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同步练习
第I卷(选择题)
1.某名胜有一副对联:“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这副对联最合适的位置是( )
A.大禹陵 B.古运河 C.都江堰 D.苏轼祠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D.统一货币、度量衡
3.现在流行的网络游戏《大话春秋》成功再现了春秋时代诸侯争霸的场景。在游戏中你会认识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4.从“奴隶的集体劳动”过渡到农民个体农耕的关键因素是(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改革风潮的推动
C.铁器、牛耕的使用 D.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5.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教育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 )
A.主张“为政以德” B.按出身贵贱招收门徒
C.主张“因材施教” D.以《论语》作为教材
6.下列选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禹传位给伯益 B.禹传子,家天下
C.舜传位给禹 D.启打败有氏
7.《历史朝代顺序歌》中有这样一句,“东周分两段”,这里的“两段”指的是( )
A.春秋和战国 B.西汉与东汉
C.西晋与东晋 D.北宋与南宋
8.夏朝的统治中心相当于当今中国哪些地方( )
A.河南西部和山西北部
B.山西南部和河北西部
C.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D.山西东部和河北西部
9.下图雕塑“三过家门而不入”讲述的是传说中因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部落联盟首领( )
A.炎帝 B.尧 C.黄帝 D.禹
10.战国时期,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主要原因是 ( )
A.人民勤劳勇敢 B.土地肥沃
C.都江堰的兴修 D.地理位置优越
11.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
A.编钟 B.铜钟 C.古筝 D.笛子
12.下列与孔子无关的是 ( )
A.“仁”的学说 B.“为政以德”
C.因材施教 D.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3.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14.商鞅变法实行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
A.多生产粮食布帛
B.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C.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D.大力开垦荒地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15.成语“朝秦暮楚”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秦国的统一战争 B、合纵连横的斗争
C、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 D、百家争鸣
16.与“问鼎中原”典故密切相关的是 ( )
A.齐桓公 B.越王勾践 C.晋文公 D.楚庄王
第II卷(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后人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写诗赞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李冰因修筑了哪一水利工程获得后人如此称赞?这一水利工程修筑在我国的哪一条江上?
(2)你认为该水利工程在当时的功能有哪些?
(3)由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兴修联系到今天的水利工程建设,说说2003年6月1日正式下闸蓄水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在哪些方面发挥效益?
18. 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杀害。他虽然遭到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国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变法是在哪一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次变法对于秦国有什么意义?
(3)变法之后,何种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9.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名将赵奢,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儿子,学透兵法,讨论起战事来连赵奢也难不倒他,在赵国很有名气。后来,他替代了老将廉颇去与秦军作战,在战争中,他只知道根据书上所说的去做,而没有任何的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四十多万赵军也被秦军坑杀。
材料(二):公元前207年,一位将军率领楚军在巨鹿与秦军决战,当时秦军有30多万,而楚军只有几万人,但楚军在渡过了漳河以后,领兵大帅命令兵士砸破了锅,凿沉了船只,以此激励将士们。之后的楚军军威大振,一鼓作气,冲向秦军。这场战役史称“巨鹿之战”。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一个特别聪明的儿子”是哪位历史人物?根据此演变成的成语是什么?材料中所说的造成“四十多万赵军也被秦军坑杀”的战役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将军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在这场战役中,楚军砸破了锅,凿沉了船只,以此激励将士,由此留下的一个成语叫什么?这场战役的结果如何?
20.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夏王自比于太阳,可以永世长存,百姓却咒骂他,愿意和他一起去死。
材料二:商王施用“炮烙之刑”,残酷镇压人民。
材料三:周王为了取悦王妃褒姒,竟然以烽火戏诸侯。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中的“夏王”“商王”“周王”分别指谁?他们共同的统治特征是什么?
(2)公元前1046年,一场大战决定了商朝的灭亡,在战场上,奴隶们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周军的统帅是谁?这场大战的名称是什么?
(3)烽火戏诸侯后不久,西周灭亡,东周于公元前770年建立,建立者是哪一位君主?定都在哪里?
21.读图后,回答问题:
(1)下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生活在什么时期?他是哪一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言论,后来被记载到哪一本书中?
(2)请任意列举出他的三项主张。
参考答案
1.C
2.C
3.A
4.C
5.C
6.B
7.A
8.C
9.D
10.C
11.A
12.D
13.D
14.C
15.B
16.D
17.(1)工程:都江堰,岷江。
(2)功能:防洪灌溉
(3)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在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18.
(1)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变法的主要内容:1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3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19.
(1)赵括,纸上谈兵,长平之战
(2)这位将军是楚霸王项羽,留下的成语是破釜沉舟,结果:项羽以少胜多,大败了秦军的主力。
20.
(1)“夏王”指夏桀,“商王”指的是商纣,“周王”指的是周幽王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统治残暴、昏庸无道。
(2)周军统帅是周武王,这场大战史称“牧野之战”
(3)建立者是周平王,定都于洛
21.
(1)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儒家学说创始人,他的言论后来被记载到《论语》一书。
(2)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