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7 21:23:49

文档简介

新安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答案
1.A 2.C 3.B
4.①这些词语形象地指出与被调查者对立的几种不当行为。
②从反面强调了调查者应当尊被调查者,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
5.①材料一侧于调查应从实际出发,而非带着现成"调子";②材料二侧重于不能把客观曲解为对被调查者的漠然态度;③材料一是就领导干部应坚持人民动场和实事求原则而言,材料二是就社会科学调查者应有的立场和目的而言.
6.D 7.A
8.五妹多次问牺性的人是谁,一方面为读者发声,另一方面也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让小说一步步走向真相大白。小说中说:“五妹与雷卿,平时极其相得”读者不知雷卿是怎么样的人,小说中没有正面描写,但是从这句话中类比雷卿和五妹是一样的人,一样单纯可爱,善良正义。小说中“在这天真的女孩心上……她并不忘记今夜是除夕”“五妹用脚为客人吹的革命歌按拍",从这些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纯结美好的年轻人形象,她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批,寄托作者对未来理想从物的想象,深化小说主题要想。
9.小说以“除夕”为题,第一作用是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有人掷骰吆喝的声音……空气如何浓厚”,除夕促传统节日,欢乐喜庆的氛围和小说中生病、革命者牺牲形成对比,突出作品的悲剧意义。
“除夕,你忘了我们说的那个……”明士,我没有忘记,凡是要办的,我已经办了",从小说中,我们可知革命者选择除夕作为行动的时间,显示出他们智慧的一面。
在除夕家家欢庆的时候,敌人放松了戒备,正是行动的时候。除夕在日历上是新旧交替的时间,小说中也寓言了旧时代将会随着竹仗和革命者的行动成为过去式,新时代会随着升起的新日和革命者的胜利而到来。
10. C 11.B 12. D
13.①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和他交谈,那人勇猛而有智谋,众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的的。”
②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
14.C.
15.相同点:都描绘了蜀道的高险,都有诗人对入蜀友人的关怀。
《蜀道难》一方面:“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乎高!”反复吟咏,直接抒发对蜀道难的感慨;另一方面,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奉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出川,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运用了正面描方和侧面托的手法以渲染蜀道之难,透露出诗人对入友人蜀的忧虑与切之情。本诗"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李白亲切地叮瞩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峰,不易通行。“山从八面起,云傍马头生”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做进一步的具体描画,刻画了蜀地崎岖难行,透露出对入蜀友人的忧虑与关切。
不同点:《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描写蜀道事物的凄冷,“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本诗“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流入蜀地的都成,描画
了蜀道风光的瑰丽优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写得含蓄蕴籍,语短情长。
名句默写:
16.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7.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1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语言运用:
19.①居高临下(自以为是) ②无可非议③浓墨重彩
20、教育让人掌握知识,增长才干,不仅点亮贫困家庭子女的人生梦想,也改变了贫困家庭的命运。
21.①赞美与否定,形成鲜明的对比。②多个结构相同的短语连用,增加气势。③运用态度鲜明的词语,如“应”“值得”“不应”④结尾用感叹句,加强语气。
22、①建筑的外部设计决定着建筑的美丑。
②建筑与公共审美存在着紧密联系。
③与建筑相处亦如此。
(示例)看到埃菲尔铁塔,就会想到巴黎;
看到榫结构的木构建筑,就会想到中国古人的智
24作文:
参考立意:①拥抱热情,拒绝冷漠.
②人应树立正确的是非观;③充实生活,远离“围观”;
④提高国民素质,重塑国民形象;⑤做好自己,成就群体。新安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
——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 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 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 ”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5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除夕
沈从文
许多人,围在一个床边。床是黑木的,小的,旧的床板上面,垫褥上睡了一个男子。男子是快要死去的人了。眼睛无光,脸色惨白。围在病人床边的,有两个女子,一个年约二十五岁,一个年纪较幼,不到十六岁。年长的是病人的妻,年幼的则是病人的妹。
年幼的女人坐到近窗处一张旧藤椅上去了,吁着气,用手掠头上的短发,在这天真的女孩心上,对人生还似乎极其茫然,她并不忘记今夜是除夕!
