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登高抒怀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1《观沧海》《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组诗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设计】登高抒怀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1《观沧海》《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组诗阅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8 12:0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登高抒怀《观沧海》《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组诗阅读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赏析诗人登临所望之景所抒之情。
3、理解登临的深刻内涵,形成自我对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赏析诗人登临所望之景所抒之情。
3、理解登临的深刻内涵,形成自我对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观沧海》《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这三首诗歌,对于学习内容大家有什么疑问吗?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三首诗放到一起讲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三首诗,读准字音和停顿,思考这三首诗歌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你来读一下,你发现了有什么相似点?
师:我们关注一下题目,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屏幕,屏幕中三首诗的题目显示红色。)
生:题目的第一个词都是动词,后面是地点。
师:观什么呢?登上某个地点干什么?
生:赏景。
师:《观沧海》《登飞来峰》是赏景。那《登幽州台歌》呢?
生:抒情(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为了抒情)
师:是的,这三首诗都有登高望远抒情,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他们都属于登临诗或者说登高诗。那什么叫登临诗呢?“登”就是登上高处,那“临”应该怎么解释呢?
生:从上往下看。
师:非常好,居高临下、居高面下:从高处向低处看。登临就是站在高处,从上面往下面看。这样解释出来登临诗就是这个意思。同学们来齐读一下。
登临诗(登高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亭、楼、阁等)而情思涌动,赋诗兴叹,抒发自己的胸怀的诗词。
登临所至
师:其实登临诗非常像我们八年级要接触到的游记。我们也可以通过抓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来分析学习登临诗。对于“所至”我们刚才已经知道了诗人登临的地方,那三位诗人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登高作赋的呢?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
生:曹操是在以少胜多打了胜仗,回去的途中登上的碣石山。陈子昂是在多次进言不被采纳,反被贬为军曹的情况下登上的幽州台。王安石在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登上飞来峰。
登临所见
分析了所至,我们再从所见入手,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时那地那景,请从三首诗写景的句子中选择一处最打动你的,在旁边做批注。(提示:可从修辞、写景手法、情景关系等角度)
生:《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的景色非常美。
师:具体是从哪里感受到景色的优美呢?
生:“澹澹”等词语
师:水波是摇动,山岛是高高挺立的,树木和百草是繁茂的,波涛是被秋风吹动的,作者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征,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人笔下的景色如此优美,不如我们美美的把他读出来,注意读出景物的特征。
师:这首诗除了写真正看到的景色,还写了想象中的景色。这种写法就叫做虚实结合。想象中的景色给你什么感觉?
生:让人感觉非常壮阔,浩大
师:诗人描绘的景色为什么会给我们这样的感觉呢?我们看看诗人描绘的景物,太阳、月亮、银河,诗人想象着太阳月亮从大海中升起,银河好像从大海中产生。大海如此的宽广辽阔。而想象此景的诗人的心胸比大海还要博大。
师:同样是登山赋诗,《登飞来峰》这首诗,诗人描写的景色又有什么特点?谁来谈谈自己的发现。
生:飞来峰上千寻塔,用了“千寻”算是一种夸张吧。
师:除了这一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山高,还有哪个句子写出了山高?运用了什么的方法来写的呢?
生:“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师:作者写山高不直接写山,却写“日升”“浮云”,这就叫侧面描写。我发现同学们没有选《登幽州台歌》,是因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写景的句子,都在抒情。
登临所感
这三首诗歌要么不写景,写景就描绘的壮阔高远。诗人为什么要把登临的景象写得这么高远呢?接下来我们走近那些遥远的诗人,用心触摸他们的内心,请大家从每首诗找出一个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词或句子,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大家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生:《登幽州台歌》的“悠悠”,用来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联系作者的经历,他之前数次上谏,不被接纳,而且还遭到了贬谪,他就产生了一种自我渺小、孤独、无奈的情感。
师:好,你能从时间久远、空间广大窥探出作者的内心,解读能力很强啊。那本诗有没有更直接地表现诗人的情感词?
生:怆然,怆然是悲伤的样子。
师:那作者是为什么而悲伤呢?
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认为古人和来者应该都是指明君,我见不到赏识人才的君主,而这样的贤君也见不到我,所以产生了怀才不遇的悲伤。
师:这次的分析既精准又具体,大家把掌声送给他。你能读出这种情感吗?(教师指导评价)
师:还有同学找其他诗歌吗?
生:我找的是《登飞来峰》的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不畏”不畏惧,王安石主持变法,“不畏”二字表明了他并不怕那些守旧派,反而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蓬勃的朝气。
师:他的预习作业做得很好。所以这里的“浮云”也不只是指天上飘浮的白云,有更多的深意,那同学们可以读出“大不畏”精神吗?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观沧海》,《观沧海》中哪里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呢?
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师:结合写作背景,此时的诗人以少胜多打败了敌人,统一了北方,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师:刚刚同学们学到了一种非常高效的诗歌阅读法,抓“诗眼”,也就是通过一个字词来理解诗歌的主旨,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一任务同学们完成得很棒,把掌声送给自己。
登临所悟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三首诗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组合到一起,就展现出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状态。如果把这三首诗排序,你会怎么排,来展现你的生命姿态?
总结:不管你们是在前进中遇到了挫折还是在挫折中继续选择前进,这都是你们人生最好的状态,就像诗人不管他们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他们选择登高,就是他们选择以“向上、向高”的态度对待人生。你们通过这样排练的活动悟出了自我,其实这就是学习登高诗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