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8 07:34:31

文档简介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04月月考(一)
历史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以亲亲、尊尊、贤贤,明男女之别于上,而民风化于下,此之谓治”可以看出,该制度为宗法制,有利于区分等级尊卑巩固社会秩序,因此体现了血缘关系维系的等级秩序,A项正确;秦胡设置都县制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排除B项;周代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下,诸侯权力较大,并未确立绝对服从原则,排除C项:西周的敬天保民思想体现了民本思想,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管子主张人类的生产生活要与自然界保持协调,荀子认为尽管天有四时变化,地有丰饶资源,但人也有治理自然和社会的办法。上述主张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观点反映古人对“如何处理生产与环境关系”的思考,D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反映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仅凭此不能断定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排除A项:材料反映当时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而非解决战乱纷争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所述思想具有合理性,但当时经济、科学发展水平有限,“科学的认识”尚不能完全实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千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南越和面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都,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兼并六国后,先后征服百越、平定珠江流域、收复河套平原,建立中央政权对相关地区的管理等,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秦朝设置边疆郡县主要得益于秦朝的政治与军事势力,不是交通工具的改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在公元前2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秦朝设置边疆郡县主要目的在巩固国家统一,不是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西汉初年,游侠势力渗透到各个领域,一些游侠世家,勾结地方官,横行乡里 汉武帝时期,游侠温恭谨信,大有君子退让之风“及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时期,国家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对社会的控制相对较为松弛,到汉武音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严历打击游侠实力,使得游侠出现了材料中的变化,所以出现材料中游侠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治国理念的改变,C项正确;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能改变游侠的普遍行为,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与汉武帝时期积极有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关,排除A项;与材料中游侠变化相关的主要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政治政策,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加强对地方游侠的打击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并非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后期的谢玄统领的北府兵则是由北府诸将聚合而成,其基层的控制权往往掌握在下层武将手中”和所学可知,下层武将代表的是寒门庶族地主,其势力崛起,而门阀士族势力走向衰弱,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管理问题,排除C项;材料体现军队控制权的剧烈变化,体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排除D项。故选A项。
6.B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广东魏晋南北朝墓葬和窖藏发现了大量波斯银币,《南史·吴平侯景传》《南齐书·东南夷传》均记载了广东地区海外贸易的发达。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获得开发,促进了广东地区海外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此时仍然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动,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唐朝前期,丝织品主要来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唐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冲击,北方经济受到重创,中央实力下降,北方多为强藩,因此丝织品来源转为长江流域,B项正确;朝廷所需的丝织品主要是来自于赋税,而非市场,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当时南方的经济超过了北方,排除C项;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是在汉代,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推行两税法,查出大量的隐户,扩大了政府控制的户口,增加了财政收入,具有一定的公平性,B项正确;两税法是在均田制瓦解后形成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材料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无关,排除C项;新的经济因素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唐朝并未出现,排除D项。
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内典(佛典)初门,设五种之禁,与外书(儒书)仁义五常符同“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佛家教义与儒家思想有相同之处,说明的是当时思想纷星且有融合的趋势,D项正确;当时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与儒学语义发生变化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融合,非中华传统文化辐射力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制度“有只表示官阶俸禄品级,并不执掌实权,职是加官虚衔,属名誉称号”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宋代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但这也增强了宋朝的官僚队伍,进而加剧了政府的财政危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分化事权的方式,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这一制度设计有利于防范官吏擅权,但没有“防止了”官吏擅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分化事权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没有涉及对文官、武官的态度,与文人治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千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的中国。