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孔乙己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
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体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
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旧本有一位作家也说,
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 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主要作品还有短篇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集《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及杂文集《二心集》,译著《毁灭》等。本文是他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这是鲁迅发表的第二篇小说。
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18年冬。作者选取了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是一篇反封建主义的作品。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 ( http: / / www.21cnjy.com )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撅。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四、文体知识回顾
1.什么叫小说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3.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五、初读感知
1.注音、释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
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
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2.阅读全文,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
②迅速抓取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标注出来。选择你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可以速读,也可以跳读。完成以下的任务;
(1)小说主人公的姓名;
(2>故事发生的年代;
(3)故事发生的环境。
(4)本文关注的是哪一类人物的命运
3.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六、品味关键句
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
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
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一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 ( http: / / www.21cnjy.com )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七、布置作业
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2课时
一、回顾导入
二、研读理解
1.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六个生活片断是:
(功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茵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2.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3.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
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
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4.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
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5.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三、人物分析
探究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
种种人,合成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本课学习重点是分析主人公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及刻画人物的手段。
人物形象刻画手段:正面描写一外貌、语言、行动、心理
侧面描写一对比、烘托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功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
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①第一次出场:写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身材很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子,
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
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
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 ( http: / / www.21cnjy.com )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3.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资料衔接
名家论孔乙己
鲁迅一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一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一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四、理解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五、布置作业
1.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灯片显示以下语句,学生分析讨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
偷么 ”
△他便给他们茵香豆吃,一人一颗。
2.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3课时
一、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段):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段):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使情节集中,增加故事的悲凉,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品读赏析
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 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环境:咸亨酒店 封建社会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孔乙己 人物形象:好喝懒做——至死不悟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主题:批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
6 一厘米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2.能说出本剧的主题,学习借一件小事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3.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善良、有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课文借一件小事来折射人性的光辉,映照平凡中的伟大这一深刻的主题。
教学难点
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设疑导入
教师拿出一把尺子,问:尺子上的一厘米会引发你哪些联想呢
(学生各抒己见)
导语:一厘米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长度,但这一厘米却引发了一场风波,今天我们就走进毕淑敏的《一厘
米》去探个究竟。(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说说你所了解的毕淑敏。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2、检查生字词:幻灯片展示。(以开火车的形式认
读生字,解释词语)
三、整体感知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自由读,默读,几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等。)
熟悉课文基本故事情节。
2.说说文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情节。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老师作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3.根据前几位同学的回答,请以课文故事情节所发生的先后为顺序,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讲课文所发
生的故事。(复述时应适当地突出人物的外貌,心理,细节等描写)
4.把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并板书:
车上陶影为小也买票——张师傅送票——寺庙门口发生争执——被误解逃票扫兴而归——投书报社讨
回公道——两位领导登门——拒绝赠票——挽回尊严
5.文章是按什么线索组织全篇的
“买不买票”是课文的线索,而这关键就是那“一厘米”。
6.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段落分析:
