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反应机理(新高考版)
【考试说明】
反应机理题基于真实情境,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化工生产关系密切的催化剂,主要从反应历程、活化能、速率、平衡移动等,考查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从试题形式上看,常常融合图像、表格等信息呈现形式,考查学生吸收和整合陌生信息的能力。
【专题知识体系构建】
【核心精讲】
一、反应历程与能量变化分析
1.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活化能是从低能态“爬坡”到高能态的能垒,活化能最大的步骤,决定了整个反应过程的反应速率。
(2)反应热与活化能的关系:ΔH=E1(正反应的活化能)-E2(逆反应的活化能)。
(3)分析变化过程中所经由的全部基元反应,包括过渡态的生成,键的断裂和形成等。
(4)催化剂只改变活化能,不改变焓变,即只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平衡。
2.反应历程与能量图解题策略
3.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
例如:H++OH- = H2O,反应几乎没有过程,瞬间平衡一步到位,称为简单反应;而2HI=H2+I2的实际机理是分两步进行的,每一步都是一个基元反应:2HI→H2+2I·、2I·→I2,存在未成对电子的微粒称为自由基,反应活性高, 寿命短,2HI=H2 + I2称为非基元反应。
4.过渡态
A+B—C―→[A…B…C]―→A—B+C
备注:(1)以上为一种基元反应,其中正反应活化能Ea正=b-a,逆反应活化能Ea逆=b-c, ΔH=Ea正-Ea逆。(2)过渡态(A…B…C)不稳定。
5.中间体
【备注】 处于能量最高点的是反应的过渡态,在多步反应中两个过渡态之间的是中间体,中间体很活泼,寿命很短,但是会比过渡态更稳定些。
二、催化反应机理分析
1.反应机理
(1)反应机理是用来描述某反应物到反应产物所经由的全部基元反应,就是把一个复杂反应分解成若干个基元反应,以图示的形式来描述某一化学变化所经由的全部反应,然后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起来,从而阐述复杂反应的内在联系,以及总反应与基元反应的内在联系。
(2)反应机理描述了每一步转化的过程,包括过渡态的形成,键的断裂和形成,以及各步的相对速率大小等。典型的是基元反应碰撞理论和基元反应过渡态理论,需要考虑到反应物、催化剂、反应的立体化学、产物以及各物质的用量。
2.催化反应机理图的分析思路
(1)通览全图,找准一“剂”三“物”
一“剂” 催化剂一般是在反应起点就加入的,在机理图中多数是以完整的循环出现的,以催化剂粒子
指催化剂 为主体的多个物种一定在机理图中的主线上
三“物” 指反应 物、生成 物、中间 物(或 中间体) 反应物 通过一个箭头进入整个历程的物质是反应物
生成物 通过一个箭头最终脱离整个历程的物质一般多是产物
中间体 反应后生成的,在机理图中通过一个箭头脱离,但又通过一个箭头进入的是中间体,通过两个箭头进入整个历程的中间物质也是中间体,中间体有时在反应历程中用“[ ]”标出
(2)逐项分析得【答案】
根据第一步由题给情境信息,找出催化剂、反应物、生成物、中间体,再结合每一选项设计的问题逐项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3.催化机理能垒图
(1)在催化机理能垒图中,有几个活化状态,就有几个基元反应。可以用图中每步基元反应前后的活性物质,写出其热化学方程式。注意:如果纵坐标相对能量的单位是电子伏特(eV),焓变应转化成每摩尔。
(2)每步基元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其能垒的大小,能垒越大,反应速率越慢。
例如:在Rh催化下,甲酸分解制H2反应的过程如图所示。
其中带“*”的物种表示吸附在Rh表面,该反应过程中决定反应速率步骤的化学方程式为HCOOH*===HCOO*+H*;甲酸分解制H2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HCOOH(g)===CO2(g)+H2(g) ΔH=-0.16NA eV·mol-1(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用NA表示)。
催化剂:在连续反应中从一开始就参与了反应,在最后又再次生成,所以仅从结果上来看似乎并没有发生变化,实则是消耗多少后续又生成了多少。
中间产物:在连续反应中为某一步的产物,在后续反应中又作为反应物被消耗,所以仅从结果上来看似乎并没有生成,实则是生成多少后续又消耗多少。
在含少量I-的溶液中,H2O2分解的机理为
H2O2+I-―→H2O+IO- 慢
H2O2+IO-―→O2+I-+H2O 快
在该反应中I-为催化剂,IO-为中间产物。
而在机理图中,先找到确定的反应物,反应物一般是通过一个箭头进入整个历程的物质(产物一般多是通过一个箭头最终脱离这个历程的物质),与之同时反应的就是催化剂,并且经过一个完整循环之后又会生成;中间产物则是这个
循环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如下图所示:
【思维模型】
反应机理图运用符号表示粒子间的转化关系,简洁、突出了物质的变化过程,分析时可按如下思路进行:
【真题演练】
1.(2023·广东,15)催化剂Ⅰ和Ⅱ均能催化反应R(g) P(g)。反应历程(下图)中,M为中间产物。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
B.反应达平衡时,升高温度,R的浓度增大
C.使用Ⅱ时,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
D.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两种催化剂均出现四个波峰,所以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A正确;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R的浓度增大,B正确;由图可知Ⅰ的最高活化能小于Ⅱ的最高活化能,所以使用Ⅰ时反应速率更快,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C错误;在前两个历程中使用Ⅰ活化能较低反应速率较快,后两个历程中使用Ⅰ活化能较高反应速率较慢,所以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D正确。
2.(2023·浙江1月选考,14)标准状态下,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能量与反应历程示意图如下[已知O2(g)和Cl2(g)的相对能量为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E6-E3=E5-E2
B.可计算Cl—Cl键能为2(E2-E3) kJ·mol-1
C.相同条件下,O3的平衡转化率:历程Ⅱ>历程 Ⅰ
D.历程 Ⅰ、历程Ⅱ中速率最快的一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lO(g)+O(g)===O2(g)+Cl(g) ΔH=(E5-E4) kJ·mol-1
【答案】 C
【解析】 对比两个历程可知,历程Ⅱ中增加了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加快了反应速率。催化剂能降低活化能,但是不能改变反应的焓变,因此E6-E3=E5-E2,A正确;已知Cl2(g)的相对能量为0,对比两个历程可知,Cl(g)的相对能量为(E2-E3) kJ·mol-1,则Cl—Cl键能为2(E2-E3) kJ·mol-1,B正确;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转化率,因此相同条件下,O3的平衡转化率:历程Ⅱ=历程Ⅰ,C错误;活化能越低,反应速率越快,由图像可知,历程Ⅱ中第二步反应的活化能最低,所以速率最快的一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lO(g)+O(g)===O2(g)+Cl(g) ΔH=(E5-E4) kJ·mol-1,D正确。