材料中辽政权和金政权都自称“中国”“中华”,宜称自己继承中原卫朝德运,表明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增强,C项正确;当时中原王朝和北方各族间战争时有发生,A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与史实,排除;辽、金属于少数民族政权,不属于宋朝边疆,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族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元代行省可以提留三成的赋税份额,正额以外的羡余,行省官往往可以“百端欺隐,如同己物”,这体现出在元代行省制度下地方在财政方面拥有适度的权力,A项正确;元代地方监察制度严密,而且“百端欺隐,如同己物”不等于监察制度缺乏,排除B项;比较发达的一些行省掌握留用的“岁课羡余钞”竟多达四十七万,是因为这些行省赋税总量多,不等于各省赋税负担不均衡,排除C项;元代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且元代在军事政治上也加强了对行省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说话”反映的是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但说的内容是颂忠臣孝德,谴国贼奸佞;“说话”能产4“说国贼怀奸从佞,谴愚夫等辈生嗔:说忠臣负屈衔冤,铁心肠也须下泪”的效果,可见“说话”艺术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项正确;“说话”属于市民文化,其并不能反映出理学禁锢民众思想,排除A项;宋代不是大一统王朝,排除C项;小说成为文学主流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土司又称土官,是由西南地区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知府,明初,广西思恩府土司岑瑛因政绩大著,得到明政府的肯定,给予流官职位,明朝政府的做法目的在于维持西南边疆地区政局的安稳,C项正确;明朝政府的做法并非为了扩大儒家学说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B项;“增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比较两幅地图可知明清朝代更替,周边政权林立,但是中国的版图大致范围基本一致,表明明清时期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且较为稳定,B项正确;中国目前疆域版图是以清朝的版图为基础确定的,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清朝的疆域与明朝相比有所减小,排除C项;从明朝疆域图无法得到明朝长城军事防御功能蜕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晚明(中国)。据材料可知,晚明时士大夫阶层公开蔑视传统秩序和儒家伦理观念,这是该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经营方式如开设工场、雇佣劳动出现的反映,C项正确;蔑视传统礼法和忠君节义不能体现出专制皇权强化,排除A项;晚明时期,社会主流思想没有发生转变,排除B项;知识精英层的觉醒是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而非所依托的主要条件,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以学者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把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变成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成为阻碍印度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C项正确。古代印度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诞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A、B两项错误;种姓制度下的职业固定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排除D项。
18.B
19.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以古代印加人举行印蒂赖米节庆典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15世纪到16世纪,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材料信 息反映了当时印加人在库斯科中央广场举行印蒂赖米节庆典时的情形,表明其具有灿烂文明.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20.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以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积极开辟新航路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材料中“殖民占领权”“改信基督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外掠夺与传播基督教激励西欧人出海远航B项正确。1482年,英国国王没有提出“绕过非洲、抵达印度”的目标、A项错误:刚果是一个非洲国家.C项错误:1497—1498年,达·伽马率船队绕过好望角驶达印度.D项错误
21.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以新航路开辟影响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葡萄牙开辟出好望角航线后,促使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使意大利和奥斯曼的商业公司倍感威胁,B项正确。材料信息仅涉及“意大利威尼斯人和奥斯曼的商业公司”,无法说明“意大利和奥斯曼帝国缔结成同盟”,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项;葡萄牙没有发动过对奥斯曼帝国的殖民.D项错误。
22 B 23.D 24.C
25.【答案】(1)发展趋势: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
(2)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20世纪初,中国最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留学教育的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思想的影响;历史上中华民族就是由多民族构成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一点2分,任答3点就6分)
【小问2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时间和材料信息可以从中国角度和日本角度进行分析,注意主体角度的多样性。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20世纪初,中国最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留学教育的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思想的影响;历史上中华民族就是由多民族构成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
26.命题透析本题以唐代中国与阿拉伯、朝鲜之间的交流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答案要点(1)有利条件: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部位,地理位置优越;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地域辽阔;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自身科学文化成就巨大;与唐朝海陆道路畅通。(一点2分,任答3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
(2)表现:7世纪末,新罗模仿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推行土地国有: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在朝鲜广为传播。(言之成理即可。)
27。(1)①;以欧洲为主,②以食物为主,种类多;③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各洲;④双向交流,既有美洲作物品种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一点2分,任答3点,6分)
(2)影响:①加速了人类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②引发了西欧殖民掠夺的狂潮;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把世界开始连接成一个整体,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④引起了思想解放运动。(6分) 任答3点就6分,一点2分。
(3)中国:①影响政府赋税制度改革(一条鞭法:赋役征银);②改变政府的运作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③推动商业发展,加速农产品商品化,刺激中国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展;④推动白银货币化,明中期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一点2分,任答2点,4分)
欧洲:①价格革命;②导致封建领主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③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一点2分,任答2点,4分)
28.示例1:西欧中世纪是“黑暗时代”。
