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茶馆(节选)》课件 (共5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茶馆(节选)》课件 (共5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7 22:5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茶馆》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部作品,它被曹禺评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王蒙肯定其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好的作品。”它就是20世纪中国戏剧的经典之作——《茶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裕泰茶馆,走进这个特殊的舞台,认识形形色色的人物,领略庞大的历史画卷。
学习目标
把握戏剧冲突,认识主要矛盾冲突及其实质。
剖析剧中人物的对话,分析面貌各异的人物形象。
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感受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以及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定义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此处实指剧本,是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之一。
戏剧的特点
1、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冲突就无所谓戏剧”。
2、人物、故事、场景高度集中。(时、地,人的“三一律”)
3、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4、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关于戏剧
①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②按剧情的繁简和结构:多幕剧、独幕剧。
③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历史剧、现代剧。
④按矛盾冲突的性质: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戏剧分类
戏剧三要素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矛盾和斗争。戏剧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而且随着剧情发展、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演出,剧本中往往有一些舞台说明,如布景的设计,人物的服装、动作、表情和上下场等。
矛盾冲突、人物、语言
戏剧其他知识
①戏剧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分为人与人、人与环境、人物自身的矛盾。
戏剧语言
③人物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个性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戏剧人物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潜台词(戏剧人物没说出来,或是用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
②舞台说明: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 字。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还有关于幕启、幕落的等。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
三岁失估,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
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严之仁未能一扫空地。
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
三十四岁结婚,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 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有点出息。
老舍自传
作家老舍1939年曾写了个质朴自谦、妙趣横生的自传
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投湖自尽。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幽默风格、浓郁的民族色彩、雅俗共赏的内容、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
中篇小说 《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
话 剧 《龙须沟》、《茶馆》、《方珍珠》…
老舍之死
原因之一:理想幻灭
老舍的自尽是在一生的理想(开明的政治、自由的艺术、平等的人格)幻灭之后无路可走
的悲壮选择。
原因之二:“义不受辱”的生命观
“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是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宗旨和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正像我的母亲。”(老舍)
老舍个性带有满人文化心态中特有的自尊与清高,“满人可以舍命,不能受辱”。
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之死的反思
鲁迅:“千万不要忘记驱人于自杀之途的环境!”
老舍的悲剧正是文革时代专制力量对知识分子进行压制迫害的悲剧现实的写照。
故事梗概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围绕着老北京裕泰茶馆这个舞台,通过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于这家大茶馆,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全剧折射出黑暗腐朽的时代,形象地表现了旧中国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解题
“茶馆”,卖茶水的铺子,设有座位,供顾客喝茶,是三教九流的聚会处,可容纳各色人物。
文中的“茶馆”指王利发在北京开的“裕泰茶馆”,既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又是展示社会面貌的窗口。
背景链接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50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 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老舍
戊戌(wù xū) 沏茶(qī) 侍候(shì)
赚钱(zhuàn) 眼拙(zhuō) 咂摸(zā)
字词正音
贵庚 敬辞,问人年龄。
文绉绉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眼拙 表示没认出对方是谁或记不清跟对方见过面没有。
咂摸 仔细辨别(滋味、意思等)。
包涵 客套话,请人原谅。
满面春风 形容愉快和蔼的面容。
兵荒马乱 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
清末
全剧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
大清国完了
第二幕
军阀统治完了
第三幕
国民党统治也将完了
全剧情节
剧情介绍(1)
第一幕:写戊戌变法失败后的黑暗年代。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的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人物对话揭示矛盾冲突,揭露了清末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剧情介绍(2)
第二幕:写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时期。
