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年冀少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期中综合训练(三)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毛细血管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且与毛细血管的功能不相适应( )
A.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
B.毛细血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C.毛细血管细,弹性大
D.毛细血管中血流速度最慢
2.如图为肾单位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肾单位由3、4、5组成
C.4内的液体是原尿
D.如果某人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可能发生病变的部位是5
3.在人体泌尿系统中,能够将肾脏形成的尿液输送至膀胱的结构是( )
A.肾小管 B.肾小球 C.输尿管 D.尿道
4.小王最近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检查发现患有贫血。你认为她应补充( )
A.含碘丰富的食物 B.含钙丰富的食物
C.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D.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5.下列一系列生理活动的流程,正确的是( )
A.人在平静呼吸时:胸廓扩大→肺扩张→大气压>肺内压→气体入肺
B.血液循环中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C.尿素排出体外的途径是:血液→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尿液
D.脂肪在人体内被消化的过程是:脂肪→脂肪微粒→甘油+氨基酸
6.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它在人体内的位置是( )
A.腹腔后壁、脊柱两侧
B.胸腔,左右各一个
C.胸腔中部偏左、两肺之间
D.腹腔的上方偏右
7.下图是心脏和血管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心脏收缩时,血液由丁→d,甲→a
B.心脏收缩时,血液由甲→a,丙→c
C.心脏舒张时,血液由a→甲,d→丁
D.心脏舒张时,血液由c→丙,b→乙
8.引起镰形细胞贫血症的Hbβ链突变的分子机制是( )
A.移码突变 B.碱基缺失 C.碱基置换 D.碱基插入
9.下列有关输血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BO血型系统中只有A、B、O三种血型
B.献血者献出的血液成分中主要是蛋白质
C.输血时,一个人只能接受与自己血型相同的血液
D.正常人给别人一次输血200~300mL不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危害
10.需要输液治疗时,药物通过静脉输入到体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静脉血流快,有利于药物快速到达患处 B.针头插人的方向应指向心脏
C.药物只会在血管内发挥药效 D.药物只经过体循环不会经过肺循环
11.能够吸收维生素的器官有( )
A.口腔和小肠 B.大肠和小肠 C.食道和胃 D.胃、小肠和大肠
12.下图表示血液流经人体内某结构的示意图,X表示器官或结构,①、②表示血管,→表示血液流动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X表示小肠,则②内营养物质增加,氧气减少
B.若X表示肺,则②内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
C.若X表示心脏,则②是静脉血管,内流静脉血
D.若X表示大脑,则②内营养物质减少,氧气减少
13.下图心脏的四个腔中,肌肉层最厚的腔及其所连的血管是( )
A.② 肺静脉
B.④ 主动脉
C.③ 肺动脉
D.① 上、下腔静脉
14.下列结构中不与咽直接相通的是( )
A.鼻腔 B.食道 C.气管 D.喉
15.当A型血的人失血过多,抢救时应该给他输入( )
A.A型血 B.B型血 C.AB型血 D.O型血
16.通常情况下,一日三餐的热量摄取比例大致为( )
A.4:2:4 B.3:3:4 C.3:4:3 D.2:4:4
17.在四支试管中注入等量的植物油,然后分别滴加下列几组消化液,振荡并静置于37℃温水中,观察发现植物油最先消失的是( )
A.胆汁、唾液、胃液 B.胆汁、唾液、肠液
C.胃液、肠液、胰液 D.胆汁、胰液、肠液
18.秋冬季节是感冒的高发季节,感冒后常常感到呼吸不畅,主要原因是:( )
A.气管壁腺细胞分泌的黏液多,堵塞呼吸道
B.鼻黏膜分泌过多黏液阻塞鼻腔
C.鼻黏膜充血肿胀堵塞呼吸道
D.气管收缩,空气进出受阻
19.下列关于人体心脏和血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心脏有四个腔,右心室壁最厚 B.心脏左侧流动脉血,右侧流静脉血
C.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D.毛细血管中,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20.护士给病人进行“点滴”输液时,针头要刺入病人的什么部位( )
A.动脉 B.静脉 C.肌肉 D.毛细血管
2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是( )
A.先肺循环 B.先体循环
C.同时进行 D.后肺循环
22.关于血液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
B.在血液循环中,先进行肺循环再进行体循环
C.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构成了完整的循环路线
