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课《描绘我们的校园》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主要让学生学习线描写生的方法,其中包括透视、取景、构图等知识,主题为我们的校园,通过对校园的观察、认识、描绘,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和走进自然贴近大自然的心态。
学情分析
学习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透视知识,在知识点的学习时应该不难,对于校园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校园的描绘时也不难达到,我觉得在爱校情怀的培养上要着重把握,鉴于初一的学生理解能力与欣赏水平的特性,本课将以引导、观察、欣赏、实际动手为主。帮助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审美感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表达水平
2.艺术表现:学习与探究建筑物的透视规律,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表达方法与规律。
3.创意实践: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会简单的取景和构图的方法,创作校园绘画作品。
4.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善于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校园,发现校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母校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取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取景和构图的方法简单地描绘校园一角。
教具
多媒体课件——《描绘我们的校园》、素描纸、教师范画成品两张、马克笔、蜡笔。
学具
2B铅笔、马克笔、素描纸、蜡笔。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出示校园一角的图片。
师:上课之前,先让同学们猜猜这是哪?
学生回答:我们学校。
教师:对!很好,同学们都能猜到这是我们最熟悉的环境——我们的校园。
教师总结:校园是我们心中一座照亮求知的灯塔,是我们万千学子展露才华之地,更是我们心中最美的画卷。那么同学们想不想跟着老师一起通过这堂课的学习,简单地描绘我们的校园呢?
学生回答:想!
板书课题《描绘我们的校园》
二、讲授新课
接着欣赏两幅由学校局部景色经过素描再现的对比图。
让学生思考讨论:我们由实景(照片)转变为绘画作品,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踊跃举手回答。
教师总结:需要考虑取景、构图、透视等。
1.取景
如何取景,认识视平线和视点。
高视平线取景、中视平线取景和低视平线
视平线:指眼睛向水平方向望去所看到的水平线,它随着视点变化而变化。
视点:观看者眼睛的位置。
构图:欣赏学习构图法
(1)黄金分割三分构图
黄金分割又称黄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约为1∶0.618,即长段为全段的0.618。0.618被公认为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比例数字。
风景画在构图过程中,要将主体景物放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这样的画面才能更符合视觉美感。实际操作时可将画面纵横分成三等分,主体景物放在任一分割线交会点上即可。
(2)对称式构图、汇聚线构图
对称式构图是指利用画面中景物所拥有的对称关系来构建画面的拍摄方法。对称式构图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一种稳定、正式、均衡的感觉。
汇聚线构图就是指出现的画面中的一些线条元素向画面相同的方向汇聚延伸,最终汇聚到画面中的某一个位置。汇聚线构图可以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也让画面更具有空间立体感。
(3)对角线构图、“S”型构图
对角线构图也是“黄金分割”的另一种形式,其基本思想是提供了一条指引你视线的引导线。构图特点:把主题安排在对角线上,有立体感、延伸感和运动感。
“s”型构图是从前景向中景和后景延伸,画面构成纵深方向的空间关系的视觉感,一般以河流、道路等物体为常见。构图特点画面比较生动,富有空间感。
3.透视
(1)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透视?
总结:自然界物象呈现近大远小的空间现象,就是透视现象。
作品欣赏:画家用了哪种构图方法进行构图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欣赏分析。
荷兰画家霍贝玛于1689你那创作的油画《村道》,现藏于英国伦敦国家博物馆。
这幅成功地表现了平行透视的风景画,给观者以舒畅的美感。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带向远方,极目远望使人心旷神怡。对称的构图使画面显得很平稳,可是那细微的、有节奏的、多样又统一的各种细节,却像钢琴跳跃的音符,使观者丝毫也不感觉画面平板单调。
总结:自然界物象呈现近大远小的空间现象,就是透视现象。
平行透视:也称焦点透视。立方体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那它和画面所构成的透视关系就叫平行透视,他只有一个消失点。
成角透视:也称二点透视。画面上立方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角度时,往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两个消失点。
(2)说一说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规律?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一点消失。
成角透视二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二点消失。在写生画中有什么作用?
平行透视的规律
平行透视的规律: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宽远窄、平行相交于一个消失点。
消失点:就是在透视中深远到视平线上的点。
成角透视的规律
成角透视的规律: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宽远窄、平行相交从正方体最长的那条垂线,往两个消失点的方向去,都会有透视的规律。
(3)说一说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规律?在写生画中有什么作用?
平行透视的规律: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宽远窄、平行相交于一个消失点。
平行透视在写生中的作用:有了透视,画出来的事物才会有空间感知体积感。
成角透视的规律: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宽远窄、平行相交从正方体最长的那条垂线,往两个消失点的方向去,都会有透视的规律。
4.线描写生
(1)画面层次关系:说一说图片中描绘景物时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的景观?
归纳为近景、中景和远景。近景中景表现的一般是主体景物,要着意刻画;远景是一般背景,起到衬托作用,为次要景物,刻画时应当概括、简练。
(2)多媒体展示校园风景图片和教师范画,设问:照片和范画有什么区别,在风景画创作中近景、中景、远景的关系如何处理?
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指名回答。
师总结:自然景色错综复杂,不能把一切都画到画面中。有时必须通过取舍、概括才能突出主体景物。描绘时一般将景物归纳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近景、中景一般是主体景物,要着意刻画;远景一般是背景,起衬托作用,为次要景物,刻画时应当概括、简练,体现层次。
5.线描写生的方法
(1)首先选择自己要表现的主体景物,然后明确近景、中景、远景的基本关系。为了突出主体景物,对于那些影响景物特征的细节应予以取舍,要整体把握画面的疏密层次。
温馨提示:构图时要注意透视关系: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
(2)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绘画写生的作画步骤?
观察取景。确定写生的具体位置和角度,从整体出发,用清淡线条画出大体轮廓,处理好构图。
描绘构图。用线条从局部画起,借助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动作关系清晰轮廓,使画面更准确。
细致刻画。用准确的线条进行具体化,细致刻画物体注意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观察。
修改整理。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调整画面内容,并进行修改、整理。
写生注意:取景要明确,构图要准确,画的顺序要有主次,远近透视。
(3)学生作品欣赏:实景图与同学的速写作业。说一说实景图和学生作业相同吗?作品和实景哪个层次更加分明?
这位同学并没有完全照搬实景,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画面中的景物进行了适当的取舍,从而使得作品构图完整,刻画细致、层次分明。
6.课堂练习:
艺术实践要求:根据所学内容,选择校园一景,画一张线描写生画。(教师指导)
7.展示评述:
自评:说一说,自己采用了哪种构图方式?运用了哪种透视表现的作品?
互评:说一说谁的作品表现得透视最好?
教师点评:评价以鼓励为主,也要提出相应的建议,有待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不仅学习了如何取景、构图,还学习掌握了透视关系和透视知识,为创作或摄影都打下了基础,学习后再学习线描写生时就更容易掌握了,所以创作就会容易很多。
五、板书设计:
描绘我们的校园
1取景:高视平线取景、中视平线取景和低视平线
2构图:黄金分割、三分构图、对称式构图、汇聚线构图、对角线构图、“S”型构图
3透视: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
六、课后反思
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于学会透视知识、取景与构图知识,对于知识的探究与讲解在课堂中占得比重大,应该说已经达成了该目标。在用线描表现校园这一目标时要求的比较宽泛,重在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和初步感受,从课堂的作业来看已经达到了该目标。对于情感目标的达成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中,从开始制作的PPT,直到后面的创作,时刻引导学生往情感方面去思考、感受,也确实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