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主要上场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王淑芬、刘麻子、唐铁嘴、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李三、康顺子等。小茶馆展现出一幅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的社会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拉皮条的刘麻子被稀里糊涂砍了头;两个逃兵想合娶一个老婆;茶馆生意清淡,面积缩小,苦心经营,试图改良,“改良”后还未开张就厄运临头,特务、巡警、兵痞就接二连三来敲诈勒索,宋恩子、吴祥子摇身一变又成了军阀的走狗。
剧情介绍(3)
第三幕:写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
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7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任务一
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第一幕人物众多,按照社会阶层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
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我采用了四个办法:
(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有些着落,就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了。此剧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近似活报剧,又不是活报剧。此剧以人为主,而一般的活报剧往往以事为主。
(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
这样也会帮助故事的联续。这是一种手法,不是在理论上有何根据。在生活中,儿子不必继承父业;可是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虽然一幕与一幕之间相隔许多年。
(三)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
这么一来,厨子就像厨子,说书的就像说书的了,因为他们说的是自己的事。同时,把他们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像名厨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顺口说出这年月就是监狱里人多;说书的先生抱怨生意不好,也顺口说出这年头就是邪年头,真玩艺儿要失传……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又都能帮助反映时代,就使观众既看见了各色的人,也顺带着看见了一点儿那个时代的面貌。这样的人物虽然也许只说了三五句话,可是的确交代了他们的命运。
(四)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
人物 身份 人物 身份
王利发 马五爷
唐铁嘴 宋恩子、吴祥子
刘麻子 秦仲义
常四爷 庞太监
松二爷 妇人
黄胖子 康六
二德子 李三
《茶馆》第一幕人物众多,试理清这些人物的身份。
“裕泰”茶馆的掌柜
相面术士,喜抽大烟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线的地痞无赖
满族旗人,松二爷好友
满族旗人,常四爷好友
黑社会头面人物,专管官府管不了的民事纠纷
善扑营的打手
地方绅士,专与洋人打交道
北衙门办案人员(侦辑)
地主乡绅,茶馆地契的拥有者,讲维新,想实业救国
总管太监,伺候皇族
失业农妇,打算卖孩子小妞
失业农民,进北京卖女儿康顺子
“裕泰”茶馆的跑堂
任务二
《茶馆》中先后登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七十多个,他们各有各的经历,各有各的故事,他们各自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请你梳理出文章的主要事件,并探讨其揭示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茶馆》最大的特点是其独特的行文结构,以时间为线索,共分为三幕。从戊戌变法到军阀混战再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书中的主要人物如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由壮变老,而那些次要人物如刘麻子,唐铁嘴则父子相承。
各个时代的特征变化就如同卷轴画一般,通过裕泰茶馆在三幕中的变化随着时间缓缓展现在我们眼前,小小的茶馆其实就是那一个个时代的缩影。
这一幕中故事比较多,矛盾冲突也多。
同学们根据课文,完成下面表格的内容。
情节 时代特征
唐铁嘴讨茶
常四爷骂洋货
鸽子之争
马五爷施威
康六卖女
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
常四爷谈国事被抓
茶客对话
秦庞交锋
庞太监买妻
大烟残害百姓,迷信思想盛行
帝国主义横行
农村经济破产,农民走投无路
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豪门骄奢,普通百姓人如草芥,还不如一只鸽子
民族资本家兴起
民族资本家和封建势力的博弈
百姓对变法漠不关心
言论不自由,好人遭殃
封建势力的荒淫
二德子打人
官府残酷迫害百姓
序号 主要事件 矛盾冲突
一 常四爷出直言,二德子抖威风 爱国者与地痞的矛盾
二 刘麻子拉纤,穷康六卖女 统治者与下层民众的矛盾
三 刘麻子兜售洋表,常四爷深表忧虑 洋货冲击与清廷无能的矛盾
四 黄胖子调解鸽子之争,老人家感慨人不如鸽 穷人富人生活和情感的矛盾
五 秦仲义意欲涨房租,王利发恭顺笑应酬 民族资本家与小商户的矛盾
六 常四爷怜悯乡妇母女,秦仲义大谈实业救国 民族资本家与正义民众的矛盾
七 秦仲义舌战庞总管,众茶客纷议谭嗣同 维新派与保守派的矛盾
八 常四爷被捕,庞总管买妻 保守派与下层民众的矛盾
不同层面折射出黑暗腐朽的时代,形象地表现出旧中国必然会灭亡的大主题。
《茶馆》的创作就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用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社会的变迁,从侧面表现五十多年来中国时局的起伏动荡、政治格局的波云诡谲。
打破了“一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将不同人物的一个个戏剧片段巧妙地连缀起来。一方面,这一幕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另一方面,从戏一开场王利发与唐铁嘴之间的对白开始,戏剧性冲突就接连不断。这些冲突是散点式的,并不集中在一两个人物身上;有的有关联,有的无关联,它们连缀在一起,又共同构成历史和社会的尖锐矛盾,让观众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本质。
散点式的戏剧冲突
知识卡片
结构全解
人民苦难
茶 馆
﹙王利发﹚
恶势猖獗
遗老哀叹
人民反抗
旧者绝望
﹙松二爷﹚
﹙常四爷﹚
﹙崔久峰﹚
巡警大兵
吴、宋
刘麻子
唐铁嘴
李三
难民
康顺
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非此不可的中心人物,只是像画卷一样,将一个个人物展览进去,把一个个情节镶嵌进去。剧中所有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这些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步展开。
人物虽多,但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即便是王利发的戏,很大一部分也是用来应付生意的,并不是他本人的戏。
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作者采用“大茶馆,小社会”的独特构思。《茶馆》第一幕里光是有台词的人物就有21个且身份杂陈:宫廷内的太监总管、吃洋教的小恶霸、卖耳挖勺的老人、卖亲生女儿的穷人……各种社会身份殊异的人物同处一个舞台空间之中。他们合起来,就从整体上呈现出了一幅时代生活的巨幅画图。
人物众多,身份殊异
曹禺称誉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戏剧结构指剧本题材的处理、组织和设置安排。一般包括对事件的处理,如分幕分场;戏剧冲突的组织设置;人物关系及人物行动发展的合理安排等。《茶馆》在戏剧结构上的特点:
小结结构
1.散点式的戏剧冲突
2.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3.人物众多,身份杂陈
任务三
分析戏剧冲突 理解主题
1、从人物身份和命运入手,将剧中众多人物分成两类,分析他们的对立冲突之处。
2、从主要情节中的台词入手,分析其折射出的社会现状。
1、从人物身份和命运入手,将剧中众多人物分成两类,分析他们的对立冲突之处。
人物类别 举例
任务三:分析戏剧冲突 理解主题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走狗
如买妻的庞太监,吃洋饭的恶霸马五爷,随意抓人的特务宋恩子、吴祥子,流氓黄胖子,凶恶蛮横的打手二德子,人口贩子刘麻子,江湖骗子唐铁嘴等。
在“三座大山” 压迫下饱受欺凌的各阶层的人们
如王利发、秦仲义、康顺子、康六、乡妇、老人等
请谈一谈秦仲义与庞太监的斗嘴谁更胜一筹,为什么?