D.肺循环的路线短,体循环的路线长,范围广
23.人体内产生二氧化碳的部位是( )
A.肺泡 B.静脉血 C.组织细胞 D.口腔
24.图为人体氧气变化模式图,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甲为肺泡内,乙为组织细胞内
B.甲为吸入气体,乙为呼出气体
C.甲为肾静脉内血液,乙为肾动脉内血液
D.甲为肺静脉内血液,乙为肺动脉内血液
25.下图为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示意图,a代表氧气,b代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下列叙述错误的选项是( )
A.过程①可表示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B.过程①呼出的二氧化碳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快速上升
C.过程②能顺利进行气体交换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D.过程③中的组织细胞利用氧进行呼吸作用,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
26.图是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表示气管的是( )
A.1 B.2 C.3 D.4
27.新冠肺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肺炎,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平时戴口罩可以有效地阻断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下列关于人体呼吸系统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保证气体顺畅通过
B.戴口罩可以使人体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
C.患肺炎时,由于病毒感染,鼻腔中的黏膜会发炎肿胀,导致说话带鼻音
D.鼻腔黏膜能分泌黏液,不仅能湿润空气还能黏住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等
28.甜菜红素是红心火龙果的重要营养成分。食用大量红心火龙果之后,会引起尿液变色。关于甜菜红素及其随尿液排出的途径,描述正确的是( )
A.甜菜红素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的细胞核中
B.在肾小球的入球小动脉中能检测到甜菜红素
C.在肾小囊腔的原尿中检测不到甜菜红素
D.重吸收作用能将全部甜菜红素吸收回血液
29.某同学做完呼吸运动的模拟实验后,绘制了肺内气压变化曲线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乙图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
B.乙图模拟吸气,此时膈肌舒张
C.图甲中CE段表示呼气,此时肋间肌舒张
D.甲图C点表示吸气刚结束,内外气压相等
二、实验探究题
30.某研究小组为探究负氧离子对空气质量有何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在甲、乙两个相同的房间内,通过释放烟雾制造空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环境。
②在甲房间内释放一定量的负氧离子,乙房间__________。
③每隔1小时检验甲、乙房间内空气污染物中的PM2.5浓度,获得的数据经处理后如图所示。
(1)呼吸道能使进入人体的气体 、湿润和温暖。但是PM2.5却能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说明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能力是 。
(2)步骤②的横线上应该填 。
(3)实验中设置乙房间的目的是起 作用,以探究PM2.5浓度的变化是否与 有关。
(4)“0小时”时,甲、乙两个房间PM2.5浓度的检测值有较明显差异,检测人员解释这是此时烟雾颗粒物尚未分布均匀所致,所以为了减少误差,检测人员随机多检测了几点后将数据进行 处理后,使数据更准确。
(5)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负氧离子能使空气中PM2.5浓度 ,改善空气质量。
(6)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房间空气净化速度更快。
31.实验探究题.结合如图所示实验过程,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D步骤实验过程中2号试管加碘液后颜色 (填“变蓝”或“不变蓝”);原因是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充分消化下被分解成麦芽糖。1号试管加碘液后颜色 (填“变蓝”或“不变蓝”);原因是 遇碘变蓝。
(2)1号试管和2号试管为一组 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 。
三、综合题
32.图是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写出下列结构名称:③ ⑤
(2)④内的液体是 。
(3)在尿的形成过程中,A表示 作用;B表示 作用。
33.小明家周末中午要举行家庭聚餐.他发现了一种不认识的固体食物就把它带到学校,与同学在实验室研究其主要营养成分.该实验方案、步骤和结果如下:
试管编号 食物小块 淀粉酶溶液 蛋白酶溶液 振荡摇匀 37℃恒温 食物小块的变化
1 0.1克 4毫升 b毫升 是 30分钟 无明显变化
2 a克 0毫升 c毫升 是 30分钟 食物块变小
(注:淀粉酶可分解淀粉,但不能分解蛋白质;蛋白酶可分解蛋白质,但不能分解淀粉)
(1)根据实验目的,为保证对照实验变量的唯一性,请补充实验方案.其中a为 ,b为 ,c为 .