3.(2023·浙江6月选考,14)一定条件下,1-苯基丙炔(Ph—C≡C—CH3)可与HCl发生催化加成,反应如下:
反应过程中该炔烃及反应产物的占比随时间的变化如图(已知:反应Ⅰ、Ⅲ为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焓变:反应Ⅰ>反应Ⅱ
B.反应活化能:反应Ⅰ<反应Ⅱ
C.增加HCl浓度可增加平衡时产物Ⅱ和产物Ⅰ的比例
D.选择相对较短的反应时间,及时分离可获得高产率的产物Ⅰ
【答案】 C
【解析】 反应Ⅱ=反应Ⅰ+反应Ⅲ,反应Ⅰ、Ⅲ为放热反应,ΔH都小于0,所以反应Ⅱ的ΔH<0,因此反应焓变:反应Ⅰ>反应Ⅱ,故A正确;短时间里反应Ⅰ得到的产物比反应Ⅱ得到的产物多,说明反应Ⅰ的速率比反应Ⅱ的速率快,速率越快,其活化能越小,则反应活化能:反应Ⅰ<反应Ⅱ,故B正确;增加HCl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但平衡时产物Ⅱ和产物Ⅰ的比例可能降低,故C错误;根据图中信息,选择相对较短的反应时间,及时分离可获得高产率的产物Ⅰ,故D正确。
4.(2023·湖南,14)N2H4是一种强还原性的高能物质,在航天、能源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我国科学家合成的某Ru(Ⅱ)催化剂(用[L-Ru—NH3]+表示)能高效电催化氧化NH3合成N2H4,其反应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Ru(Ⅱ)被氧化至Ru(Ⅲ)后,配体NH3失去质子能力增强
B.M中Ru的化合价为+3
C.该过程有非极性键的形成
D.该过程的总反应式:4NH3-2e-===N2H4+2NH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Ru(Ⅱ)被氧化至Ru(Ⅲ)后,[L-Ru—NH3]2+可与NH3反应生成[L-Ru—NH2]+和NH,配体NH3失去质子能力增强,A项正确;结合图示可知,[L-Ru—NH3]2+→[L-Ru—NH2]+失去1个H,所带电荷数减1,则Ru化合价不变,与[L-Ru—NH2]+相比,M中N原子含有1个单电子,所以Ru的化合价不是+3,B项错误;据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有N—N非极性键的形成,C项正确。
5.(2023·新课标全国卷) “肼合成酶”以其中的Fe2+配合物为催化中心,可将NH2OH与NH3转化为肼(NH2NH2),其反应历程如下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NH2OH、NH3和H2O均为极性分子
B.反应涉及N—H、N—O键断裂和N—N键生成
C.催化中心的Fe2+被氧化为 Fe3+,后又被还原为 Fe2+
D.将NH2OH替换为ND2OD,反应可得ND2ND2
【答案】 D
【解析】 A.NH2OH,NH3,H2O的电荷分布都不均匀,不对称,为极性分子,A正确;B.由反应历程可知,有N-H,N-O键断裂,还有N-H键的生成,B正确;C.由反应历程可知,反应过程中,Fe2+先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Fe3+,后面又得到电子生成Fe2+,C正确;D.由反应历程可知,反应过程中,生成的NH2NH2有两个氢来源于NH3,所以将NH2OH替换为ND2OD,不可能得到ND2ND2,得到ND2NH2和HDO,D错误;故选D
6.(2023·北京·高考真题)一种分解氯化铵实现产物分离的物质转化关系如下,其中代表或中的一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c分别是
B.既可以是,也可以是
C.已知为副产物,则通入水蒸气可减少的产生
D.等压条件下,反应①、②的反应热之和,小于氯化铵直接分解的反应热
【答案】 C
【解析】 NH4Cl分解的产物是NH3和HCl,分解得到的HCl与MgO反应生成Mg(OH)Cl,Mg(OH)Cl又可以分解得到HCl和MgO,则a为NH3,b为Mg(OH)Cl,c为HCl,d为MgO。
A.由分析可知,a为NH3,c为HCl,A项错误;B.d为MgO,B错误;C.可以水解生成Mg(OH)Cl,通入水蒸气可以减少MgCl2的生成,C正确;D.反应①和反应②相加即为氯化铵直接分解的反应,由盖斯定律可知,等压条件下,反应①、反应②的反应热之和等于氯化铵直接分解的反应热,D错误;故选C。
7.(2023·江苏·高考真题)金属硫化物()催化反应,既可以除去天然气中的,又可以获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S<0
B.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C.题图所示的反应机理中,步骤Ⅰ可理解为中带部分负电荷的S与催化剂中的M之间发生作用
D.该反应中每消耗,转移电子的数目约为
【答案】 C
【详解】 A.左侧反应物气体计量数之和为3,右侧生成物气体计量数之和为5,△S>0 ,A错误;B.由方程形式知, ,B错误;C.由题图知,经过步骤Ⅰ后,H2S中带部分负电荷的S与催化剂中的M之间形成了作用力,C正确;D.由方程式知,消耗1mol H2S同时生成2mol H2,转移4mol e-,数目为4×6.02×1023,D错误; 故选C。
8.(2022·北京·高考真题)某多孔材料孔径大小和形状恰好将“固定”,能高选择性吸附。废气中的被吸附后,经处理能全部转化为。原理示意图如下。
已知: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温度升高时不利于吸附
B.多孔材料“固定”,促进平衡正向移动
C.转化为的反应是
D.每获得时,转移电子的数目为
【答案】 D
【解析】废气经过MOFs材料之后,NO2转化成N2O4被吸附,进而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硝酸,从该过程中我们知道,NO2转化为N2O4的程度,决定了整个废气处理的效率。A.从2NO2(g) N2O4(g) △H<0 可以看出,这个是一个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之后,平衡逆向移动,导致生成的N2O4减少,不利于NO2的吸附,A正确;B.多孔材料“固定”N2O4,从而促进2NO2 N2O4平衡正向移动,B正确;C.N2O4和氧气、水反应生成硝酸,其方程式为N2O4 + O2+2H2O = 4HNO3,C正确;D.在方程式N2O4 + O2+2H2O = 4HNO3中,转移的电子数为4e-,则每获得0.4 mol HNO3,转移的电子数为0.4mol,即个数为2.408×1023,D错误;故选D。
9.(2022·天津·高考真题)燃油汽车行驶中会产生CO、NO等多种污染物。下图为汽车发动机及催化转化器中发生的部分化学反应。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A.甲是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成分 B.乙是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
C.反应(Ⅰ)在常温下容易发生 D.反应(Ⅱ)中NO是氧化剂
【答案】 C
【解析】甲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甲和二氧化碳,再根据元素守恒,则甲为氮气。A.甲是氮气,氮气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成分,故A正确;B.乙是二氧化碳,则乙是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故B正确;C.由于氮气含有氮氮三键,因此反应(Ⅰ)在常温下不容易发生,在高温或放电条件下发生,故C错误;D.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中氮化合价降低,因此反应(Ⅱ)中NO是氧化剂,故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C。