这场斗嘴交锋从表面上看是庞太监占了上风,其实他并没有真正击败对手,对手主动弃权并不是认输而是不屑。秦仲义以退为进,嘴上自谦,但心中自负,没有输掉气势;庞太监明强实弱,对秦仲义虽恨却也无可奈何甚至不得不畏惧三分,只能逞一时口舌之快,所以他愤愤不平,对手已经走远了,还要射上一箭,捞足面子,感叹“年头真是改了”。
封建主义走狗VS民族资本家
第一幕以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为背景(清末1898年初秋);第二幕以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为背景;第三幕则以抗日战争胜利后(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国民党政府加紧黑暗统治为背景。通过裕泰茶馆这个“窗口”,截取一系列生活横断面,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侧面反映了近50年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展现出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一幅幅社会历史风俗画,深刻揭露了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从而达到了作者“葬送三个时代“的艺术目的。
《茶馆》创作背景
“秦庞斗嘴”让一直噤若寒蝉的茶客忍不住谈起国事来,在“茶客议论”的四人对话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状呢?
①这里的茶客群像不容忽视,他们胆小怯懦,冷血无情,无聊乏味,苟且偷生,对为之奋斗的变法者不仅不同情,反而误解尤深,甚至不认识也不了解他们的主张,以为他们是乱打乱闹捣鬼,扰乱他们的生活秩序,这也侧面反映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即脱离群众。
②他们目光短浅,只在乎眼前的利益,懒惰颓废,只要铁杆庄稼保住,哪怕被克扣一大半也不愿反抗,更不愿奋斗,奉行“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寄生哲学,认为维新派主张“自谋生计”是心眼狠毒的表现,所以变法革命是无法唤醒这帮愚昧麻木、自私颓丧的群众的,这群没有同情心又胆小懦弱的人不仅无法救国,反而会蛀空清朝,而大清国的覆亡也就是必然的了。
各阶层百姓VS戊戌变法革新派
既然秦仲义与常四爷对社会现状的认识一致,那二人的冲突又说明什么呢
秦仲义:在秦仲义看来,常四爷的施善举动是治标不治本的无谓行为,没有见识。
常四爷:在常四爷看来,像秦仲义这样的实业家虽有雄心但不免冷血,理想太大而不切实际。
冲突:二人在救国方向、路线和目标上存在分歧,思想矛盾。
民族资本家VS满清遗老
第一幕里有哪些冲突?这些冲突表现了什么样的现实?