(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所研究的固体食物中,主要成分是 .
(3)食物摄入的淀粉、脂肪、蛋白质在人体消化道各部位(用A、B、C、D、E表示)被消化程度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该固体食物主要营养成分最开始被消化部位为 (填名称),对应图中字母是 ,可反映其消化过程曲线 (填甲、乙、丙)
34.下表是甲、乙、内、丁四种食物(各100克)的主要成分,下图为人的消化系统模式图,请分析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食物 糖类(克) 蛋白质(克) 维生素A(毫克) 维生素C(毫克) 维生素D(毫克)
甲 18 6 3 220 0
乙 0.4 6 4 7 40
丙 48.2 38 40 12 0
丁 8.8 35 7 10 14
(1)分析表中食物成分含量可知,常食用食物 有助于预防坏血病,为了保证王叔叔在紧张工作时获得较多的能量,应该让王叔叔多吃食物 。
(2)食物中的部分淀粉可在⑩内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 。
(3)某病人②发生病变,导致 (填消化液名称)的分泌受到影响,影响脂肪的乳化,因此,医生建议该病人少食用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4)食物丁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彻底分解成 后,在 (填标号)中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
35.下表所示为血浆、原尿和尿液三种液体,请据表回答;
水 蛋白蛋 葡萄糖 尿素 尿酸 无机盐
A 90-93 70-80 1 0.3 0.04 9.0
B 95 0 0 1.8 0.05 11.0
C 97 微量 1 0.3 0.04 9.0
(1)A是 ,(2)B是 ,(3)C是 。
(2)葡萄糖在肾小囊中存在而在尿液中没有,说明肾小管具有 作用。
(3)尿检中发现红细胞和大量蛋白质,请推测可能出现病变的部位是 。
36.曲线图是一种用曲线表示数据的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变化,以及不同事物之间量的差异。图1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程度的曲线图,图2是某人在平静呼吸中肺容积的变化曲线图。请解读曲线图并回答以下问题:
(1)图1中曲线[X]表示淀粉被消化的过程,曲线[Y]表示 被消化的过程。
(2)从图1曲线的走向可看出,主要的消化场所是[ ](填写字母),因为此处含有肠液、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这些消化液中 不含消化酶。
(3)图2中,bc段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 。
(4)图2中b点表示的那一瞬间,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关系是 。(选填大于,小于或相等)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C
【分析】毛细血管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它有下列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管壁薄、管腔细、血流慢、数量多。
【详解】人体内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其中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有: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血管内径仅有8﹣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毛细血管的结构是适于人体内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可见C符合题意。
【点睛】对于毛细血管适于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可根据它的三大特点:薄、细、慢进行掌握。
2.D
【分析】(1)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2)图中,1入球小动脉、2出球小动脉、3、肾小球、4肾小囊、5肾小管。
【详解】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
肾单位由3肾小球、4肾小囊、5肾小管组成,B正确。
动脉血流经3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4肾小囊形成原尿,C正确。
如果某人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是3肾小球发生病变,而不是部位5肾小管,D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肾单位的结构和分布。
3.C
【分析】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输尿管将肾脏形成的尿液输送到膀胱;膀胱是暂时储存尿液的器官;尿道排出尿液。
【详解】人体的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组成。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剩下的液体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输尿管是将肾脏形成的尿液送到膀胱。尿道是排出尿液的通道。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D
【详解】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都叫贫血。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一种成分,人体缺铁会使血红蛋白的合成发生障碍,从而使人体内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导致贫血,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因此,小王患有贫血应多吃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5.A
【分析】(1)人在平静时吸气时:胸廓扩大→肺扩张→外界气压>肺内气压→气体入肺;人在平静时呼气时:胸廓缩小→肺回缩→外界气压<肺内气压→气体出肺。
(2)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3)尿的形成过程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尿液通过膀胱、尿道排出体外,即尿素排出体外的主要过程是: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
(4)脂肪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的过程是:脂肪→脂肪微粒→甘油+氨基酸。
【详解】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所以人在平静时吸气时:胸廓扩大→肺扩张→外界气压>肺内气压→气体入肺,故A正确;
B、据分析可见:血液循环中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故B错误;
C、尿素排出体外的主要过程是: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故C错误;
D、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脂肪颗粒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即脂肪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的过程是,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呼吸运动、血液循环的途径、尿的形成和排出、脂肪的消化过程。
6.A