10.(2022·山东高考)在NO催化下,丙烷与氧气反应制备丙烯的部分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含N分子参与的反应一定有电子转移
B.由NO生成的反应历程有2种
C.增大NO的量,的平衡转化率不变
D.当主要发生包含②的历程时,最终生成的水减少
【答案】 D
【详解】 A.根据反应机理的图示知,含N分子发生的反应有NO+ OOH=NO2+ OH、NO+NO2+H2O=2HONO、NO2+ C3H7=C3H6+HONO、HONO=NO+ OH,含N分子NO、NO2、HONO中N元素的化合价依次为+2价、+4价、+3价,上述反应中均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都为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电子转移,A项正确;B.根据图示,由NO生成HONO的反应历程有2种,B项正确;C.NO是催化剂,增大NO的量,C3H8的平衡转化率不变,C项正确;D.无论反应历程如何,在NO催化下丙烷与O2反应制备丙烯的总反应都为2C3H8+O22C3H6+2H2O,当主要发生包含②的历程时,最终生成的水不变,D项错误;答案选D。
11.(2022·湖南·高考真题)科学家发现某些生物酶体系可以促进和的转移(如a、b和c),能将海洋中的转化为进入大气层,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Ⅰ中发生氧化反应
B.a和b中转移的数目相等
C.过程Ⅱ中参与反应的
D.过程Ⅰ→Ⅲ的总反应为
【答案】 D
【解析】A.由图示可知,过程I中NO2-转化为NO,氮元素化合价由+3价降低到+2价,NO2-作氧化剂,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A错误;B.由图示可知,过程I为NO2-在酶1的作用下转化为NO和H2O,依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可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O2-+2H++e-NO+H2O,生成1molNO,a过程转移1mole-,过程II为NO和NH4+在酶2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H2O和N2H4,依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可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O+NH4++3e-+2H+H2O+N2H4,消耗1molNO,b过程转移3mol e-,转移电子数目不相等,B错误;C.由图示可知,过程II发生反应的参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O+NH4++3e-+2H+H2O+N2H4,n(NO):n(NH4+)=1:1,C错误;D.由图示可知,过程I的离子方程式为NO2-+2H++e-NO+H2O,过程II的离子方程式为NO+NH4++3e-+2H+H2O+N2H4,过程III的离子方程式为N2H4N2↑+4H++4e-,则过程Ⅰ→Ⅲ的总反应为NO2-+ NH4+= N2↑+2H2O,D正确;答案选D。
12.(2022·广东·高考真题)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碳循环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淀粉是多糖,在一定条件下能水解成葡萄糖
B.葡萄糖与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都属于烃类
C.中含有个电子
D.被还原生成
【答案】 A
【解析】 A.淀粉是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多糖,在一定条件下水解可得到葡萄糖,故A正确;B.葡萄糖与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但含有O元素,不是烃类,属于烃的衍生物,故B错误;C.一个CO分子含有14个电子,则1molCO中含有14×6.02×1023=8.428×1024个电子,故C错误;D.未指明气体处于标况下,不能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物质的量,故D错误;答案选A。
【考向预测】
1.(2024·安徽·二模)制备异丁酸甲酯的某种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合物4是反应的催化剂
B.化合物4转化为化合物6符合“原子经济性”
C.若将丙烯替换为乙烯,则反应可制得乙酸甲酯
D.反应过程中存在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答案】 C
【解析】 A.由反应机理图可知,化合物4是反应的催化剂,A正确;B.化合物4转化为化合物6发生加成反应,符合“原子经济性”,B正确;C.若将丙烯替换为乙烯,则反应可制得丙酸甲酯,C错误;D.反应I有碳碳键
的断裂,反应Ⅲ有碳碳键的形成,反应Ⅳ有极性键的断裂,反应V有极性键的形成,D正确;答案选C。
2.(2024·北京东城·一模)在Pt-BaO催化下,NO的“储存-还原”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还原”过程依次发生反应Ⅰ和反应Ⅱ,各气体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BaO的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反应Ⅰ为
C.反应Ⅱ中,最终生成的物质的量为0.2a mol
D.反应Ⅰ和Ⅱ中消耗的的质量比是3∶5
【答案】 D
【解析】 A.由可知NO和O2在Pt表面发生反应生成NO2,NO2和BaO反应生成Ba(NO3)2,与还原性气体氢气反应放出N2,则NO2中N由+4价变为+5价和0价,则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A正确;B.由图可知,第一步反应氢气与Ba(NO3)2作用生成NH3,方程式为:Ba(NO3)2 +8H2=BaO+2NH3+5H2O,B正确;C.由图可知,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二步反应为NH3还原Ba(NO3)2生成BaO和N2等,则可知,相应的关系式为:5NH3~4N2,图中氨气最大量为0.25mol,则最终生成N2的物质的量为0.2a mol,C正确;D.第二步反应为NH3还原Ba(NO3)2生成BaO和N2等,根据得式电子守恒可知,5NH3~3Ba(NO3)2 ,再结合第一步反应Ba(NO3)2~2NH3 ,可知第一步为5Ba(NO3)2~10NH3,第二步为10NH3~6Ba(NO3)2,则反应Ⅰ和Ⅱ中消耗的Ba(NO3)2的质量比即物质的量之比是5∶6,D错误;故选D。
3.(2024·北京西城·一模)苯与液溴反应生成溴苯,其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苯与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作该反应的催化剂
B.将反应后的气体依次通入和溶液以检验产物
C.过程②的活化能最大,决定总反应速率的大小
D.总反应的,且
【答案】 D