论证: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和教权高于王权的现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经济上,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度束缚人身自由,基督教会拥有大量的庄园和广表的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不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总之,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混乱、压抑的年代,许多因素阻碍了社会发展。
示例2:西欧中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论证:政治上,中世纪中后期,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上,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封建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获得一定发展。文化上,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总之,欧洲中世纪蓄积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示例3:论题:西欧中世纪黑暗中孕育着社会变革的新因素
论证:示例1+示例2。
总之:欧洲中世纪是黑暗的漫漫长夜,但是黎明的曙光终将来临。
言之成理即可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04月月考(一)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单选题(每道选择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道题2分,共48分)
1.王国维在评价周朝政治制度时指出:“使天子、诸侯、大夫、士各奉其制度、典礼,以亲亲、尊尊、贤贤,明男女之别于上,而民风化于下,此之谓治。”据此可知,该制度
A.体现了血缘关系维系的等级秩序
C.确立了绝对服从的权力运行原则
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推动了民本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管子》中提到“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同时又提出“万物均,百姓平矣”。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这些看法反映
A.当时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C.人们对自然已有了科学的认识
B当时人们解决战乱纷争的思想
D.人们如何处理生产与环境关系
3.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南越和闽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这些举措
A.主要得益于交通上具的改进
C.旨在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D.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4西汉初年,游侠势力渗透到各个领域,一些游侠世家,勾结地方官,横行乡里,“人皆避之”。而汉武帝时期,游侠温恭谨信,大有君子退让之风。导致游侠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足
C.国家治国理念的改变
B.政府加强对经济统制
D.君主专制统治的衰落
5.东晋中前期的王敦、桓温都曾能牢牢掌控一支统一的军队,而后期的谢玄统领的北府兵则是由北府诸将聚合而成,其基层的控制权往往掌握在下层武将手中。这一变化表明
A.门阀士族势力的衰弱
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统兵权与调兵权趋向分离
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缓和
6.据考古资料显示,仅在广东的魏晋南北朝墓葬与窖藏中,发现的波斯银币就有三批、三十余枚。《南史·吴平侯景传》称“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岁十余至”。《南齐书·东南夷传》也称广州“商舶远届,委输南州,故交广富实”。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海外贸易占据主导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7.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种转变源于
A.长途贩运得到发展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B.中央政府实力萎缩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8两税法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赋役制度改革。其意义不仅在于扩大了税源,使唐政府的财政状况走出困境,同时有助于改变赋役负担不均的现象。两税法实行后,大批的隐户被查出,政府控制的户口由120万户增至310万户。材料强调两税法
A.是均田制的新发展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B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9.北齐名儒颜之推指出:“内典(佛典)初门,设五种之禁,与外书(儒书)仁义五常符同。”《魏书·释老志》云:“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据此可推知,当时
A.正统价值观丧失理论基础
C.区中华传统文化辐射力增强
B.儒学语义出现较大变化
D.思想纷呈且有融合之势
10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制度有只表示官阶俸禄品级,并不执掌实权,职是加官虚衔,属名誉称号:只有李缝后才取得实权,负责具体事务。这一制度设计
A.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
C.适应文人治国的需要
B.防止了官吏擅长之权
D.加剧了政府财政危机
11.辽初,契丹人曾自认为“番”,但辽咎宗以后宜称契丹为轩辕之后,承后晋统绪和德运,自称“中国”,标榜中华正统;金朝自熙宗以后也自认“中华”,多次讨论德运问题,斥南宋等政权为“夷狄”。这体现出
A.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
C.北方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增强
B.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
D.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12.关于各行省的上供与留用,元代中央与行省整体上实施七三分成的政策,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行省掌握留用的“岁课羡余钞”竟多达四小七万缗,正额以外的羡余,行省官往往可以“百端欺隐,如同己物”。这表明元代
A.行省拥有适度权力
C.各省赋税负担不均
B.地方监察制度缺失
D.中央集权体制式微
13.床代“说话”艺术中,“讲史”颇受市民欢迎。宋人吴自牧说:“讲历代年载废兴,记岁月英雄文武……说国贼怀奸从佞,谴愚夫等辈生嗔;说忠臣负屈衔冤,铁心肠也须下泪。”这种现象
A.反映理学禁锢了民众思想
C.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促进史学教化功能的扩大
D.雄动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
14.明初,广西思恩府土司岑瑛因“筑城池,创廨宇,立学校,建祠庙,政绩大著”,被明政府升任“都指挥同知”,给予流官职位。明朝政府的做法旨在
A扩大儒家坐说的影响
C.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B.鼓励少数民族的文人入在
D.增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15图1是《明朝形势图(1433年)》,图2是《清朝疆域图(1820年)》。观察两幅地图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A.明朝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版图
C.明清中国的疆域实现最大化
B.明清时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D.明朝长城军事防御功能弱化
16.晚明时代,社会一时尽弃实学,谈良知者满天下,出现了士大夫阶层公开蔑视传统礼法和忠君节义观念的现象。“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为尧舜”的学说被不断发扬光大,甚至出现了“君父可以不恤,名义可以不顾”的思想主张。这一变化所依托的最主要条件是
A专制皇权的强化
C社会经济的变迁
B.社会主流思想的嬗变
D.知识精英阶层的觉醒
17有学者认为,种姓制度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可以把一种关于吸纳和排除的、严格的、无处不在的等级制度变成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这种制度在古代印度的盛行
A.造成了思想文化落后局面
C.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
B.遏制了原始宗教思想产生
D对社会稳定无任何的意义
18.查士丁尼时期编撰的《法学阶梯》规定,空气、水流、海洋以及由此而来的海岸为所有人共有,任何人都不被禁止接近海岸,但应远离别墅、房屋。这可以说明,罗马法
A.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基本诉求