【详解】试题分析: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腔后壁,居腹膜后方,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下端平2腰椎下缘,右肾比左肾低半个椎体,左侧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右侧第12肋斜过右肾后面的上部。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肾脏的位置。
点评:此题比较新颖,牢记肾脏的位置:腹腔后壁、脊柱两侧;左肾稍高,右肾略低。
7.C
【分析】心脏的结构包括心房和心室,图中各部分的名称分别是a肺静脉,b主动脉,c肺动脉,d上腔静脉,甲左心房,乙左心室,丁右心房,丙右心室。
【详解】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房室瓣只向心室打开,使血液只能有心房流向心室,而不能倒流。在动脉与心室之间有动脉瓣,动脉瓣只向动脉打开,使血液只能由心室流向动脉。所以心脏中的血液只能由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A和B. 心脏收缩时,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即图中乙→b ,丙→c,A和B错误。
C和D. 心脏舒张时,血液由静脉流向心房,即图中a→甲,d→丁,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心脏内血液流动的方向。
8.C
【详解】镰形细胞贫血症的主要原因是珠蛋白的β基因发生单一碱基突变,正常β基因的第6位密码子为GAG,编码谷氨酸,突变后为GTG,编码缬氨酸,使成为HbS。可见Hbβ链突变的分子机制是碱基置换。
点睛: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病,患病者的血液红细胞表现为镰刀状,其携带氧的功能只有正常红细胞的一半。
9.D
【分析】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异血型者之间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
【详解】A.ABO血型系统中有A、B、O、AB四种血型,A错误。
B.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主要成分为水(90%),还有血浆蛋白(7%),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3%),B错误。
C.输血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若没有同型号,也可输入少量的O型血,C错误。
D.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mL时,血液中的水、无机盐、蛋白质等很快就可以得到补充,血细胞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得到补充,而且还会促进人体的造血机能,不会影响健康,D正确。
故选D。
10.B
【分析】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个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详解】A.动脉血管压力太大,抽血以后不容易止血;毛细血管一般比针头还细、血量少,且流动最慢;静脉血管一般都位于浅表部位且压力小,血流速度慢,容易止血,在医院输液或抽血时,针头插入的血管是静脉血管,A错误。
B.在医院输液或抽血时,针头插入的血管是静脉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所以针头插入时的方向应指向心脏,B正确。
C.血液循环图:
药物由上腔静脉进入身体,会在任何有炎症的位置发挥作用,C错误。
D.如上图,药物的路线是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可见药物先进行体循环,再进行肺循环,最后经过体循环到达患处,D错误。
故选B。
11.B
【分析】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消化道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据此解答本题。
【详解】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大肠是形成粪便的场所,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其他的消化道基本上没有吸收功能。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人体的消化道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12.C
【分析】人体内的血液循环途径如下:
【详解】A.若X表示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则②小肠静脉内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增加,但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因为小肠细胞要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
B.如果X表示肺,①是肺动脉,流动静脉血,②是肺静脉,流动脉血,因此含氧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少,B正确。
C.若X表示为心脏,则②血管可能是肺动脉,也可能主动脉,肺动脉内流静脉血,主动脉内流动脉血,C错误。
D.若X表示大脑,由于脑细胞要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和营养物质,并产生二氧化碳等废物,则②脑静脉内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减少,D正确。
故选C。
13.B
【分析】图中①是右心房,②是左心房,③是右心室,④是左心室。
【详解】心脏壁主要有心肌构成,具有收缩、舒张的功能,心脏能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与心脏各腔的输血功能相适应,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心室收缩能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心房只需要把血液送与心室,心室输送的血液距离比心房输送的血液距离长;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左心室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而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肺,左心室输送的血液的距离比右心室长,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侧的腔不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瓣膜,能防止血液倒流,因此心脏的四腔中壁最厚的是左心室,与④左心室相连的血管是主动脉,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心脏的结构、心脏各腔与之相连的血管。
14.C
【详解】消化道是食物的通道,是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咽自上而下与鼻腔、口腔、喉腔相通,食物由口腔经咽再进入食道,吸入鼻腔的空气经过咽再进入气管,可见,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所以与咽直接相通的结构有鼻腔、食道和喉,气管不与咽直接相通。
15.A
【解析】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据此作答。
