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监测卷(三)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监测卷(三)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8 09:03:40

文档简介

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监测卷(三)
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Y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将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口分封给诸侯,但秦朝时秦简已有“东成(里名)户人(户主)士五(无爵或免爵者)夫,妻大女子(女性)沙(名字),子小女子(女性)泽若(名字),子小女子(女性)伤(名字)”等记载。材料说明( )
A. 土地制度由公有制转为私有制
B. 人口已由诸侯掌控转向王朝国家管理
C. 人民赋役负担已经越来越繁重
D. 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西周分封制下人口由诸侯贵族掌控,战国时秦国实行编户齐民国君开始与贵族争夺人口的控制管理权,秦朝统一后,全国实行户籍制度,把人口的管理权收回中央,B项正确;西周土地制度井田制实质上是奴隶社会国王私有制,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西周人口由诸侯管理和秦朝户籍记录,并没有涉及赋役,排除C项;材料对户籍情况进行客观叙述,没有提到女子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2. 秦代设博士官,掌管《诗》《书》及诸子百家典籍,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博士官不为“通古今”而为“作经师,专意于传经讲学,宣扬儒家学说。这一变化说明( )
A. 西汉政府加强思想控制 B. 儒家思想社会地位提高
C. 博王官的权力逐新增大 D. 儒家典籍亟需保护传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博士官不为‘通古今’而为‘作经师’,专意于传经讲学,宣扬儒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社会地位提高,官方为加强其地位与作用,设立官方机构“五经博士”宣扬儒家学说,B项正确;本题主旨为“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而“西汉政府加强思想控制”,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了“博士官”的职责变化,没有体现其权力的增大,排除C项;“儒家典籍亟需保护传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3. 宋代画院如同学校,开设《说文》《尔雅》《释名》等文字音训课程,以加强画家的文化修养。画院的考试常以古诗句为题,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蝴蝶梦中家万里”等,倡导绘画应表达深邃的意境。由此可见,宋代的画院( )
A. 有利于文人画发展 B. 关注市井风俗画的创作
C. 重视绘画理论的研究 D. 推动了绘画技法的规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代画院注重加强学生文化修养,倡导绘画应表达深邃的意境。结合所学可知,讲究绘画意境、注重文学素养与文人画的要求相吻合,有利于文人画的发展,A项正确;据材料“加强画家的文化修养”“倡导绘画应表达深邃的意境”可知,宋代画院关注文人画创作,并非风俗画,排除B项;材料反映宋代画院注重画家文化修养,未提及重视绘画理论的研究,排除C项;材料中宋代画院加强画家文化修养、倡导绘画深邃意境,与“绘画技法的规范”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4. 南宋的朱熹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他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明代的王守仁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做到“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他们都( )
A. 重视社会伦理道德修养 B. 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C. 强调以自己内心为准则 D. 宣传格物致知探究天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明(中国)。材料中他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明代的王守仁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可以得出他们都认为过度的欲望是要克制的,要存天理就要通过道德的修养这一手段来实现,都重视社会伦理道德修养,A项正确;程朱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主张通过格物致知明道德之善,这些并非心学主张,排除BD项;陆王心学强调内心反省作用,未倡导内心为准则,排除C项。故选A项。
5. 明代民间契约习惯不仅遍及财产关系领域、家庭关系领域、人身关系领域,而且在工商贸易领域以及民间社会管理领域都较为普遍。仅《中国历代契约粹编》中有记载的,就包括买卖契约、契尾、税票等357件,典当契约9件,租佃、佃仆文约26件等。这反映明朝( )
A. 政府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商品交换关系比较发达
C. 构建起近代化的金融体系 D. 民众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仅《中国历代契约粹编》中有记载的,就包括买卖契约、契尾、税票等357件,典当契约9件,租佃、佃仆文约26件等”可知,明朝民众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契约,并且其种类各样,这反映出当时商品交换活动的发达,B项正确;“明朝政府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此时中国并不存在近代化的金融体系,排除C项;由材料看不出民众的法律意识强弱,排除D项。故选B项。
6. 明清时期,朱家角镇“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京省标客往来不绝,今为巨镇”。嘉善的干家窑镇,则是“民多业陶,甓埴繁兴,贸迁日夥”。江苏吴江的庉江市“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这反映出当时( )
A. 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B. 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C. 区域经济专业化生产发展 D. 农业生产呈现衰退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专业化的市镇,体现了当时区域经济专业化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市镇的专业化,没有体现农业信息,排除A、D项;材料描述生产的专业化,没有提及雇佣劳动信息,排除B项。故选C项。