远远的,可以听到爆竹声音,象打仗时枪声,断断续续。
同时较近地方却有人掷骰吆喝的声音,有锣鼓笙箫的声音可以听得出。除夕应已过去,当为新正一月一日了。从各处传来的爆仗声音,可以想象到一切一切地方,这时候欢喜的空气如何浓厚,一切一切人,是怎样欢乐兴奋度过了这个除夕,眼看着黑夜逃遁,迎接那一年第一天的新的光明。
似乎因为听到鸡叫,那年轻女子,又起身到窗边,把一扇窗子打开。开窗以后,外面的声音就更清楚了。且同时淡淡有煤气硝磺气在空气中混合,吹进房里。女人似乎又觉得从外吹来的风太冷,不适宜于病人,即刻又轻轻把窗关上,走到病人这边来了。
“四嫂,你去休息休息,不要紧,大概……”年长的女人这时正低了头坐在床边,用手捏病人的手。听到劝她休息,却不作声,只把头抬起,对这年轻女人勉强的笑了一笑。
邻家院子里忽然燃起了爆仗,毕毕剥剥响起来了。声音的骤来,使病人一惊,病人在不断的响声中闭了目想了一会,才从记忆上找回过去的日子,知道今天是除夕了,从除夕上又才记起一件事来,于是他把那穿中山服的男子瞅着了。
"除夕!你忘了我们说的那个……”客人不作声。
“怎么 万里,你忘记了吗 ”病人忽然眼睛有了光辉,说话声音也清朗许多了。
客人到此,目击到病人的兴奋,却冷静安详的答道:“明士,我没有忘记。凡是要办的,我们已经办了!”“当真么 ”
“我什么时候谎过朋友 ”客人沉重的说,“是的,成功了。希望的已实现了。”说这话时他望到楼顶橡皮,重重的放了一口气。他将胜利的事告给病人了,但他却保留了另一件因胜利而来的牺牲。
病人非知道详细情形不行,于是这客人,便把三四点钟以前的事完完全全说了。病人是因为得到这类消息,正如同给医生打了若干针以后,忽然全身活泼,俨如顷刻霍然了。
听完了客人报告的病人,脸上透着被心火灼红的颜色,微笑的说:“万里,你做的事真空前!我看你一点不慌张,我佩服你。你还是到上海躲躲去。不过这样一来,我看你又结不成婚了。依我劝,就到上海同雷卿同住,不要那些形式了。(各处炮声入耳)听,象打枪!这些该死的人,都在祝贺这新年!明天早上他们的惊讶将把他们的欢喜讨回。……万里,你送的新年礼物太好了。你……”在附近,子母炮先是作微低声音,将小炮冲上半空,旋即在空中爆裂了,大的声音将空气荡动,病人不说话了。
女人见病人反常的清明,以为说话太多过于兴奋不相宜,故在一杯水中放了一点安眠药,数分钟后病人熟睡了。
病人安静后,一种事啮着了名叫万里的客人的心,客人矜持不语,神情惨然。年长的女人猜量必定还有别的缘故,轻轻的问:“万里,有牺牲的么 ”客人点头。于是女人又问:“多少呢 ”
答说:“一个。”
那年青一点的女人说:“是谁 ”
客人苦笑不答。他仿佛不知道这个人名字,且仿佛自己纵知道,说来女人也不会知道,所以不说了。女人明白牺牲的是熟人了,说:“是同你一处去的 ”“……”客人轻轻吹起哨子来了,有意回避不理会。
五妹用脚为客人吹的革命歌按拍,但过了一会又忽然问道:“万里先生,是谁牺牲了呢 ”
客人又勉强的笑,且故意从桌上拈了一瓣为病人预备的橘子,送到口里去。橘子吃完后,随即又拈一瓣放到口里,说:“橘子酸,不很好吃。”
年长一点的女人,明白这牺牲者必与客人有关系了,不好再追问,即刻就把话谈到橘子上去了。客人不久又走到窗边去开窗,望到天上的大星已渐疏,知道去天亮不远了,同女人说要走,乘早要到青桥去一趟。青桥是客人的爱人雷卿所住的地方,女人以为客人是去他的朋友处告别,就说:“万里,你上海去了,就要雷卿到我这里来吧。这里不会有人注意。去就快去,说我们欢迎她来过年。”
"……”客人想说什么并不曾说出口。
五妹与雷卿,平时极其相得。
她再三嘱咐万里先生,说是非要雷卿来不行。
客人望到这小女孩天真的脸孔,惨然的笑着,点点头,答应照她希望做,就下了楼梯。女人把他送出大门,虽然一切处之镇定,到最后,同女人点头,告女人好好照料病人时,这汉子,显出一点狼狈的神气,踉踉跄跄去了。
在全城爆仗声中,黑夜终于逃遁,新正是来了。随了日光而来的消息,是城中三个警官在昨夜被人暗杀了,当场将女凶手一名捉获,这女人旋即跳河浜中淹死。女人名字是雷卿,在光明工厂做职员,是经一个同厂工人认识出来的。
作于一九二八年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明暗双线串起作品,明线写万里除夕夜探望病人明士,暗线写万里等志士除夕当日执行刺杀行动。
B.作者善于将人物内心激烈汹涌的情绪潜藏于细微的动作中,万里的吹哨子、吃橘子就都是这样的表现。
C.小说多次暗示牺牲者可能就是雷卿,小说通过客人多次的欲言又止和几次不自然的笑等细节作出了暗示。
D.重病的明士、牺牲的雷卿等典型形象的塑造,万里和雷卿的美好未来的毁灭,都体现了作品的悲剧意义。
7.关于文中万里与明士交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士知道消息后的兴奋激动,与万里叙述时的冷静安详形成较大反差,反映了两个革命者不同的性情。
B.重病的明士由爆仗声想到除夕和行动,外在精神状态立刻短暂发生极大的好转,可见信仰力量之巨大。
C.明士劝万里不拘形式,到上海同雷卿同住,话语中包含了革命者应当有冲破世俗礼法勇气的意思。
D.万里沉着行动后牵挂战友,明士重病垂危不忘行动,体现了早期革命者的不怕牺牲、友爱互助的精神。
8.“五妹”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6分)
9.简析小说以“除夕”为题的作用。(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遣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薨,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斩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
B.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后来被延岑袭击后方,吴汉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
C.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战四方时,常常随从左右,小心侍卫,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
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9分)