【解析】 A.苯与液溴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FeBr3可作该反应的催化剂,故A正确;B.反应后的气体中含溴化氢和溴蒸汽,通入CCl4除去溴蒸汽,HBr和AgNO3溶液反应生成浅黄色AgBr沉淀,可知反应有HBr生成,故B正确;C.根据图示,过程②的活化能最大,反应速率最慢,慢反应决定总反应速率的大小,故C正确;D.根据图示,总反应放热,总反应的△H<0,只知道正反应活化能,不能计算反应的焓变,故D错误;选D。
4.(2024高二上·重庆南岸·期中)在的催化作用下,向200℃的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和,发生反应,反应过程及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反应的,
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和分别为反应的催化剂和中间产物
D.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恒温密闭容器改为绝热密闭容器,和的转化率减小
【答案】 A
【解析】 A.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故△S>0,由右图可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H<0,故A错误;B.该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C.结合题干描述和左图,可知Fe2O3和Fe3O4分别为反应的催化剂和中间产物,故C正确;D.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将恒温密闭容器改为绝热密闭容器,体系温度升高,不利于反应进行,故CH4和NO2的转化率减小,故D正确。答案选A。
5.(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室温下,某刚性密闭容器中按体积比1:2充入X(g)和Y(g),发生反应X(g)+
Y(g)P(g)+Q(g)。下图表示该反应的历程, M(g)和N(g)均是中间产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的历程分3步进行
B.反应过程中,N比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C.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 X的浓度增大
D.若初始时,按体积比2:1充入X(g)和Y(g),其他条件不变,平衡时P(g)的百分含量不变
【答案】 B
【详解】 A.由图可知,反应的历程分3步进行,A正确;B.结合图示,生成N吸收的能量更多,活化能更大,生成N的反应更难发生,N比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小,B错误;C.由图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X的浓度增大,C正确;D.该反应为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初始时,按体积比2∶1充入X(g)和Y(g),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压强不变,生成物浓度不变,平衡时P(g)的百分含量不变,D正确;故选B 。
6.(2023·成都模拟)某新型催化剂能将乙醇催化转化为乙酸和氢气,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Ⅰ为催化剂
B.Ⅱ→Ⅲ的反应类型为氧化反应
C.该历程涉及非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D.该历程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反应中物质Ⅰ消耗又生成,为反应的催化剂,A正确;Ⅱ→Ⅲ为去氢生成碳氧双键的反应,反应类型为氧化反应,B正确;该历程只涉及氢分子中氢氢非极性键的生成,不涉及非极性键的断裂,C错误;反应
目的是将乙醇催化转化为乙酸和氢气,该历程总反应为C2H5OH+H2OCH3COOH+2H2↑,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到期望产品中,故原子利用率为100%,D正确。
7.(2023·河北邢台名校联盟高三模拟)金属钯催化乙醇羰基化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金属钯催化下不能被羰基化的醇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为60
B.整个反应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O2CH3CHO+H2O
C.反应过程中断裂和形成最多的键是Pd—H
D.反应过程中钯的化合价没有变化
【答案】 C
【解析】 羟基被氧化为羰基,C原子上应连接H原子,在金属钯催化下不能被羰基化的醇中,与羟基相连的C原子上没有氢原子,最简单的是2-甲基-2-丙醇,相对分子质量为74,故A错误;由图可知,整个过程中CH3CH2OH和O2反应生成CH3CHO和H2O,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故B错误;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断裂和形成最多的键是Pd—H,故C正确;金属钯单质为0价,反应过程中形成了Pd—H,Pd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故D错误。
8.(2023·武汉调研)某新型催化剂能将乙醇催化转化为乙酸和氢气,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Ⅰ为催化剂
B.Ⅱ→Ⅲ的反应类型为氧化反应
C.该历程涉及非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D.该历程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答案】 C
【解析】 物质Ⅰ在反应过程中先消耗,后生成,为催化剂,A项正确;Ⅱ→Ⅲ为失去H的反应,为氧化反应,B项正确;该历程中生成H2时存在非极性键的形成,但没有非极性键的断裂,C项错误;该反应的目的是制备乙酸和
H2,该历程的总反应为CH3CH2OH+H2O―→CH3COOH+2H2↑,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产品,所以原子利用率为100%,D项正确。
9.(2023·太原期末)乙烯催化氧化制乙醛的一种反应机理如下图(部分产物已略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bCl在反应中是中间产物
B.反应过程伴随非极性键的断裂和极性键的形成
C.过程Ⅴ可表示为4CuCl+O2+4H+===4Cu2++2H2O+4Cl-
D.以上过程的总反应为2CH2===CH2+O22CH3CHO
【答案】 A
【解析】 A.结合反应过程,PbCl作反应的催化剂,故A错误;B.反应过程伴随碳碳双键的断裂即非极性键的断裂,以及碳氧、氢氧极性键的形成,故B正确;C.结合该过程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过程Ⅴ可表示为4CuCl+O2+4H+===4Cu2++2H2O+4Cl-,故C正确;D.结合反应物和生成物,以上过程的总反应为2CH2===CH2+O22CH3CHO,故D正确;故选A。
10.(2023·焦作诊断)用铁的一种化合物(M-Fe)在弱酸性条件下处理甲酸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①为氧化还原反应
B.增大H+浓度会提高HCOOH的平衡转化率
C.反应②中存在极性键的断裂
D.M-Fe改变了反应历程,但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不变
【答案】 C
