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7 23:26:23

文档简介

红河州一中2024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四月月考
历史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A D A B C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C B B B A A A C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B A A D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反映了二里头陶质酒礼器与山东龙山文化的关系,以及二里头文化的陶岙、爵等礼器在长江流域、黄河上游等地的发现,玉璋在四川盆地、红河三角洲等地的发现,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一体,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南北经济的差异,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二里头周边贸易网络发达,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尽管各朝的科举制度在具体实施上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发展,并且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借鉴和影响,这种现象表明,在这一时期,制度文化上表现出一定的统一性,C项正确;辽朝、西夏和金朝并没有采用崇文抑武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提及科举考试的具体内容,不能推断儒家思想是否成为各政权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辽朝、西夏和金朝都不是大一统的王朝,而是多个政权并存的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北宋时期,‘五老’多以袍服官帽、乐享晚年的形象出现;到了明清时期,则多取材于市井民众,以衣饰朴素、须发皓白、躬肩驼背的老人形象为主。”可知,教化的图文从原来官员的形象变成了市井民众,体现了世俗化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图画描绘类型的变化,并未涉及封建剥削,排除A项;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在阶层之间的流动,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教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社会教化,并不涉及民众审美,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1《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作品。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康有为等维新派著书立说,宣传变法改制,以救亡图存;图2钱币上的文字“保请灭洋”、“替天行道”,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的尖锐,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保家卫国的强烈意识。所以,图1和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在本质上的相似性是“挽救民族危亡”,故A项正确;只有图1表现的是主张变法图强,故B项错误;图1 著作主张学习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图2有盲目排外的特点,不符合时代潮流,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
材料认为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再生,结合所学可知,这样的观点是因为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急切地希望利用西方思想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来挽救民族危机,体现并践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统精神,故选D;新文化运动并未完全普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故排除A;新文化运动时期,君主专制已被推翻,故排除B;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而非吸收,故排除C。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地图中的箭头渐次指向西南的重庆和昆明等,符合抗战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和北方高校的内迁路线情况,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的北伐是由南向北,与地图不符,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自南京败退至广州临时办公,后至重庆、成都,最终至台北,排除C项;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从1949至1952年底,不存在自北向南的发生顺序,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1935年3月”和“运动战的特长”、“正确的军事领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题干事件发生在遵义会议后军事路线问题得到正确解决之后,B项正确;红军长征是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非胜利,排除A项;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是1936年,排除C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正式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4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48年,国民政府开始进行“币制改革”,改革仅持续两个月即宣告失败,但国民政府却因此共收兑金银外币价值2亿美元,由此可知,此次改革不仅没有解决人民的经济问题,反而国民政府趁此获利,反映出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无能,C项正确;改革仅持续两个月即宣告失败,说明政权统治危机并未得到缓解,排除A项;恶性通货膨胀无法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人民对国民党政权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在美国的坚决反对下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体现了法国追求独立自主的决心,C项正确;同盟内部对中国的态度出现不同声音,不代表“关系走向破裂”,A显然夸大了题干的意思,属于对题意的过度解读,排除A项;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法国的行为,无法体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排除B项;仅根据中法建交的过程无法说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 80年代年(中国)。