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和眼睛专项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如图是两个并排而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装水,另一个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着一只长度相同而且比池深略高的标杆。当阳光斜照时就会在池底形成杆的影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D.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2、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云缝中射出道道霞光,它让我们的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让我们的世界拥有了无穷奥妙。下列对光的世界的探究中,结论正确的是( )
A.甲图,通过注入气泡的水球,我们看到太空授课的王亚平成“一正一倒”两个像,其中正立的是虚像,倒立的是实像
B.乙图,央视春晚节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临水起舞画面中,舞者在舞台上的“倒影”和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
C.丙图,光源经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此时飞来一只小虫落在凸透镜上,则光屏上光源的像不完整
D.丁图,小薇按照图示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清晰的像变模糊,只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时,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近视眼镜
3、下列关于生活中的光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我们观察到日出的时间会比实际日出时间早
B.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后方,需佩戴凹透镜
C.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其中,红、黄、蓝三种颜色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D.雨后的夜晚,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暗处是积水,主要水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蕴含了光的折射知识,如图所示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 桥在水中的倒影 B. 河底看起来变浅
C. 透过树林的光束 D. 长廊上的树影
5、光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说法中( )
①近视镜是凸透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②照相时,被照者应位于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③放大镜能放大地图,利用了光通过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
④阳光下绿树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②④正确 C.只有②③正确 D.只有①③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小王走向正前方的玻璃窗,想看看美丽的夜景,却发现玻璃窗里有个“自己”迎面走来,这是光的____________(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现象。同时她发现,房内电灯通过玻璃成的像与她本人的距离___________。
2、河水看起来比真实的要浅,这是光的___________缘故,所以不要贸然下河游泳。小军眼睛近视了,医生会给他配戴合适的___________ (选填 “凸”或“凹”)透镜。
3、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类似于______透镜。青少年如果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缺乏户外活动,就可能患上近视。患近视后需要佩戴______ 透镜进行矫正。
4、小梦同学身高170c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当她以0.1m/s的速度向平面镜走近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高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70cm;经过5s后,小梦和她的像之间的距离是______,小梦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挂钟的指针如图所示,则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______。
5、学校“护眼小分队”自制了一个水凸透镜,来展示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水凸透镜的厚薄可通过注射器注入透镜的水量来调节。实验器材如图中位置时,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接着他推动活塞使水凸透镜变厚,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将蜡烛适当靠近透镜,像又变清晰;若不移动蜡烛,要让光屏上的像变清晰,可在蜡烛与水透镜之间适当位置安装一个合适的______(选填“凹”或“凸”)透镜。此过程模拟的是______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站在百米跑道终点计时台上的甲、乙两名计时员,为同一跑道的运动员计时,甲看到起跑发令枪冒烟时开始计时,而乙则听到发令枪声才开始计时,则:
(1)甲、乙两名计时员谁计时准确?为什么?
(2)若甲、乙两名计时员的反应速度相同,他们计时相差大约是多少?(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如果甲纪录的结果是14.30s,则乙的纪录结果是多少?
2、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就越强.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作透镜的焦度,用Φ表示,即Φ=.平常我们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以100的值.凸透镜的度数是正值,凹透镜的度数是负值.
(1)求焦距分别为0.25m和0.5m的透镜,其焦度分别为多少?
(2)+300度和-400度的眼镜片,它们的焦度是多少?焦距又是多少?
3、从地面向月球发射激光,经2.7s后接收到月球表面反射回来的激光,则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激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让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水槽内的水中,看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1)请在图中分别作出入射角(用字母i表示)和折射角(用字母r表示).
(2)为了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以下方案中正确的是:(选填“A”、“B”或“C”).
A.只测量图中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
B.保持入射角不变,进行多次实验,测量入射角和每次实验的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
C.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测量每次实验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
5、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1.44×108km,已知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求: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大约是多少?
