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诗经·蒹葭
背景知识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 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初读诗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初读诗歌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跻(jī):升高,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的样子。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原
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译
文
蒹葭:芦苇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早露水凝结成霜。我所爱的人啊,她在水的另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那水的中央。
初读诗歌
原
文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译
文
晞:干
湄:岸边
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还没有干。我所爱的人啊,她在水与草相接的地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高又陡。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那水中的高地上。
初读诗歌
原
文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
文
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还没有完全干。我所爱的人啊,她就在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向右迂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那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初读诗歌
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描绘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冷景色,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渲染了萧瑟孤寂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课文研读
诗中的“溯洄”“溯游”有什么含义及表达效果?
答: “溯洄”指逆流而上,“溯游”指顺流而下,两词连用,侧面刻画了主人公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着,以及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课文研读
秋天的河边,芦苇苍苍、白露茫茫,男子在苦苦寻觅心中的伊人却终未寻到。
译读完这首诗歌,请用一句话来概括诗歌内容。
概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课文研读
答
案
同样的景物,时间在推进。从“白露为霜”清晨的露珠凝聚成霜,到“白露未晞”霜开始融化,再到“白露未已”太阳已经出来了,露珠渐渐被晒干。这一系列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1.“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什么?
深深爱恋,痴痴守望
课文研读
答
案
伊人踪迹飘忽,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化,衬托出主人公不畏险阻地追寻心爱之人,但也侧面说明伊人难寻。
2.作者为何反复强调“溯洄”“溯游”“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等地点的变化?
执著追寻,不畏险阻
答
案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思念伊人情真意切,追寻伊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是个热烈勇敢、执着追求,坚贞不渝之人。
3.文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课文研读
①“伊人宛在,觅之无踪”,她的身影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闪烁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②“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她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指向中,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
4.文中的伊人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课文研读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透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5.请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并思考诗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作用:以景物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清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背景,烘托主人公孤寂彷徨、幽思百结,所思不见的怅惘心绪。
课文研读
思考:诗中的“伊人”可以是什么呢?
爱情:诗中主人公的执著追寻,反映了纯真的爱情!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陷入烦恼。
理想: 人们根据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追求道路的曲折,所以就有了“理想说”,即人们追求理想的道路是荆棘丛生的,但对理想的态度应是坚持不懈的!
惜时:诗歌之中反复的“白露”“流水”意象,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转瞬即逝。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
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的象征。
思考:诗中的“伊人”可以是什么呢?
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却周游列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追寻的伊人叫“仁”。
屈原直言进谏、惨遭流放,却依然宣言“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追寻的伊人叫“美政”。
鲁迅笔耕不辍,面对流言却依然反抗绝望,力求改造国民性,他追寻的伊人叫“启蒙”。
邓稼先踏遍戈壁,隐姓埋名二十八载,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追寻的伊人叫“振兴”。
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的象征。
本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幻想情境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爱慕、执着追求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空虚、惆怅之情。
其实,无论“伊人”是何人,指的是什么,诗歌中的主人公都经历了许多波折,一直苦苦追寻着。它象征了主人公对人生中那一份美好的向往。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即的,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寻得“伊人”,这追寻过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意义。
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的我们,也走在追寻的路上,就让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执着地、锲而不舍地去追寻我们心中的“伊人”!
整体感知
巨鹿之战
对比异同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关雎》 ①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 ②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 ③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 ④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 ⑤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① 《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
② 《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
《蒹葭》 ① 《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②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未能利用周礼来稳固其国家,或惋惜他想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抒发对爱慕对象追求无果后惆怅与苦闷的情歌,它创造了一种秋水伊人的美妙境界。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让各章内部韵律协和;同时,各章之间存在的韵律参差,又使得诗歌的语义产生了往复推进的效果,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远。
文章小结
课后小练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睢鸠(jū) 寤寐(wù) 水之湄(méi)
B.荇菜(xìng) 碾转(zhǎn)水中沚(zhǐ)
C.蒹葭(jiān) 未晞(xī) 水之涘(sì)
D.溯洄(sù) 好逑(hào) 水中坻(chí)
1.答案:C
解析:A.“睢鸠”的“睢”应为“雎”。B.“碾转”的“碾”应为“辗”。D.“好逑”的“好”应读作“hǎo”。
C
课后小练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主人公自己的一片情思。
B.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对自己意中人的思念之情;第四句“君子好速”,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和默默的自我祝愿。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主人公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出了青年男子求之不得的苦闷、哀怨的场面。
2.答案:D
解析:诗歌的第三章写主人公想象中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诗的格调变为轻松明快。“琴瑟友之”表现了主人公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钟鼓乐之”描绘了主人公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D
课后小练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与对想象中的画面的描述,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强烈喜爱之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萧瑟的意境。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的魅力。
D.诗中没有直接抒情,也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来含蓄地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
3.答案:B
解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
课后小练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词。《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宗庙祭祀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4.答案:D
解析:《诗经》中大都是四言诗,并非“都是”。
D
课后小练
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___________篇,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6.《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
7.统领《关雎睢》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蒹葭》中用反复咏叹的形式营造可望而不可即的虚幻意境,蕴含执着、热烈的相思之情的诗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