【解析】 A.由图可知,反应①中甲酸提供氢离子、M-Fe结合氢离子,各元素化合价没有改变,不是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B.增大H+浓度会抑制甲酸的电离,不利于提高HCOOH的平衡转化率,B错误;C.反应②中甲酸根
离子生成二氧化碳,存在碳氢极性键的断裂,C正确;D.M-Fe改变了反应历程,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增加,D错误;故选C。
11.(2023·日照校际联考)三氟甲基(—CF3)在药物分子中广泛应用,如图为一种三氟甲基烯烃()的氢烷基化反应的反应机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LNinBr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B.物质Ⅲ质子化的反应历程有2种
C.反应过程中碳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当主要发生路径B的历程时,消耗锰粉的质量增多
【答案】 D
【解析】 A.由图可知,LNinBr即是分步反应的反应物,也是分步反应的生成物,是总反应的催化剂,A正确;B.由图可知,物质Ⅲ质子化可以转化为物质Ⅴ,也可以转化为物质Ⅴ′,反应历程共有2种,B正确;C.由图可知,碳碳双键和碳碳单键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不一样,故反应过程中会有碳元素化合价的变化,C正确;D.由图可知,路径B没有消耗锰粉,所以当主要发生路径B的历程时,消耗锰粉的质量会减小,D错误。
12.(2023·德州期末)过氧硫酸氢根(HSO )参与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机理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过程中pH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B.HSO、均有较强的氧化性
C.该过程中无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形成
D.总反应可表示为:+OH- + HSO+SO+ H2O
【答案】 C
【解析】 A.由机理图可知,中间过程中OH-参与反应,该反应受体系pH的影响,故A正确;B.从HSO参与的反应可知HSO中含有过氧键,中也含有过氧键,结构中含有过氧键,具有类似于双氧水的强氧化性,说明HSO、均有较强的氧化性,故B正确;C.如图中间产物和中均存在非极性键,整个过程中存在非极性键断裂,故C错误;D.由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有:、OH- 、 HSO,生成物为:、SO、H2O,总反应方程式为:+OH-+ HSO+SO+H2O,故D正确;故选C。
13.(2023·枣庄期末)据文献报道,有氧条件下,NO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被NH3还原为N2,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V5+=O在反应中作催化剂
B.充入过量O2有利于NO转化为N2
C.该转化过程中,NO和O2都体现了氧化性
D.总反应方程式为:4NH3+4NO+O24N2+6H2O
【答案】 B
【解析】 A.由图可知,反应中V5+=O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在反应中作催化剂,故A正确;B.由图可知,反应中充入过量氧气,一氧化氮会被氧化生成二氧化氮,不利于一氧化氮转化为氮气,故B错误;C.由图可知,反应中一氧化氮的氮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生成氮气、氧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生成水,一氧化氮和氧气都是反应的氧化剂,都体现了氧化性,故C正确;D.由图可知,反应中一氧化氮和氧气都是反应的氧化剂,氨气是反应的还原剂,总反应方程式为4NH3+4NO+O24N2+6H2O,故D正确;故选B。
14.(2023·江西八校联考)硼氢化钠(NaBH4)被称为“万能还原剂”,能与水反应产生H2,NaBH4在催化剂钌(Ru)表面与水反应的历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u、Ru、Ru是元素钌的三种同素异形体
B.若将NaBH4中的H用D代替,反应后生成的气体中只含HD和D2
C.过程③中产生1 mol H2,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2 mol
D.过程①至过程④的总反应为:NaBH4+4H2O===NaB(OH)4+4H2↑
【答案】 D
【解析】 A.Ru、Ru、Ru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不是同素异形体,A错误;B.若将NaBH4中的H用D代替,过程①反应后生成的气体为D2,过程②生成的HD,过程③生成的为HD,过程④中H2中有一个D和两个H,故气体为HD和H2,B错误;C.过程③中产生1 mol H2,消耗1 mol水,则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1 mol,C错误;D.根据进去的为反应物,出来的为生成物分析,过程①至过程④的总反应为:NaBH4+4H2O===NaB(OH)4+4H2↑,D正确;故选D。
15.(2023·四省联考变式题)以硝酸盐为离子导体的Na-O2电池装置与其某一电极M附近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镍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B.Na2O是该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C.固体电解质能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D.M的电极反应为4Na++O2+2NO+2e-===4NaNO2
【答案】 D
【解析】 A.根据活泼性,液态钠为原电池的负极,镍电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A正确;B.由图可知,Na→Na2O→Na2O2 ,Na2O是该过程中的中间产物,B正确;C.液态钠和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反应,所以需要隔绝空气,固体电解质能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C正确;D.M的电极反应为2Na++O2+2e-===Na2O2,D错误。
16.(2023·临沂一模)某钒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相邻的氧化还原位和酸性吸附位,该催化剂催化NH3脱除电厂烟气中NO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①~④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B.反应②为NH+===NH+
C.消耗0.5 mol O2,理论上可处理1 mol NO
D.总反应方程式为4NH3+6NO5N2+6H2O
【答案】 B
【解析】 A.反应①中各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B.由图可知,反应②为NH+===NH+,B正确;C.根据关系图结合电子得失守恒可知1 mol O2可以得到4 mol钒催化剂,通过反应①②可以得到4 mol NH,4 mol NH可以还原4 mol NO,所以理论上可处理NO物质的量为4 mol,则消耗0.5 mol O2,理论上可处理2 mol NO,C错误;D.由图可知总反应方程式为4NH3+4NO+ O24N2+6H2O,D错误;故选B。