四、实验探究(3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30分)
1、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桌上备有带支架的蜡烛、光屏、凸透镜、光具座等器材,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位置始终保持不变。
(1)小明实验前应先将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调到_______;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放置在光具座30cm刻度线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cm;
(3)在上面实验基础上,想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清晰的像,他应将蜡烛向右移动的同时将光屏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此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_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凸透镜后方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凸透镜的_____________。
(2)如图甲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像的性质是__________。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3)保持烛焰和光屏位置不变,取走凸透镜,则光屏上( )
A.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B.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C.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D.不成像
(4)保持烛焰和光屏位置不变,在原凸透镜位置换上另一个透镜模拟近视眼的成因。接着小莉和小华分别用自己的近视眼镜来模拟视力矫正。小莉的眼镜放在透镜前时,像仍成在光屏前方:小华的眼镜放在透镜前时,光屏上恰能成清晰的像.整个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四块透镜如图乙所示,则放小华的眼镜时,实验所用的两块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填编号)。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
(1)先利用图甲所示的方法,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会聚在光屏上,从而确定所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10cm刻线处时,光屏应在_______(选填“I”、“Ⅱ”或“Ⅲ”)区域内左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这一成像原理可应用在_______(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上。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对于没有装水的情况下,据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在杆的后方会形成影子;但是对于装水的情况来说,从杆的顶端射过的光线到达水面处会发生折射,由于在水中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比原来的光线(沿直线传播的情况)更靠近杆,故此时影子的长度会变小,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A
【详解】
A.甲图中,将气泡注入水球,水球中间部分中间薄边缘厚,相当于凹透镜,此时凹透镜成正立的虚像;水球的周围部分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与凸透镜,此时成倒立的实像,因此我们能看到太空授课的王亚平成“一正一倒”两个像,其中正立的是虚像,倒立的是实像,故A正确;
B.乙图中,舞者在舞台上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两者的成像原理不同,故B错误;
C.丙图中,小虫落在凸透镜上,此时小虫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在光屏上不能成像,小虫挡住了部分成像的光线,但是其余的光线仍能使物体成完整的像,由于成像光线变少,光屏上的像会变暗,故C错误;
D.丁图中,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时,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说明此时所成清晰像的像距变小了,则所放透镜对光的会聚能力增强,因此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的是一个会聚透镜,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因此应是远视眼镜,故D错误。
故选A。
3、A
【详解】
A.地球表面上有大气层,且大气层并不是均匀的,阳光射入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由于光的折射,人们能够提前观察到日出,即观察到日出的时刻会比实际日出时间早,故A正确;
B.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凸度增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近视眼应该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加以矫正(使光线延迟会聚,像成在视网膜上),故B错误;
C.雨后彩虹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故C错误;
D.平静的水面,能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凹凸不平,地面发生漫反射。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水面亮;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黑。故D错误。
故选A。
4、B
【详解】
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不符合题意;
B.河底看起来变浅,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故B符合题意;
C.透过树林的光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长廊上的树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
①近视眼的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成像于视网膜前,应佩戴发散的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①错误;
②照相机照相的原理是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照相时应该站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故②正确;
③利用放大镜看地图时,物体在焦点之内,物距小于1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③错误;
④阳光下绿树的影子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④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1、 反射 减小
【详解】
[1]玻璃窗相当于平面镜,玻璃窗里的“自己”是光经玻璃窗反射形成的虚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2]房内电灯的位置不变,电灯通过玻璃成的像到玻璃窗的距离不变,小王靠近玻璃窗,所以房内电灯通过玻璃成的像与她本人的距离减小。
2、 折射 凹
【详解】
[1] 河水看起来比真实的要浅,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所以河水看起来比较浅。