“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且任何单位都不得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计划”,意味着对农产品的收购更多的是按照市场价格收购,同时要求建立并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这说明这一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意在推动农村经济步入市场化轨道,C项正确;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排除A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农村保障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明的发展特点。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水定期泛滥与否,影响了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的价值观,体现自然环境对精神世界的影响,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错误。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美洲文明。根据材料可知,奥尔美加巨型头像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说明当时具备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故B项正确;A项史实有误,故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错误;D项夸大其作用,故错误。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古西欧中后期的变化。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国王通过御前会议削弱了大封建主的势力,以此加强了王权,故C项正确;A、D两项表述绝对,故错误;B项史实有误,故错误。
【答案】B
【解析】“西班牙帝国的银矿开采基地,而且还是欧洲人进行产业转移的目的地,许多旧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作物尤其是棉花,被移植到这里的种植园中进行生产”反应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美洲的情形,与此同时原美洲土著人口被消灭,故选B项;“西班牙帝国的银矿开采基地”指新航路开辟后的美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发生于欧洲,排除A项;“商业航海业和工业”这些都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变化,不是美洲的变化,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中心”指新航路开辟后的西欧,而不是美洲,排除D项。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581年,葡萄牙人……返回澳门或果阿”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太平洋贸易逐步发展,且这一时期全球贸易网逐步发展,葡萄牙人在太平洋贸易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了一定作用,体现了其对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有一定推动作用,故选B项;葡萄牙人也要使用西班牙的帆船运输,“垄断”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葡萄牙人开始将中国丝绸和印度棉纺织品”表明这一时期商品出口国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等,并非葡萄牙,排除C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的反思。根据材料“理性并不是合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类社会的习惯和准则不是由理性建构的,而是人类历史进化的结果”可知,18世纪的苏格兰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社会发展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则和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重视人的价值,故A项错误;进化论是19世纪中叶达尔文所创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只是反对绝对的理性,故D项错误。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明治维新前后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截然相反,说明历史解释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变化是日本思想界对王安石评价的变化,而非历史的进步,也没有出现新史料,排除B项;材料变化中研究方向并未调整,始终是王安石变法,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明治维新对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不能说明政府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排除D项。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德两国都主张保护本国产业,反对自由贸易,这主要是工业革命扩大了法德两国与英国的生产力差距,德法两国的经济竞争力存在不足,故选A项;当时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确实有所壮大,但不能涵盖整个材料信息,排除B项;垄断资本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且与材料信息不相关,排除C项;“欧洲大国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一说与19世纪40年代史实不符,且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一战的背景。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快速崛起,希望攫取更多殖民地和利益,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故B项错误;此时新老殖民帝国矛盾加剧,故C项错误;D项以偏概全,故错误。