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8 09: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2课时
古诗三首
课前导入
经过上一课的探索,我们领略了春天里小燕子的辛勤身影和鸳鸯的悠闲姿态。那么,在这春意盎然的画卷中,小鸭子又展现出了怎样的风采呢?今天,让我们跟随苏轼的笔触,一同走进他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去感受那江畔晚景中小鸭子的生动与可爱。
了解题画诗
题画诗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写的一首诗。它的内容可以抒发作者的情感,谈论艺术的见解,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这种诗歌形式将诗、书、画三者之美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映发、丰富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认识作者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他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huì
chóng
tún
字词学习
惠 崇 豚


(实惠)
(崇高)
(芦花)


(豆芽)

(zhēng) 正月
(zhèng) 正是
记忆法
表示正月时,读zhēng ;其他情况一般都读zhèng 。
学习多音字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初读感知
huì
chóng
tún
sū shì
sòng
lóu hāo
朗读指导
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需要掌握诗篇的韵律节奏。在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和语调的变化,如“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同时,要注意正音,如“崇”是翘舌音、后鼻音,“豚”是前鼻音。在朗读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例如,“竹外桃花”一句可以一气呵成,将重音落在“花”字上,“三两枝”速度放慢,体现桃花的错落有致;“春江水暖”略微拖长,读出温暖的感觉;第三句语速加快;第四句语调上扬,“欲上时”节奏放慢,给人想象的空间。
蒌蒿是菊科蒿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叶纸质或薄纸质,互生,正面绿色,无毛或近无毛,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多呈羽状深裂,裂片边缘有粗钝齿。其花朵为小头状花序多数,近无梗,排列成密穗状花序,总苞片3~4层,花冠管筒状为淡黄色。果实是瘦果卵形,略扁,
花、果期在8~11月。
芦芽是芦苇的嫩芽,也称为芦笋。它呈现为短而细嫩的绿色芽苗,常见于春季,是芦苇在新生期的生长形态。芦芽在湿地、河滩、湖泊等水域附近生长茂盛,是芦苇这种水生植物的一部分。
河豚是江海洄游习性的底栖鱼类,每年清明节前后从大海游至长江中下游。它生性胆小而贪婪,当受到威胁时,能吸入水和空气,使胸腹部膨胀如球,浮于水面,并发出咕咕的声音。少数种类生殖季节溯河进入江河产卵,如暗纹东方可沿长江上溯至洞庭湖产卵,也可在长江及通江湖泊
中定居。
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季
诗中都提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呢?
品读诗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①诗中的景物各有特色,展现了春天不同阶段的生命力。桃花初绽,粉红的花瓣只开了三两枝,象征着春天的脚步刚刚踏入;春水渐暖,鸭子欢快地戏水其中,昭示着生命在春天的复苏中焕发活力。与此同时,芦芽破土而出,嫩芽虽小,却充满了生长的决心和力量。蒌蒿茂盛生长,一片翠绿,展现了春天大地的勃勃生机。而河豚逆流而上,为了繁育后代奋力前行,更是春天生机勃发、万物生长的生动写照。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美丽画卷。
总结特点
②这些景物在色彩上呈现出鲜明的对比与和谐,宛如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粉红的桃花点缀其中,为画面增添了一抹亮色;翠绿的竹子和蒌蒿则构成了画面的主色调,显得生机勃勃;而芦芽的嫩绿则象征着新生与希望。碧绿的江水作为背景,将这些景物映衬得更加鲜明动人。整幅画面色彩丰富而和谐,让人仿佛置身于春天的怀抱中,感受着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③竹子挺拔静立,桃花婀娜多姿,蒌蒿茂密丛生,芦芽破土而出,这些静态的景物宛如画中的主角,各自以其独特的姿态装点着春江晚景。而江水波光粼粼,鸭子嬉戏其中,河豚逆流而上,这些动态的景物则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逼真。这些动静相宜的景物相互映衬,共同构建了一幅栩栩如生、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江晚景图,令人陶醉其中。
春江晚景图
翠绿的竹林在春风的轻抚下摇曳生姿,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在竹林的映衬下,几株桃树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已经迫不及待地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为这片春色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春江水潺潺流淌,宛如轻柔的乐章,几只鸭子在其中欢快地扑棱着翅膀,尽情嬉戏,为这幅春江晚景图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泼。
满地生长的蒌蒿一片青翠,充满生机。芦苇丛中,嫩芽崭露头角,它们鲜嫩而翠绿,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点缀的一抹新绿。我们似乎能够听到芦苇拔节生长的细微声响,还有那河豚为了繁衍后代,奋力逆流而上的声音,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共同奏响着春天的乐章。
再次品读这首诗歌,并深入思考以下问题:在这首诗中,哪些内容是直接描绘了惠崇画中的景象?又有哪些部分是诗人通过自己的想象对画面进行的补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实写
虚写
在江中鱼种繁多的情境下,苏轼为何特意提及河豚这一鱼类?另外,蒌蒿、芦芽与河豚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联呢?
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居住在长江一带的人们有着品尝河豚的食俗,而烹制河豚时,他们喜欢选用蒌蒿、荻笋和菘菜作为佐料。其中,荻笋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芦芽。这些食材不仅丰富了河豚的口感,也使其味道更加独特。在长江畔,这样的饮食传统被代代相传,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
结合《惠崇春江晚景》的诗句,请你发挥想象力,描述一下这首诗所展现的生动画面,并谈谈它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春日已至,透过稀疏的翠竹望去,桃花虽只绽放三两枝,却别有一番清雅之美。江水回暖,鸭子们似乎最先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纷纷跃入水中嬉戏。蒌蒿生长茂盛,遍布地面,而芦苇也抽出嫩芽,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我猜测,这应当是河豚逆江而上繁衍后代的时节吧!
这首诗是苏轼应惠崇的画作而创作的题画诗。诗人敏锐地捕捉到季节更迭时景物的独特特征,通过细腻的笔触再现了画中江南早春的盎然生机。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早春美景的深深喜爱与赞美之情,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学习小结
春风得意
孟郊,字东野,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他为人耿直,不善逢迎,因此仕途一直不顺,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未能中举。直到他四十六岁那年,才终于考中进士。多年的压抑和苦闷一旦得到释放,孟郊心中无比畅快,他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登科后》一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拓展延伸
这首诗中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中,孟郊将自己过去困顿的生活与今朝得意的情景进行对比,表达了他对过去生活的释然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态度。其中,“春风得意”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用来形容人处境顺利,做事如意,事业有成时的得意洋洋的情态。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孟郊坚韧不拔的精神,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科举制度的重视和对于成功的渴望。同时,“春风得意”这个成语也因此而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惠崇春江晚景》
书写本课生字
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一幅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