点拔:这篇小说围绕“一厘米”,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主人公陶影要努力成为一个“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的执著追求,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肯定了主人公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表达对不完美的理
解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其中二、三部分为课文的重点。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烘制螺旋形沾满芝麻的小火烧”):交待主人公的做事原则和身份,为人物的出场作
铺垫。
第二部分(从“她领着儿子小也上汽车”到“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围绕“一厘米”集中写了主人公陶影与儿子乘车的一次经历。
第三部分(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庙参观”到结尾):围绕“一厘米”,集中记叙了主人公与儿
子参观庙的一次经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的故事情节,课后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想想陶影在你心口中是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第2课时
一、导入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总是给予子女最无私最博大的爱。课文中的陶影,也全力以赴地给孩子以正面教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伟大的母亲,去感受她心中对儿子那份挚热的爱情。
二、分析人物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陶影的部分。
1.看后请思考:你认为陶影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A.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孩子深沉的爱。
B.陶影充满感情地指了指小也。她想所有的人都会喜欢她的儿子的。
——动作和心理描写,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感情。
C.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D.(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动作描写)省吃俭用。
自己把西瓜皮啃得很苦,儿子把瓜皮啃得太苦时却勃然大怒。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自身生活拮据,但又要培养孩子的大家风度。
E.(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l米的!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执著、认真。
F.不要车票报销。
——教孩子诚实做人,不要撒谎。
“为了小也,她忍”。
——(语言描写)为了孩子,忍气吞声。
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
——家庭经济拮据,尽量少花钱。心中充满无奈和自责。
G.(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
妈妈没有错!……
——(语言,神态描写)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有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
H.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中。
——(比喻句)担心自己在儿子心口中的美好形象被破坏的恐惧心理。
小结:陶影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有正确的价值观,努力给孩子正面教育,在孩子面
前做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2.课文哪些情节表现了女主人公“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所作出的艰辛努力
表现在:在儿子面前,时刻注意检点自己;不把西瓜皮啃得太苦;为儿子买了本没心要买的票;倒假带儿子
参观寺院;强压怒火,不与人争吵;写信为自己讨公道。
陶影是一个普通的女工,一个普通的母亲,她身上有很多的缺点,家境的不富裕使得她想尽办法处处节
俭,占便宜。她是一个可笑的小人物,但又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母亲。为了孩子她时时检点自己,为了孩子她
尽量做到温文尔雅,显得高贵,显得有教养。但要做到这些是那么的不容易,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
母亲的良苦用心。
3.做为一个平凡的母亲,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她要把儿子培养为一个诚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直,有教养,有大家风范的人。她深知家教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她要在儿子面前树立好完美的形象,为儿子的成长做好正确的导向作用。
4.对文章中的红衣青年、小也你是怎么评价的
学生自己分析
红衣青年的优点是:对工作负责任,认真履行检票职责。缺点是:处理问题的方法简单、粗暴,说话刻薄,
伤害了无辜的人。
小也:天真幼稚、善良纯洁。
三、提高升华,理解主题
1.陶影,可以说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她却给孩
子树立了完美的形象,你认为她可敬吗 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认识和体验。
(学生先讨论,然后再点名发言)
师点拨:要懂得体谅父母,孝敬父母,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诚实,善良,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
2.通过陶影这个人物,你受到什么启发呢 (主题
探讨)
(学生发言,谈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收获)
3.教师小结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映射出平凡中的伟大,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四、赏读品析
1.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试找出几处,加以分析。
讨论归纳:
(1)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 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这是她为自己的行为找的可笑的借口,她也是由此减轻自己逃票的不安心理与内疚心情。
(2)陶影的手抖得像在弹拨一张无形的古筝。怎么办 吵一架吗 她不怕吵架,可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
可以看出她当时的心理斗争是多么激烈。但她为了儿子,强压怒火,爱子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2.课文中用了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结合上下文,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举例分析:
(1)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养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比喻教育孩子的困难,表现出了陶影教育孩子的决心。
(2)陶影爱抚的口光像蚕丝包裹着儿子,随小也的步伐,这口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把原本无形的口光比喻成蚕丝,使之变得可感了,很形象,同时也表现了母爱如丝,绵绵不断。
(3)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用面粉作比,符合人物的身份,很独特。同时面粉的白给人单调的感觉,也表现出陶影焦急的心情。
五、课外小作文
1.今天小也的母亲陶影有幸来到了我们班,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作为倾听者,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心理话给这位伟大的母亲。
2.课后阅读毕淑敏的其他作品,体会她以小事情,反映大主题的思想。
六、板书设计
公共汽车——少也买票——责任感
公园门口——多也不买——正义感
陶影家里——给也不要——价值观
在孩子面前做完美无可挑剔的母亲
7*差半车麦秸
教学目标
1.理解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及发展情节中起
到的作用。
2.了解本文语言风趣幽默,善用群众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差半车麦秸”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姚雪垠(1910 ( http: / / www.21cnjy.com ) -1999,现、当代作家,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河南邓县人,其作品《李自成》1976年出版的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另有作品长篇小说《戎马恋》《新苗》《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等。
2.写作背景一《差半车麦秸》写于1 ( http: / / www.21cnjy.com )938年4月,同年5月发表于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第一卷第三期。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参加游击队前,他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噜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词注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
2.解释词语
枯燥:单调,没有趣味。
绰号:外号。
心不在焉:思想不集中。
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硬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谩骂:用轻慢、嘲笑的态度骂。
诌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三、研读课文
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
脉络。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由地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来”):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断。