【详解】由分析可知,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 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也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血型者之间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因此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输同型血。所以:当A型血的人失血过多,抢救时应该给他输入A型血。
故选A。
【点睛】注意:虽然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首选的原则是输同型血。
16.C
【分析】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
【详解】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必须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餐。合理膳食要求在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左右,即早中晚摄取的能量比例为3:4:3。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合理营养的含义要求。
17.D
【详解】试题分析:A:唾液中只含有唾液淀粉酶,胃液中只含胃蛋白酶,不含有消化脂肪的酶,故植物油不会消失;B:唾液中只含有唾液淀粉酶,肠液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消化液较少,故植物油不会最先消失;C:少了胆汁的乳化作用,植物油得不到彻底的消化,故植物油不会最先消失;D:既有胆汁的乳化作用,胰液和肠液中还含有消化脂肪的酶,故植物油最先消失。故D正确。
考点:消化酶。
18.C
【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
【详解】鼻腔位于呼吸道的起始端,其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作用;鼻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当人受凉患感冒时,会充血肿胀,堵塞了鼻腔,使人呼吸不畅。
故选C。
19.A
【分析】心脏能将血液泵至全身,主要是心肌收缩与舒张的结果。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其中左心室的壁最厚,这是与左心室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输送血液的距离最长相适应的。
【详解】A.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其中左心室的壁最厚,这是与左心室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输送血液的距离最长相适应的,A错误。
B.心脏左心房连肺静脉,内流动脉血;左心室连主动脉,内流动脉血,因此左侧流动脉血;同理右侧连上下腔静脉和肺动脉,内流静脉血,B正确。
C.动脉血管管壁较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主要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C正确。
D.毛细血管在体内数量很多,分布很广;其管壁最薄,只有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管的内径十分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D正确。
故选A。
20.B
【解析】人体内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详解】人体内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其中动脉血管的血流速度快,针刺后容易发生危险;毛细血管的管径太小,不利于刺入;静脉血管分布较浅,管壁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因此病人打点滴输液时,针头插入的是病人的静脉血管。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血管的类型和特点,解题关键是熟知静脉血管的特点。
21.C
【详解】试题分析: 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且在心脏处汇合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考点:血液循环途径。
22.B
【分析】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这两条途径同时进行,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体循环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途径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详解】AC.结合分析可知,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AC正确。
B.在人体内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B错误。
D.肺循环主要经过肺部,路线短,而体循环需要经过全身组织、器官,其路线长,范围广,D正确。
故选B。
23.C
【详解】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进入细胞周围毛血管的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再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进入肺泡,通过肺的通气,经呼吸道将气体呼出体外,故人体产生二氧化碳的部位是细胞。
24.C
【分析】人体的呼吸包括: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几个过程。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可见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详解】A.肺泡里的气体交换是肺泡里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交换的结果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交换的结果是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可知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最高,细胞内二氧化碳的含量最高,所以甲为组织细胞,乙为肺泡,故A错误。
B.甲为呼出的气体,氧气减少,乙为吸入的气体,氧气含量高于呼吸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故B错误。
C.血液经过肾动脉,入球小动,肾小球和出球小动脉时,血液中未发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血液经过出球小动脉再经过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交换的结果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所以甲为肾静脉内血液,乙为肾动脉内血液,故C正确。
D.肺泡里的气体交换是肺泡里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交换的结果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所以甲为肺动脉内血液,乙为肺静脉内血液,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呼吸的环节。
25.B
【分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实现,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交换作用实现,氧气最终进入组织细胞内,参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详解】A.图中的①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A正确。