[2]近视的原因是晶状体曲度变大,折光能力变强,成像在视网膜前,所以需要佩戴凹透镜发散光线,使像刚好呈现在视网膜上。
3、 凸 凹
【详解】
[1]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类似于凸透镜,能把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
[2]患近视后晶状体变厚,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前方,故需要佩戴凹透镜,使光线变得发散,物体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
4、 等于 3m 7:20
【详解】
[1]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等距的虚像,小梦同学以0.1m/s的速度向平面镜走近时,其身高没有变化,故她在平面镜中的像高度也不变。
[2]根据可得,经过5s后,小梦向前移动的距离
此时物距为
像距始终等于物距,因此小梦和她的像之间的距离为
故小梦和她的像之间的距离为3m。
[3]方法一: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即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平面镜中钟表指针的实际情况,如下图,可以看到钟表的实际时间是7:20。
方法二:把试卷翻过来,注意上下不要颠倒,直接从试卷的反面看钟表的实际时间是7:20。
5、 凹 近视眼
【详解】
当他推动活塞使水凸透镜变厚时,凸透镜会聚光的能力变强,像成在光屏的前方,造成近视眼,此时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要让光屏上的像变清晰,可在蜡烛与水透镜之间适当位置安装一个合适的凹透镜,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光线延迟会聚。故此过程模拟的是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三、计算题
1、(1)见解析;(2)0.29s;(3)14.01s
【详解】
解:(1)由于光速远大于声速,所以正确的操作应该是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开始计时准确,即甲计时员计时准确。
(2)已知
由可得,若甲、乙两名计时员的反应速度相同,他们计时相差大约
(3)如果甲纪录的结果是14.30s,则乙的纪录结果应该为
答:(1)甲计时员记时准确;
(2)他们计时相差大约是0.29s;
(3)如果甲纪录的结果是14.30s,则乙的纪录结果是14.01s。
2、 (1)4m-1 ;2m-1;(2) 3m-1 ;4m-1;0.33m; 0.25m.
【详解】
(1)直接代入公式Φ1= ;Φ2=;
(2)因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以100的值,故+300度和-400度的眼镜片,其焦度是3m-1 ;4m-1;焦距等于焦度的倒数,故焦距为0.33m; 0.25m.
点睛:本题考查信息给予题,解题关键是根据题意进行计算,不必担心知识是否学过,只要按照题干给予的信息就行.
3、
【详解】
向月球发射激光,经2.7s后接收到月球表面反射回来的激光,那么激光从月球传到地球所用的时间为:
由得,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
答: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
4、(1)
(2)C
【详解】
(1)过入射点作垂直水面的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入射角i,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折射角r.光路图如下:
(2)A.为了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找出普遍性规律,应多次进行试验,故只测量图中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是错误的.
B.保持入射角不变,进行多次实验,得到的折射角是相同的,得不出客观的结论,故B错误.
C.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测量每次实验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析并得出结论,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故C正确为答案.
5、8min
【详解】
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大约是
答: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大约是8min。
四、实验探究
1、 同一高度 10.0 右 投影仪
【详解】
(1)[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正中央,实验前应先将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调到同一高度。
(2)[2]当蜡烛放置在光具座30.0cm刻度线时,凸透镜在光具座30.0cm刻度线处,则此时的物距为
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物距等于焦距的2倍,则焦距为
(3)[3][4]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可知,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将蜡烛向右移动,则物距变小,物距位于凸透镜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此时像距大于2倍焦距,即像距变大,光屏应向右移动,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的特点相同,故此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投影仪。
2、 焦距 B D ①③
【详解】
(1)[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会将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该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透镜的焦距。
(2)[2]分析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又能在光屏上成像,说明物体放在了该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CD不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故选B。
(3)[3]保持烛焰和光屏位置不变,取走凸透镜,光直接照射到光屏上,不能被会聚成像,所以此时光屏上不成像。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4)[4]由题可知,保持烛焰和光屏位置不变,在原凸透镜位置换上另一个透镜模拟近视眼的成因。形成近视眼是因为眼睛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四块透镜中的①②为凸透镜来模拟眼睛,是由②换成了①;小华的眼镜放在透镜前时,光屏上恰能成清晰的像,说明小华的眼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比小莉的大,是凹透镜中的③。故实验所用的两块透镜分别是①③。
3、 10.0 Ⅱ 照相机
【详解】
(1)[1]根据凸透镜三条件特殊光线的规律,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图甲中刻度尺每大格为10cm,平均分成10小格,即分度值为1cm,故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
(2)[2][3]根据题意,此时物距为
焦距为10.0cm,物距大于两倍的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像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即像成在Ⅱ区间内,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规律相同,故这一成像原理可应用在照相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