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12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 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 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 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 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 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 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
登 高
杜甫(唐)
学习目标
1.掌握诵读方法,品味语言美;
2.深入感受意境,感受意蕴美;
3.理解诗人情感,体会情怀美。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庭的传统。杜甫7岁学诗,15岁扬名,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号“少陵野老”。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杜拾遗”。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的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青少年时家庭环境优越,生活安定富足
先天元年712杜甫出生
开元六年718七岁,始作诗文
14岁开始壮游 19岁,游晋。
20岁,游吴越, 24岁,自吴越归东都。
25岁举进士,不第 26-29岁游齐赵,
30岁归东都。
33岁夏,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
34岁,再游齐﹑鲁。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公与同游,情好益密。
读书和壮游时期
35岁之前
困守长安十年时期
35-44岁
35岁,自齐﹑鲁归长安。从汝阳王琎﹑驸马郑潜耀游
40岁,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36岁,参加科举落第。李林甫操纵,野无遗贤
37-39岁,干谒求汲引,不得
41岁,召试文章,送隶有司参列选序
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43岁,进封西岳赋,又进雕赋,表中词益哀激。
44岁,十月授河西尉,不就。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11月安史之乱
现实主义特点已经成为主体,沉郁顿挫的诗风也初步确立
《兵车行》是标志着杜甫现实主义创作起点的杰作。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得官后探家时在奉先所写,可作为长安十年生活经验的总结。
其中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流亡、陷贼与为官时期
44—48岁
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三吏”:
《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45岁,避难途中为贼所得,遂至长安。九月,于长安路偶遇宗室子弟,乞舍身为奴,感恸作哀王孙。
46-47岁,身陷长安,后逃奔肃宗行在凤翔,被任为左拾遗。不久,因上疏救房琯获罪,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48岁,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弃官携家逃难,于年底到达成都。
漂泊西南与流浪江汉时期
48—59岁
这十年是杜甫诗歌艺术成就的最高峰,是他的创作最为成熟的时期。
乾元二年759,春,卜居西郭浣花里,得严武等相助,于浣花溪建草堂,过上一段难得的安定生活,此后,他曾避乱至梓州、阆州,回到成都后,入严武幕府,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任节度参谋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
《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旅夜书怀》《登高》《蜀相》
《登岳阳楼》《江南又逢李龟年》
杜甫其人
(712—770)
放荡赵齐间,裘马颇轻狂。
代表作《望岳》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李林甫权倾朝野,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杜甫认识到统治者腐朽。
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
为官流亡时期(45-48岁)
左拾遗,为房琯向肃宗上书请无罪,后发生安史之乱,避难流亡。
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
漂泊西南时期(49岁-去世)
好友严武扶持于成都营造了草堂,写了240多首诗。
杜甫人生四时期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结束四年,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
卜居西郭浣花里,因得严武相助,过上一段难得安定的生活。
严武病逝,失去依靠,举家离开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夔州。
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并写下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享年五十九岁。
初读正音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再读识意
→ 朗诵诗歌,疏通文意。
→ 参照课下注释,理清字词,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
→ 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诵。
首联共写了几 种意象?
分别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是凛冽的,使人感到非常冷。身冷心更冷。
风急
正如诗人现在的处境,在广阔的天地间,只有孤苦的自己,是那么的渺小。
天高
听到猿的哀鸣,使人内心非常悲凉。
猿啸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清”“白”冷色调,突出环境的肃杀凄凉。又写出壮阔宏大的背景。
渚清沙白
鸟在天地间盘旋,形单影只,写尽孤独哀伤。
鸟飞回
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用六个特写镜头
迅疾的秋风
高远的天空
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
水落而出的白沙
低飞盘旋的水鸟
(主观感受)
意境
凄凉
清冷
苍凉
俯仰结合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捕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颔联共写了几 种意象?
分别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比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命短暂
宇宙永恒
人生短暂
壮志未酬
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
意境
诗人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颈联宋代罗 大经说颈联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 出几层意思?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作客他乡、长久漂泊、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事
八重悲
尾联中“艰难”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人?
“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
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年事已高,漂泊在外,人生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
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更多是遗憾。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生计潦倒,时事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尾联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沉郁:
1.内容深广:诗人登高望远的所见所闻所感,内容丰富广阔。
宏大萧瑟的秋景图+忧愤深沉的感情
2.意境雄浑壮阔
3.感情深沉厚重
顿挫:
1.章法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2.结构上的回环照应。
3.音节上的铿锵洪亮。
沉郁顿挫诗风
你穿越回了大唐,得遇杜甫。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假如有一天
历经磨难而衷心不改,饱受煎熬而精神独立。安史之乱的烽烟、身陷囹圄的困顿、漂泊西南的孤独、幼子夭折的刺痛都不曾改变你的本色——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您的诗歌就是你踪迹的记录、灵魂的写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不尽你的博爱与赤诚;“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诉不完你的心酸和苍凉;“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道不完你的担忧和悲愤。人生如朝露,精神永流传。坚守本色,成就人生。子美,你是永远的丰碑,是我永远的精神导师。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