17.(2023·深圳红岭中学期末)利用Sonogashira反应机理合成苯乙炔的基本过程如图,其中,Ln代表一种配体。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的总反应为加成反应
B.该反应中存在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C.步骤④过程中,Pd元素被还原
D.LnPd(0)和CuI共同作为该过程的催化剂
【答案】 A
【解析】 A.由图可知,反应为乙炔和生成苯乙炔和HI的反应,反应为取代反应,选项A错误; B.该反应中存在碳氢键的断裂、氢碘键的形成,故存在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选项B正确;C.步骤④过程中,Pd的化合价由+2变为0,化合价降低,元素被还原,选项C正确;D.由图可知,LnPd(0)和CuI共同作为该过程的催化剂,选项D正确。故选A。
18.(2023·沈阳模拟)下图是用钌(Ru)基催化剂催化CO2(g)和H2(g)的反应示意图,当反应生成46 g液态HCOOH时放出31.2 kJ的热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历程中存在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断裂与形成
B.图示中物质Ⅰ为该反应的催化剂,物质Ⅱ、Ⅲ为中间产物
C.使用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无法改变反应的焓变
D.由题意知:HCOOH(l)=CO2(g)+H2(g) ΔH=+31.2 kJ·mol-1
【答案】 A
【解析】 A.由反应示意图可知反应过程中不存在非极性键的形成,故A错误;B.物质Ⅰ为反应起点存在的物质,
且在整个过程中量未发生改变,物质Ⅰ为催化剂,物质Ⅱ、Ⅲ为中间过程出现的物质,为中间产物,故B正确;C.催化剂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影响反应的焓变,故C正确;D.生成46 g液态HCOOH时放出31.2 k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2(g)+H2(g)=HCOOH(l) ΔH=-31.2 kJ·mol-1,则HCOOH(l)=CO2(g)+H2(g) ΔH=+31.2 kJ·mol-1,故D正确。2024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反应机理(新高考版)
【考试说明】
反应机理题基于真实情境,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化工生产关系密切的催化剂,主要从反应历程、活化能、速率、平衡移动等,考查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从试题形式上看,常常融合图像、表格等信息呈现形式,考查学生吸收和整合陌生信息的能力。
【专题知识体系构建】
【核心精讲】
一、反应历程与能量变化分析
1.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活化能是从低能态“爬坡”到高能态的能垒,活化能最大的步骤,决定了整个反应过程的反应速率。
(2)反应热与活化能的关系:ΔH=E1(正反应的活化能)-E2(逆反应的活化能)。
(3)分析变化过程中所经由的全部基元反应,包括过渡态的生成,键的断裂和形成等。
(4)催化剂只改变活化能,不改变焓变,即只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平衡。
2.反应历程与能量图解题策略
3.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
例如:H++OH- = H2O,反应几乎没有过程,瞬间平衡一步到位,称为简单反应;而2HI=H2+I2的实际机理是分两步进行的,每一步都是一个基元反应:2HI→H2+2I·、2I·→I2,存在未成对电子的微粒称为自由基,反应活性高, 寿命短,2HI=H2 + I2称为非基元反应。
4.过渡态
A+B—C―→[A…B…C]―→A—B+C
备注:(1)以上为一种基元反应,其中正反应活化能Ea正=b-a,逆反应活化能Ea逆=b-c, ΔH=Ea正-Ea逆。(2)过渡态(A…B…C)不稳定。
5.中间体
【备注】 处于能量最高点的是反应的过渡态,在多步反应中两个过渡态之间的是中间体,中间体很活泼,寿命很短,但是会比过渡态更稳定些。
二、催化反应机理分析
1.反应机理
(1)反应机理是用来描述某反应物到反应产物所经由的全部基元反应,就是把一个复杂反应分解成若干个基元反应,以图示的形式来描述某一化学变化所经由的全部反应,然后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起来,从而阐述复杂反应的内在联系,以及总反应与基元反应的内在联系。
(2)反应机理描述了每一步转化的过程,包括过渡态的形成,键的断裂和形成,以及各步的相对速率大小等。典型的是基元反应碰撞理论和基元反应过渡态理论,需要考虑到反应物、催化剂、反应的立体化学、产物以及各物质的用量。
2.催化反应机理图的分析思路
(1)通览全图,找准一“剂”三“物”
一“剂” 催化剂一般是在反应起点就加入的,在机理图中多数是以完整的循环出现的,以催化剂粒子
指催化剂 为主体的多个物种一定在机理图中的主线上
三“物” 指反应 物、生成 物、中间 物(或 中间体) 反应物 通过一个箭头进入整个历程的物质是反应物
生成物 通过一个箭头最终脱离整个历程的物质一般多是产物
中间体 反应后生成的,在机理图中通过一个箭头脱离,但又通过一个箭头进入的是中间体,通过两个箭头进入整个历程的中间物质也是中间体,中间体有时在反应历程中用“[ ]”标出
(2)逐项分析得【答案】
根据第一步由题给情境信息,找出催化剂、反应物、生成物、中间体,再结合每一选项设计的问题逐项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3.催化机理能垒图
(1)在催化机理能垒图中,有几个活化状态,就有几个基元反应。可以用图中每步基元反应前后的活性物质,写出其热化学方程式。注意:如果纵坐标相对能量的单位是电子伏特(eV),焓变应转化成每摩尔。
(2)每步基元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其能垒的大小,能垒越大,反应速率越慢。
例如:在Rh催化下,甲酸分解制H2反应的过程如图所示。
其中带“*”的物种表示吸附在Rh表面,该反应过程中决定反应速率步骤的化学方程式为HCOOH*===HCOO*+H*;甲酸分解制H2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HCOOH(g)===CO2(g)+H2(g) ΔH=-0.16NA eV·mol-1(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用NA表示)。
催化剂:在连续反应中从一开始就参与了反应,在最后又再次生成,所以仅从结果上来看似乎并没有发生变化,实则是消耗多少后续又生成了多少。
中间产物:在连续反应中为某一步的产物,在后续反应中又作为反应物被消耗,所以仅从结果上来看似乎并没有生成,实则是生成多少后续又消耗多少。
在含少量I-的溶液中,H2O2分解的机理为
H2O2+I-―→H2O+IO- 慢
H2O2+IO-―→O2+I-+H2O 快
在该反应中I-为催化剂,IO-为中间产物。
而在机理图中,先找到确定的反应物,反应物一般是通过一个箭头进入整个历程的物质(产物一般多是通过一个箭头最终脱离这个历程的物质),与之同时反应的就是催化剂,并且经过一个完整循环之后又会生成;中间产物则是这个
循环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如下图所示:
【思维模型】
反应机理图运用符号表示粒子间的转化关系,简洁、突出了物质的变化过程,分析时可按如下思路进行:
【真题演练】
1.(2023·广东,15)催化剂Ⅰ和Ⅱ均能催化反应R(g) P(g)。反应历程(下图)中,M为中间产物。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