第二部分(从“一个寒冷的黄昏”到“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写与“差半车麦秸”初次相见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隔了一天”到“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啊”):写“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受到的教育和锻炼。
第四部分(从“从此他越发活泼起来”到结束):写“差半车麦秸”为革命差点牺牲。
2.提问:“差半车麦秸”的含义是什么 “差半车麦秸”在本文具体指什么
回答教师的问题:“差半车麦秸”表示不够数,不够聪明的意思;本文具体指工人游击队里的一个队员。
3.“差半车麦秸”初到游击队时,思想行为有哪些特点 后来他发生了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初到游击队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给人的感觉是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惜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的观念和习气。小说通过这几件事来表现,当我问他:“你为什么加入我们游击队 ”他说:“为啥不加入呢 你们都是好人啊,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他有着朴素的民族感情。为了节省一点香油,弄出了乱子,表现了他的质朴善良和愚昧。他认为,干革命总可以为自己捞点好处,拿了老百姓家的一根牛绳这件事表现了他有着自私的观念和习气。
“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他
改掉了说土匪黑话的恶习,习惯了“同志”这个称呼,从有些胆怯到主动要求当探子。从一字不识到会认三十
个字,最后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四、细读品味
(一)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结合课后练习,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
1.“他拭去了大眼角上的白色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泌物……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从“捻、看、闻、品”这些动词我们可以看出“差半车麦秸”对土地的眷念,也表达了他的质朴及对和平的向往。
2.“差半车麦秸”就捍了一把鼻涕,一弯腰抹在鞋尖上……干的地方微微发亮。
“他吃的又快又多……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这两段读起来是有点令人恶心,但又非常的真实,表现了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举止粗俗,不讲卫生。
正是这样的农民在革命队伍里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成为了出色的革命战士。
3.“在我的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像小孩子似的笑了起来”。
这个细节把“差半车麦秸”的质朴 ( http: / / www.21cnjy.com ),憨厚的特征表现的很充分,表明了他慢慢的开始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称呼,只是开始时显得有些不习惯,先试探的叫一叫“同志”。
4.“我看见他啥着小烟袋,默默的坐了半天……把小烟袋放到枕的东西下面就倒下去了”。
他费劲了心思,只是为了把灯火吹灭 ( http: / / www.21cnjy.com ),真令人捧腹,但对于一个曾是贫穷的农民来说,他是十分心疼那些香油的,因为他闹不明白,睡觉点灯不是白费油吗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令他坐卧不安,他又不敢直截了当的把火吹灭,而是采用了迂回的办法,这表现出主人公的质朴而又无知。
(二)“差半车麦秸”出场之前,课文先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外号互相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
出的生活片断,阅读课文,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讨论及归纳:
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这“差半车 ( http: / / www.21cnjy.com )麦秸”到底是谁 为什么有这么怪的绰号 他为什么离开我们 他有哪些奇特的经历 游击队员们为什么还这么想念他 等等。
(三)本文语言风趣幽默,善用群众口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试举例说明。可是“差半车麦秸”自己却
不笑,他搔了搔头发,顺便用手往脖子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摸,摸出来一个虱子,又用指头捻了一下,送到嘴里“格崩”一声咬死了,捉虱子的一整套动作,读起来极富地方特色。
五、主题探究
作者塑造王哑巴这一人物形象的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是为了说明什么 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情况 让学生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加以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本文以小见大的特点以及作品深刻的社会内涵。
说明在日本不断侵略的情况下,人们的反抗精神被进一步激起;说明日本侵略者已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人民的胜利是必然的。
六、课堂小结
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
王哑巴这个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深刻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丰富的历史内涵。作者及时捕捉萌芽状态中的民族新性格,采用传统叙述方式,描写细致生动,风趣幽默,善用群众口语,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短篇小说以一口尽传精神的特点和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8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目标
1.正确对待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个性发展。
2.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
3.心理活动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前后对比照应的写法及体会心理和神态描写。
教学难点
思考怎样保护孩子培养的自尊自主的人格。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是智慧的触发器,是才能的增长点,是成功的奠基石。古今中外,很多人在兴趣的指引下走向了成功,可是,也有很多人的兴趣被
家长、老师或者社会给扼杀了。今天我们学习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来品味一下这是怎样一个悲剧故事。
二、作者简介
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家。1883年2月20日生于宫城县,祖父是相马藩府的家臣。3岁即随父母上京,开始受贵族子弟式的教育。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直哉是“白桦派”代表作家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瞩口。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蝠太》(1917)相继问世。
检查预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3.词语:
呵斥:大声斥责。
热衷:十分爱好某种活动。
隐瞒:把事情真相掩盖起来不让人知道。
光彩熠熠:形容闪亮发光。
茶卤:很浓的茶水。
名伶:旧时称著名的戏剧演员为名伶。
古董店:专门经营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的商店
乖觉:机警、聪敏。
嘀咕:猜疑,犹疑不定。
四、 理清情节
开端 发现葫芦
发展 教员没收
高潮 砸碎葫芦
尾声 葫芦变价
结局 改变爱好
五、研读品析
1.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他对葫芦的痴迷 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最传神
讨论并归纳:
他对卖葫芦的店铺特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钟情,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他所居住的小镇,所有的葫芦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他制作加工葫芦的技术很娴熟;把秃头当成葫芦;能在二十来个当中发现一个特别的。
2.花一毛钱最后以六百元的高价卖出,这说明了什么 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讨论并归纳:
这说明他具有独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与前面父亲对他的审美观的否定构成对比,同时批判了长辈的专断行为使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爱好和能力。
3.如何理解文末父亲对其新爱好的态度
父亲仍无法理解他的爱好,使我们不得不担心,他的这项喜好又能坚持多久
4.从文中找出描写清卫兵神态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六、 主题探究
本文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家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七、 拓展延伸
讨论: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与父亲沟通
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你会怎样对待孩子的喜好
如果你是清兵卫的老师,你会怎么对待违反纪律的清兵卫
明确:发展个性的前提: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违背道德;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进行。
——老师家长和社会: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正确指导、调控,给
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健康成长。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