(1)二德子和常四爷、松二爷之间的冲突
揭示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帝国主义横行、社会腐败混乱、流氓恶霸仗势欺人的社会环境。
(2)刘麻子和康六之间的冲突
庞太监和康六、康顺子父女俩的冲突
秦仲义和王利发之间的冲突
揭露了旧社会人吃人的黑暗本质。
“三座大山”走狗VS满清遗老
社会渣滓VS下层劳动人民
封建主义走狗VS下层劳动人民
民族资产阶级VS下层劳动人民
任务三:分析戏剧冲突 理解主题
总结:
这是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正直、善良的人民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渣滓,却横行霸道,作威作福。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王利发的求情,二德子的蛮横,刘麻子的挣昧心钱,宋恩子、吴子祥的滥捕无辜等,都表现了封建帝国末日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从主要情节中的台词入手,分析其折射出的社会现状。
主要事件 对话
唐铁嘴看相
二德子逞凶
康顺子卖女
任务三:分析戏剧冲突 理解主题
“你要是戒不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鸦片盛行,国民病弱,国家经济凋敝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信洋教……要不怎么连官面儿上都不惹他呢”——帝国入侵,政府无能,军队软弱,百姓受外地与内政欺压。
“连家里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的!”“还能不搜查搜查谭嗣同的余党吗?”——对进步人士和百姓进行舆论钳制和百般镇压。
总结:
小茶馆影射大社会。这些事件涉及戊戌变法的失败、清廷对进步人士和百姓的镇压、国家经济凋敝、鸦片侵入、洋货倾销、实业救国、民族资本家兴起等,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朽、农村的民不聊生,从而表明清末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不可救药。
任务四:关注人物 理解时代意义
老舍塑造人物形象有其独特的方式。着重刻画时代的、阶级的、职业的和气质的特点以及地方色彩,通过描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塑造出面貌各异的人物形象。请选取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概括其特征,并指出其时代意义。
圆滑机灵、善于应酬、精明干练、
谨小慎微、胆小自私,不乏善良、
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线索人物)
乱世艰难求生的底层商贩
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其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小业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揭露旧社会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社会的不合理制度。
角色 社会身份 形象特点 角色 社会身份 形象特点
王利发 掌柜 胆小谨慎、善于应酬 唐铁嘴 算命的 抽大烟,招摇撞骗
常四爷/松二爷 没落旗人 正直爱国||胆小无能 刘麻子 保媒拉纤的 心狠,贪婪
马五爷 恶霸 仗势欺人,卖国求荣 庞太监 太监 作威作福,荒淫变态
康六父女 破产农民 老实懦弱,贫穷 宋恩子二人 特务 为非作歹,欺压无辜
秦仲义 实业家 自负,爱国 二德子 打手 仗势欺人,凶狠蛮横
乡妇母女 破产农民 贫苦无依,走投无路 黄胖子 地痞头子 欺软怕硬
老人 小贩 无依无靠
出场人物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



麻农相士
算命骗人
混吃混喝
社会渣滓



说媒拉纤
拐卖人口
赚昧心钱


坑害别人
顺风倒的
奸邪小人
钻营偷生
人物与社会:
一群社会底层的地痞无赖,反映出社会的畸形与病态
人物 人物与社会
王利发 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 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松二爷 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秦仲义 展示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张扬的个性。
刘麻子
病态社会的畸形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唐铁嘴
形象分析:人物与社会
“小茶馆,大社会”
小结:
曹禺曾称赞《茶馆》第一幕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对于这“罕见”,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写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编剧手法,还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对事件与情节的选择。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说说理由。
观点一:老舍“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罕见”
剧中的茶馆是个三教九流的会面处,可容纳各色人物。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在世界戏剧史上罕见的情形:一是人物众多,在《茶馆》第一幕里光是有台词的人物就有22个;二是人物杂陈,在《茶馆》第一幕里,社会身份殊异的人物——上至在宫廷内当太监总管的权力人物、家道殷实的民族资本家、吃洋饭的恶霸,下至卖小东西的老人、卖亲生女儿的乡妇——同处一个舞台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观点二:老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编剧手法“罕见”
在《茶馆》第一幕里,有好几个仅仅出现在这一幕而又分量不小的戏剧人物,老舍让他们出场,通过他们的舞台亮相鲜明地反映出剧本所表现的当时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完成使命之后,老舍又让他们“闪退”。尽管像马五爷、庞太监这样的人物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但这些人物又都能给观众与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种编剧手法罕见,即使是一闪而过的人物形象所产生的戏剧效果也不同凡响,让人难忘,从整体上呈现出了一幅时代的画卷。
观点三:老舍对事件与情节的巧妙选择“罕见”
老舍善于选择事件和让人物亮相的情节。第一幕的时代背景是戊戌变法失败,顽固派获得了“胜利”,怎么来表现这个腐朽的“胜利”?老舍选择了“太监娶媳妇”这个情节,顽固派的腐朽与荒唐通过庞太监的腐朽与荒唐得到了充分的揭露。马五爷早就在茶馆了,但作者让他在二德子动手的时候亮相,马五爷短短的三句话就把这个小恶霸的气焰打了下去,也把压在旧社会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这座大山强调了出来。这种手法之妙罕见。
现代文学家曹禺:《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现代作家王蒙:我认为《茶馆》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好的作品。作品的特点就是不煽情,语言平实、口语化,却最能表达深刻的感情,能让人落泪。
现代剧作家陈白尘:全剧的文字并不多,就写了五十年,七十多个人物,精练的程度惊人。
现代戏剧理论家张庚:《茶馆》是一个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评价
作业:
完整阅读《茶馆》全剧剧本,从“人物对话呈现戏剧冲突”和“以小见大的戏剧构思”两个角度任选一个,写一篇阅读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