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 古诗三首 塞下曲 表格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 古诗三首 塞下曲 表格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8 09:4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 第6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塞下曲》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在教材中,该诗被安排在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单元中,旨在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边塞生活的特点,感受古代将士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该诗通过描绘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场景,表现出边塞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豪迈气概。诗中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壮美与艰辛。这样的内容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让他们在品读中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教材在呈现这首诗时,还注重了与其他相关内容的整合与拓展。例如,通过“以文包诗”的形式,将诗歌与相关的故事、背景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同时,也能够对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阶段和认知水平,对于《塞下曲》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和鉴赏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诵读、理解诗句,初步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然而,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对于诗中深层次的情感和哲理可能还难以完全把握。 此外,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边塞诗和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于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将士的豪情壮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唐代边塞的具体情况和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他们可能还不够熟悉。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知识的拓展和迁移,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讨论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唐代边塞的历史文化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和参与度。有些学生可能对古代边塞生活充满好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而有些学生可能对此不太感兴趣,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字。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 ★★★
3.读懂《塞下曲》,读出画面,读懂诗意。了解诗中所描写的将士雪夜追敌的情景,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辛、英勇无畏的气概的赞美之情。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
难点:读懂《塞下曲》,读出画面,读懂诗意。
核心问题 读懂《塞下曲》,读出画面,读懂诗意。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学生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生自由交流。 学生读诗题。 1.复习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谁来背一背?(师指名背诵) (2)你觉得这首送别诗与你熟悉的其他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生交流) (3)师引导: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时,我们了解到王昌龄是边塞诗人。其实,唐诗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有:送别诗、田园诗、思乡诗、边塞诗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边塞诗) (4)初步了解边塞诗。 ①课件出示资料。 ②师:快速浏览资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板题读题。 (1)课件出示诗题。《塞下曲》 (2)师指名读诗题。 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得巧妙而富有启发性。教师首先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了学过的送别诗,并对比了情感表达的异同,既巩固了旧知,又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接着,教师进一步介绍了唐诗的分类,特别是边塞诗的特点,通过展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快速获取边塞诗的基本信息。最后,教师板书课题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题,为深入学习做了充分准备。这一连串步骤紧密相连,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进入学习状态。
二、研读文本 1.生自由朗读古诗。 学生认读生字。 全班齐读词语。 生小声认读。 生交流。 生答:我记住了大雁是以“人”字形队伍飞行的鸟群,所以写的时候记住有两个“单人旁”。 学生自行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描红、书写。 3.生读课题,指出疑问。 生读课件上的内容。 生自由交流。 4.生自由朗读。 生答: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宿雁惊飞。将军发现单于潜逃,要率领轻骑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飘然而至,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生答: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 生答:前两句写单于要逃跑,我借用诗中的“逃”,后两句写将军要去追逐单于,我就借用诗句中的“逐”。 5.生读古诗的1、2句;夜晚。 生答:夜黑风高,夜深人静。 生答:狼狈不堪、惊恐万状。 生读古诗。 学生齐读古诗、 生读古诗。 生答::率领轻骑追赶。 生答:写了将军正要去追赶时,一场雪飘然而至。 生答:满。 生答:“满”字,“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突如其来的大雪,天气严寒。 生读古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读通、读顺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字的读音,反复多读几遍,读正确,读熟。 (3)师检查生读书情况,适时引导读;小组竞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互相指正;师指名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指名读词语,强调:“单”是多音字,单于的“单”读“chán”。 指名读文中“单于”的注释,全班齐读词语。 (2)指导书写。师重点指导“雁”字的书写。 ①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要记住这个字,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②生交流。 课件出示: 雁,一种候鸟。 = (“人”字形)+ (鸟),表示以“人”字队形飞行的鸟群。 造字本义:名词,一种习惯以“人”字形迁徙的大型候鸟。 ⑤区分“雁”和“燕”。师引导:怎样区分“雁”和“燕”。 课件出示: 燕,甲骨文像一种翅膀尖长、尾巴剪形的候鸟。造字本义:一种喜欢在民居筑巢的候鸟。 师指导书写“雁”:观察“雁”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描红、书写。 3.初读了解大意、了解作者。 (1)课件出示诗题:《塞下曲》。 (2)师指名读诗题,适时引导:你从诗题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你还有其他疑问吗? (3)师适时讲解:“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4)课件出示资料,了解作者。 ①师引导:了解作者,对我们学习古诗、读懂古诗也有很大的帮助。 ②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有关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③师指名读,思考:这则资料中哪个信息给你印象最深? ④生自由交流。 ⑤师简介: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有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4.品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 (3)理解诗意。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课文注释,仔细读读。 ②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③师引导: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这首诗? ④师引导:谁能用两个字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可以借用诗句中的重点字。 