B.反应达平衡时,升高温度,R的浓度增大
C.使用Ⅱ时,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
D.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2.(2023·浙江1月选考,14)标准状态下,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能量与反应历程示意图如下[已知O2(g)和Cl2(g)的相对能量为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E6-E3=E5-E2
B.可计算Cl—Cl键能为2(E2-E3) kJ·mol-1
C.相同条件下,O3的平衡转化率:历程Ⅱ>历程 Ⅰ
D.历程 Ⅰ、历程Ⅱ中速率最快的一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lO(g)+O(g)===O2(g)+Cl(g) ΔH=(E5-E4) kJ·mol-1
3.(2023·浙江6月选考,14)一定条件下,1-苯基丙炔(Ph—C≡C—CH3)可与HCl发生催化加成,反应如下:
反应过程中该炔烃及反应产物的占比随时间的变化如图(已知:反应Ⅰ、Ⅲ为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焓变:反应Ⅰ>反应Ⅱ
B.反应活化能:反应Ⅰ<反应Ⅱ
C.增加HCl浓度可增加平衡时产物Ⅱ和产物Ⅰ的比例
D.选择相对较短的反应时间,及时分离可获得高产率的产物Ⅰ
4.(2023·湖南,14)N2H4是一种强还原性的高能物质,在航天、能源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我国科学家合成的某Ru(Ⅱ)催化剂(用[L-Ru—NH3]+表示)能高效电催化氧化NH3合成N2H4,其反应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Ru(Ⅱ)被氧化至Ru(Ⅲ)后,配体NH3失去质子能力增强
B.M中Ru的化合价为+3
C.该过程有非极性键的形成
D.该过程的总反应式:4NH3-2e-===N2H4+2NH
5.(2023·新课标全国卷) “肼合成酶”以其中的Fe2+配合物为催化中心,可将NH2OH与NH3转化为肼(NH2NH2),其反应历程如下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NH2OH、NH3和H2O均为极性分子
B.反应涉及N—H、N—O键断裂和N—N键生成
C.催化中心的Fe2+被氧化为 Fe3+,后又被还原为 Fe2+
D.将NH2OH替换为ND2OD,反应可得ND2ND2
6.(2023·北京·高考真题)一种分解氯化铵实现产物分离的物质转化关系如下,其中代表或中的一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c分别是
B.既可以是,也可以是
C.已知为副产物,则通入水蒸气可减少的产生
D.等压条件下,反应①、②的反应热之和,小于氯化铵直接分解的反应热
7.(2023·江苏·高考真题)金属硫化物()催化反应,既可以除去天然气中的,又可以获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S<0
B.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C.题图所示的反应机理中,步骤Ⅰ可理解为中带部分负电荷的S与催化剂中的M之间发生作用
D.该反应中每消耗,转移电子的数目约为
8.(2022·北京·高考真题)某多孔材料孔径大小和形状恰好将“固定”,能高选择性吸附。废气中的被吸附后,经处理能全部转化为。原理示意图如下。
已知: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温度升高时不利于吸附
B.多孔材料“固定”,促进平衡正向移动
C.转化为的反应是
D.每获得时,转移电子的数目为
9.(2022·天津·高考真题)燃油汽车行驶中会产生CO、NO等多种污染物。下图为汽车发动机及催化转化器中发生的部分化学反应。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A.甲是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成分 B.乙是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
C.反应(Ⅰ)在常温下容易发生 D.反应(Ⅱ)中NO是氧化剂
10.(2022·山东高考)在NO催化下,丙烷与氧气反应制备丙烯的部分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含N分子参与的反应一定有电子转移
B.由NO生成的反应历程有2种
C.增大NO的量,的平衡转化率不变
D.当主要发生包含②的历程时,最终生成的水减少
11.(2022·湖南·高考真题)科学家发现某些生物酶体系可以促进和的转移(如a、b和c),能将海洋中的转化为进入大气层,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Ⅰ中发生氧化反应
B.a和b中转移的数目相等
C.过程Ⅱ中参与反应的
D.过程Ⅰ→Ⅲ的总反应为
12.(2022·广东·高考真题)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碳循环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淀粉是多糖,在一定条件下能水解成葡萄糖
B.葡萄糖与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都属于烃类
C.中含有个电子
D.被还原生成
【考向预测】
1.(2024·安徽·二模)制备异丁酸甲酯的某种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合物4是反应的催化剂
B.化合物4转化为化合物6符合“原子经济性”
C.若将丙烯替换为乙烯,则反应可制得乙酸甲酯
D.反应过程中存在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2.(2024·北京东城·一模)在Pt-BaO催化下,NO的“储存-还原”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还原”过程依次发生反应Ⅰ和反应Ⅱ,各气体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BaO的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反应Ⅰ为
C.反应Ⅱ中,最终生成的物质的量为0.2a mol
D.反应Ⅰ和Ⅱ中消耗的的质量比是3∶5
3.(2024·北京西城·一模)苯与液溴反应生成溴苯,其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苯与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作该反应的催化剂
B.将反应后的气体依次通入和溶液以检验产物
C.过程②的活化能最大,决定总反应速率的大小
D.总反应的,且
4.(2024高二上·重庆南岸·期中)在的催化作用下,向200℃的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和,发生反应,反应过程及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反应的,
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和分别为反应的催化剂和中间产物
D.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恒温密闭容器改为绝热密闭容器,和的转化率减小
