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专项攻克练习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专项攻克练习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4-18 11:5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专项攻克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更清楚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老师上课时常常使用扩音器。扩音器改变了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演奏出的乐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B.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3、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
A.人发声频率范围是 20~20000Hz
B.人发声的音调比蝙蝠高
C.狗不能听到超声波
D.大象发声频率不在蝙蝠听觉频率范围内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音调高
B.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C.我们无法区分音调和响度相同的声音
D.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5、为创建文明城市,要求我们在公共场合“轻声”说话。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  )
A.声速 B.响度
C.音色 D.音调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如图中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______发声,当车走到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______(填“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传递______(填“信息”或“能量”)。
2、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是因为______能传播声音;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3s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约______ m。(在空气中声速为340m/s)
3、如图所示为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情景。“葫芦丝”是靠空气柱 ___________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___________。
4、端午节赛龙舟时,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______而产生的,鼓声主要是通过______传到人耳。声音的传播在______中最快,______中最慢(选填“固体”“气体”或“液体”)。
5、镇江大市口广场装了一个噪声监测仪,如图所示,在监测仪上看到显示的数字,请你替它补上单位:54.4______(符号)。当有几辆重型汽车并排通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会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噪声监测仪______(选填“能”或“不能”)降低噪声。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9分,共计45分)
1、小明和小芳同学相互配合,想要测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小明在甲山顶大喊一声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当在乙山顶的小芳同学听到声音后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等小芳反应过来后大喊一声同时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小明听到小芳的声音后也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小明的秒表计时t1=11s,小芳的秒表计时t2=1s,两山顶之间的距离s山=1750m。
(1)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1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米?
(2)实际测得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多少?
2、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4s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0.6s钟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请你帮他估算这个山谷的宽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m/s计算)
4、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秒后接到回波信号,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0m/s,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
(2)该处海底的深度是多少?
(3)能否利用超声波的发射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5、一辆汽车停在距山崖某处鸣笛,经过后司机听到回声。那么汽车鸣笛处距离山崖大约多远?(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对此进行了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他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下表所列8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编号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A 铜 60 0.76 E 铜 100 0.76
B 铜 60 0.89 F 钢 80 1.02
C 铜 60 1.02 G 尼龙 80 1.02
D 铜 80 0.76 H ____ ______ 1.0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______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三,表中应填上的数据分别是 _______ 、 _________ 。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如图所示,小丽与小刚选用以上琴弦和盛可乐饮料的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①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间的轻声通话,这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说话,如果用细铜金属丝连接,则比尼龙琴弦连接时听到的声音要大些,根据这一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探究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如果使用“土电话”时,另一位同学用手捏住琴弦的某一部分,则听的那一位同学 ____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说话声。
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1所示,探究声音产生的原理,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此探究中通过观察乒乓球来帮助完成实验,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如果在月球上进行同样的实验,乒乓球_____(选填“能”或者“不能”)被弹起;
(2)如图2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__可以传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说明声可以传递________;
(3)如图3所示,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再次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对比两次声音的不同。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声音特性之一的____(选填“响度”“音调”“音色”),该实验两次都“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涉及的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音调是声音的高低,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老师上课时常常使用扩音器,扩音器改变了声音的响度,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A
【详解】
A.二胡演奏出的乐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能传递能量,使结石运动被振碎,然后排出体外,故C错误;
D.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声,声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零,故D错误。
故选A。
3、D
【详解】
A.由题可知,人发声频率范围是85~1100Hz;故A项错误;
B.由题可知,蝙蝠发声频率范围是10000~120000Hz;可知蝙蝠发声的频率高于人的发声频率,所以人发声的音调比蝙蝠低;故B项错误;
C.由题可知,狗的听觉频率的范围是15~50000Hz,而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称为超声波,所以狗能听到超声波;故C项错误;
D.由题可知,大象发声频率范围是14~24Hz;而蝙蝠听觉频率范围是1000~120000Hz,所以大象发声频率不在蝙蝠听觉频率范围内;故D项正确。
4、B
【详解】
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响度大,故A错误;
B.由声音的产生原因可知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如果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来分辨,故C错误;
D.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5、B
【详解】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要求我们在公共场合“轻声”说话。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响度,与声速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 振动 音色 信息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振动产生声音。
[2][3]不同物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声的音色不同,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2、 水(或液体) 510
【详解】
[1]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2]因为声音传播到山崖的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所以
由得小华距山崖的距离为
3、 振动 音调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葫芦丝”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2]按不同的孔,空气柱的长短不同,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4、 振动 空气 固体 气体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鼓声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3]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5、 dB 变大 不能
【详解】
[1]噪声监测仪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测量的是声音的响度,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仪显示屏显示的数字是54.4,可知此时的噪声是54.4分贝(dB)。
[2]当几辆重型汽车并排通过时,噪声增强,所以显示屏上的数据将变大。
[3]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不能起到减弱噪声的作用。
三、计算题
1、(1)340m;(2)350m/s
【详解】
解:(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是指1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340m。
(2)由题意可知,声音从甲山顶传到乙山顶再从乙山顶传回到甲山顶的时间为
声音在10s内传播的路程为
声音在空气中的实际传播速度为
答:(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1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340m。
(2)实际测得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50m/s。
2、170m
【详解】
解:由可知,声音在右侧山崖传播的路程
声音在左侧山崖传播的路程
山谷的宽度
答:山谷的宽度为170m。
3、255m
【详解】
解:声音传播到井底的时间为总的时间的一半
根据速度公式
可得枯井的深度
s=vt=340m/s×0.75s=255m
答: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255米。
4、(1)20-20000Hz;(2)3060m;(3)不能
【详解】
解:(1)高于20000Hz的声音频率为超声波,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20000Hz之间,人耳不能听到超声波。
(2)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的时间
由可得该处海底的深度
(3)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波不能传到月球,更不能用声波来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答:(1)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之间;
(2)该处海底的深度是3060m;
(3)不能利用超声波的发射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5、680m
【详解】
解:汽车鸣笛后,声音传播到山崖,再返回,经过4秒司机听到回声,即声音从汽车传到山崖的时间为
汽车鸣笛处距离山崖
答:汽车鸣笛处距离山崖约为680米。
四、实验探究
1、 A、B、C 80 1.02 使用同一种琴弦,且控制拨弦的力相同、弦的松紧程度不同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金属丝传播声音的效果比尼龙绳要好得多 不能
【详解】
(1)[1]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时,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应选用表格中编号为A、B、C的琴弦进行实验。
(2)[2][3]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故表格中G、H的长度、横截面积相同,则所缺数据为80、1.02。
(3)[4]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需要使用同一种琴弦,且控制拨弦的力相同、弦的松紧程度不同,来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
(4)①[5]声音可以通过“土电话”的琴弦传播,也就是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②[6]声音通过细铜丝传播时比通过尼龙绳传播时声音大,也就是说金属丝传播声音的效果比尼龙绳要好得多。
③[7]当用手捏住琴弦时,它就不能振动了,所以就不能发声了。
2、 转换法 能 空气 能量 音调 控制变量法
【详解】
(1)[1]发声音叉的振动不明显,而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研究方法叫做转换法。
[2]在月球上敲击音叉,与乒乓球接触的乒乓球也能被弹起,因为此时音叉在振动。
(2)[3][4]图2中,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这说明空气可以传声,且声音能够传递能量,于是左边的音叉产生振动,把接触的音叉弹开。
(3)[5]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时,保持振动幅度相同,其振动的快慢会不同,则发声的音调也不同,这是为了探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6]实验中,要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需要保持钢尺振动幅度相同,是为了保持声音响度相同,这种探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