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了解
生物的进化 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领悟
考点1 生物的遗传
1.遗传:生物体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的现象,即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似,不能叫遗传。
生物遗传是普遍存在的。
2.意义: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种族的延续。
3.性状:指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等;如狗的毛色、鸡的产蛋量、人的性别等(并不是都是肉眼可见的)
4.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O型
概念(特点)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图示关系
染色体 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NA位于染色体上 一条染色体上一般有1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D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主要的遗传物质,双螺旋结构(两条链)
基因 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5.染色体、DNA和基因
图中①是染色体
②是蛋白质
③是DNA
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
6.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生物体的性状主要是由基因控制的,同时还受环境的影响。
考点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其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不同对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
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
因为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相同字母是一对基因,不区分大小写),所以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基因
成单存在。
2.在传递过程中,生物体的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成对-体细胞
成对-受精卵
成对-体细胞
成单-生殖细胞
亲代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把控制性状的基因传递给子代。
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相对性状
基因
隐性基因
d
(小写字母)
显性基因
D
(大写字母)
隐性性状
矮茎
显性性状
高茎
控制
一般来说,1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由1对基因控制,这对基因分别位于成对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但有的性状是由两对及以上的基因控制的。
考点3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生物表现为显性性状,(用T/t表示)基因组成是TT或 Tt;
生物表现为隐性性状,基因组成是tt;
P亲本 ×杂交 自交 F(子代,如F1子一代)
个体类型: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高茎、矮茎)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如:dd、DD、Dd)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型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字母大小写一样。如: dd、DD )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字母大小写不一样。如: Dd、Aa )
○
×
亲本
×
生殖细胞
子1代
DD
dd
D
d
Dd
高茎
子1代
×
Dd
Dd
D
d
D
d
DD
Dd
Dd
dd
高茎
高茎
高茎
矮茎
生殖细胞
子2代
高茎:矮茎=3:1
DD:Dd:dd=1:2:1
高茎
矮茎
○
×
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____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没有受D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d
考点4 遗传图解及应用
显、隐性的判断规律
1、无中生有,有为隐性;2、凭空消失为隐性;
3、若亲代性状相同,在后代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若后代两种性状的数量比约为3:1,则后代中所占比例为1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人的染色体(23对) 常染色体(22对):与性别决定无关
性染色体(1对):与性别决定有关 女性:XX
男性:XY
考点5 人类性别的决定
1、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
2、染色体的表示方法
男性染色体 女性染色体
体细胞
生殖细胞 精子(2种) 卵细胞(1种)
22对常染色体+XY
22对常染色体+XX
22条常+Y或22条常+X
22条常+X
3、人类性别的决定
XY
XX
生殖细胞
X
X
Y
子代
XX
XY
女
男
亲代
父
母
儿女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生男生女取决于父亲(精子类型)。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考点6 遗传病
1、遗传病:主要是由遗传物质——染色体或DNA上的基因异常引起的疾病。
遗传病在上下代之间按一定的方式传递,同时遗传病的发病也需要一定的环境因素。
2、常见的遗传病有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血友病(皇室病)(伴X隐性遗传病)等。
伴Y遗传病(父传子,子传孙)
3、遗传病的防治:让每一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
优生优育,预防和降低遗传病发生的措施:
婚前检查、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禁止近亲结婚(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亲属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通婚”)
近亲结婚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_______大大增加。
可能性
考点7 生物的变异与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1、变异: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变异的类型
引起变异原因 对生物个体的意义
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有利变异:有利于生物个体的生存的变异。
不可遗传变异:由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不利变异:不利于生物个体的生存的变异。
细菌耐药性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有利变异。
3、变异的意义:有利于物种的发展和进化
4、遗传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
杂交育种(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5、转基因技术:科学家把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入某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中,培育出的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使得这种转基因生物发生了能遗传的变异,这一技术被称为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属于可遗传变异
考点8 生物的起源和进化
1、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原始大气没有氧气,有机物是构成生命起源的基础。
2、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低等;反之越复杂和高等。
生物进化的间接证据:形态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
3、生物进化总趋势: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4、19世纪,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提出了解释生物进化原因的理论——自然选择学说,著作《物种起源》,达尔文把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5、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内容:
⑴ 过度繁殖(原因);⑵ 生存竞争(动力);
⑶ 遗传变异(基础);⑷ 适者生存(结果)
遗传变异
↓
↓
适者生存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
环境条件、食物、空间等有限
↓
不利变异被淘汰
↓
6、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自然选择)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
变异是不定向的、多害少利的;选择是定向的
7、用自然选择理论解释具体事例
害虫抗药,是因为害虫本来就存在着各种变异类型,经过农药的定向选择,没有抗药性的被杀死,有抗药性的害虫个体生存下来并将抗药性强这一性状遗传下去。(不定向变异在先,定向选择)
8、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异同
比较项目 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
选择过程 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人类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选择因素 自然环境 人
选择结果 保留了对生物自身有利的性状、但这种性状不一定对人类有利 满足了人类的需求,但不一定对生物自身有利
进化速度 时间长,速度慢 时间短,速度快
中考练习
1、(2021徐州中考)(5分)孟德尔在对豌豆性状的研究中,选取了纯种圆粒豌豆与纯种皱粒豌豆进行杂交,产生的子一代都是圆粒(如图15)。让收获的子一代自花传粉,产生的子二代有圆粒和皱粒两种,数量统计结果如图16。用R表示显性基因,r表示隐性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5可知,该豌豆子房中具有至少6个能发育成种子的 胚珠。(2)在豌豆的圆粒和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中,圆粒是显性性状。子一代圆粒豌豆中的基因R和r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的相同位置。(3)据图16可推测,子二代中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是RR或Rr。(4)若用子一代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杂交,理论上后代中圆粒与皱粒数量之比是1:1。
图15
图16
2、(2022徐州中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B.化石是生物进化的间接证据 C.达尔文以自然选择学说理论解释了进化的原因 D.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3、(2022徐州中考)种质库是用来保存种质资源(如种子、花药等)的设施,为农业生产培育新品种提供了保障。图16是小麦育种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5分)
图16
(1)种质库中的每一份资源都有独特的性状,这是由基因控制的。
(2)种质库利用低温环境降低种子的呼吸作用(填生理作用),实现长期保存。这些种子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均可以萌发,说明种子的胚(填序号)始终保持活性。
(3)科学家用种质库中保存的小麦花药进行组织培养,得到纯种抗倒伏植株B,这种生殖方式于有性生殖。
(4)易患条锈病基因T对抗条锈病基因t为显性。科学家发现B植株易患条锈病(TT),如果用B植株和抗条锈病A植株进行杂交,获得C植株。再用C植株自交(如图16),获得的种子中胚的基因组成有TT或Tt或tt。
4、(2023徐州中考)南京农业大学棉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团队,利用不同花色的亚洲棉为实验材料进行研究,揭示了GaPC基因调控花瓣中花青素形成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改良棉花的花色及纤维颜色提供理论参考和基因资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棉花的花色是由基因控制的 B.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C.棉花花色的黄色和粉红色是一对相对性状 D.花青素主要存在于棉纤维细胞的叶绿体中
5、(2023徐州中考)加快大豆振兴,品种创新是关键。野生大豆具有耐盐、耐旱、高蛋白等优良性状,为了使栽培大豆也具有这些优良性状,科研工作者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杂交培育出新品种,这个过程中大豆发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