5.细读诗句,体会诗情。 (1)解读“逃”。 ①课件出示第1、2句诗。 ②师指名回答:单于是在什么时候逃跑的?(板书:夜) ③师顺势引导: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④师:你能想象单于逃跑时的情景吗?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逃跑时的单于吗? ⑤相机板书:狼狈不堪、惊恐万状。 ⑥师指名读,读出单于的惊恐、狼狈。 ⑦生齐读。 (2)解读“逐”。 ①课件出示第3、4句诗。 ②师指名读,引导:将军是如何追捕单于的? ③师引导:这一句没有直接写将军是怎样追赶的,具体写了什么呢? ④师指名再读,相机引导:你最关注诗中的哪个字? ⑤相机板书:满。 ⑥师小结:“满”字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塞外环境恶劣,正是这个“满”字,突显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⑦相机板书:环境恶劣、英勇无畏。 ⑧师指名读,指导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1.通过课件出示古诗,使学生直观地接触到学习内容,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准备。学生自由朗读,通过反复诵读,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逐渐熟悉古诗的字音、字义和整体节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此外,通过小组竞读和同桌互读的方式,不仅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还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指正中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最后教师指名读出诗的节奏,这既是对学生朗读成果的展示,也是对整个初读环节的总结和提升。 2.教师通过指名读词语和强调多音字“单”的读音,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字词的发音,为后续的诗歌朗读和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指导书写环节,教师以“雁”字为例,引导学生从字形角度观察,并分享记忆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件展示“雁”字的造字本义和字形演变,学生得以深入理解这个字的内涵和历史文化背景,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此外,教师还巧妙地引导学生区分“雁”和“燕”两个字,避免了形近字的混淆,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雁”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并进行描红和书写练习,锻炼了学生的书写技能,培养了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这一连串的步骤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3.通过一系列的引导与互动,不仅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的主题和背景,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从诗题中获取信息,提出疑问,并通过注释解答疑惑,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适时讲解了“塞下曲”的含义,并介绍了其作为唐代描写边疆战斗生活的歌曲的特点,为学生后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奠定了基础。随后通过展示作者卢纶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军旅经历和对军队生活诗歌创作的擅长,增强了对作者和诗歌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对卢纶资料的印象,并简要介绍了《塞下曲》组诗的情况,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背景知识和信息。 4.通过课件出示古诗,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学习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接着通过自由朗读和指名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为后续的深入理解打下基础。在理解诗意的环节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静心阅读课文注释,这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步骤。通过注释,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和背景知识,为后续的解读提供线索。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表达每句诗的意思,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诗句内涵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整首诗的内容,并尝试用两个字来概括诗的主题。这一步骤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诗歌整体把握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提炼能力。 5.这个细读诗句、体会诗情的教学环节设计得尤为精彩,其好处在于通过深入挖掘诗句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在解读“逃”的部分,教师巧妙地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想象单于在夜晚逃跑的情景,让学生用词语形容单于的狼狈不堪和惊恐万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单于的窘迫和慌乱。通过指导朗读,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单于逃跑时的惊慌失措,为后续的解读做了铺垫。 在解读“逐”的部分,教师则着重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关键词“满”,通过分析这个字所蕴含的环境恶劣和将士英勇无畏的意味,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将士们不畏艰难、奋勇追击的精神风貌。同时,通过指导朗读,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对将士们的赞美之情,增强了他们对诗歌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得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既注重了对诗句的细致解读,又注重了对情感的深入体会,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总结 学生朗读古诗。 师总结:本诗情景交融,单于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有力地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 通过朗读全诗,学生再次感受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深化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诗歌中的关键信息和情感提炼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教师的总结画龙点睛,通过对诗歌情景交融的解析和紧张气氛的渲染,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教师还强调了诗歌留给人们的丰富想象空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连串的教学环节设计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塞下曲》;2.抄写《塞下曲》2遍。
板书设计 塞下曲 环境恶劣 英勇无畏
教学反思 《塞下曲》是一首描绘边疆将士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诗歌,其深邃的意境和激昂的情感让人难以忘怀。在教授这首诗后,我感触良多,现在就与大家分享一些生动的反思。 一开始,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观察诗题,了解诗歌的基本信息和背景。学生们积极参与,纷纷提出了自己对诗题的疑问和看法。这让我意识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接着,我通过展示作者的资料和诗歌的注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逐渐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品读诗歌环节,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体验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我让学生想象单于逃跑时的狼狈情景,感受将军追击时的英勇无畏。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解读诗歌时,我过于注重字面意思的解释,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共鸣的引导。这导致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歌时感到有些吃力。此外,在朗读指导方面,我还需加强对学生语音语调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情感。 针对这些不足,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歌的情感和意境,让他们在理解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歌所传递的美和力量。同时,我还将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总之,《塞下曲》的教学让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