5.(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室温下,某刚性密闭容器中按体积比1:2充入X(g)和Y(g),发生反应X(g)+ Y(g)P(g)+Q(g)。下图表示该反应的历程, M(g)和N(g)均是中间产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的历程分3步进行
B.反应过程中,N比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C.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 X的浓度增大
D.若初始时,按体积比2:1充入X(g)和Y(g),其他条件不变,平衡时P(g)的百分含量不变
6.(2023·成都模拟)某新型催化剂能将乙醇催化转化为乙酸和氢气,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Ⅰ为催化剂
B.Ⅱ→Ⅲ的反应类型为氧化反应
C.该历程涉及非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D.该历程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7.(2023·河北邢台名校联盟高三模拟)金属钯催化乙醇羰基化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金属钯催化下不能被羰基化的醇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为60
B.整个反应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O2CH3CHO+H2O
C.反应过程中断裂和形成最多的键是Pd—H
D.反应过程中钯的化合价没有变化
8.(2023·武汉调研)某新型催化剂能将乙醇催化转化为乙酸和氢气,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Ⅰ为催化剂
B.Ⅱ→Ⅲ的反应类型为氧化反应
C.该历程涉及非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D.该历程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9.(2023·太原期末)乙烯催化氧化制乙醛的一种反应机理如下图(部分产物已略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bCl在反应中是中间产物
B.反应过程伴随非极性键的断裂和极性键的形成
C.过程Ⅴ可表示为4CuCl+O2+4H+===4Cu2++2H2O+4Cl-
D.以上过程的总反应为2CH2===CH2+O22CH3CHO
10.(2023·焦作诊断)用铁的一种化合物(M-Fe)在弱酸性条件下处理甲酸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①为氧化还原反应
B.增大H+浓度会提高HCOOH的平衡转化率
C.反应②中存在极性键的断裂
D.M-Fe改变了反应历程,但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不变
11.(2023·日照校际联考)三氟甲基(—CF3)在药物分子中广泛应用,如图为一种三氟甲基烯烃()的氢烷基化反应的反应机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LNinBr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B.物质Ⅲ质子化的反应历程有2种
C.反应过程中碳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当主要发生路径B的历程时,消耗锰粉的质量增多
12.(2023·德州期末)过氧硫酸氢根(HSO )参与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机理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过程中pH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B.HSO、均有较强的氧化性
C.该过程中无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形成
D.总反应可表示为:+OH- + HSO+SO+ H2O
13.(2023·枣庄期末)据文献报道,有氧条件下,NO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被NH3还原为N2,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V5+=O在反应中作催化剂
B.充入过量O2有利于NO转化为N2
C.该转化过程中,NO和O2都体现了氧化性
D.总反应方程式为:4NH3+4NO+O24N2+6H2O
14.(2023·江西八校联考)硼氢化钠(NaBH4)被称为“万能还原剂”,能与水反应产生H2,NaBH4在催化剂钌(Ru)表面与水反应的历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u、Ru、Ru是元素钌的三种同素异形体
B.若将NaBH4中的H用D代替,反应后生成的气体中只含HD和D2
C.过程③中产生1 mol H2,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2 mol
D.过程①至过程④的总反应为:NaBH4+4H2O===NaB(OH)4+4H2↑
15.(2023·四省联考变式题)以硝酸盐为离子导体的Na-O2电池装置与其某一电极M附近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镍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B.Na2O是该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C.固体电解质能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D.M的电极反应为4Na++O2+2NO+2e-===4NaNO2
16.(2023·临沂一模)某钒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相邻的氧化还原位和酸性吸附位,该催化剂催化NH3脱除电厂烟气中NO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①~④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B.反应②为NH+===NH+
C.消耗0.5 mol O2,理论上可处理1 mol NO
D.总反应方程式为4NH3+6NO5N2+6H2O
17.(2023·深圳红岭中学期末)利用Sonogashira反应机理合成苯乙炔的基本过程如图,其中,Ln代表一种配体。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的总反应为加成反应
B.该反应中存在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C.步骤④过程中,Pd元素被还原
D.LnPd(0)和CuI共同作为该过程的催化剂
18.(2023·沈阳模拟)下图是用钌(Ru)基催化剂催化CO2(g)和H2(g)的反应示意图,当反应生成46 g液态HCOOH时放出31.2 kJ的热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历程中存在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断裂与形成
B.图示中物质Ⅰ为该反应的催化剂,物质Ⅱ、Ⅲ为中间产物
C.使用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无法改变反应的焓变
D.由题意知:HCOOH(l)=CO2(g)+H2(g) ΔH=+31.2 kJ·mo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