7. 下图为中国古代最高人口及最大耕地面积演变示意图。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耕地面积的减少致使魏晋粮食产量降低
B. 经济重心南移使隋唐粮食供应状况好转
C. 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宋代粮食产量的提高
D. 高产作物的引入有效解决清代人地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业技术发展,带来农业种植规模扩大,推动了宋代粮食产量的提高,C项正确;频繁的战乱导致魏晋粮食产量降低,排除A项;隋唐时期社会稳定,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使得隋唐粮食供应状况好转,排除B项;高产作物的引进有效缓解了粮食问题,但是清朝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占有粮食数量明显下降,无法解决人地矛盾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8. 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年,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威思(乘火车)到津一扩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最多”。这表明( )
A. 铁路是妇女解放的首要条件 B. 中国近代化历程步履维艰
C. 新式交通推动社会观念更新 D. 妇女在晚清时期率先觉醒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淞沪铁路、京津铁路通车,吸引周边很多中国人特别是妇女乘车出行,便捷的交通工具打破了传统交通工具的不利,有利于社会经济思想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观念的更新,C项正确;材料涉及铁路的出现推动了妇女解放,没有涉及“首要条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近代化历程步履维艰”、困难重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率先”的意思,排除D项。故选C项。
9. 抗美援朝、粉碎美帝国主义细菌战争期间,在中央防疫委员会的领导下,各地迅速掀起了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新高潮。仅半年时间,全国就清除垃圾1500多万吨,疏通渠道28万千米,新建、改建厕所490万个,改建水井130万眼。这一运动( )
A. 反映了中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
B. 促进了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C. 奠定了抗美援朝胜利的社会基础
D. 改善广大城乡的医疗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195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保家卫国的浪潮下领导人民开展了广泛的爱国卫生运动,将爱国运动、群众运动与卫生运动结合起来,这反映了中国卫生工作具有鲜明特色,故A项正确;材料与乡村城市化进程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改善广大城乡的卫生条件,而非医疗条件,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反映了我国( )
A. 城市建设以经济效益为基础 B. 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世界领先
C.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突出 D.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可知,我国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我国的城市建设以人为本,排除A项;材料并未将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故事集《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通过王后讲故事的形式串联在一起。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到《天方夜谭》的影响。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
A. 包容开放领先世界 B. 奠定了欧洲近代文学基础
C. 兼收并蓄泽被后世 D.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故事集《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可得出“阿拉伯文化兼收并蓄”,根据材料“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到《天方夜谭》的影响”可得出“阿拉伯文化泽被后世”,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领先世界”,排除A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奠定了欧洲近代文学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有能力像后来养活那么庞大的人口,而且旧大陆的热带地区不会如此之快地得到开发。没有欧洲的牲畜,特别是用于运输和耕种的马和骡,美洲大陆不可能以它已经发生过的那种速度被开发。”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A. 导致新旧大陆间经济互补而和谐发展
B. 带来的物种交换改变了新旧大陆面貌
C. 使美洲人口迁移造成旧大陆人口激增
D. 并未给美洲造成致命打击和巨大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有能力像后来养活那么庞大的人口”“没有欧洲的牲畜……美洲大陆不可能以它已经发生过的那种速度被开发”可见新航路开辟开启了欧洲和美洲之间的文明交流,新航路带来的物种交换改变了新旧大陆的面貌,故选B;材料不能体现出新旧大陆的和谐发展,A错误;新航路开辟造成非洲人口的迁移,美洲人口迁移不符合史实,C错误;材料内容不能体现是否对美洲造成巨大破坏,D错误。
13. 英美法于1936年9月达成“三国货币协定”,同意尽力维持协定成立时各自货币的外汇率水平,尽可能不再实行货币贬值,但却不提金本位和协调各国政策的正式机制。1939年三国为主导又各自建立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当时
A. 各国逐渐取消了贸易保护政策 B. 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处于混乱状态
C. 合作推动了世界货币关系稳定 D. 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1939年三国为主导又各自建立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体现的是当时世界货币金融关系没有统一的标准,处于混乱的状态,大国都想取得国际货币的主导权,B正确;国际货币混乱正是贸易保护政策的表现,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国际货币关系并不稳定,C排除;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D排除。故选B。