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人民便士报》 等报刊猛烈抨击政治黑暗与社会不公,深受工人欢迎,反映了工人阶级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说明工人阶级斗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日益成熟,故选C项;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欧洲无产阶级开始独立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项;据材料“猛烈抨击政治黑暗与社会不公,深受工人欢迎”“伦敦和各地共出现此类报纸近600种”可知,当时英国社会存在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工人阶级迫切需要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排除B、D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根据表格可知,战后三国海军军备竞赛主要是为了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而激烈的军备竞赛和争夺反映了战后亚太地区的国际新秩序尚未建立,故B项正确;战后三国海军军备竞赛并未动摇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是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故A项错误;战后三国海军军备竞赛并未抑制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故错误。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一战前,欧洲联合只是……乌托邦幻想”“欧洲联合成为更多社会精英的共识”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缘于一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欧洲国际地位下降,欧洲国家社会精英认识到只有联合才能发展,故选A项;材料表明欧洲联合成为更多社会精英的共识,并没有提及精英的具体推动,并且即使存在“社会精英阶层的推动”,也只是变化的推动因素之一,并不是变化的“起因”,排除B项;一战后,十月革命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再加上一战造成的巨大破坏和伤亡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直接促使和平主义思潮兴起,但和平主义思潮并不是欧洲联合成为更多社会精英共识的原因,原因是一战削弱了欧洲国家的实力,排除C项;二战后,美国确立了全球霸权主义政策,威胁欧洲安全,排除D项。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没有很好解决,并且表示将继续参战”可知,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越来越反动,人民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越来越不满,这一情势促使俄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故选A项;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列宁主义诞生,排除B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并不是帝国主义势力入侵俄国,排除C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政府,不是受马克思主义指导,排除D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题干中托洛茨基强调“十月革命也不能像关电灯一样,使俄国完全脱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说明苏联需要并愿意开展对外贸易,故D项正确;托洛茨基强调的是苏联需要对外经济交流,但并没有强调发展市场经济,也没有强调借鉴西方经验,A、B项错误;托洛茨基并未淡化意识形态的对立,C项错误。
25.【答案】(16分)
相同:得益于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人员构成多样化;工商业群体占重要地位;自主意识不断增强。(4分,每点2分)
不同:法国市民阶级在城市占统治地位,南宋市民阶层不是城市的主导力量;法国市民阶级推动社会转型,南宋市民阶层难以推动社会变革。(4分,每点2分)
原因:南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封建势力强大;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理学的影响。(4分,每点2分)
法国:封君封臣制的影响;工商业繁荣和城市复兴;封建社会走向瓦解。(4分,每点2分)
26.【答案】(14分)
(1)问题:城市拥挤,住房供给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卫生状况差;犯罪率高,社会治安状况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管理腐败严重;贫富差距大。(8分,任答4点即可)
(2)意义:推动了城市自治;有利于减少市政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有利于规避政党政治对城市的不利影响;促进了城市管理的规范化;有助于改善市民生活状况。(6分,任答3点即可)
27.【答案】(12分)
(1)特点:注重经济立法;着重整顿金融业;突出政府经济职能;注重经济环境建设。(4分,任答2点即可)
(2)变化: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2分)
历史背景: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壮大;殖民扩张的推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传统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弊端暴露。(6分,任答3点即可)
28.【答案】(10分)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一战后,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了封锁和扼杀;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风潮陷入低谷;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5分,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2)作用: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加速了国民大革命的到来;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5分,1点2分,2点4分,3点5分)红河州一中 2024 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四月月考
历史 试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二里头陶质酒礼器中的鬻、盃与爵都是以大汶口——山东龙山文化的弩为原
型创造出来的,玉璋等礼器也源自山东龙山文化。这些二里头文化的陶岙、爵等礼器,
后来在长江流域、黄河上游等地皆有发现,玉璋也见于四川盆地、红河三角洲等地。这