C.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B.兼顾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
D.贯彻了公平正义的司法原则
19.15—16世纪,位于安第斯山峡谷中的古都库斯科城在每年6月的印蒂赖米节都会万人空巷,人们聚集到中央广场上参加宗教庆典。太阳刚一露脸,全场便欢声雷动、鼓号齐鸣,全副武装的国王带领民众面向太阳顶礼膜拜。据此可知
A.中美洲玛雅人盛行太阳神崇拜
C.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B.古代即加大具有灿烂的文明
D.阿克苏姆王国成为地区强国
20.1482年,若奥二世为实现“绕过非洲,抵达印度”的目标,任命卡奥率领船队向南航行,在刚果河口立下第一根大理石标注,以标志对所达之地的殖民占领权,并劝诱刚果国王改信基督教。这说明当时
A.英国国王开启对外殖民之路
C.西班牙在美洲大陆进行扩张
B.多重因素推动西欧人远航探险
D.欧洲人找到了直达印度新航路
216世纪初,意大利威尼斯人和奥斯曼帝国的商业公司都清楚地认识到,为了防止葡萄牙的好望角航线带来的威胁,他们必须暂时搁置冲突。这反映出当时
A.意大利和奥斯曼帝国缔结成同盟
C.地中海沿岸兴起了资本主义萌芽
B.新航路开辟冲击了世界贸易格局
D.葡萄牙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殖民
22.1498年2月,达·伽马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港。据船队记载,该港有许多阿拉伯人在此经商,并对船队很友好,但获知其来历后,表现出明显的敌视,并拒绝再供应淡水和食物。达-伽马用炮轰击阿拉伯人,并抢夺其船只离去。这场冲突的实质是
A.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抗
C.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
B.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
D.海上商路与陆上商路的较量
23.依据右图,我们能推导出来的历史结论是
A.标志“马尼拉帆船贸易”日渐兴盛
C.该贸易使得美洲损失大量的人口
B.贩卖黑奴给欧洲带来大量劳动力
D.该贸易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24.劳伦斯:斯通在《贵族的危机》一书中指出,英国大贵族于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普遍经历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危机,他们往往通过借债,甚至卖地才能勉力维持其原有的生活方式。这场危机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
A.进行了宗教改革
C.出现了价格革命
B.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D.广泛开展了工业革命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25.(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和“夏”是两个字,在上古时期便已开始连用,合称“华夏”。周朝时,凡是遵周礼、守礼乐的诸侯,都称“诸夏”。由于这些与周王室亲近的诸侯国大多集中在中原地区,所以当时的诸夏就是指中原地区。中原周边的地区,因文化上的异质性很强,不合于华夏礼俗,就被称为“夷狄”。到了汉代,董仲舒把“大一统”思想与华夷之辨相衔接,提出“王者爱及四夷”,即王者是天下共主,承天命教化万民,而万民也包括夷狄。
材料二 近代以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东方“天朝大国”的割地赔款,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上下求索:中国究竟怎样才能救亡图存 是否应当像日本那样效仿西方建立一个“民族国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最先采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提出“东方民族”之说。
1901年,他在《中国史叙论》中首次提出“中国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论及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时正式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1905年,他叉写出《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通过对中国民族多元性和混合性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完成了“中华民族”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左鹏《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先秦到汉代“华夷之辨”观念呈现出的发展趋势(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完成“中华民族”概念的革命性创造的背景。(6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世界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部位,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正式接触与频繁往来始于唐代。公元8—9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封建关系已逐渐形成,政治、经济势力达到全盛时代,科学文化也有巨大成就。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往来和贸易关系日益 密切,沟通彼此之间的干道是著名的呼罗珊大道,这条大道直达中国边境,再与中国境内 的交通路线相连接,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和波斯海外贸易商来到中国。
——摘编自马树德《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中古时期是亚洲封建制度发展和成熟的时期,东方的朝鲜与中国相邻,长期以来相互交往频繁,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颇受中国影响。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同唐朝开展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古时期朝鲜“颇受中国影响”的具体表现。(6分)
27.(20分)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革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等。
——威廉·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二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的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有人估计,自万历元年至崇祯十七年(1573—1644)的72年间,葡萄牙、西班牙、日本诸国由于贸易关系输入中国的银元,至少在1亿元以上。万历年间,全国普遍实施一条鞭法。每年赋税的征收总额达到1500万两以上。白银大量进入国家财政的领域,改变了明清时代政府的运作方式及其与社会的交往方式。至于它对推动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从十六世纪三十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十六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四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
——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编《历史读本: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以来物种交换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对世界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后白银流向中国与欧洲所引起的社会变革。(8分)
28.(12分)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他在《罗乌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史的结束,开启了另一个断的时期,即中世纪,它的质史绵豆于年,至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教会禁铟了人的思想,人民生活在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中世纪早期被人文主义学者称为“黑暗时代”。19世纪以来的浪激主义学者似及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中世纪中期以来,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取得进步。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旅文士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