14. 如图为1965—1974年美国集装箱船数量变化趋势图。美国集装箱船运输业的发展( )
图2
注:集装箱于1956年发明并使用,1966年开始全球运输,是国际贸易货物多式联运过程中的重要运输方式。
A. 促进了运输工具和技术的变革 B. 提供了人们出行新方式
C. 说明政府重视集装箱船运输业 D. 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1974年(美国)。根据材料“1965—1974年美国集装箱船数量变化趋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5—1974年,美国集装箱船数量大幅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运输工具和技术的变革促进了集装箱船运输业的发展,A项因果颠倒,排除A项;集装箱运输的是货物,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对集装箱船运输业的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
15. 下图信息反映出( )
A. 信息产业成为经济主导 B. 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C. 科技发展改变生活方式 D. 纸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伴随科技的发展,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支付的用户规模越来越大,这反映出科技对民众生活方式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不能证明信息产业成为经济主导,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国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排除B项;纸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6.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材料意在强调互联网( )
A. 极大地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力 B. 开启了人类生活的新模式
C. 改变了人类的视野与社会生活 D. 拓展了国家治理的新领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世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便利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得距离不再是阻碍人与人交流的障碍,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同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这说明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视野和社会生活,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互联网对人类生产力带来的影响,排除A项;B项错在“开启”,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互联网对于人的影响,而非对国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①一时剪去发瓣者非常踊跃,由军政府部人员先行剪去。第一日即剪三千余人。几日以来无辫者已居十分之八,亦可见民心之向背矣。
——《全浙公报》1911年11月18日
②(绍兴萧山县)旧绅士如汤在容、王熙亮等竟勾结民事长邹镕(即旧知县)及劣绅王廷谦等四五人……益敢主张不剪辫。
——《汉民日报》1911年12月3日
③辨发之制,始自满奴,膝尾之讥,著于万国,嗟我汉民,以衣冠文明之胄,从彼夷狄之俗……今幸天不亡汉,民国成立,驱彼异族,还我河山,拯同胞于水火,造共和之幸福。凡我汉族,自应一律剪去辫发,以雪前此之耻辱面表,示我民国独立之精神。
——《申报》1912年1月1日
④(嘉兴新埭镇自治总董高子鹤执行强制剪辫令)顽民千人之众,以反对剪辫为号召,愈聚愈众。欲得高君及各绅士而置诸死地。某绅士已逃避一空,仅得捣毁高君家宅及戴高诸绅家宅,共计六家捣毁。
——《汉民日报》1912年3月6日
⑤不容发辫者久矣,虽防护周全,终难免军人之眼目,于是有盘结头顶者,有乘坐肩与者,有垂糊胸前者,有藏辫头领内者,种种方法终难保全,一经揭露,快剪立下,被剪者垂头丧气,不敢伸张,甚至涕泪交流,放声大哭。
——《申报》1912年6月4日
(1)根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后民众对于剪辫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民众对于剪辫的态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1)态度:积极支持,主动剪去辫子;保留观望,被动剪去辫子;反对剪辫,甚至聚众闹事。
(2)原因:主动剪辫:满洲贵族的民族政策激化满汉矛盾;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统治,中华民国建立;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等。被动剪辫: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担心清政府复辟:政府强制推行剪辫令。反对剪辫:封建保守势力的阻挠;强制剪辨令激起民众的反对;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中华民国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1911年后的中国。态度:根据材料“一时剪去发瓣者非常踊跃,几日以来无辫者已居十分之八,亦可见民心之向背矣”,可得出积极支持,主动剪去辫子;根据材料“有垂糊胸前者,有藏辫头领内者,种种方法终难保全,一经揭露,快剪立下,被剪者垂头丧气,不敢伸张,甚至涕泪交流,放声大哭”,可得出保留观望,被动剪去辫子;根据材料“顽民千人之众,以反对剪辫为号召,愈聚愈众。欲得高君及各绅士而置诸死地”,可得出反对剪辫,甚至聚众闹事。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1911年后的中国。首先,可从上述归纳的民众对剪辫的态度进行选择,可任选其中一种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其次,选择观点,叙述理由,如:态度及原因:主动剪辫:满洲贵族的民族政策激化满汉矛盾,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统治,中华民国建立,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等。
被动剪辫: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担心清政府复辟,政府强制推行剪辫令。