B.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不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快速上升,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及时吸收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能够维持碳—氧平衡,B错误。
C.②是肺泡里的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此过程要依靠肺泡外面缠绕的毛细血管,C正确。
D.③中的a表示氧气,组织细胞获得氧气进行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D正确。
故选B。
26.D
【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由图可知,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1是鼻腔、2是咽、3是喉、4是气管、5是支气管,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6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详解】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6肺组成,由图可知,呼吸道的组成中表示气管的是4,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7.B
【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是气体的通道,并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但是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详解】A.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保证呼吸道内的气流通畅,A正确。
B.戴口罩能有效阻止飞沫,防止飞溅,能有效地阻断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但不能彻底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B错误。
C.鼻黏膜会充血肿胀,堵塞了鼻腔,使人呼吸不畅,导致说话带鼻音,C正确。
D.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住灰尘和细菌,鼻黏膜分泌粘液可黏住灰尘,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清洁;黏液还可使空气变得湿润;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D正确。
故选B。
28.B
【分析】(1)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2)尿液的形成: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详解】A.红心火龙果中含有的甜菜红素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中,A错误。
B.甜菜红素吸收进入血液,所以在肾小球的入球小动脉中能检测到甜菜红素,B正确。
C.甜菜红素随血液循环进入肾脏,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原尿,所以在肾小囊腔的原尿中能检测到甜菜红素,C错误。
D.甜菜红素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最终随尿液排出,D错误。
故选B。
29.B
【分析】图甲中表示的是一次呼吸过程,曲线AC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代表吸气过程;曲线CE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代表呼气过程。图乙气球变大,表示吸气。
【详解】A.图乙中,A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B小气球代表的是肺,C钟罩代表的是胸廓,D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A正确。
B.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故图乙气球变大,表示吸气,此时膈肌收缩,B错误。
C.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曲线CE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代表呼气过程,此时肋间肌舒张,C正确。
D.甲图中:曲线AC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代表吸气过程;而C点表示吸气刚结束,内外气压相等,D正确。
故选B。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会读曲线图是解题的关键。
30.(1) 清洁 有限的
(2)(不要)不作处理
(3) 对照 负氧离子
(4)求平均值
(5)降低
(6)甲
【分析】(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3)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这些污染物既可以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其他系统的疾病,如引起急性中毒和死亡、慢性中毒等,另外还有致畸变的作用。
(1)
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呼吸道内有骨或软骨做支架,其内表面覆盖着黏膜,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粘住和阻挡灰尘并湿润空气,黏膜内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起到温暖空气的作用。所以呼吸道具有保证气体顺畅通过的结构,还能使达到肺部的气体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但是PM2.5却能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说明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2)
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此实验是探究负氧离子对空气质量有何影响,变量是负氧离子,步骤②在甲房间内释放一定量的负氧离子,乙房间应不作处理。
(3)
实验中设置乙房间的目的是作为对照实验,以探究PM2.5浓度的变化是否与负氧离子有关。
(4)
“0小时”时,甲、乙两个房间PM2.5浓度的检测值有较明显差异,检测人员解释这是此时烟雾颗粒物尚未分布均匀所致。那么,此时应该随机多点检测几点求平均值,才能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
(5)
实验结果表明,甲房间的PM2.5浓度在逐渐降低,且速度比乙房间快,由此可得出结论:负氧离子能改善空气质量。
(6)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甲房间空气净化速度更快。研究人员发现森林能释放大量的负氧离子,且这种自然负氧离子更有利于人体健康,从治理空气污染或健康生活的角度出发,这对我们的启示:保护森林,多植树。
31. 不变蓝 变蓝 淀粉 对照 唾液
【详解】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淀粉遇碘变蓝色;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1)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2号试管中加入了唾液,浆糊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滴加碘液后不变蓝,溶液呈碘液的颜色,即淡黄色;1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无消化作用,淀粉没有被分解,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