可说明
A.南北经济存在差异 B.中华文明由多元走向一体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二里头周边贸易网络发达
2.辽朝分设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三岁一试,并设恩科;西夏“策举人,立唱名法”;金朝
“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借用宋朝奏名、弥封、誊录和三甲制度。这反映了此时期
A.崇文抑武得到统治者普遍认同 B.儒家思想成为各政权主流思想
C.制度文化上表现出一定统一性 D.大一统的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3.《五老图》是古代宣扬尊老传统的代表性作品。北宋时期,“五老”多以袍服官帽、乐享
晚年的形象出现;到了明清时期,则多取材于市井民众,以衣饰朴素、须发皓白、躬肩
驼背的老人形象为主。这一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
A.封建剥削日渐趋于沉重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教化手段的世俗化趋势 D.民众审美出现阶层分化
4.图 1 和图 2反映的历史事件在本质上的相似性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主张变法图强 C.反对资本主义 D.顺应时代潮流
5.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猛烈地批判传统文化,倡导民主与科学,但从本
质上说,其仍然是儒家文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传统的再生。该观点主要是
基于新文化运动
A.普及了近代西方民主科学思想 B.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
C.吸收和借鉴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D.宣传西方思想挽救民族危亡
试卷第 1 页 ,共 8 页
{#{QQABSQ6AogAAApBAARgCUQXiCEGQkBGCCIoGwEAEIAAByAFABAA=}#}
6.历史地图反映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一定的事态空间分布情况。它对历史事件发
生的地点、环境及其空间联系提供了鲜明的概念。下列地图中箭头线路所示意的是
A.抗战时期工业和高校的内迁 B.国民大革命的北伐进军方向
C.解放战争时国民政府的败退 D.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发生顺序
7.1935 年 3 月 4 日,《红星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发扬了运动战的特长,六天之内击败
了二十余团敌人,这就说明了只要有正确的军事领导,只要不怕疲劳,勇敢作战,我们
就能消灭和战败任何敌人”。材料表明当时
A.反“围剿”已取得了胜利 B.军事路线问题已得到正确解决
C.红军三大主力成功会师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正式确立
8.1948 年,国民政府开始进行“币制改革”,希望通过发行金圆券和限价的方式挽救国统
区内的恶性通货膨胀。改革仅持续两个月即宣告失败,但国民政府却因此共收兑金银外
币价值 2 亿美元。这反映出
A.政权统治危机得到缓解 B.恶性通货膨胀无法解决
C.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无能 D.国民党政权已民心尽失
9.下表是中法建交过程的具体情况
1950 年 1 月 法国准备承认新中国,美国政府坚决反对
1950 年 6 月 法国决定暂时放弃对承认新中国的考虑
1963 年 12 月 12 日 中法双方在瑞士举行建交谈判
1964 年 1 月 21 日 美国政府照会法国政府,反对法国同中国建交
1964 年 1 月 27 日 法国与中国签署了建交公报
中法建交一波三折可看出
A.美欧同盟关系在逐步走向破裂 B.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
C.法国力求实现外交上独立自主 D.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试卷第 2 页, 共 8 页
{#{QQABSQ6AogAAApBAARgCUQXiCEGQkBGCCIoGwEAEIAAByAFABAA=}#}
10.198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提出“改革
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且任何单位都不得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计划”。1987 年,中央再次
发文,要求建立并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这些政策意在
A.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奠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
C.推动农村经济步入市场化的轨道 D.不断完善城市发展的制度保障
11.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认为洪水猖獗恶毒,因此人生带有恐惧和悲观色彩;古埃及人则认
为洪水代表喜庆丰收,人生应该是自信而乐观。这种差异反映了
A.人类文明多元一体 B.自然环境影响区域文明
C.区域文明相对独立 D.君主集权保障农业生产
12.图 3 为出土于公元前 1000 年左右的奥尔美加巨型头像,这是中美洲的奥尔美加文化最具
特色的艺术创造。这些巨型头像是用玄武岩雕刻的,可能是统治者的肖像,最大的有 3
米高,重达 20 余吨,安装运输需要大约 1000 个劳力。由此可知,奥尔美加文化
图 3
A.反映了印加文明的兴盛 B.具备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
C.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D.社会生产力水平急剧提升
13.公元 12 世纪,法兰西国王路易六世改组了御前会议。过去,御前会议由显贵、国王的封
臣等大封建主组成,而改组后的御前会议则吸收了若干忠于国王的市民、教士和中小封
建主参加,后者在参议国事时很少受大封建主支配。这一措施
A.实现了城市自治 B.促进了等级君主制的发展
C.强化了法国王权 D.瓦解了法国的封君封臣制
14.近代史上,这里不但成为西班牙帝国的银矿开采基地,而且还是欧洲人进行产业转移的
目的地,许多旧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作物尤其是棉花,被移植到这里的种植园中进行生
产。上述变化导致“这里”
A.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B.原有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
C.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繁荣 D.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15.1581 年,葡萄牙人开始将中国丝绸和印度棉纺织品,以及一些奴隶从澳门运送到马尼
拉,再转装到西班牙大帆船上,运往美洲和西班牙。葡萄牙船只则在马尼拉装载西班牙
大帆船从美洲运来的白银,返回澳门或果阿。此时的葡萄牙
A.垄断太平洋贸易 B.参与全球贸易网络的构建