送友人入蜀①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中的“蚕从”与《蜀道难》中“蚕丛及鱼凫”中的“蚕丛”意义相同。
B.颈联中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描绘了一幅瑰丽的蜀道山水画卷。
C.尾联写作者告诫友人一定不要相信君平的占卜,鼓励友人要积极追求功名。
D.本诗运用了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风格清新俊逸,开阖顿挫,变化万千。
15.《蜀道难》和《送友人人蜀》都是写蜀道,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五、名句默写(6分)
16.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也要保持清白的句子是“ , ”。
17.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写思妇与离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1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从上、下两个角度极言山之高、川之险的句子是“ , ”。
六.语言文字运用(19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寒门学子”被自身拥有优势资源的“高位者”嘲笑称为“小镇做题家”,那些 ① 的声音,并没有领会“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深刻意义。对于出身普通和家境贫寒的学子而言,通过读书来改变自身命运 ② 。纵观古今仁人志士,无数勤恳上进的读书人靠自身的努力为实现理想不懈努力。战国时期头悬梁锥刺股的纵横家苏秦,西汉凿壁偷光的经学家匡衡,牛角挂书的李密,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他们虽出身贫苦,但都通过自身努力追逐理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 ③ 的一笔。
不仅如此,脱贫攻坚计划也把“教育脱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教育斩断“穷根”,通过“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让人增长才干,掌握知识,不仅点亮了贫困家庭子女的人生梦想,也实现了贫困家庭的命运。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争做奋斗者、进取者、实干者,拒绝成为旁观者、懈怠者、等靠者。“小镇做题家”是千千万万为了自身理想而不解奋斗的普通人的缩影,奋斗者值得被尊偿,不应被嘲讽!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很强的鼓舞激励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从表面看,建筑建在什么位置,建成什么样式,只需投资方与设计方达成一致即可,建筑是美是丑与他人无涉。然而,建筑设计并非完全属于私人领域。广义的建筑设计涵盖室内设计和外部设计。室内设计怎么进行空间布局、如何配置色彩,完全是私人领域的事情。可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① ,也会影响到城市的形象。
一个建筑一旦建成,不管你喜不喜欢,它都在那里。不同的建筑会传达出不同的意境:宗教建筑充满神秘,宫殿建筑充满威严,居住建筑私密而温馨。这些都是建筑的“表情”。建筑的“表情”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观感和心情,所以说, ② 。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人相处如此, ③ 。建筑的美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共审美。精美的建筑是城市的亮丽风景线,装点着城市的外在形象,传承着城市甚至国家的文脉。我们看到斗兽场,就会想到古罗马;看到巴洛克建筑,就会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 ),( )。与之相反,“丑陋建筑”会对公共审美造成伤害。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23.在括号中补写两句,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3分)
七.写作(60分)
25.阅使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围观”是鲁迅先生经常描写的题材。《药》里围观处决革命党的情景,后来又出现在《阿Q正传》
里,只不过这一次围观的是枪毙阿Q,而且很不让人“满足”。他还特意为“围观”量身定做了一篇小说《示众》,写一群路人如何三三两两地聚集起来,围观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游街示众。这些无聊的围观群众,被鲁迅一并打包,装进一个叫“看客”的篮子里。
“吃瓜群众”是一个网络用语。在网络上,人们发帖讨论问题,后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队跟帖,或发表意见,或不着边际地闲扯。有人将这些网民称为“吃瓜群众”,可以用任意形容词来修饰,例如“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吃瓜群众”“然而吃瓜群众早已看穿了一切"“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等等。人们频频以“吃瓜群众”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观察与思考 请选取一个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