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1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1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8 09:0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地上天国梦难圆,
洋务强梦甲午殇,
列强瓜分如噩梦,
国家新梦在何方?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1.通过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史实,认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以及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认识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马关条约》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兴起
八国联军侵华
1895
1898
1896
1899
1900
民族危机一步步加深
公车上书
1901
《辛丑条约》
时空观念
中国人的不断斗争
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做了证明。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日本的榜样被有志于维新改良的人们放大了,洋务运动几十年间陆续出现的变法终于一步一步转化为一场社会变革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
《马关条约》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8)
1、背景:
(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以及康、梁等人积极宣传变法思想
《天演论》刊行于1898年。严复第一次将西方进化论的思想比较完整地介绍到中国,驳斥了“天不变、道亦不变”传统观念,宣扬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激励国人积极求变,救亡图存。
材料: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特点:
拓展:分析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分析原因?
成因:
①民资本发展不充分,民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③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托古改制)。
类别 颁布新法 作用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汰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性质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政,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增强军事实力
属于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2、过程
(1)序幕:
公车上书
(2)高潮:
1898.6.11,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展“百日维新”。
1895年,康、梁等发动在京举子联署《万言书》(《上清帝第二书》)上书,建议变法图强,并仿行西方议会制度,选举议郎。史称“公车上书”。
材料一:在当时中国社会内部,还没有足以支持变法取得成功的社会力量。在朝廷内部也好,地方上也好,旧社会势力仍然占着绝对优势。维新派希望依靠一个并无多少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些重要改革,在不触犯地主阶级根本权利的基础上求得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这对那些无拳无勇的书生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缺乏可以依靠的社会基础就终究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英】赫德
材料三: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梦蕉亭杂记》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103页学思之窗,说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具体:①守旧势力很强大,维新派缺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②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③操之过急,树敌太多,策略失误。
3、失败原因
根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戊戌维新运动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一: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看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国之事。盖立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成随之而来,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也。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康有为传》
材料二:“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①推动新思想的传播,促进思想启蒙
4、意义
②推动中国民资的发展,一定成都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鸦片战争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的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3300多人……但就总体而言,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中国政府出谋划策,攘夺中国利权,起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的作用。
①根: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二、义和团运动(1899-1900)
1、背景:
②直:反洋教的斗争日益高涨(如德国强占胶州湾)
3、经过
2、口号:
扶清灭洋
5、评价
缺乏理性的指导,反对向西方学习,排斥先进生产力,阻碍近代化历程
①局:
②进:
(文明史观、近代史观)
具有爱国主义特征,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妄想。
(革命史观)
4、结果: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材料 结论
对于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 。”而袁伟时教授却说:“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义和团运动扑朔迷离,难以洞察真相。
列宁:列强“想使人相信,它只是在平定暴乱,帮助合法的中国政府恢复正常的秩序。但是问题的本质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改变。”
赵立行:从世界背景来看,作为瓜分中国狂潮的延续,八国联军侵华是服务于帝国主义扩张需要的,是其瓜分世界的一个过程。
思考:是义和团运动引发了“庚子国难”吗?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与民族危机加深
1、原因
1899义和团运动兴起
②世界:
①中国:
经:
政: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义国家过渡到帝义阶段
帝义国家瓜分世界
(根)
(直)
1900.6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廊坊阻击战
清军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天津激战
1900.8攻陷北京
慈禧太后挟光绪仓皇出逃
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的御座
2、经过:
天津——廊坊——天津——北京
东南互保
“东南十省互保协议”
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双方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称东南互保。协议虽未签字,但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拓展:东南互保
实质:
作用:
中央集权衰弱,地方势力膨胀
暂时维护东南地区社会的稳定;使东南地区的民资得以发展和保存;但也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南方的反帝运动
3、结果:
(惩、赔、划、拆、禁)
1901年《辛丑条约》
注:内容
②赔: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③划使馆界
④拆炮台,驻兵
①惩
⑤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
主权进一步沦丧,资本输出加剧
“国中之国”
北京防守为零,破坏中国主权完整
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精神文化上征服中国
中国完全沦为两半社会,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合流,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
4、影响:
冲击——反应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战争vs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vs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小结:
结论: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不断加深
中国民族觉醒、现代化程度在逐步深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