C.热衷于商品输出 D.得益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试卷第 3 页 ,共 8 页
{#{QQABSQ6AogAAApBAARgCUQXiCEGQkBGCCIoGwEAEIAAByAFABAA=}#}
16.18 世纪的一些苏格兰启蒙思想家认为,对人类知识和理性的绝对信任是一种妄自尊
大……理性并不是合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类社会的习惯和准则不是由理性建构的,而是
人类历史进化的结果。这表明他们
A.倡导发扬人文精神 B.注重社会秩序的自然演化
C.受到进化论的影响 D.反对理性思维和科学知识
17.明治以前,受朱子理学影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时期,日本思想
界赞扬王安石辅佐神宗,其取市易、青苗、均输等干涉主义手段,使国家握有利权,兴
实利与人民,与当时泰西经济观念相同。这一变化反映了
A.历史解释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B.新史料的挖掘推动历史进步
C.史学研究应不断调整研究方向 D.政府加强对学术研究的指导
18.19 世纪 40 年代末,法国一些经济学家推崇友邻互惠的自由贸易。而法国一些学者则借
助德国主流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著作,认为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政府保护
本国产业实属必要,法国必须在此前提下与英国通商,并获得了政界的认可。这反映了
A.德法两国的经济竞争力存在不足 B.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欧洲垄断资本利益冲突日益严重 D.欧洲大国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19.下表是 1870-1910 年德、英、美三国在世界生铁产量中的比重变化情况(%),对下表解
读正确的是
1870 1880 1905 1910
德国 11.5 14.9 20.3 22.3
英国 49.9 42.6 18.0 15.6
美国 13.9 21.3 43.2 41.7
A.世界格局不稳定性增强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C.新老殖民帝国矛盾缓和 D.美国逐渐主导世界秩序
20.1830 年,学徒出身的凯瑟林顿(Henry Hetherington)创办《人民便士报》(People's
Penny Papers),猛烈抨击政治黑暗与社会不公,深受工人欢迎。1830—1836 年,伦敦
和各地共出现此类报纸近 600 种。这些报纸的出版表明
A.无产阶级开始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B.工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日益成熟 D.工人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
21. 表 1 1919—1920 年英美日三国海军军备竞赛情况表
美国 把海军主力从大西洋调到太平洋,发展珍珠港基地,以抗衡日本在该地区的力量。
日本 要求日本海军保持对美国海军 70%的比例,且海军预算占国家岁出的 32%。
英国 决定增建 4 艘超级战列舰和几十艘其他舰只,以维护其在远东的利益。
据表 1 可知
A.军备竞赛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B.亚太地区亟待建立国际新秩序
C.军备竞赛抑制了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 D.国际新秩序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试卷第 4 页, 共 8 页
{#{QQABSQ6AogAAApBAARgCUQXiCEGQkBGCCIoGwEAEIAAByAFABAA=}#}
22.一战前,欧洲联合只是个别教士、学者、政治家的乌托邦幻想;一战后,一些政治家开
始尝试通过“欧洲”的视角来审视问题,以“欧洲”的框架来解决问题,欧洲联合成为
更多社会精英的共识。这一变化缘于当时
A.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B.社会精英阶层的推动
C.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 D.美国霸权主义的威胁
23.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饥饿的工人、农民和疲惫厌战的士兵都渴望面包和和平问题的解
决,然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没有很好解决,并且表示将继续参战。这一情势
A.促使俄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 B.标志着列宁主义正式诞生
C.刺激帝国主义势力入侵俄国 D.表明马克思主义脱离实际
24.1926 年 12 月,苏联领导人托洛茨基在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全会上指出:一战前,
沙俄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一部分,60%以上的工业设备需依赖进口;十月革命也不能像
关电灯一样,使俄国完全脱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他意在强调苏联
A.应该逐步发展市场经济 B.需要借鉴西方经验
C.要淡化意识形态的对立 D.应该发展对外贸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第 25 题 16 分,第 26 题 14 分,第 27 题 12 分,
第 28 题 10 分,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10—11 世纪,西欧封建政权建立并巩固,城市、贸易获得发展。城市兴起后,人
口一般由中小封建贵族、官吏、士兵、教士以及手工业者和中小商人构成,其中又以工商业
者为主。12 世纪,法国城市居民明显增加,市民阶层形成。为了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市
民们联合起来,同封建领主顽强斗争。经过斗争,他们不仅获得了人身自由,还争得了城市
的自治权利。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城市的统治地位,市民阶层迫切需要国家的
统一和王权的强大。因而,它很快就与王权结成联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靠市民阶层的支
持,法国的王权才得以逐渐加强。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市民阶层全面兴起。除了不断壮大的工商业群体,市民阶层还
包括为数不少的商业性文化演艺人员,以及具有商业观念与城市意识的官吏、士人、地主、
农民等。他们之间的社会等级关系并不是身份性的,而是在贫富分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且随
着财富状况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同时,各种市民社会组织的涌现,表明市民阶层的
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对城市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受到既有政治权力体系和小农经济
的双重限制,南宋时期的市民阶层并没有成为主导城市发展的社会力量,更无法承担起社会
