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8 14:2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古代有个人叫“曾子”,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闹着非要跟着一起去,曾子的妻子就对她的儿子说:“你在家玩,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回来后,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妻子连忙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闹着玩。怎么能说谎呢?”于是,曾子就把猪杀了。
讲诚信,说话算数,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新课导入
陈太丘与友期行
1.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字词,翻译并且背诵课文;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掌握朗读时的语气、停顿,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3.明白“做人做事讲诚信”是立世之本的人生哲理。
学习目标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雅好文学,招纳贤士,并组织文人编著我国古代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全书分德行、言语、文学、方正等共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评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作者介绍
《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背景资料
文体知识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按其内容主要分为笑话、野史、遗闻逸事三大类。
其艺术特点包括:
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
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
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
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
文体知识
古代称呼原则:称人时尊重对方,对外人称呼自己人时谦逊有礼。
称呼(亲属)
别人的
父母:
尊君,令尊
令堂,令母
儿女:
令郎,令爱
妻子:
尊夫人,贤内助
自己的
家父,家母
犬子,小女
拙荆,内人
父母:
儿女:
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朗读文章,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朗读指导
fǒu
陈太丘:
期行:
期日中:
过中不至:
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长,长官。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相约同行。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至:到。
疏通文意
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至:到达
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玩耍,游戏。
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
戏:
尊君在不:
疏通文意
非人哉:
相委而去:
君:
家君:
引:
顾:
无信:
无礼:
非人哉:不是人啊!非:不是。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家父,谦词,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回头看。
丧失信用,信:信用、诚信。
违反礼节;没有礼貌,礼:礼节。
疏通文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即陈寔,自仲弓
曾任太丘长。
相约同行
丢下(他)而离开

正午时分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疏通文意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即陈纪,字元方,
陈寔的儿子。
不,通“否”
疏通文意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疏通文意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拉,牵拉。
回头看。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疏通文意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诚信”理念。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
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
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
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
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合作探究
分析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看重承诺,守时。
太丘的朋友: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不讲信用,迟到了不知检查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责骂他的父亲且言语粗野,不讲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知错能改。
元方:
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为人的不足,表现了元方明白为人要讲诚信,要讲礼貌的处世原则;
也反映了他的机智和思维的敏捷。
入门不顾”——对不讲诚信,不讲礼貌的鄙视;也反映了他得正直率真的性格特点。
总结:是非分明、懂礼明事理、机智敏捷(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正直率真。
合作探究
“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
“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
合作探究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言语,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这说明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的尊严,懂得为人之道的孩子。
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合作探究
①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合作探究
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
谈谈你从陈太丘、友人和元方身上得出哪些道理?
本文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合作探究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文中的“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合作探究
本文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懂理识义、聪颖机智、落落大方;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主旨归纳