反对剪辫:封建保守势力的阻挠,强制剪辨令激起民众的反对,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中华民国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文王告诫武王:“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汉代董仲舒强调执政者应该在顺应“天道”的基础上治理国家,政令、律法应该与阴阳变化、四季变更、五行顺逆相合,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较为系统的城市植树、排污、垃圾处理等处罚刑律。唐朝颁布的《水部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性水利法典,除涉及农田水利、航运船闸、桥梁渡口等管理外,还有渔业管理以及城市水道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的环保思想与举措》
材料二 下表是二战后美国环境污染重大事件简表
年代 重大事件
1947年 大城市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汽车尾气在阳光作用下产生有毒气体,近30000人五官发病、头疼、胸闷。
1950年 共和党、民主党议员在国会相互扯皮,使治理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11个法案无法通过。
1951年 纽约民众抗议为北约生产武器的跨国公司排放污水,被定为“暴乱”,遭到国民警卫队镇压。
1954年 美国环境保护署、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与7个州政府因排污标准发生纠纷36例。
——摘编自蝴蝶《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环保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环境治理的不利因素。
【答案】(1)特点: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政府重视,立法保障;涉及内容广泛。
(2)不利因素: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两党制的缺陷;跨国公司追逐暴利;政府漠视民意;联邦体制的弊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一“山林……鱼鳖之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环保思想特点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根据材料一“顺应‘天道’的基础……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关系”可知,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根据材料一“系统的城市植树……刑律。唐朝颁布的《水部式》……法典”可知,政府重视,立法保障。根据材料一“系统的城市植树、排污……刑律”“农田水利……内容”可知,涉及内容广泛。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美国)。
不利因素:根据材料二“1947年,大城市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环境治理的不利因素有,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根据材料二“共和党、民主党议员在国会相互扯皮……法案无法通过”,可知两党制的缺陷。根据材料二“跨国公司排放污水”,可知跨国公司追逐暴利。根据材料二“纽约民众抗议……被定为‘暴乱’,遭到国民警卫队镇压”可知政府漠视民意。根据材料二“美国环境保护署……与7个州政府因排污标准发生纠纷36例”,可知联邦体制的弊端。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监测卷(三)
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Y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将土地和土地上人口分封给诸侯,但秦朝时秦简已有“东成(里名)户人(户主)士五(无爵或免爵者)夫,妻大女子(女性)沙(名字),子小女子(女性)泽若(名字),子小女子(女性)伤(名字)”等记载。材料说明( )
A. 土地制度由公有制转为私有制
B. 人口已由诸侯掌控转向王朝国家管理
C. 人民赋役负担已经越来越繁重
D. 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高
2. 秦代设博士官,掌管《诗》《书》及诸子百家典籍,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博士官不为“通古今”而为“作经师,专意于传经讲学,宣扬儒家学说。这一变化说明( )
A. 西汉政府加强思想控制 B. 儒家思想社会地位提高
C. 博王官的权力逐新增大 D. 儒家典籍亟需保护传承
3. 宋代画院如同学校,开设《说文》《尔雅》《释名》等文字音训课程,以加强画家的文化修养。画院的考试常以古诗句为题,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蝴蝶梦中家万里”等,倡导绘画应表达深邃的意境。由此可见,宋代的画院( )
A. 有利于文人画的发展 B. 关注市井风俗画的创作
C. 重视绘画理论的研究 D. 推动了绘画技法的规范
4. 南宋的朱熹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他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明代的王守仁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做到“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他们都( )
A. 重视社会伦理道德修养 B. 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C. 强调以自己内心准则 D. 宣传格物致知探究天理
5. 明代民间契约习惯不仅遍及财产关系领域、家庭关系领域、人身关系领域,而且在工商贸易领域以及民间社会管理领域都较为普遍。仅《中国历代契约粹编》中有记载的,就包括买卖契约、契尾、税票等357件,典当契约9件,租佃、佃仆文约26件等。这反映明朝( )
A. 政府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商品交换关系比较发达
C. 构建起近代化的金融体系 D. 民众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6. 明清时期,朱家角镇“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京省标客往来不绝,今为巨镇”。嘉善的干家窑镇,则是“民多业陶,甓埴繁兴,贸迁日夥”。江苏吴江的庉江市“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这反映出当时( )
A. 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B. 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C. 区域经济专业化生产发展 D. 农业生产呈现衰退趋势
7. 下图为中国古代的最高人口及最大耕地面积演变示意图。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耕地面积的减少致使魏晋粮食产量降低
B. 经济重心南移使隋唐粮食供应状况好转
C. 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宋代粮食产量的提高
D. 高产作物的引入有效解决清代人地矛盾
8. 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年,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威思(乘火车)到津一扩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这表明( )