变革主力的角色。
——摘编自陈国灿《论南宋江南地区市民阶层的社会形态》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后期法国和南宋市民阶层发展的异同并分析差
异产生的原因。(16 分)
试卷第 5 页 ,共 8 页
{#{QQABSQ6AogAAApBAARgCUQXiCEGQkBGCCIoGwEAEIAAByAFABAA=}#}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1910 年,纽约曼哈顿东区“所有的房间中,三分之一住着两个人,其余三分之二
则住有 3 人以上。”在匹兹堡,数百家工厂排出大量的废气,有“烟城”之称。大量的废铁、
炉渣倒入河中。“从 1880 年到 1890 年,全国犯罪收监率上升了 50%,大部分案件都发生在
城市。”19 世纪末,在费城和圣路易斯,其排水系统总长度仅相当于城市街道总长度的一半
多一点。而巴尔的摩、新奥尔良和莫比尔等城市依旧大部分靠露天排水沟排泄污水。城市老
板利用对市议会的操纵,公开出售特许权和承包合同,进行房地产投机和公用事业股票投机。
材料二 19 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城市改革运动兴起。其中,市政改革运动的声势和作用
较大。改革者主张城市自治,以减少州立法部门对市政的过分干预;扩大城市行政部门,尤
其是市长的权限,以遏制城市老板通过市议会干预市政;城市选举实行超党派原则,并与州
一级选举分别进行,尽量减少城市政府的政治色彩,以杜绝城市老板倚仗党派势力操纵市政;
起用专门人才主管城市行政事务,按企业管理的模式对城市实行科学管理。美国城市社区改
良运动影响深远,现在的很多社区改良组织都是从当时的改良运动中繁衍下来的。改良者还
主张在最贫困的社区创办会所,供民众居住、学习和娱乐,形成一些社区的教育和娱乐中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建芳《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问题及对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
问题。(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 世纪末美国兴起的城市改革运动的意义。(6
分)
试卷第 6 页, 共 8 页
{#{QQABSQ6AogAAApBAARgCUQXiCEGQkBGCCIoGwEAEIAAByAFABAA=}#}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颁布《土地法》《矿业法》《公司法》等法律。
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经济会议,以整顿全国财税金融与加强政府财政力量。1928
—1936 年,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经济法规有 500 项之多,代表了国民经济法制建设的成
就。南京国民政府通过诸多法规、章程,建立起政府统治者、市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行为
约束制度以及交易条件,如法律法规、农会行会组织细则、工会合同等,而违反这些行为约
束制度皆有相应惩处机制。
——摘编自周海燕《民国十年(1927—1937)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主导与市场互动研究》
材料二 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思想,是国家为了获得
货币财富而采取的政策,改变了之前许多思想家将粮食、衣服等看作是财富的观点,认为只
有货币才是真正的财富。当时的学者们从西欧各国现实出发,研究当时的经济现象,得出了
重视商业、重视货币等经济观点,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一些学者在阐述对于
某项政策问题的一些观点。
——摘编自杨建飞主编《西方经济思想史》
材料三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
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其他任何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这样,君主们就可以解
除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企业,使之最合适社会利益的义务。
——摘编自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27—1937 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近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
历史背景。(8分)
试卷第 7 页 ,共 8 页
{#{QQABSQ6AogAAApBAARgCUQXiCEGQkBGCCIoGwEAEIAAByAFABAA=}#}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一 在帝国主义时代,东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帝国主义的后
方。十月革命后,列宁多次强调,能够把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从困难中拯救出来的是全欧洲的
革命。1919 年共产国际成立后,便拟定了在欧洲加速社会主义革命到来的“直接战略进攻”,
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潮,但很快陷入低谷。就在此时,亚洲被压
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始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
——摘编自黎世红《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中国北方大革命运动》
材料二 1919 年 3 月共产国际成立后,就派人到各国访贤,做工作。中国有五四运动的基
础,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下,很快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斯大林的理论分析
和形势估计的影响下,1927 年 11 月党中央扩大会议就搞了盲动主义,号召到处暴动。1935
年 7~8月,共产国际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当时通过了一个决议,一般不干涉各国党的
内部事务。共产国际搞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中国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合。后来战争打起
来,对我们党的干涉就很少了。到了 1943 年,共产国际就解散了。
——根据《周恩来选集》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国际“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的历史背景。
(5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作用。(5 分)
试卷第 8 页, 共 8 页
{#{QQABSQ6AogAAApBAARgCUQXiCEGQkBGCCIoGwEAEIAAByA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