(2)1号试管和2号试管唯一不同的量是在实验步骤B中,向1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而向2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因此1号试管和2号试管为一组对照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
32. 肾小球 肾小管 原尿 肾小球和肾小囊的过滤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
【分析】人体的肾脏有两个,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的,每个肾单位都可以通过过滤与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肾单位是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图中1入球小动脉、2出球小动脉、3肾小球、4肾小囊、5肾小管,A肾小球和肾小囊的过滤作用 、B肾小管的重吸收
【详解】(1)由图分析可知,③肾小球、⑤肾小管
(2)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故④内的液体是原尿。
(3)尿液的形成过程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在肾小管重吸收的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所产生的物质(如氨)分泌到肾小管的官腔中,与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故在尿的形成过程中,A表示肾小球和肾小囊的过滤作用;B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尿的形成过程。
33. 0.1 0 4 蛋白质 胃 C 丙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图示中,横坐标表示各段消化道,其中A是口腔,B是咽和食道,C是胃,D是小肠,E是大肠,F肛门。纵坐标表示的是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各段消化道中的消化程度。
【详解】(1)(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所以表中a是0.1克,b是0毫升,c是4毫升。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根据实验现象可见:所研究的固体食物中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3)消化道依次由A口腔、B咽、食道、C胃、D小肠、E大肠、F肛门组成。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蛋白质的消化始自胃、脂肪从小肠开始消化,分析图示可知:曲线乙表示淀粉的消化、曲线丙表示蛋白质的消化、曲线甲表示脂肪的消化。
【点睛】知道三大营养物质的起始消化部位、能够读懂图示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34.(1) 甲 丙
(2)麦芽糖
(3)胆汁
(4) 氨基酸 ⑥
【分析】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六大类,对人体各有不同的功能。图中的①唾液腺,②肝脏,③胰腺,④肛门,⑤大肠,⑥小肠,⑦胃,⑧食道,⑨咽,⑩口腔。
【详解】(1)维生素C能够防治坏血病,甲食物维生素C的含量最高,多吃可以预防坏血病。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由表中的数据可知,食物丙含糖量比较高,因此要保证王叔叔在紧张劳动时及时获得较多的能量,应该让王叔叔多吃食物丙。
(2)淀粉首先在⑩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消化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内被肠液和胰液消化成葡萄糖,最终被人体吸收。
(3)肝脏能够分泌胆汁,可以初步消化脂肪。若肝脏发生病变,会导致胆汁分泌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脂肪的乳化。因此,医生建议该病人少食用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4)食物丁中的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最终被小肠吸收进入循环系统。
35. 血浆 尿液 原尿 重吸收 肾小球
【分析】(1)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2)血浆和原尿的区别在于有无大分子的蛋白质,原尿和尿液的区别在于有无葡萄糖。
【详解】(1)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过滤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A物质存在蛋白质、葡萄糖,是血浆,B物质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是尿液,C物质中有葡萄糖和微量蛋白质,是原尿。
(2)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葡萄糖在肾小囊中存在而在尿液中没有,说明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
(3)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点睛】掌握尿液形成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36.(1)脂肪
(2) D 胆汁
(3)缩小
(4)相等
【分析】(1)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最终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最终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是从小肠开始的,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从图中可以看出:A是口腔、B是咽和食道、C是胃、D是小肠、E是大肠。(2)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
【详解】(1)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最终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最终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是从小肠开始的,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从图中可以看出:A是口腔、B是咽和食道、C是胃、D是小肠、E是大肠。
(2)图1中X、Y、Z都能在D消化道内被消化,可以判断D代表小肠;人体主要的消化场所是小肠,因为此处含有肠液、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这些消化液中胆汁里没有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3)图中bc肺容积缩小表示呼气。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
(4)人体吸气和呼气的完成是由于呼吸运动造成了肺内气压和外界大气压之间存在压力差:当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时,肺内气体排出;当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时,外界气体进入肺。b点表示的吸气结束的一瞬间,当吸气或呼气结束的一瞬间肺内气压与大气压是相等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