A. 铁路是妇女解放的首要条件 B. 中国近代化历程步履维艰
C. 新式交通推动社会观念更新 D. 妇女在晚清时期率先觉醒
9. 抗美援朝、粉碎美帝国主义细菌战争期间,在中央防疫委员会的领导下,各地迅速掀起了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新高潮。仅半年时间,全国就清除垃圾1500多万吨,疏通渠道28万千米,新建、改建厕所490万个,改建水井130万眼。这一运动( )
A. 反映了中国卫生工作鲜明特色
B. 促进了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C. 奠定了抗美援朝胜利的社会基础
D. 改善广大城乡的医疗条件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反映了我国( )
A. 城市建设以经济效益为基础 B. 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世界领先
C.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突出 D.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
11. 故事集《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通过王后讲故事的形式串联在一起。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到《天方夜谭》的影响。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
A. 包容开放领先世界 B. 奠定了欧洲近代文学基础
C. 兼收并蓄泽被后世 D.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12. “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有能力像后来养活那么庞大的人口,而且旧大陆的热带地区不会如此之快地得到开发。没有欧洲的牲畜,特别是用于运输和耕种的马和骡,美洲大陆不可能以它已经发生过的那种速度被开发。”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A. 导致新旧大陆间经济互补而和谐发展
B. 带来物种交换改变了新旧大陆面貌
C. 使美洲人口迁移造成旧大陆人口激增
D. 并未给美洲造成致命打击和巨大破坏
13. 英美法于1936年9月达成“三国货币协定”,同意尽力维持协定成立时各自货币的外汇率水平,尽可能不再实行货币贬值,但却不提金本位和协调各国政策的正式机制。1939年三国为主导又各自建立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当时
A. 各国逐渐取消了贸易保护政策 B. 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处于混乱状态
C. 合作推动了世界货币关系稳定 D. 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14. 如图为1965—1974年美国集装箱船数量变化趋势图。美国集装箱船运输业的发展( )
图2
注:集装箱于1956年发明并使用,1966年开始全球运输,是国际贸易货物多式联运过程中的重要运输方式。
A. 促进了运输工具和技术的变革 B. 提供了人们出行新方式
C. 说明政府重视集装箱船运输业 D. 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15. 下图信息反映出( )
A. 信息产业成为经济主导 B. 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C. 科技发展改变生活方式 D. 纸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6.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材料意在强调互联网( )
A. 极大地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力 B. 开启了人类生活的新模式
C. 改变了人类的视野与社会生活 D. 拓展了国家治理的新领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①一时剪去发瓣者非常踊跃,由军政府部人员先行剪去。第一日即剪三千余人。几日以来无辫者已居十分之八,亦可见民心之向背矣。
——《全浙公报》1911年11月18日
②(绍兴萧山县)旧绅士如汤在容、王熙亮等竟勾结民事长邹镕(即旧知县)及劣绅王廷谦等四五人……益敢主张不剪辫。
——《汉民日报》1911年12月3日
③辨发之制,始自满奴,膝尾之讥,著于万国,嗟我汉民,以衣冠文明之胄,从彼夷狄之俗……今幸天不亡汉,民国成立,驱彼异族,还我河山,拯同胞于水火,造共和之幸福。凡我汉族,自应一律剪去辫发,以雪前此之耻辱面表,示我民国独立之精神。
——《申报》1912年1月1日
④(嘉兴新埭镇自治总董高子鹤执行强制剪辫令)顽民千人之众,以反对剪辫为号召,愈聚愈众。欲得高君及各绅士而置诸死地。某绅士已逃避一空,仅得捣毁高君家宅及戴高诸绅家宅,共计六家捣毁。
——《汉民日报》1912年3月6日
⑤不容发辫者久矣,虽防护周全,终难免军人之眼目,于是有盘结头顶者,有乘坐肩与者,有垂糊胸前者,有藏辫头领内者,种种方法终难保全,一经揭露,快剪立下,被剪者垂头丧气,不敢伸张,甚至涕泪交流,放声大哭。
——《申报》1912年6月4日
(1)根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后民众对于剪辫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民众对于剪辫态度分析其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文王告诫武王:“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汉代董仲舒强调执政者应该在顺应“天道”的基础上治理国家,政令、律法应该与阴阳变化、四季变更、五行顺逆相合,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较为系统的城市植树、排污、垃圾处理等处罚刑律。唐朝颁布的《水部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性水利法典,除涉及农田水利、航运船闸、桥梁渡口等管理外,还有渔业管理以及城市水道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的环保思想与举措》
材料二 下表是二战后美国环境污染重大事件简表
年代 重大事件
1947年 大城市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汽车尾气在阳光作用下产生有毒气体,近30000人五官发病、头疼、胸闷。
1950年 共和党、民主党议员在国会相互扯皮,使治理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11个法案无法通过。
1951年 纽约民众抗议为北约生产武器的跨国公司排放污水,被定为“暴乱”,遭到国民警卫队镇压。
1954年 美国环境保护署、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与7个州政府因排污标准发生纠纷36例。
——摘编自蝴蝶《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环保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环境治理的不利因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